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电影市场分析.docx_第1页
山西电影市场分析.docx_第2页
山西电影市场分析.docx_第3页
山西电影市场分析.docx_第4页
山西电影市场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票房兴叹 山西老影院夹缝求生焦虑突围据太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太原市电影票房收入总计7843万元。创历年新高,比去年增长了110%.2010年2月25日,全国省会城市首家文化体制改革组建的集团太原龙城电影集团成立。宽银幕、解放数码影城、长风剧场、影都等几家国有影院成为其旗下成员。国有影院欲以集团军优势突破市场。龙城电影集团成立接近1年,虽然票房数字一路上扬,电影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新影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老影院对自己的前景依然一片迷惘。落寞的老影院宽银幕电影院,对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来说,并不陌生。从1960年开门营业至今,这座昔日“全省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就一直静静地、容装未改地伫立在那里,经历着不同时代的电影兴衰。陈旧的外观积满灰尘,让人几乎无法想象它曾经显赫的过去。“春节看电影到宽银幕”,门楣上巨大的电影海报提示着它的身份。外墙上一块书写着“太原市历史建筑”的金色牌匾暗示它已老大不小。2010年,太原市电影票房前三名被新影院中影国际影城。太原新影都(以下简称新影都)、横店影城、奥斯卡影城分别以 、1580、914万元包揽。具有50年建院历史的宽银幕,以360万元的票房数位居倒数第一。春节期间,随着喜羊羊3武林外传最强囍事熊猫总动员等春节档新影片扎堆上映,春节加寒假,太原市的电影消费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全家总动员进电影院成为一道风景。各个影院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就连平日被人冷落的老影院也是场场爆满。仅正月初一一天,宽银幕、长风剧场、影都、山西剧院,4家老影院的票房总计达到十多万元。然而,老影院的票价仅是新影都、横店等新影院的一半甚至更低,在新影院每人100元票价的3D影片青蜂侠,在某老影院只卖15元一张。“老影院和新影院,完全可以共存,大家各有侧重,市场定位不同。”某老影院业务经理如是说。“老影院早死、晚死,早晚得死掉。新建影院六个、八个影厅用一个机房,传统影院一个影厅一个机房。经营成本就比新影院高了许多。今后如何生存?”在新影院的步步紧逼下,即使用低票价换来了人气,老影院仍无法掩饰那一缕缕发自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忧伤的电影人1970年就进入电影业的王连珠,从一线放映员到如今的管理人员,见证了宽银幕从门庭若市到门前冷落。“当时电影没有现在这么多,但只要电影海报一贴出来,就会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近千人的大厅座无虚席。”王连珠说。由于没有其他的休闲娱乐场所,那时的电影院成为大众休闲的主要聚集地。“如果遇上热播的片子,通道里、台阶上到处坐着人,就像赶集一样热闹。”1987年,宽银幕被原国家广电部授予超百万票房影院奖,“是当时全省惟一获此殊荣者。”忆及当年的辉煌,59岁的王连珠自豪之情溢于言表。1998年5月,泰坦尼克号的上映让中国的电影市场达到顶峰,之后电影院逐渐萧条。“当时太原能放电影的影院、俱乐部从几十家锐减至10家,大多开不了工资。”随着中国电影业市场化的缓慢进程,宽银幕电影院从上世纪60年代太原的一大标志性建筑,之后经历引领全省票房的辉煌,逐渐衰败为今日淹没在闹市区的“没落贵族”。那种传统的独立的拥有一两千人座位的大礼堂,已不适合现代人的需求,而设置在购物中心内的现代时尚的多厅影院,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到电影院看电影不再是惟一目的,而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文化生活方式。“西羊市街没有很好的业态环境,吸引不来人气,宽银幕的功能又很单一,只能放电影,去柳巷逛的人很少往这里走,宽银幕自然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去年圣诞夜也是柳巷长风剧场和山西剧院爆满后人们才挤到这里的。”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尽管从放映设备到内部环境,宽银幕经过多次改造升级,但观影人数依然不容乐观。“人们只是知道宽银幕,但来宽银幕看电影的人却越来越少。”电影从制作到实现票房收入有四个环节,即制片发行院线影院。其中,各环节都有行业内约定俗成的分配比例:制片分账总收入的约30%,发行15%,院线分5%-8%,影院占比48%-50%.一年300多万元票房,刨去分成,宽银幕入不敷出,勉强度日。