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制史笔记导 论3 m& fC& ) V* + W: 5 s# J2 t1、 对象论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专门学科。1 QQ5 b1 P/ f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时间跨度上为4000多年,既有古代法制又有近现代法制;在内容上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又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8 e) G- fI4 G6 p2、目的论;1 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建设有中国特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2 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3 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常识。5 q& $ J/ 3 F3 e: % f7 F3、方法论(1)具体的方法( 6 : M& o8 E# D1 要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H! t7 ?3 9 2 要掌握每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类型法律制度的特点;3 u. y; _# B6 $ w$ t# i8 t* i3 要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因革演变关系;4 要在掌握一定部门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中国通史;2 $ _T, X) o$ I6 m9 b+ x5 要学会使用工具书。(2)抽象的方法1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2 历史的方法/ Z; S8 Yy# w3 主观主义与历史研究) v1 p: G9 R2 ( C( e6 t i8 b4、阶段论(1) 划分的依据: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为依据8 i* & b9 c% i; j) 0 Q9 s1 i(2) 阶段划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m6 H; h/ U; R1 l; _A奴隶制发展时期 p: B/ p5 S; & O, a2 L6 s/ QB封建社会发展时期 K4 H3 V: & z, Y n( gC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时期% G/ 6 A/ & E. : R* FD社会主义发展时期5 * x) d( l9 Q9 I n o b0 V( J7 t* l ( H% ! d& F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6 A v, W4 i8 F: V% Z, F, B( q8 m0 o8 Z! B4 F$ H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 t; B3 W; & e7 c4 J* 6 o/ p- D( G w3 F$ V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依据: 公元前 21 世纪夏启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正式形成。 1. 夏启是中国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专制帝王。 2. 夏已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地分九州,设九牧为长官) 3. 夏已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军队、职官、贡赋) 4. 夏已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二、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 1 国家组织和思想观念上都有浓厚的氏族血缘色彩。 2. 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 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法律、刑罚和伦理道德同时作为调整社会的基本手段。3 ? s ) Ag K: O+ Q三、夏朝法律概况: 天讨与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主要表现为不成文习惯法,“王命”也是重要法律渊源。昏(己恶而掠美)、墨(贪以败官)、贼(杀人不忌)、杀。夏朝的主要罪名,如“不孝”、“不用命”、“不恭命”、“失天时”、“淫朋阿比”。五刑,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五种常用刑。五刑始于夏,发达于商、周,影响及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后期才完全被封建制刑罚代替。夏朝的监狱,圜土、夏台、钧台都指监狱。. x# i s( Y/ R第二节商朝的法律制度9 g; S* V6 p( P! h3 R4 K3 C4 |. s/ _9 Q- t7 V& 一、商朝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把祖宗崇拜与上天崇拜结合起来,刑罚、法律既代表天意,又代表列祖列宗的意志。% 5 $ v! t6 c二、汤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不成文习惯法和命(命令)、誓(盟誓)、诰(训诰)也是重要法律渊源。三、商朝的罪名与刑罚: 罪名多于夏朝,如“舍弃穑事”、“不从誓言”、“颠越不恭”、“不吉不迪”、“不有功于民”等。刑罚沿用五刑,还出现了醢、炮烙、脯等酷刑,流刑、徒刑的雏形在商朝也开始出现。: % y. k0 s( w) F5 r1 p四、民事法律内容: 土地归王为代表的奴隶主国家所有。婚姻明确“一夫一妻”制,王及贵族在一夫一妻制下大量纳妾。继承制度,商朝前期实行“兄终弟及”制,后期被“嫡长子”继承制取代。- M& ?3 |+ a G$ c* A* _* w五、司法制度: 司法机关,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称为司寇(或大司寇),须奏请商王批准,故商王有最高司法权。司寇下设“正”、“史”等官,协助审理。商朝畿内司法长官称“士”,畿外司法官吏称“蒙士”。