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门岭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1页
筠门岭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2页
筠门岭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3页
筠门岭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筠门岭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会昌县筠门岭镇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素有赣南四大名镇之美誉,全镇地域面积297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2个),2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4.6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击。包容、开放、务实的文化助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 一、把握正确文化发展方向,繁荣发展农村文化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镇党委、政府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农村文化纳入到经济发展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二是以圩镇社区文化建设、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建立了农村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镇26个村委会已经建好文化活动室21个,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坚持做到文化干部专职专用,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全镇文化事业发展纲要,使得全镇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四是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三送”工作相结合,做到送政策、送服务和送文化紧密结合,着实解决了一些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二、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夯实文化阵地根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创新。近年来,该镇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在村校共建,综合文化站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一是实行镇综合文化站与镇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整合。该镇多渠道筹措资金65万元,启动了镇综合文化站的项目建设,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启用,综合文化站为两层主体结构,总建筑面积460平米,内设展览厅、信息资源共享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排练厅、培训室,为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的主阵地作用,许许多多的群众在综合文化站里,找到了乐趣,一些老干部在享受到各种活动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又热心参与到综合文化站的日常管理中来,进而推进了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有声有色地正常开展。二是实行红色资源的整合,2011年,该镇投入550多万元,在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门前的一片稾草丛生,破旧的猪、牛栏、厕所连片的地方,兴建了占地12亩多的小平广场,这个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广场,与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和小平故居连在一起,广场上设立了舞台、塑胶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健身活动场,设立了宣传栏、报刊阅读橱窗、漫画墙等设施,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小平广场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历史名镇的品位,更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三是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点的整合,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建立了一所集娱乐、体育和教育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场所,配备了文体健身器材,建立了规范标准的农家书屋,龙头畲族村和白埠村兴建了广场和戏台。与此同时,该镇在实施圩镇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含量,从街道路灯设置宣传牌到楼顶安装“爱我门岭,兴我门岭”发光字,从墙上绘画“红色故事”到休闲广场上的小平广场兴建记和滨江公园的筠门岭赋大理石书简的设置,处处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提示,处处彰显出历史名镇厚重的文化底蕴。四是实行村级活动场所和校园文化阵地的整合。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两年来,该镇共整合扶贫等资金共2235万元,对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15所村小学、9个村教学点和26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整修。在建设点的选址上,做到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与学校连在一起,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村校互补。比如,在黄埔村文化服务点,村级活动场所与校园紧紧相连,校园环境经过精心的打造,彰显出宁谧、神圣的人文气息。村级活动场所里内设的文化活动室、信息资源共享室、远程教育电教室、农家书屋等,不仅是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更成为延伸学校教育的大课堂。该服务点,实行村、校结合,实现农家书屋、信息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村校共建模式,还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在村校共建文化服务点里,设立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对教育形象的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提升,以及村、校的两个文明建设等诸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发镇综合文化站挥阵地作用,构建大宣传、大文化新格局一是抓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宣传文化事业发展。镇文化站吸纳了一批文艺骨干,组建了一组由12人组成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在全镇26个行政村开展了以“创新文化升级,塑造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巡回演出,2015年宣传队共巡回演出了40多场次。为宣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土坯房改造、黄龙病防治、计划生育政策等,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凝聚群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镇政府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宣传队每下村演出一场节目,根据群众的评价,按好、中、差,分别给予600、500、400元的演员补助,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宣传到了每个家庭、每个农民心上。让宣传文化工作真真地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思想文化大宣传的格局。二是坚持镇文化站面向大众,实行免费开放。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坚持面向大众,实行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42小时,节假日基本文化服务项目也正常开放。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设施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图书室、娱乐活动室等。建立健全了场地使用、设施维护、档案管理、图书借阅、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消防措施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安全有序。三是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带动和辐射农村文化的蓬勃兴起。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带给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一大批文体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了腰鼓队、健身队、琉璃球队、篮球队等群艺团队,每天都能看到:晨晖里,湘江畔,太极轻柔舞婆娑;华灯下,广场上,彩扇飞扬歌仁政。镇文化站因势利导,经常性地组织他们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化站组织开展了大合唱(全镇28个村(居)和全体镇属(驻镇)单位的17个合唱队,引吭高歌,唱出了门岭人民凝心聚力,打造“赣闽粤三省边界第一镇”的壮志豪情)、农歌会、镇教育奖励基金会颁奖和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等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庆龙年送春联、猜灯谜(游园)活动等单项性文化活动,举办科普、法制、农技、文化生活、卫生健康等讲座、培训,每日更换一次报纸、每周放一场电影、每月编办一次文化宣传橱窗。该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抓阵地、抓队伍、抓载体、抓活动入手,使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凸显了广场文化在创建文明圩镇中的重要作用,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跳舞、下棋、唱山歌、玩器乐.,许多人都可以在广场找到自己的所爱,围绕广场文化活动这一载体,镇文化站精心培育,悉心打造,多层面、多角度、多领域带动和辐射了农村文化的蓬勃兴起,促进了全镇上下大宣传、大文化格局的形成,推动了全镇农村文化宣传事业的发展繁荣。比如,竹村民间舞龙队,多次在县里举办的大型赛事中荣获金奖,农历七月初六的庙会,人们抬着赖公福主的雕塑沿街游行,其盛况颇为壮观,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更是成为传统文化以及客家山歌表演和传习的好场所。“卷起裤脚起个调,下田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