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_基于农村东北地区.pdf_第1页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_基于农村东北地区.pdf_第2页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_基于农村东北地区.pdf_第3页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_基于农村东北地区.pdf_第4页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_基于农村东北地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 5 77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 基于农村东北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 王文成 1 周津宇2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东北农村地区农户调查数据 构建分位数回归 QR 模型和工具变 量分位数回归 IVQR 模型 在考虑异质性与内生性的前提下 分析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运用借贷 资金实现增收的效果 结果表明 借贷资金对高收入水平农户和低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均不显 著 而对中等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明显 因此 未来在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上必须做到有的放 矢 利用合适的政策手段引导更多的借贷资金向中等收入农户倾斜 真正实现以金融促增收的政策 目标 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活力 关键词 农村信贷 收入群体 收入效应 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 一 引言 三农 问题是历届中央政府最为关注 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 一号文件 都与 三农 问题有关 这足以说明 三农 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 解 决 三农 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以及中国经济由量增到 质增转变 都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快速 良性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 国内学者近几年才把农村信贷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作为重点来研究 但是 不难发现 这方 面的研究成果分歧颇大 国内学术界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农村信贷有利于 农民收入增长 另一种观点刚好相反 认为农村信贷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 周小斌 李秉龙 2003 利用统计年鉴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农业信贷对农民收入具有 正效应 因此 应该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投放额度 许崇正 高希武 2005 利用统计 年鉴中正规金融机构的数据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认为农村信贷资金增加将导致农民 人均资本存量增加 从而引起人均产出增加和人均收入增加 宫建强 张兵 2008 利用 2004 2006 年江苏省宿迁市农户调查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回归结果表明 农村金融发展对 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但是 温涛等 2005 和温涛 王煜宇 2005 利用统计年鉴 和金融年鉴数据 运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和VAR 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 农民收入与农业贷款 本文研究得到吉林大学 985 工程 中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 2012 年吉林省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开发与建设的制度与政策研究 项目编号 2012B31 的资助 本文是2011 年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风险生成机理与政策应对路径选择 项目编号 11JJD790010 的阶段性成果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 78 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说明农业贷款的增加显然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 杜兴端 杨少垒 2011 利用 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 运用 VAR 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 发展效率都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不利影响 然而 余新平等 2010 利用1978 2008 年的统计数据 运用 VAR 模型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农业 贷款比率的正向冲击短期内会使农村居民收入状况恶化 但在滞后6 期之后 这种冲击会使农村居 民收入状况改善 丁志国等 2011 分别利用全国整体样本数据以及农业大省和非农业大省的样本 数据 运用 panel data 模型 分别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库兹涅茨效应识别检验 结果显示 依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比例和扩大贷款覆盖面等措施 对农民收入增长的 贡献甚微 通过对大量研究文献的分析 