审判制度,大案、疑难案件要经过正、史的初步审理、大司寇的复审、朝廷三公参听再审,最后报商王批准执行。天罚与神判。监狱制度,圜土,囹圄。3 ?3 _$ o( M% N% $ By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2 B7 $ $ ?8 h/ E: s1 G. b第一节立法指导思想一、西周法律思想的变化 : 以德配天( 德 要求敬天、敬宗、保民)明德慎罚(实施德教,用刑宽缓)。不仅对西周的法律制度及宏观法制特色起决定性作用,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为“礼法结合”的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哲学基础。. 9 m+ g. + d2 A+ S第二节西周的法律形式、宗法制度及礼与刑的关系* R, m) Q( S5 i& F, N. s4 P: R, C C, J0 O, v0 R/ _一、西周的法律形式: 除传统的誓、诰、命外,以礼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习惯法占相当比重。周公制礼(周公,名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吕刑(吕国的司寇吕侯所作) . 遗训(先王留下的遗制)殷彝(商朝的某些法律) 九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有两种含义,一是周朝的刑书,二是五刑加上赎、鞭、扑、流。二、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西周的“封邦建国”,即常说的“裂土封王”。 西周宗法制度三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小宗服从大宗、各级家族组织共同向周天子负责。7 Y6 o) ?0 n- z+ u$ G6 o: q, A/ x- C1 K4 s0 u# k三、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 礼: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的二层含义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在亲亲、尊尊原则下,又形成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具体的礼仪(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周礼的性质: 具有法的性质和作用(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 礼与刑的关系: (1)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正面、积极地规范人们。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一切违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二者相辅相成。“出礼入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并非不受礼的约束,贵族犯罪也并非不受法律制裁。7 V6 A. W; | M7 第三节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0 X2 m- a. w1 O# f# B一、西周时期刑罚、刑事政策及刑法原则: 刑罚,除五刑外,圜土之制(类似徒刑)、嘉石之制(类似拘役)、赎刑(以金钱或物品抵罪)。刑法原则: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宽严适中。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刑新国用轻典,平国有中典,乱国用重典)。& r, v+ w. F+ V0 S7 u% X二、西周的民事、婚姻制度: 契约:西周的“司约”管理契约事宜,“质人”为具体的管理人员。 契约形式: 质剂(买卖),傅别(借贷)。婚姻: 三原则是 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卜得吉兆后定婚)、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第四节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U* d. s, X/ 7 v- U8 h/ L5 c9 一、司法机关: 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天子之下设大司寇,为“六卿”之一。大司寇下设小司寇。其下再设专职属吏,如掌囚、掌戮、司刑、司约等。- 6 p q) ) s! m% f6 D4 v( b) p5 B# N8 W二、诉讼制度: 狱与讼,刑事与民事案件。听讼、断狱。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读鞫、乞鞫(宣读判决、要求上诉)。西周司法官的“五过”:惟官、惟反(报私怨)、惟内(亲属)、惟货(受贿)、惟来(请托)。三刺(疑难案件要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 f ( r) v& 9 A; W三、监狱制度: 监狱也称圜土、囹圄。西周设“掌囚”、“司圜”两种监狱管理官员。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h, O3 Y0 Z/ Z r1 r/ A第一节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 v2 S- P9 % ?/ a8 I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 春秋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时代。政治上,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已经动摇。经济上,正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经济关系转变的巨大变革。/ M 2 , R) a二、春秋时期的颂成文法活动: 郑国“铸刑书”(郑国执政子产在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 公布成文法)。 2. 邓析“竹刑”(郑国大夫邓析将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晋国“铸刑鼎”(赵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三、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对传统法律观念、法制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法律不是少数人的私产,而是全社会公开的调节器)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J8 e6 t9 l9 I K3 B0 e7 E* M D- b! S一、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要法律观点 :以李悝、吴起、商鞅等法家人物为代表。