靠出租门面房贴补“家用”。无奈的低票价2004年1月,山西第一座四星级现代化影院星美影城开业。将电影院引入超市的模式,在省内开创先河。时尚典雅的装修风格,完美的硬件设施,高质量的影音效果,舒适的坐椅,让太原市民大开眼界。星美的到来,让传统电影院的管理人看到了多厅现代化的星级影城已是大势所趋。不得不让“你来与不来我都在那里”的老国有影院放下身段,谋求发展。2006年,工作40年的解放电影院被夷为废墟,之后华丽变身为一座多厅现代化的星级影城,更名为解放数码影城。“重建之前,一年的票房收入只有几十万元,重建之后票房收入不断攀升:2008年300万元,2009年500万元,2010年605万元。”解放数码影城一负责人说。2009年5月,太原横店影城王府井店开业;同年11月,太原新影都开业;12月,太原奥斯卡影城开业。短短一年多时间,山西的院线数从过去仅有的北京新影联、上海星美两条,迅速扩张为横店院线、河南奥斯卡院线、广东大地院线、大连万达等,山西的银幕数也锐增近50块。伴随星级影院的建造,山西的票房收入也是接连翻番,2009年的票房收入突破4600万元,比前一年度递增50%以上。太原电影市场风生水起群雄割据。新影院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电影市场很给力,老影院却那么虚弱无力,只能望票房兴叹。设备落后、管理体制死板,加上外来影院的冲击,太原本土影院从最辉煌时的72家,减少到今天的5家(其中包括省属单位山西剧院)。为了避免记载着太原历史的老电影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10年2月,太原龙城电影集团挂牌成立,太原影都、宽银幕、长风剧场等本土影剧院,事业转企,开始了“抱团”打拼之路,意欲在太原电影票房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之后,该集团推出了“五影院联动,电影惠民活动”。去年6月又推出了“龙城电影一票(卡)通”,使用通票的观众可在太原影都、太原新影都、宽银幕、长风剧场、解放数码影城、山西剧院等8家影院享受折扣观影,并在全市建立了80个电影通票销售点。同时,价格战也成为各老影院争夺市场份额的筹码。星级影院推出50-70元票价时,宽银幕坚守30元或25元,而长风剧场,则把电影票价压到了最低15元。市级影院抱团作战,山西剧院因其省属身份,只能孤军奋战。更换放映设备、扩展放映影厅,并提出了“平价影院”的经营策略,将所有电影票价上限降到25元。“价格低了,观影人次得翻倍,影院才能盈利,把票价从高往低调,消费者高兴,若想再涨价,观众就不买你的账了。业内没人敢轻易冒这个风险,我也是考虑了一个月才下定决心。事实证明,自己的这个决策是对的,降低票价后,来电影院的人多了,收入没减反增,2010年全年票房达到了560万元,比2009年同比增幅66%,成为院线所有单位中增幅最高的剧院,也成为传统影院中业绩仅次于影都的影院。”山西剧院总经理杜茂全对自己的英明决策颇为得意。利用自身地理、房产优势,山西剧院目前已由过去单一的影厅发展成为一家以电影放映为主,可以听、唱、看、演的综合娱乐场所。多元经营模式也为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票价已抄底,宽银幕不敢再降价。价格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少,这种恶性的循环致使老影院在低层次的竞争中疲于奔命。与长风剧场、山西剧院、宽银幕相比,1991年6月,在原人民电影院废墟上建成,正式投入运营的太原影都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票房业绩。经多次升级改造,如今已达到五星级影院标准。坎坷的新征程1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宣布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0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63.9%,现代化多厅影院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日渐凸显。为此,部分传统国有影院不惜斥巨资投入到影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社会资本继万达之后,广州金逸、时代今典、保利集团等也加入到了投资影院建设的热潮中。业内人士估计,2011年,各种新片数量将会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影院的数量也将快速增长。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影院开业之声不绝于耳。1月下旬,金刚里影城开业,横店同至人店开业,与解放数码影城毗邻的万达、长风街上的金逸也将陆续开业。对老影院更为致命的是,相距不远的横店影城贵都店也将在年内开业。外来影院纷纷圈地扩张,在各路“诸侯”的夹击中,举步维艰的老影院的征途注定充满了磕磕绊绊。“人家都开到家门口了,我们这几家老影院肯定都会受到冲击,你说能不担心吗?虽然面临严峻挑战,我们也得想办法应对。”杜茂全说。