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doc_第1页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doc_第2页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doc_第3页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doc_第4页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铁十四局集团黔张常铁路QZCZQ-4标项目经理部二分部黔张常铁路QZCZQ-4标项目经理部二分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交底书中铁十四局集团黔张常铁路QZCZQ-4标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二O一五年九月技 术 交 底一、交底内容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需要对掌子面前方围岩进行超前探测,进一步查清因前期地质勘察工作的局限而难以探查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地震波法超前预报探测(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地质编录、超前水平钻探测和超前炮孔探测。二、施工工艺1. 地震波法超前预报探测(TSP)据隧道内岩层的走向确定炮孔布置在左边墙或右边墙位置,从掌子面附近的边墙位置开始布置第一个激发孔,以后每间距1.5m处布置下一个激发孔,激发孔向下倾斜20,孔深为1.5m,连续布置24个激发孔。在第24个激发孔朝着洞口的方向量测1520m,分别在左右边墙的位置布置两个地震波信息接收孔,孔径为50mm,深度为2m。激发孔与接收孔基本保持在同一个高度上。待孔全部钻好后需要对孔间距进行量测并与隧道里程发生关系。上倾510)(上倾5101m接收器孔接收器孔横断面(接收器孔))1m炮孔炮孔,在左或右侧)下倾102020工作面55m接收孔115m炮孔S1 S2 S3 S23 S24隧道轴线接收孔2接收器孔和炮孔平面分布1.5m岩层接收器孔炮 孔数量2个,位于隧道左右边墙(各1个),位置对称24个,位于构造走向与隧道轴向交角为锐角的一侧边墙,第一个炮孔靠近掌子面直径50mm4550mm 深度2m1.5m定向垂直隧道边墙,向上倾斜510垂直隧道边墙,向下倾斜20(便于用水充填炮孔)高度距地面(隧底)高1m距地面(隧底)高1m位置距开挖工作面约55m第1个炮孔距同侧接收器孔20m,炮孔间距1.5m外业实施流程:(1)埋设地震波信息接收探头TSP203测量过程中需要将接收器探头埋设在钢套管中,而钢套管则通过双组分环氧树脂或锚固剂与围岩紧紧耦合在一起。以便于接收由激发孔激发的地震波信号。(2)药包的埋设每一个激发孔中需要通过小药量炸药人工激发地震波信号。需要说明的是雷管必须采用瞬发电雷管,炸药采用乳化炸药。放炮前需要对激发孔中灌水,起到使爆破产生的能量能尽量在围岩中传播并压制灰尘和消焰的目的。(3)数据采集待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可以采集数据。在噪音监测模式下如发现周边环境的噪音低,可以进行数据采集作业并开始放炮。此时起爆器产生的电信号一方面去触发电雷管引爆药包,另一方面给仪器一个信号以打开里边的数据传输通道。通过药包的爆破,所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很快会被接收探头所接收到并记录下来。依次下去,直到24个激发孔全部放炮完毕为止。(4)数据处理将现场采集的资料传输至计算机,利用TSPwin软件对其进行处理,TSPwin软件主要由数据库、处理、计算反射界面三部分组成。 数据库编辑现场采集的数据和定义观测系统。 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放大、能量均衡、滤波等流程的处理。 计算反射界面在波形处理后,从地震波形记录中拾取纵波波至和横波波至,根据爆炸点与检波器的距离可分别计算各段围岩的纵波速度vp和横波速度vs。vp和vs值的大小综合反映了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根据vp和vs值可直接计算动力学参数,即计算动弹性模量Ed、动剪切模量Gd和泊松比d,计算式如下:Ed=vs2(3vp2-4vs2)/(vp2-vs2)Gd=vs2d=(vp2-2vs2)/2(vp2-vs2)其中,为围岩的密度。根据绕射重叠法原理(与常规地震反射资料处理中偏移流程的原理类似)计算反射界面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即与隧道轴线的交角或至掌子面的距离。(5)资料解释根据TSP法的原理和工作经验,把距离隧道轴线近、能量大的反射波组判释为围岩异常区,并综合地震波速、反射波相位、泊松比和动态杨氏模量等参数对围岩异常区的类别进行划分。解释原则如下所述: 泊松比高说明有流体存在,纵波波速低说明有裂隙存在; S波反射能量强,P波反射能量弱,说明有流体存在; S波反射能量弱,P波反射能量强,说明有裂隙存在; 反射波为正相位时,说明围岩由软弱岩层进入坚硬岩层; 反射波为负相位时,说明围岩由坚硬岩层进入软弱岩层; 当泊松比大于0.28或VP/VS突然增大时,前方地质情况为有水或围岩较破碎; 当静态杨氏模量大于30时,石质坚硬,反之,石质较软; 当反射界面较多且静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变化频繁,幅度较大时,围岩为破碎带,若为负反射振幅时,围岩为软弱破碎带。