在治国的策略上,以法治国。国家应制定法律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准则,国家应依照所制定的法律来处理各种事务(缘法而治),以法律作为统一的取舍标准(事断于法) 在法律适用上,刑无等级(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在法律的内容上,行刑重轻(轻罪重判,重刑主义)法布于众。% o2 E6 M6 ?6 j. . K3 n7 j1 d6 o) W二、 法经的内容及历史地位: 法经: 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 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战国时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制定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也称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v0 7 . J; d3 F- n& M+ Z4 w& M( V7 O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首先,它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其次,它的体例和内容对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其历史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上看,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A2 n* g; B, + Q i0 X; p8 P c7 2 l9 g7 3 三、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商鞅变法: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主张运用法律手段达到建立强大封建政权目的的变法活动。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奖励耕织、鼓励小农经济颁布分户令、奖励军功。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等主张。强调以法治国,轻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奸,实行连坐。商鞅变法为秦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最终统一。9 p j% M$ d- r8 t M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6 % I4 a9 W8 T( M第一节秦朝法制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家学说为正统思想,以官吏为仿法榜样,维护专制。法令由一统(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维护君主的最高立法权)4 g! h9 Y0 M7 h: W3 D二、主要法律形式: 诏令(皇帝临时命令,效力最高)。律(秦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廷行事(典型案例汇编成的判例) 。法律解释与法律答问。; _9 B# W+ y5 m$ W& o* I4 d% n- E三、睡虎地秦墓竹简(云梦秦简) :秦律十八种。效律。法律答问封诊式(审判原则及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秦律杂抄。为吏之道(为官的准则及具体的行政要求)。) x4 M7 F1 # n! F# Z第二节秦律的基本内容一、刑事法律内容:8 6 Z% L; q8 a犯罪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罪:妖言诽谤罪、谋反罪。侵犯生命安全罪:杀人罪、伤害罪。侵犯财产罪。投书与“偶语诗书”罪。0 r+ E* x. u8 r1 t% * d8 yr刑罚 : 死刑(戮、磔、腰斩、车裂、枭首、夷三族 、具五刑)肉刑、 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笞刑、赀刑、赎刑、耻辱刑。m7 N, I0 h4 O- O5 x* o9 秦朝刑罚的适用原则: 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不负或减轻刑事责任,以身高为标准)。区分故意与过失。盗窃赃值定罪。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累犯加重。教唆犯加重。自首减轻处罚。诬告反坐。二、民事法律内容:民事权利主体: 秦朝, 封建国家(皇帝)是最完全的民事主体,贵族官僚、有爵位者、士伍是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事主体,商人、赘婿、继父社会地位低于百姓,是受限制的主体。隶臣妾是国家奴隶,只有很少一点民事权利,人臣妾是私家奴隶,是交易的客体,无民事权利。 汉朝, 妇女在汉代是受限制的民事主体。6 K- , V) 8 B民事行为能力: 秦朝 按身高来确定是否具备行为能力,以冠礼作为完全行为能力的标志。 汉朝 以 15 岁为完全行为能力的标志。# 7 | H h4 a* I) ) ) g 秦朝百姓对其少量土地与财产有所有权。三、经济法律内容: 农牧业管理与自然资源保护。严格赋税制度,注重畜牧业管理。官营手工业管理。市场与货币管理。酒业官营专卖,度量衡管理、货币管理。; h! M6 K) $ i: n% t第三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 秦朝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廷尉为中央司法机关长官,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负责法律监督;郡守为地方行政兼司法长官,县令负责全县审判,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治安与调解。+ a! U3 s) A- 4 l( ym# v. G二、诉讼审判制度: 秦朝起诉方式分三种:告诉,自首,官吏主动纠举。 公室告 ,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官府必须受理。 