“在美国每8600人拥有一块银幕;在韩国每4万人拥有一块银幕;在中国大陆每1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可见,中国的电影院投资领域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远远没有饱和,尤其在太原,还有着很大的市场缺口。”按照太原龙城电影集团总经理夏宝刚的设想,在“十二五”期间,太原市每个城区至少布局3座影院。市级中心城市,一是在长风商务区中心建设两座新星级影院,一座布局在长风街西长风文化商务区内,一座布局在长风街东口一带,共26块银幕。二是武宿机场搬迁后,规划建设1座电影院,8块银幕。市级副中心城市一是北营副中心,在太原南站附近建设1座电影院,8块银幕。二是龙城新区副中心,建设2座以上星级电影院,1座布局在龙城大街平阳路口,1座布局在龙城大街坞城路口,12块银幕。三是小店区政府所在地建设1座星级影院,10块银幕。四是在奥体中心建设1座星级电影院,8块银幕。分区中心城市在迎新、兴华、胜利街、朝阳、西山、小店北共建设7家星级影院,47块银幕。“到十二五末,太原市银幕数争取达到130块。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同时,“十二五”期间,要对省城现有老影院逐步进行综合开发改造,改造率达到80%.山西电影市场这块蛋糕有多大2009年5月,太原横店影城王府井店开业;2009年8月,大同万达影城开业;2009年11月,太原新影都影城开业;2009年12月,太原奥斯卡影城开业;2010年1月,太原横店影城同至人店开业;2010年月,太原红星大地影城开业;2010年月,太原万达解放路店开业;2010年月,阳泉华谊兄弟影城开业在山西的影院版图上,从2009年到2010年发生的这些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引人关注。而这些星级影院的衍生宛如当下中国影院密密匝匝的拍片表一般,蓬勃得令人眼花缭乱。短短一年多时间,山西的院线数从过去仅有的北京新影联、上海星美两条,迅速扩张为横店院线、河南奥斯卡院线、广东大地院线、大连万达院线,以及华谊兄弟所属影城群(暂未命名院线)至少七条,山西的银幕数也锐增近50块。伴随着这些院线的大举挺进,以及星级影院的建造,山西的票房收入也是接连翻番,2009年的票房收入甚至一举突破4600万元,比前一年度递增50%以上。同样在这一年,中国电影缔造了62亿的票房神话,外媒惊呼世界少见!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来了?有人开始这么问。而在近一个月的采访中,记者也不止一次地问每一位受访者同样的问题,希望从那些摩肩接踵的观影人群背后、从那些鳞次栉比在建影院背后找到某种答案。“口红效应”的魅影生辉2009年初,从影30多年的杨林,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直面一个叫做“口红效应”的名词。当年元旦节后一上班,坐在北京新影联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他,就收到太原市各影院元旦期间的票房报告:三天电影票房收入直逼61.2万元,与前一年同期劲增18%。“难道那支口红真的开始显现效力了?”杨林心里既惊又喜。“口红效应”源自经济学界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每当经济不景气,廉价非生活必需品例如口红的销量反而会大幅飙升,因为这些商品能对消费者起到身心双重“安慰”作用。虽然国内此前没有现成的经验,但美国上世纪2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成就了好莱坞是不争的事实。市场对于这支“口红”的嗅觉显然更加敏锐,就在中影的新影都影城2008年在太原筹建之时,一番详尽的市场考察似乎已经料定往后这里必将火爆异常。1月15日,记者赴新影都采访时,副总经理孙跃年刚刚接到太原市委宣传部发来的喜报,庆祝1月10日他们的单日票房突破13.7万元,创造了太原电影历史上的新高。一切似乎都可以预见。“当时我们先考量了全国的票房,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全国电影的总票房从2007年的35亿元,猛增到48亿元,这说明电影上升的空间很大。再从周边环境来看,以新影都的选址地为中心,我们考察了从南中环街到亲贤街,从晋祠路到并州路,就在这个范围内,20层以上的在建高层不少于200栋,这说明太原的经济仍在高速发展,而这些白领云集的场所周边恰恰需要星级影城的出现。”传统影院的突围之路就在星级影院超乎寻常地人流涌动之时,传统影院的生存与发展更为时代关注。2009年,是“从影”9年的李胜辉最忙碌的一年,而他所供职的太原老牌影院宽银幕也一样遭遇了多年未见的繁忙。这一年,他们的票房从2008年的201万元大步跨越至2009年的309万元,增幅接近52%。在外界看来,如此多的新建星级影院势必挤占传统影院市场,可李胜辉却不这么认为,“老影院和新影院,完全可以共存,只是要让票价更趋于合理化。”所谓趋于“合理化”,就是在星级影院2012推出50-70元票价时,宽银幕坚守30元,而星级影院3D版阿凡达卖100元一张票时,他们稳住40元。当然,影院的改造也必不可少,“这几年,我们连续改造了两个影厅,都是按照五星级标准去建造的。毕竟观众是来欣赏电影的。”