外业测量的时间: 清理激发孔、接收孔的时间:20分钟; 埋设地震波信息接收探头时间:20分钟; 药包的埋设时间:30分钟; 放炮及数据采集的时间:40分钟; 清理爆破后现场的时间:10分钟。现场整个TSP203测量系统的总时间为120分钟。(6)施工方工作配合需要提供瞬发电雷管24支,乳化炸药3kg,锚固剂1箱,炮工2名,注水管及起爆器。2. 地质雷达(1)测线布置 采用100MHz天线,根据隧洞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剖面采用双侧线布置。 测线附近尽量避开测线附近的机械设备与金属物体、导线等。 测试过程中,天线应紧贴岩壁,水平测线高度基本一致,垂直测线应保持铅直。 基底岩溶探查,需在仰拱面布置3条测线,左、右测线各距左、右边墙2m。(2)施工方工作配合施工方应提前将掌子面清理平整,准备托举人员设备台车或机械,需要准备两名工人配合协助。3. 红外探水(1)测线布置在隧道施工中,主要通过探测掘进掌子面岩体场强的变化差异值,和隧道开挖段围岩场强沿纵向的变化规律,来推断前方是否为隐伏含水构造体,有无发生突涌水的可能。掘进掌子面场强测点布置,应根据掘进掌子面的大小,将掘进掌子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一般情况下,将掘进掌子面划分为 9 个区域,每个区域设定 1 个测点。沿已开挖隧道边墙纵向进行测点布置时,分别在拱顶、两侧边墙上各布置一条测线。从掘进掌子面开始,向已开挖方向(背离掘进掌子面方向),每间隔 1 m5 m 设置一个测点,测点数一般不少于 12 个,如图。红外探水测线测点布置图(2)施工方配合需要施工方把掌子面后方70米范围障碍物清除。4. 掌子面地质编录地质编录人员和施工单位紧密配合,编录长度原则不超过10m一次(重点、复杂地段加密),对掌子面和左右边墙进行地质编录、数码照(摄)像。素描图、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素描一律“写实”,不做任何换算。素描图式、图例、比例、用语应统一,按要求采取标本(包括定向标本)。编录的原始记录、图、表须当天整理(绘制)。5. 超前水平钻探测(1)测线布置正洞开挖施工时超前水平钻探探孔设计辅助坑道开挖超前水平钻孔设计图(2)技术要求 超前水平钻孔长度原则上为30m,两个探测循环间搭接长度5m,遇溶腔时超前钻探须钻穿溶腔至完整基岩不少于5m。 水平钻一般以不取芯钻探为主,遇异常情况(如断层破碎带、溶洞填充物)时应干钻取样,必要时采用孔内摄像记录。 超前水平钻探资料应现场记录描述。 超前钻孔有水时,应进行水压、水量量测工作,并绘制时间-水压变化曲线、时间-水量变化曲线;监理单位签认后报设计单位,作为设计单位综合分析评价依据之一。 黔张常铁路高风险隧道超前水平钻机建议采用RPD-150C钻机、卡萨C6钻机等快速钻机,以满足施工进度和溶腔探测需要。 地质超前钻探孔口应安设孔口管和止水闸阀,以便于控制揭露岩溶水时的水流,孔口管必须安设牢固,防止水压将孔口管冲出伤人。6. 超前炮孔探测风钻加深5m浅孔钻探简称加深炮孔法,其为短距离探查隧道前方及周边地质情况的主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加深炮孔长度均为5m,一般采用40度角度外插。当采用三臂台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时,加深炮孔长度可增长,外插角度可适当减小,但需保证炮孔终孔时位于开挖轮廓线外3m以上。加深炮孔分两循环交错向前布置,、V级围岩情况下,沿洞身方向两循环加深炮孔间距不能大于3m,、级围岩情况下,每掘进循环均应施作加深炮孔。加深炮孔钻孔设备选择:可采用普通风钻施钻。正洞13孔加深炮孔设计如图。正洞开挖13孔加深炮孔设计图正洞8孔加深炮孔设计如图。正洞开挖加深炮孔设计图正洞6孔加深炮孔设计如图。正洞开挖加深炮孔设计图辅助坑道6孔加深炮孔设计如图。辅助坑道开挖加深炮孔设计图三、施做里程要求严格按照设计资料要求,对相应里程段采取对应预报措施,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相应预报要求如下表所示:表1 超前地质预报范围要求工程名称超前地址预报地段长度(m)地质编录(m)TSP(m)地质雷达(m)超前水平钻(m)红外探水(m)超长炮孔(m)里程范围陈家沟一号隧道DIK63+182.45DK63+935.95753.5753.5180陈家沟二号隧道DK64+240DK64+60536536590陈家沟三号隧道DK64+628DK64+757129129麦地湾隧道DK64+859DK66+53816791679700安子村隧道DK66+630DK69+568293829381300690100150金龙村隧道DK69+870DK70+06019019090管寨坡隧道DK70+095DK70+084989989400茅坪隧道DK76+596DK76+7911951952002101440合计7238.57238.530506903101501440四、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及安全文明施工(1)地震波法(TSP)超前预报探测现场采集数据使用的炸药和雷管必须由持有爆破证的专人领用,爆破作业必须由专业爆破工操作。非专业人员严禁从事爆破作业。(2)进入隧道工作必须穿戴合体的工作服、防护靴、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