非公室告, “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秦朝讯问被告称“讯狱”,庭审案件称“治狱”。& A d7 Q1 Q5 T2 Q( b/ O, N6 X7 f. H! ?法官的责任:故意加重或减轻的,承担“不直”责任。故意有罪不判的,承担“纵囚”的责任。 w& N& |, B# L( V5 Z2 $ E6 w( X% T, m5 ; C8 B3 s乞鞫,罪犯接到判决后不服可以申请再审。 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9 E& x Z: O第一节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 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二、汉朝主要法律形式: 律(基本法律)、令(临时发面的诏令)、科(单行刑事条例)、比(决事比,可以比照的断案成例。律无正条规定时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或同类型案件)。) U X5 w6 S5 m& I, V三、汉朝的主要立法活动: 约法三章:刘邦与关中父老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律六十篇: 九章律 , 刘邦命萧何在秦律六篇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既律(厩律),是两汉的基本法律。 傍章律 18 篇,主要是关于礼仪制度。 越宫律 27 篇,关于宫廷警卫方面法律。 朝律 6 篇,关于朝贺制度的法律。3 - f+ L% p M) O* C- F; W% W第二节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4 K, I, : : 5 7 B B) z汉文帝从法律上废除了肉刑。景帝改革刑具。历史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改革有缺陷,但是历史性进步意义。. 8 r! 0 X+ & W9 A& ( N/ W8 n7 A3 1 7 ; M第三节汉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一、刑事法律内容:n5 r1 c$ w9 H$ L% p罪名: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方面的罪名: 矫制矫诏罪、废格诏令罪、大不敬罪等。 危害专制集权统治的罪名: 左官罪、阿党附益罪、出界罪、酎金罪。 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犯罪:首匿罪、通行饮食罪、篡囚罪。官吏渎职方面的罪名 :沈命罪、见知故纵罪 。 X; m5 y% H0 Y! z7 R* V) D& a; _2 C; l2 g$ R) 2 E4 s刑罚: 死刑(枭首、腰斩、弃市)、徒刑、笞刑、徒边、禁锢(终身不得为官)、赎刑。5 h+ 8 ?, S_: L. D! |) u7 X1 G* t+ k& Z8 I& A+ Y& w刑罚适用原则: (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上请原则,官贵犯罪可以请示皇帝给予优待。 . 恤刑原则,对老幼妇女以优待。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二、民事法律的内容: 维护封建家长制(父为子纲)。维护封建婚姻关系(夫为妻纲)。维护封建继承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爵位,财产继承实行诸子平分。女子也有继承遗产的权利)。第四节司法制度, d0 e* x% S# r, B一、司法机构: 中央司法机构,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廷尉为中央司法长官(审理皇帝交办案件“ 诏狱 ”)。重大案件实行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高级官吏共同审理制度称为 杂治 。汉朝中央负责法律监督的长官,西汉为御史大夫,东汉为御史中丞。地方司法机关,郡守、县令同时是司法长官。二、诉讼审判制度: 告诉,举劾(官吏代表国家纠举)。汉朝时审讯被告称为“鞫狱”,为防止翻供,须实行“复传”。! K3 _/ e5 d+ z0 c. U# d三、 春秋决狱: 春秋是孔子所著的鲁国的一部编年史,以春秋的“微言大义”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特别是作为决断疑难案件的依据。其最重要的原则是“论心定罪”,以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是否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四、 录囚制度 : 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徒的复核审录,对下级司法机关审判的案件进行监督和检查,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的制度。. # t5 C/ _- N. E. ! w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UK0 Y5 x1 x6 p+ m1 k3 t9 D( * A第一节立法概况0 P7 h F; Q! d; S) m, o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概况: 沿用期,三国鼎立初期魏蜀吴均以沿用汉朝法律为主。改革期,三国魏明帝以后至两晋时期,以魏律、晋律为代表。分支期,南北朝时期,南朝法律甚少创建,北朝北魏律、北齐律则进一步发展。二、主要法典: 魏律 (曹魏律),对法经中的 “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将“八议”制度列入法典,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封建法典在系统和科学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泰始三年,晋武帝诏颁 晋律 ,又称泰始律,在晋律公布的同时,张斐、杜预为律作注,经晋武帝诏颁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注解后的晋律又称“张杜律”。北魏律、北齐律。第二节法律形式与内容的变化一、法律形式的变化: 形成律令科比格式互用的立法格局。科补充与变通律,格与令也补充律,比是比附类推,式是公文程式。 E/ E* Y0 n( y6 m: I, K _, T二、“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 “八议” 指封建贵族官僚八种人犯罪后,“议其所犯”,对他们所犯减免刑罚的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官当” 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徒罪的一种特权制度。