本文发现 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研究者 采用的借贷数据不统一 在中国 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信贷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同样重 要 而在现实农村经济中 农户不可能做到专款专用 农户的资金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很强的替 代性 不能简单地将农户的资金分为生产性资金与消费 进而分析农户借贷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 不管正规途径还是非正规途径的借贷 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的流动性约束 促进了农户投资 第二 农村信贷对农村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不加以区分 那么 计量结果则不 能真实反映农村信贷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户不是同质的 同样的借贷会对他们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本文利用对中国农村东北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 将通过正规金融途径与非正规金融途径所获得 的借贷资金作为整体来考虑 对农村借贷与农户增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分位数回 归方法 将样本农户分为高 中 低三个收入群体 在考虑农户间异质性以及借贷与收入间内生性 的基础上 分析借贷资金对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问题 二 模型数理分析 变量选取及样本描述 一 模型数理分析 借贷对农户的经济影响难以评价 这已是学术界一个公开的难题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内生性 的存在 另一方面是农户间差异的存在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具有不同的借款 还款能力 在利 用借款的效率上存在差别 这就是农户间的异质性 该种特殊性的存在使得估计借贷对农户的经济 影响变得更复杂 目前 用于解决上述特殊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应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 例如Krandker and Faruqee 2003 李锐 朱喜 2007 另一种是将农户分组 前阶段估计信贷 约束 后阶段估计借贷对不同组农户的影响 例如Foltz 2004 朱喜 李子奈 2007 在农户借贷的经济影响分析中应用了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 参见 Chernozhukov and Hansen 2005 解决了内生性和异质性问题 下面逐一介绍分位数回归和分位数 回归框架内结合政策效应模型构建的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 分位数回归 quantile regression QR 最早由 Koenker 和Bassett 于1978 年提出 Koenker and Bassett 1978 在绝大多数回归模型都关注被解释变量的条件均值的情况时 分位数回归提供了对 解释变量X和被解释变量Y的分位数之间线性关系的估计方法 相对于最小二乘估计 分位数回归 有四项优势 分位数回归适合具有异方差性的模型 分位数回归对被解释变量的条件分布刻画 更加细致 能给出被解释变量条件分布的大体特征 每个分位点上的回归都被赋予条件分布上某个 特殊点 中央或尾部 的一些特征 把不同的分位点回归集中起来就能提供一个关于被解释变量条 件分布的更完整的统计特征描述 并且不同分位点下所给出的参数估计本身也可能有进一步探讨的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 79 价值 分位数回归并不要求很强的分布假设 在扰动项非正态分布的情形下 分位数估计量可能 比最小二乘估计量更为有效 与最小二乘法通过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得到参数估计的理念不同 分 位数回归通过使加权误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得到参数估计 因此 估计量不容易受到奇异值的影响 从而估计结果更加稳健 将被解释变量Y在解释变量X条件下的概率分布定义为 F yProb Yy 将Y的 分 位数定义为满足 F y 的最小值 即 inf qy F y 01 对应的分位数可 通过求解如下的优化函数得到 argmin 1 argmin yy qydF yydF y ydF y 1 在现实中 采用线性条件分位数函数求解问题可以将 1 式简化为 1 argmin N ii i qyx 2 1 式 2 式中 是最优化求解的参数 是一个损失函数 为在特定分位点 上求解的模型参数向量 本文在一般的分位数回归 QR 框架内结合政策效应模型构建了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 IVQR 模型 假设 d Y是对应于不同的政策变量d的潜在产出 政策变量d属于一维的有理数空间即 1 dR 给定政策变量D 政策实施后可以观察到的产出即为 D YY 而 d Y 是潜在产出 那 么 每个被观察到的产出只是 d Y 中的一个元素 分位数政策效应模型在分析政策变量d对 d Y的边际分布上不同点的影响时是很有效的 解释变 量 X 的产出 分位数为 0 1 d Y Qx 这样就可以定义分位数政策效应代表某个政策变 量对产出的 分位数的影响 当政策变量为外生变量时 则可以使用标准分位数回归方法 但是 现实经济中要选择与 d Y不 相关的政策变量比较困难 即内生性问题不可避免 丁志国等 2012 因此 使用标准分位数回归 方法估计不能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 鉴于此 Chernozhukov and Hansen 2005 对传统分位数回归 模型进行了改进 首先 定义Xx 条件下d对应的潜在产出 d Y为 dd Yq d x U 3 3 式中 0 1 d UU d Y q d xQx 是潜在产出 d Y的 分位数 Chernozhukov and Hansen 2005 提出了 IVQR 模型的五个重要假设 即潜在产出 独立性 选择性 排序相似性和可观察变量 基于上述五个假设条件 Chernozhukov and Hansen 2005 讨 论了 IVQR 模型的估计方法 识别条件及其统计推断 在变量d内生的条件下实现估计结果的一 致性 IVQR 模型的五个假设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分析借贷对农户的经济影响 