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研究综述.doc_第1页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doc_第2页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doc_第3页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 中文0801 1703080202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一生态学的角度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唐志远 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 (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比较的角度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三文学传播的角度 刘兆猿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2009)以文选、诗品、颜氏家训三部论著为例分析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的影响,同时也分析它们在文学传播中如何相互感染、融合和升华。四文体论的角度据文心雕龙研究史等研究资料统计,文体论的单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明诗、乐府、诠赋、论说、史传等几篇上。j 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7页李婧的硕士论文文心雕龙文体论渊源考2008详细地梳理了汉魏六朝文体论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影响。范英梅文心雕龙诠赋篇魏晋八家评语疏证2009则选取文心雕龙诠赋中刘勰对王粲等魏晋八位作家的评语进行疏证。周家福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从文体论的界定、内容和特质对文心雕龙文体论进行系统研究,并指出文心雕龙文体论创作的主要思想是“中和”,其理论价值在于“深得文理”。莫恒全从“文体论”看的学术性质2002和文体论的价值和意义(2003),分析指出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是构成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杨清之形名学的复兴与刘勰的“论文叙笔” 2003,认为刘勰文心雕龙“文叙笔”时,运用了形名学方法。杨爱君文心雕龙文体论之再认识2004,确定了心雕龙全书的本体性质为一部“写作理论”著作而不纯然是一部“文学理论评”著作。岳进文心雕龙赋论研究2005认为刘勰对赋体源流、类别、结构与发展的论述既是对前代赋论的继承,也是其“通变”观念的具体运用。褚亚申略论文心雕龙应用文体理论和现代意义2008认为文文体论在全书中居基础性地位,并对分析其对应用文体的理论贡献和现代意义。五辨要类的角度所谓辨要类,就是对“龙学”史上有影响力的著作进行的研究,通俗的说,就是研究的研究,如:赵欣然的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创作论辨要(2009)从创作论的角度,分析了“养气”“风骨”“总术”的源流,指出主流的说法,然后通过对吴林伯的观点的辨要,揭示文心雕龙义疏中提出的有关创作的理论主张和吴林伯先生的独到见解。张慧磊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辩要(2008)则从创作论的角度,体性论、情采论、通变论三个方面,提出写作的原则,并对新探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的优长做出梳理,指出其不足。张霞云的论杨明照的文心雕龙研究(2002)研究了杨明照对文的文本校注和思想探讨,总结了杨明照研究文的成果。范伟军论牟世金的文心雕龙研究(2003)对牟世金的成果与其他“龙学”专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其特点与突破之处,最后总结了他的文心理论研究成果。白建忠的文心雕龙杨批中的创作论研究兼及杨评文心雕龙中的五色圈点(2004)从文思论、文质论及通变论三个方面分析了杨慎文艺观。何颖的文心雕龙纪评中的创作论研究(2004)从通过对片断的、点悟式的评点,梳理并总结出他的创作论思想。 除此之外,还有王凤英的文心雕龙刘释中的创作论辩要(2006);文心雕龙范注中的文术论辩要(2006);张昶、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辩要(2007);孙玮志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辨要(2007);孙俊秀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辨要(2007);王学敏 王更生文心雕龙研究辩要(2008);周春来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创作论辩要(2008);朱吉勒郭晋稀文心雕龙注释辩要(2008);郭艳珠林杉和徐复观关于文心雕龙文体观之比较(2009)孔祥丽文心雕龙札记中的“为文之术”研究2004等硕士论文。六修辞学的角度陈丹霞刘勰与文心雕龙的修辞构建2008分析和阐述表明文心雕龙对理论、修辞思想和修辞实践都提出了系统的阐述,是我国修辞理论发展的一个的里程碑。李晓光刘勰文心雕龙修辞内容研究2008则具体地分析了文心雕龙提出的一系列有关修辞学的理论问题。张国华的文心雕龙的修辞观(2004)从修辞理论和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刘鳃的修辞观;谭勇民的论刘魏的修辞学理论(2004)从语言因素、修辞的作用和原则、文体和语言风格、字句篇章、修辞手法五个方面解读了文心雕龙的修辞学意义。七写作学和语用学的角度杜娟文心雕龙“才童学文”论要2007撷取了文心雕龙中对“才童”而言至为重要的三个问题:写作有术;术里以体制为重;术和体制的学习必以写作素质的培养为基础,并以此理论为指导,解决当今写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杨丽萍文心雕龙言意观的语用学分析2006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刘腮“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原因,并对“义生文外”现象进行了分析。陈杰刘勰文心雕龙的语用思想2007从言意、语境和言语风格三个方面分析了刘勰的语用思想。李源文心雕龙的写作之道及其现代意义2005认为刘勰建构“道学术三位一体”的写作之道,对现代写作学有指导意义。八影响和关系的角度 所谓影响和关系研究,在此特指对刘勰的文有影响和有关系的文本和思想方面的研究。如:邵晓岚 文心雕龙所受诗经影响之研究2008认为诗经对文的影响有文学的成分也有经学的成分。张晓峰尚书经传对文心雕龙的影响2008认为尚书对文的文体分类原则、“文体本色论”以及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都有影响并分析其影响。九文献学的角度王小范文心雕龙与道家关系的文献学考察2007运用文献学方法分析文心雕龙与道家文献的文本关联,总括其基本类型,揭示了文心雕龙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刘静对文心雕龙的文献学研究2006认为文心雕龙不仅谈创作论、批评论,还涉及到我国古代典籍文献的分类,各类文献的源起和发展演变等问题,并予以研究分析。十阅读学的角度何欢兰刘勰文心雕龙阅读思想研究2005将刘勰文心雕龙的阅读思想概括为阅读主体论、阅读客体论、阅读过程论、阅读方法论、阅读标准论等五方面,并针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阅读教学策略。十一、语言和结构的角度江云文心雕龙的骈偶研究2006分析了文骈偶的句法结构、艺术特色、功能和艺术效果,纠正了对骈偶的片面认识。周俏娜翻译规范与策略文心雕龙两英译本比较2008指出杨国斌的译本是重源语文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倾向于充分性,译文给目标语读者留下了想象汉语言文化的空间。宇文所安的译本是重目标语,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倾向于可接受性,译文通俗易懂,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模式。蒋哲杰文心雕龙骈句的英译研究2009对三个文的英语全译本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影响译文对仗性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为翻译提出建议。路舒程文心雕龙隐喻结构研究2010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文心雕龙的“天一人一文合一”的“宏隐喻”结构,“原始要终”的史学结构,“文”与“人”的隐喻结构。蔡树才文心雕龙语词考释2004运用实证方法对“气”“ 风骨”“ 神韵”“ 德”“ 形似”等语词进行了考释。周东平“原道”与“原心” 文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