三、 “重罪十条” 的产生:三国两晋南北朝最重要的罪名是 北齐律 中的 “重罪十条”, 指危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十种重大犯罪。(不在八议论赎之限)具体指:反逆、恶逆、大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叛、降、内乱。Q. Y1 4 J/ M/ p, o _7 q$ x四、刑罚制度改革: 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规定流刑,规定鞭刑、杖刑,废除宫刑。% I+ o; I! H8 K?7 X4 v6 i# J% Q % 五、 “准五服以制罪”: 服制,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制度。斩衰亲、齐衰亲、大功亲、小功亲、缌麻亲。& m2 5 L: z8 b& E第三节司法制度的变化$ H 1 M1 w/ x4 g0 # v- x/ Y0 g& K( g7 P北齐时正式设 大理寺 。御史监督职能加强。尚书省“三公曹”、“三千石曹”执掌司法。 死刑复奏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将死刑权归中央,死刑复奏制度初具规模。% & c1 F M/ _, R4 ?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5 R8 ; O4 C: t b+ R0 g/ 6 h& h * y6 6 p% W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一、 开皇律 的制定: 隋文帝在开皇元年( 581 年)制定。 篇章体例定型化, 确定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2 篇。 五刑法定化, 笞、杖、徒、流、死五刑,一直为后世王朝沿用。 区分公罪与私罪。 特权法进一步发展。 明确“八议”制度, 贵族官僚可以例减(“八议”者和七品以上官员可例减一等)、听赎(以铜赎罪)、官当 。 确定“十恶”罪, 在北齐重罪十条基础上形成: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0 m5 e1 ) g7 d7 u二、大业律: 隋炀帝认为开皇律刑罚过重而制定大业律,删除“十恶”条款,但并未认真实施该法律。/ ?. w! k# s8 A5 y1 |I第二节唐朝立法概况一、唐朝立法指导思想: 德本刑用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强调伦理道德为治国的根本,刑罚镇压为辅助手段。 宽简、稳定、划一 。轻刑省罚,条文简明,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严格执法与守法的思想 。d6 b G- E2 T2 X$ J9 l# I二、唐朝法律形式: 律 (唐朝基本法典唐律疏议) 、令 (国家政权组织方面的制度与规定) 、 格 (禁违止邪的官吏守则,带有行政法律的性质,不同于前代格的含意。 唐朝皇帝临时单行制敕汇编为 “永格” ,永格具有普遍法律效力) 、式( 封建国家各级行政组织活动的规则,以及上下级之间公文程式的法律规定。唐朝经过汇编的式称为 “永式” ,具有普遍法律效力、 典 (唐六典,行政法律的主要形式)。三、唐朝的主要立法活动: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 J0 gH) U r; T y2 k1 p贞观律,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经 11 年修改制定, 标志唐代基本法制定型 。 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二年,命长孙无忌撰定律令永徽律,次年完成“律文”疏议工作,并将疏议附于律后、颁行全国,称为永徽律疏,元代以后称为 唐律疏议,是中国封建社会代表性法典。* H: ; X* p/ U 开元律疏,唐玄宗开元年间下令对永徽律疏 修订,删除不合时宜的条款。- i3 d5 Q% ml5 E1 ) K唐六典,唐玄宗开元年间按“以官统典”原则反复修订而成唐六典,共 30 卷,分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六部门, 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 较为系统的行政法典 ,对后世王朝行政法典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M( k4 y! T9 A$ r2 S第三节唐律各篇的主要内容5 q* b$ n$ W5 i( W0 W4 |6 Z X z/ o. # v) F唐律的总则 名例律 。 五刑:笞、杖、徒(隋唐均分为五等)、流、死(分绞、斩二种)。十恶:继承开皇律的规定。八议、请、减、赎、当、 免官 等特权法律规定。刑罚适用原则: 1. 区分公罪与私罪。 公事致罪从轻。 2. 共同犯罪。 (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 3. 合并论罪 (一人犯数罪的,“以重者论”) 4. 自首原则 (自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后果无法挽回犯罪除外)。 。 5. 老幼废疾者减刑原则。 6. 累犯加重原则。 7. 类推原则 8. 化外人处罚原则。 同一国籍外国人在中国犯罪,按其本国法律。不同国籍外国人在中国犯罪,按唐律处刑。( P6 i8 il, M7 T8 j唐律的分则 。卫禁律 ( 警卫皇帝、保卫宫殿)、职制律(官吏设置、职责)、户婚律(户籍土地赋税、婚姻家庭)、厩库律(牲畜与仓库管理)、擅兴律(发兵与国家工程)、贼盗律(包括十恶犯罪)、斗讼律(斗殴引起的诉讼)、诈伪律(诈骗与伪造方面的法律)、杂律(社会治安与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捕亡律(逮捕、监禁、稽送人犯方面的法律)、断狱(审判方面的法律)。第四节 唐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6 Y& & W; $ V0 ?一、确保专制君主尊严,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十恶中的谋反谋叛、卫禁)。( d! h. U 1 M$ l# S) m二、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议请减赎当免)。三、确保父权夫权,维护封建家庭关系。(继承方面,权位继承由嫡长子继承,财产则实行诸子平分), Y7 a: c9 b( x) T! 四、维护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五、惩治官吏失职、渎职犯罪。 Q& ) I5 bi5 P六、重典惩治侵犯官有和私有财产的犯罪。