设定农户产出模型为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 80 dd Yq d X U 0 1 d UU 4 4 式中 q d X 为产出 d Y的条件分位数函数 d为农户借款水平 X是其它影 响产出的外生变量 d U代表农户的个人能力 是无法观察到的随机变量 在信贷约束条件下 最大化期望产出 argmax d d C DE q d x U st dS x z v 5 5 式中 S x z v为金融机构的供给决策函数 z是工具变量 分位数政策效应可以理解 为农户个人能力 d U不变时的借贷收入效应 d U由借款水平d的不同而引起的变化被假定为非系统 性的 农户产出的分位数政策效应可以描述借贷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 本文设定借贷产出模型为C D 生产函数形式 在实际经济中 借贷产出模型的对数线性形式为 d Y X QdX 6 借贷对产出的 分位数的系数 其经济意义为每增加 1 的借款数量所导致的产出增长比率 即借贷对产出的 分位数的边际影响表现为借贷的产出弹性 二 变量选取 经济生活中衡量产出的指标有很多种 本文选取家庭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其中包括农户各种产 品收入 营业收入 打工收入等 由于农户的借款主要用于生产 所以 家庭年度收入可以有效衡 量借款的经济影响 假设农户借款被用于消费 该农户自有资金就可以被省下来用于生产投资 资 金的可替代性决定了借款可以被认为用于生产投资 除农户借款数量作为解释变量外 还包括以下 解释变量 人均可耕作土地面积 家庭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 户主年龄等 同时 本文使用农户住所距县城所在地的距离 不同地区的物价对收入的作用来控制农户所在地域的影响 工具变量的选择对估计结果影响十分明显 贷款人 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或个 人 对农户提供借款时 农户会因为想得到资金而隐瞒自身的信息 从而间接影响其借款数量 由 于金融机构 或个人 会用距离的远近来考虑是否借款以及借款多少 而且距离金融机构 或个人 的远近与农户的个人能力基本无关 符合对工具变量选取的要求 因此 本文选取农户至其能借到 资金的金融机构 或个人 的距离作为农户借贷的工具变量 本文所选取变量的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的名 称与描述 变量名 变量代码 变量描述 家庭收入 Y 家庭年收入 万元 家庭借款 Loan 农户借款数量 万元 年龄 Age 户主年龄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 Edu 家庭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 物价指数 PC 不同地区的物价指数 到本地县城距离 Dist1 农户住所与县城所在地的距离 公里 家庭耕地面积 Land 人均可耕作土地面积 亩 非农收入比例 NFR 家庭非农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收入以元计 最近借款的距离 Dist2 农户至其能借给资金的机构 或个人 的距离 公里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 81 三 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吉林大学农村金融研究中心 2009 年在东北三省进行的 东北地区农村 金融生态环境 调查 该次调查共收集到完整的调查问卷310 份 其中 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有249 户 这些借贷农户是本文分析的主体 根据家庭收入的不同 有借款的样本农户的资产 收入 耕地面积 借款数量等基本情况按收 入等级分类统计 即将样本农户按家庭收入水平从低到高排序 取前20 为低收入水平农户 后20 为高收入水平农户 中间60 即前20 80 为中等收入水平农户 见表2 表2 借款农户的基本情况统计 低收入 中等收入 高收入 农户数 50 149 50 家庭平均人口 4 08 3 82 3 44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 1 58 1 85 1 88 家庭人均收入 元 2878 47 8309 34 24521 34 人均耕地面积 亩 2 66 4 24 8 68 人均借款数量 元 2764 27 5445 97 8447 33 由表2 可以看出 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农户 人均耕地面积比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农户多 借 款数量也相对较多 这不管是从资金需求方还是从资金供给方都是可以解释的 从需求方来说 由 于耕地面积较多 生产投入也较大 对资金的需求也较强 这样的农户本身并不缺少资金 只是面 临流动性约束 不还款的风险较小 所以 不管是正规金融机构还是非正规金融机构 或个人 都 愿意将资金借给他们 从供给方来说 正规金融机构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将其用于生产的农户 由 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生产资料较多 他们获得的正规借贷符合正规金融机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本文采用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 所示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最小值 25 分位点 中位数 平均值 75 分位点 最大值 Y 0 27 1 79 2 93 3 73 4 50 35 83 Age 22 41 45 45 45 51 71 Loan 0 05 0 50 1 08 1 95 2 20 14 50 Land 0 7 12 17 63 20 300 Edu 0 0 25 0 50 0 48 0 75 1 NFR 0 0 08 0 30 0 46 0 58 1 Dist1 0 0 50 2 20 60 10 180 Dist2 0 10 1 20 3 3 17 4 50 13 PC 1 01 1 01 1 12 1 09 1 12 1 15 三 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首先使用OLS 方法估计出借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该结果可以作为QR 模型和 IVQR 模型 估计的基准 而且其本身也有经济意义 假设借贷对所有农户的收入效应相同 OLS 的估计结果就 可以解释借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 