而在省城,至今没有“星级影厅”的长风剧院,则把电影票价压缩到了15元,以求抢占另外一部分观众。与其同处一条街上的山西剧院去年年末也被迫降价,将今后所有电影上限压到25元。相距较远的宽银幕不敢再降价,李胜辉说:“降价是自杀式的,势必打破市场的平衡。”与其采取降价和改造这些修补措施被动防御,杨林的观点更为鲜明,“传统影院早死、晚死,早晚得死。”杨林说:“这个实际涉及经营成本的问题,新建影院六个、八个影厅用一个机房,而传统影院一个影厅一个机房。这些还涉及人力,传统影院工资费用比新建的高得多。今后如何生存?”完全推倒重建的解放数码影城,则给了很多传统影院以启示,负责人张晶锋说:“2003年山西第一家星级影院星美影城开业,全新的观影观念也开始流入山西,星美第一年的收入仅仅132万元,第二年增至400万左右,去年就达到了600万左右。过去的老解放影院被认为地段偏、商圈不完善、观影人数越来越少,而重建之后,票房也从之前的年收入几十万飙升至2008年的300万元,去年更是达到了500万元。人们对于电影院的观念也一直在更新,对于环境和服务的要求也势必与主流市场接轨。”由此,在他看来新影院取代老影院成为必然趋势。这是尝到甜头的解放数码影城的经验之谈。国产影片的高歌猛进杨林记得很清楚,2009年9月,中影集团为建国大业召开院线推广会,中影大老板韩三平对该片的票房信心为:“保1亿,争2亿”,那时候没有一个业内人士敢想,建国大业后来的票房直冲4.3亿人民币。“2009年的影片出奇得有票房。”这是杨林对于过去一年中国电影的总结,当然这也是山西院线得以迅速扩张的前提。李胜辉感触就更深。年初,非诚勿扰赤壁(下)疯狂的赛车游龙戏凤就开始狂袭;年中哈里波特6变形金刚2势头不减;9、10月份,以建国大业风声为首的大片填补了往常影院最冷淡的档期;岁末新年,2012三枪十月围城阿凡达掀起更大的观影狂潮,甚至让影院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宽银幕的上上下下都是在亢奋中度过的。”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中,国产大片在2009年的表现非常抢眼,占据全年票房总额的56.6%,并且连续第七年超过进口大片的票房。张晶锋回忆说,1993年前,中国还不是以市场为主导的电影经济,后来由于要和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的娱乐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直到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出现。“这几年,中国电影一直都在恶补。而随着民间资本进入电影制作,他们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影开始以赢利为目的,而这正刺激了国产大片的出现。”李胜辉看来:“高质量的国产片持续出现,正是国内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主因。”自英雄开始,中国开始拥有首部破亿大片,那之后“国产大片”逐渐形成一个概念。“中国电影逐渐打造出了贺岁档、暑期档和长假档,这中间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功不可没。”院线发展的拓疆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之亦然。虽然中国电影在2009年缔造了一个神话,但之前却有一段非常艰难的积累。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说起了院线的功勋。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影厅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场景。那一年正在读党校的孙跃年写了一篇论中国电影百年的论文,他很清楚地记得论文中的一句话:“难道百年的中国电影真如一位百岁的老人行将入土?”1977年就进入电影行当的孙跃年,经历过影院里门庭若市的场景,“当时搞电影的人多牛啊,我在老解放影院,对面解放大楼的领导为了看场电影,肉票、烟票都给我们留好了。”可2000年前后影院突然就门庭冷落了,“当时太原能看电影的影院、俱乐部从76家锐减至10家,那些地方纷纷改成了饭店、库房、股市。我所在的中北影城也改成了华夏演歌台。全太原市的影院,除了影都都开不了工资。”中国电影院线的发展始于2002年,那之前中国电影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之中。“当时一部电影出来,省电影公司也可以买,市电影公司可以买,电影院也可以买,结果往往是一个地区的自相残杀,我记得当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原本拷贝只需要20万,结果省电影公司和市电影公司竞价,把拷贝抬到了73万元,哪能收得回成本啊?”杨林回忆。而院线刚开始发展时,也不过是省电影公司的翻版。当时的门槛很低,只要有10-15家的影院联手,就可以组成院线,一夜之间中国就有了34条院线。但随着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