1 r: k. l) u6 ?& x( u5 s: O$ 第五节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一、唐律的特点: 礼法合一。 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强了法的威慑力。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定律 12 篇, 502 条。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 k M* N2 5 u5 ?7 N# E二、唐律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唐律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唐律是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律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对宋元明清法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律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决于唐律,日本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的刑书也大都参用唐律。! xy% j, F. | y/ V6 d! E x$ Cq- C; D8 G6 x第六节唐朝司法制度4 O; j3 J! q# c$ m$ & Y, l1 V. p* z/ d5 一、司法机构: 中央司法机构, 中央设大理寺(中央主审机关,以正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以尚书和侍郎为正副长官)、 御史台 (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唐中央对重大案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理,称为“三司推事”。到地方审理称“三司使”。 地方司法机构, 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有纠举权。- k. A X4 B+ i2 4 D# m2 J6 J3 a7 v! K5 T1 g. P% p* b2 b二、诉讼制度: 诉讼自下而上进行,有冤无处申诉者可通过“邀车驾”、击“登闻鼓”等形式向皇帝告诉。三、审判制度: 注重口供,除采取“五听”审判方式外,允许依法刑讯。法官审判案件必须引律令定罪,否则要承担责任。案件审结后应向犯人及亲属宣读判决,案犯不服可以上诉。6 4 V, c. _/ S# / h四、监察制度: 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为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掌中央与地方监察职能。台院地位显赫。 第八章宋元法律制度8 E: Y H% h( Y$ . J第一节宋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宋朝法制指导思想: 强化中央集权 (加大法律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重典治“贼盗”。 (使用酷刑治“贼盗”) O4 ?/ H- w0 & a( z, s法律形式:在唐朝律、令、格、式的基础上,增加了 敕 (编敕,皇帝临时发布敕令加以汇编)、 例 (编例,对皇帝和中央司法机关发布的单行条例、审判案例加以汇编)。3 J* g- V0 J1 C+ x二、主要立法活动: y0 r) X: y8 n0 t宋刑统, 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 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等人修律,经宋太祖批准“模印天下”。, E# |. ?; ?* j2 e7 # b盗贼重法,宋神宗颁行,重惩“重法之人”。“重法之人”指武装反抗封建国家的农民。2 i i6 i8 T; e% j% : b9 + q% X% * E3 q+ y2 3 p$ I三、宋朝法律内容的演变:4 0 S. 0 MW* N! , z3 f& 1 5 X& L8 c8 u主要罪名贪墨之罪,加重对官吏贪赃枉法的处罚。“强劫贼”盗罪。妖书妖言罪。4 H2 v9 Dl! k& B0 Z9 q3 z宋朝刑罚制度的变化: 折杖法刺配刑凌迟刑(首用于五代时期,但属于法外刑。宋代确定为法定刑,至清末法制改革时才废除), i. j* x. s, r: l9 H- 民事经济法律内容的变化:债有买卖之债、典卖之债、租赁之债、租佃之债、借贷之债。规定了结婚年龄,禁止五服之内结婚,但对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结婚不禁止。继承除沿袭遗产兄弟均分制外,允许室女享受男子继承权的一半,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盐茶酒矾官营专卖,即 “榷禁” 。; , ?1 T+ v7 t1 R q u* 四、司法制度的变化: 强化对各级司法机构的控制权。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宋太祖建隆年间另设审刑院。宋代从太宗时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皇帝亲自行使审判权。/ ; Y+ 0 I$ T第二节元朝法律制度( K/ g; 2 q5 A4 0 G! E m9 * i) N0 ! G一、立法活动及成果: 元朝第一部成文法至元新格,右丞相何荣祖等以“公规、治民、御盗、理财”十事辑为一书。仁宗时制定风宪宏纲。英宗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订元朝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 2539 条,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朝法制的基本状况。地方政府纂集的法令法规汇编元典章。, m e& c4 n- t3 k6 t二、元朝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公开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蒙古族为一等,色目人为二等,汉人为三等,南人为四等。国家机构主要职务 只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当。实行同罪异罚,维护蒙古贵族贵族地主的利益。维护僧侣特权地位。崇尚佛教,特别是黄衣喇嘛教。保护奴隶制残余。三、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各领其事,“不相统摄”。 