82 表4 OLS 估计结果 变量 估计系数 标准误 显著性水平变量 估计系数 标准误 显著性水平 Age 0 001 0 015 0 965 Loan 0 166 0 062 0 008 Edu 0 538 0 405 0 185 NFR 4 113 0 208 0 000 Land 0 043 0 005 0 000 C 1 036 0 745 0 166 注 OLS 估计的R2为0 673 OLS 估计结果显示 家庭借款的系数为正 表明借款对农户收入起到了促进作用 借款的产出 弹性为0 166 也就是说 借款每增加1 该农户的家庭收入提高0 166 根据产出弹性的含义可 以估算出借款的边际产出效率为0 368 家庭耕地面积的大小对农户收入有正向影响 众所周知 种植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家庭耕地越多的农户 其收入就相对越多 这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非农收入比例对农户收入 有正向影响 这反映了经济结构对收入的作用 农户借款投资于非农产业对其收入提高是有好处的 从Land和NFR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农户借款只要用于投资 对其收入的影响都会是正向的 户主年龄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它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确定 由于 OLS 方法假定借款对所有农户收入的边际产出效率相同 因此无法准确刻画借款对农户 收入的具体影响 本文选用 QR 模型和 IVQR 模型进一步分析借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借贷对农户 收入效应的估计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QR 和IVQR 模型的估计结果 QR 模型 IVQR 模型 分位数 估计系数 标准误 显著性水平R2 估计系数标准误 显著性水平 R2 0 1 0 043 0 058 0 459 0 351 0 033 0 069 0 633 0 364 0 2 0 143 0 075 0 057 0 368 0 120 0 074 0 100 0 378 0 3 0 136 0 092 0 144 0 382 0 153 0 074 0 041 0 395 0 4 0 166 0 052 0 002 0 406 0 165 0 050 0 001 0 422 0 5 0 139 0 041 0 001 0 439 0 143 0 043 0 001 0 451 0 6 0 152 0 047 0 001 0 469 0 133 0 041 0 001 0 482 0 7 0 137 0 043 0 002 0 498 0 144 0 052 0 006 0 511 0 8 0 177 0 106 0 096 0 532 0 152 0 098 0 124 0 545 0 9 0 343 0 347 0 324 0 577 0 296 0 281 0 294 0 592 注 表5 只列出了家庭借款的估计结果 其他变量的估计结果未列出 由 QR 模型和 IVQR 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出 两模型的估计结果差异不大 说明家庭借款对 农户收入的影响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内生性问题 但是 借贷的收入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之 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特别是借贷对低收入水平农户和高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不显著 但是 借贷对中等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是显著的 低收入水平农户的借贷需求主要来源于消费 医疗 住房 教育等方面 虽然农户资金在生产投资与消费之间是可替代的 但从日常支出结果来看 低 边际产出效率 ydey d 调查数据显示 低收入水平农户的主要支出集中在子女教育 33 0 家庭生活 11 2 房屋修缮 13 1 其 他 26 9 等方面 而生产性支出最少 3 1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 83 收入水平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体现为消费性需求而非生产性需求 其借贷资金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 用于生产投资 因此 借贷资金对低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不明显 对于高收入水平农户来说 其家庭资金的流动性约束不强 可以通过自有资金解决生产经营中暂时的流动性不足 在这种情况 下 他们所发生的借款很大程度上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项目 因此 借贷对这部分农户收入的提高 没有显著影响 而中等收入水平农户借款的产出弹性在 0 120 0 165 之间 这部分农户受到了资金 约束 而借款解决了他们的流动性约束 他们可以通过借款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投资 从而有效地 促进了收入的提高 IVQR 模型充分利用了样本信息 反映了借贷对各个收入层次农户的经济影响 尽管高收入水 平农户人均获得的借款数量最大 但借贷对中等收入水平农户的经济影响显著超过了对高收入水平 农户的影响 由 OLS 模型得到农户借款的产出弹性是 0 166 显著高于 IVQR 模型的估计结果 这 是由于 OLS 模型不能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做出区分 而且虽然高收入水平农户借款的弹性在 IVQR 模型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这部分农户的借贷资金量很大 在整体上提高了OLS 模型对 借款弹性的估计值 综上所述 利用东北地区农户抽样调查数据 本文在规避内生性和异质性的基础上估计出借贷 对农户的经济影响 并采用 IVQR 模型给出了借贷对所有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分布 证明 了不同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异质性 无论是来源于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的借款 都能促进农户 收入水平的提高 即借款可以减轻农户的流动性约束 增加农户对生产经营的投资 进而提高其收 入水平 但是 