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曹刿论战导学案【温馨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习目标】 1、积累“鄙”“间”“狱”“以”“之”等重点文言词语意义或用法。2、诵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分清详略安排的材料,并能说出这样安排的好处。【学法指导】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文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储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人物形象,弄清材料安排特点。【资料链接】1、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前此两年,齐桓公(即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国的公子小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齐桓公后来却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为历史佳话)。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当时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第二年春又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2、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传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是甲骨卜辞(刻在甲骨上的占卜之事),再由尚书到春秋发展到左传,被确定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却很像一位故事讲述者,有时很由戏剧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时有些象志怪小说。它不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还表达了对历史的理解和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伦理的评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1、为加点字注音曹刿(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孚(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翻译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公将鼓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合作交流】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3、文章涉及的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然而对战斗过程的描写极其简略,这是为什么? 【班级展示】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质疑探究】听完小组发言,提出疑问,有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学生再次探究,教师及时点拨【知识建构】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达标反馈】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齐师伐我(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衣食所安( ) 小惠未徧( )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 遂逐齐师( ) 既克( ) 彼竭我盈( ) 公问其故( ) 何以战( )故克之( ) 必以分人( ) 小大之狱( ) 公与之乘( ) 公将驰之(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爱国将领: 评价: 5、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的哪一件事?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学习重点 字词积累;朗诵体味语言艺术;问题推想。学习方法 以读代解;以读代译;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西汉时,经刘向整理,共三十三篇。2、题目解说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相国。“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纳”采纳、接受;“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接规劝,使之改正错误。二、落实基础知识(注音) 窥( )镜 间( )进 期( )年 谤( )讥 寝( )三、课文理解1、翻译下列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吾孰与徐公美: 忌不自信: 朝服衣冠: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填 空。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 ) 的道理,进而讷谏齐王纳谏,使齐国( )的事。邹忌用的是( )的方法,得出了( )的结论。 四、体味语言。对于邹忌的询问,其他人的回答怎样呢?朗读这三句话,体会三者在语气上的区别。 五、课堂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二)学习目标 1、学习类比方法; 2、学会评价人物。学习重点1、 了解人物性格,正确描写,侧面描写学习难点 人物分析学习过程 一、理解课文,分析人物 1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回答的?2、邹忌的态度怎样?为了证实妻、妾、客的话采取了哪些行动?得到了什么结论3、由此,他想到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的?他的结论是什么?4、邹忌见齐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5、文中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属于说明描写?有说明作用?6、你怎么评价齐王?二、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8、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谏”? 9、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课堂反思。 23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三、知识链接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四、学习过程(一)、自学检测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2、给加线的字注音:始龀( ) 穷匮( ) 厝 ( ) 万仞( ) 魁父( ) 亡以应( )3、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始一反焉 ( ) 毕力平险( ) 杂然相许 ( ) 河阳之北( ) 渤海之尾 ( ) 寒暑易节( )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于( )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而( )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C、聚室而谋曰。其( )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感其诚。5、用原文回答问题:、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二)、能力提高(站一站,踮一踮,跳一跳,你能行!)1、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怎样评价愚公?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3、河曲智叟和愚公的妻子都反对移山。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理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学习反思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2、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4、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五、作业布置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24关雎蒹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二、知识链接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三、学习过程预习检测1.注音:雎鸠( ) 窈窕( ) 好逑( ) 荇( )菜寤寐( ) 蒹葭( ) 伊人( ) 溯洄( )湄 ( ) 跻( ) 坻( ) 涘( )参差( ) 琴瑟( ) 芼( )2.解释词语窈窕: 左右流之: 寤寐: 蒹葭: 参差 : 琴瑟: 采采: 未已 : 苍苍: 四、课文理解与感悟。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五、当堂达标检测1、填空:(1)诗经是我国( )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 )到( )时期的( )篇诗歌,古时也称“( )”,毛诗序所称的“六义”是指( 、 、 、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货架安装合同范本
- 软件定制开发协议合同
- 隧道铲车租售合同范本
- 自助农庄出租合同范本
- 民间借钱借款合同范本
- 过桥米线加盟合同范本
- 租车租赁责任合同协议
- 饭店入股协议合同范本
- 门面水电安装合同范本
- 进厂合同范本模板模板
- 2025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组装工艺培训
- 《会计基础》课程标准
-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英语真题(原卷版)
- 2025-2030船用内燃机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
- 《新编日语泛读教程学生用书1》课件-新编日语泛读教程 第三册 第1课
- JG/T 26-2002外墙无机建筑涂料
- 护理实习生安全协议书10篇
- 九年级英语情境教学实施计划
- 巨人的陨落介绍课件视频
- 无人机测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