元朝中央司法机关混乱,设刑部取代宋朝的大理寺,设大宗正府审理蒙古贵族案件。设枢密院,兼掌军法审判。设宣政院,专理宗教审判,设道教所,主理道教案件,设中政院,兼理宫内案件。地方司法机构分路府州县四级。蒙古贵族垄断司法体系。+ _, Q C. K* X- x! p/ e$ y : E: e8 R( L0 E) ( 4 O. ( u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 MT3 c, 7 r3 Y1 r7 S1 r9 B# G r第一节立法概况. o: ?s) U7 g7 v一、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重典治国”。发挥刑法的威慑力。“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提出“明刑弼教”的思想。, E* _+ X+ ) k2 s二、立法活动: 大明律 ,一改唐宋传统体例,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为构架。其条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大诰,是明朝具有特别法性质的典型案例和训导,与大明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编例,例分两种:一是判案依据的典型判例,一种是单行成例。大明会典,模仿唐六典而作,在每一官职之下,先载律令,次载事例,具有行政法典的性质。4 a K9 c! m) a第二节明代法律的基本内容一、刑事法律:; v- S. W! J% l4 ! B9 Y2 # Z- I8 S0 a刑罚制度: 死刑。凌迟列入大明律,与绞斩并列。肉刑复活。明朝朱元璋时肉刑复活,刑罚残酷。充军刑。枷号。明朝创造的耻辱刑。刑罚适用原则的变化:实行从重从新主义原则,引起法律适用的重大变化。化外人有犯原则的变化。只规定属地主义原则。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原则。与唐律比较,重罪更重。罪名的变化: “奸党”罪。“上言大臣德政”罪(上书不颂皇帝功德而为宰相大臣歌功颂德)与“交接近侍官员”罪。贪墨罪。处罚从重。! Q; h0 q/ t4 / A; M: T|. , z4 C& Q7 e二、民事法律: 明律对借贷利息严格控制。维护家长对子女的主婚权,规定一夫一妻制的同时,又允许纳妾。& d2 * w# P& e5 G& W2 . |0 RA; X6 U( Z/ d三、经济法规: 产品规范化与度量衡标准方面的立法。官营专卖制度(茶盐矾)。市场管理方面立法。“钱”、“钞”立法。$ i& 7 G- _w O第三节明代司法制度/ h4 B5 W) E+ A一、司法机构: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中央为刑部(主审判)、大理寺(复核)、都察院(法律监督)。地方司法机关分省、府、县三级。省设按察司,府县实行行政司法合一,知府、县令掌管狱讼事务。还在各县乡设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0 GR* R+ W2 V* j4 E A二、诉讼审判制度: 起诉分控告、劾告。管辖上,实行军民分诉分辖制。会审制度: 三司会审 ,发生重大疑难案件或亟须重新审理的重案时,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同审问犯罪,将结果奏报皇帝裁决。 九卿园审 ,明朝重要的复核制度,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罪犯经二审后仍不服判决者,则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联合审判,最后报奏报皇帝裁决。7 0 T# w2 F: AY( M三、廷杖制度与厂卫干预司法。 锦衣卫负责刑狱缉捕,下设南、北镇抚司。宦官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第十章清代法律制度$ d6 b S3 x0 N! ?第一节清朝立法概况g& I- P9 g* o; m一、清初法制指导思想: “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吸收明律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制度,根据满族特点及清朝的社会现实,制定既体现儒家传统法律文化、又适合清朝统治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F. N6 9 m. V0 l- M0 p: W- P: & X$ D清朝的法制特色: 在立法上,依照“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立法创制工作。内容上,清朝的律、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家庭生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形成比较成熟、完备的司法诉讼体制。维护满族特权和民族间的不平等,也是清法制特色之一。% ) u2 K3 p+ R# S! qK7 ! V3 ?0 u$ - y: St二、清朝入关以后的主要立法 :大清律集解附例,清朝 第一部 正式封建成文法典,未认真实施。大清律例,体例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是清朝的基本法典,极少修订。是中国上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律集大成者,体现了汉唐以来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大清会典,清政府先后制定了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针对少数民族的法规,如蒙古律、回律、番律、苗律等,设理藩院,理蕃院下设理刑司。清朝的 定例 。清朝基本法律分 律文与条例 两部分。律文规定基本精神,条例具体指导司法操作,是对律文的补充。第二节清律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变化一、清律的主要内容: 维护皇权与中央集权制度。实行政治、思想高压统治。继承“十恶”制度,实行“文字狱”。维护满族特权地位。维护封建家庭统治与封建等级制度。确认封建生产关系,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 x7 M& % : a 1 7 z二、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 刑罚体系除继承“五刑”体系外,规定了凌迟刑、充军刑、迁徙刑、枭首刑、戮尸刑、枷号制度、刺字刑、发遣刑、立决与监候制度。(罪有可疑或情有可悯的,判斩监候、绞监候)。法典体系的变化,律例合编固定化,律例合编源于大明律集解附例。h, Y3 x. B+ l) w6 C- L1 第三节清朝的司法诉讼制度6 ; p1 c$ n; j: |* R一、清朝的司法机关: 清朝中央有刑部(为六部之一,执掌全国的“法律刑名”事务)、大理寺(负责案件复核的“慎刑”机构)、都察院(最高监察机关)。