由于异质性的存在 对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户而言 借贷的收入效应是不一样的 具 体而言 借款能促进中等收入水平农户增加收入 但对低收入水平农户和高收入水平农户增收则影 响不明显 四 结论及启示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 对借贷与农户增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定量分析 借贷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时 本文将通过正规金融途径与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的资金作为一个整体进 行全面考虑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无论是来源于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 借款都能促进农户收入 水平的提高 在考虑农户之间异质性以及借贷与收入之间内生性的基础上 本文使用分位数回归方 法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利用借贷资金的收入效应问题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中等收入水平农户 借贷的收入效应较为明显 而低收入水平农户与高收入水平农户借贷的收入效应并不明显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能够作为金融机构甄别借贷对象的依据 从而保证在信贷约束条件下将有 限的资金提供给收入效应最大的借款者 同时 政府应该针对农村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制定差异化的 金融政策 最终实现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首先 由于农村高收入水平农户借贷的收入效 应不明显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制定与完善信贷制度 应相应减少对该群体的信贷投放额度 其次 农村中等收入水平农户借贷的收入效应显著 却得不到农村信贷资金支持 这严重制约了该群体的 收入增长 这部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的根本 应该通过信贷资金的 倾斜政策 加大对农村中等收入水平农户信贷资金的投放比例 以实现这部分农户增收的目的与效 果 最后 农村低收入水平农户借贷的收入效应不明显 然而 该群体的资金需求却只能通过高成 本的民间借贷来满足 该群体的生存问题凸显 政府应更多地从金融市场外部入手来提高这部分农 户的生活水平 事实上 他们的借贷不但不会增加其收入 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其生活负担 低收入 水平农户的借贷应该转变为政府的保障支付 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收入状况 这是 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 84 解决农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 Khandker S R and Faruqee R R The Impact of Farm Credit in Pakist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8 3 197 213 2003 2 Chernozhukov V and Hansen C An IV Model of 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s Econometrica 73 1 245 261 2005 3 Foltz J D Credit Market Access and Profitability in Tunisia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30 3 229 240 2004 4 Koenke R and Bassett G S Regression Quantiles Econometrica 46 1 33 50 1978 5 余新平 熊皛白 熊德平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中国农村经济 2010 年第6 期 6 丁志国 苏治 赵晶 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内生性 由理论证明到实证检验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4 期 7 周小斌 李秉龙 中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03 年第6 期 8 丁志国 赵晶 赵宣凯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识别与农村金融政策应对路径选择 金融研究 2011 年第7 期 9 温涛 冉光和 熊德平 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经济研究 2005 年第9 期 10 李锐 朱喜 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 经济研究 2007 年第2 期 11 宫建强 张兵 农民借贷对其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2008 年第3 期 12 温涛 王煜宇 农业贷款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2005 年第2 期 13 许崇正 高希武 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 金融研究 2005 年第9 期 14 杜兴端 杨少垒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统计与决策 2011 年第9 期 15 朱喜 李子奈 农户借贷的经济影响 基于IVQR 模型的实证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年第2 期 作者单位 1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2吉林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 黄慧芬 上接第 76 页 15 Boucher S Guirkinger C and Trivelli C Direct 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