清朝地方司法机关分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巡抚)四级。$ Z5 k O- r?0 G- D3 V# e4 t* C% k8 V) t九卿会审: 清代最重要的会审制度,清朝全国性重大案件,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等 9 个重要官员组成会审机构会同审理。会审结果须报皇帝裁决。它由明朝九卿圆审发展而来。 K8 C b& f9 m) K: a3 C- 2 n3 S0 w* * 6 V二、清代会审制度: 秋审 ,最重要的死刑复核制度,每年秋天举行。 朝审 ,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监候、斩监候案件进行复审,霜降后十日举行。(秋审或朝审后分四种情况处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 热审 ,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进行重审的制度,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举行。/ x8 w- F7 W# 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4 i* K! m$ e A; C第一节清末“预备立宪”与宪法文件 n2 d+ p9 K1 e9 B, % y6 B; m4 K0 X5 . d5 y2 i p2 h+ z一、预备立宪的社会历史背景: “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 20 世纪初进行的以预备“仿行宪政”为名的政治欺骗活动。实质是清政府用宪政作幌子,争取拉拢立宪派,抵制革命运动,适应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需要,巩固清朝的专制主义统治。0 v1 r( K: h% r+ v7 S二、作为地方咨询机关的咨议局, 不具备地方议会性质,只是“民主”的点缀品而已。 作为中央咨询机关的资政院 ,是清朝皇室直接控制的御用机关,根本不是资产阶级的议会组织。 D4 Y7 |. V+ q3 i9 三、钦定宪法大纲: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一个步骤,是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个 宪法性文件。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突出特点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给封建专制披上宪法的外衣。四、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十九信条): 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但仍然强调“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完全着眼于皇帝和国会的关系,人民的权利只字未提。5 s/ f0 h- 1 O6 W第二节清末修律的主要活动及成果4 p$ L* t- Q% U2 6 z3 R0 |6 m0 L一、 1900 年以后清朝政府的法律改革活动称为清末修律。 其宗旨:适应时变,吸收西方近现代法律形式、法制制度,满足 帝国 主义的需要。不违背 中国 传统的封建道德,不能从实质上损害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 k9 T. T4 d& ) J! P二、修律的基本情况: 1902 年设立修律的专门机构修订法律馆,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删修旧律旧例,改订刑罚制度,废除一些残酷刑罚和明显不合潮流的制度。制定新法律、新法典。配合新法典的制定,逐渐改革旧的司法体系和诉讼制度。2 y7 c, j! r: y. I三、大清现行刑律: 清政府 1910 年颁行,在大清律例基础上稍加删改。改律名为“刑律”,取消六律总目,按性质分隶三十门,纯民事性质条款不再科刑。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四、大清新刑律: 1911 年公布,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调保鲜技术应用-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瑜伽教练培训行业投资研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贵州人才博览会专场活动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人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湖北交投集团部分中层管理岗位竞聘上岗2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进人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新生代地貌演化趋势-洞察与解读
- 2025年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中医医院医师招聘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山西焦煤集团所属煤炭子公司井下操作技能人员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班组安全活动与培训区别课件
- 2025年矿业权评估师考试(矿业权评估地质与矿业工程专业能力)全真冲刺试题及答案
- 2025秋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第一单元走近科学《1“钓鱼”游戏》 教学设计
- 2026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策略讲座
- 食品腐烂变质安全培训课件
- 隧道施工车辆安全培训课件
- 福建省厦门市槟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阶段评估检测(10月)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汽车发动机课件
- 2025年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重阳节活动致辞
- 地下室结构施工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氢燃料电池堆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