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的鉴赏与收藏.pdf_第1页
铜器的鉴赏与收藏.pdf_第2页
铜器的鉴赏与收藏.pdf_第3页
铜器的鉴赏与收藏.pdf_第4页
铜器的鉴赏与收藏.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6 页 承德日报 2009 年 2 月 12 日 第 007 版 百姓文化 铜器的鉴赏与收藏铜器的鉴赏与收藏 罗伯健 李学中 铜器的仿古作伪及辨伪 一 仿古作伪漫谈 当你看到或接触到甚至得到一件古铜器的时候 在你爱不释手 欣喜摩挲之际 或许马上会 有一些疑虑随之而来 困扰着你 这东西是真器还是假的冒牌货 是什么时代的古董 它究竟有 没有收藏价值 等等 我们须具备一些伪器的基本知识 具备一点鉴别真假 判定伪劣的能力 这样 在你面对一 件古铜器的时候 才不至于惶惑无措 无所适从 通常说的仿器或伪器 是指后世仿作前代器物或作伪成前代器物 主要指先秦器物 也就 是仿古作伪 仿古 在唐宋时期就有了 作伪 则始自宋 自秦汉以降 先秦古器古礼历经千年变迁 几乎已面目全非 讫唐宋 先秦铜器出土日多 人们慢慢认识到这些铜器多为先秦礼器 但这些古礼器却与当时沿用的礼器以及文献所载的礼器 多有不符 为檄正流传之谬误 恢复古礼器原貌 遂由宫廷官府以出土铜器为标本 仿造各种铜 器 主要是祭器 唐天宝年间至南唐后主李煜 200 余年间时间 朝廷曾于江苏句容设场仿铸古铜 器 这种仿器多在器上有监官花押 铸造年代等 唐仿器一般都比较轻薄 质细 呈银灰色 足 也较高 花纹细致 缺乏古代铜器的古朴气质 宋代 徽宗赵佶好古崇古 古代名器无不仿制 除宫廷大量仿造外 还在台州 今浙江临海 县 设置工场 仿铸古物 上层人物既仿制以崇古 下层工匠便伪造以图利 据 洞天清绿 所 载 当时伪造古铜器的方法 是用水银加上锡末 在新铸出的铜器上均匀涂抹 然后用浓醋调细 硇砂末 以毛笔蘸涂 这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 呈现出各种颜色时 如需要腊茶色 或黑漆色 即马上以清水浸泡 清水浸泡要看准火候 稍慢就会变色 如不浸泡 最后就形成翠绿色 取得 合适的颜色后再用新布拭擦 令铜器表面光莹 赵希鹄在书中指出 这种伪器因为涂抹物质中含 有水银 消除了铜腥气 故往往不易被人识破 宋仿 伪铜器种类较多 且大都以出土商周真器作为标本 无论是器型或纹饰都比较接近真 器 但不及真器浑厚 且神气不足 显得呆板 缺少原器的韵味 不但器形 纹饰 宋时连铸痕 垫片 范土也有伪作 且开始出现做假锈 元代官办的工场有 出蜡局 专门从事铸造 其仿古铜器多为祭器 一般都铸刻有本朝年 款 字用楷体 然不够工整 显得无力 器形虽说是仿三代 但却带有浓厚的时代风格 纹饰也 是如此 故元仿器往往有各时代特征出现于一器的现象 不符合铜器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件器物 中既有先秦铜器的特征 又有汉唐甚至元代常见的形式或花纹 比较容易识别 元代民间出现了 专门从事仿制古铜器而著称的名家 史载杭州姜娘子 平江王吉两家都以仿古铜而闻名 姜家多 依据古铜器样式仿造 但花纹较细小 多为方胜 回纹 龟纹 王家作工则较粗 花纹也模糊 与古铜器不太相像 明代宫廷仿器主要造于宣德年间 史载其时一次仿铸三代祭器就用暹罗国朝贡的 风磨铜 31680 斤 用赤金 640 两 白银 2080 两 作仿器的镶嵌 鎏金银用 还用 番硵砂 紫石非石 紫矿石 胭脂石 金丝矾 等 19 种原料作仿古铜器的底色 地子 颜色 明官府所仿铜器虽以 宋著录图像为蓝本 但形式 花纹 色泽失之太过精巧 不类真器古朴 崇祯年间所铸 潞国觚 第 2 页 共 6 页 上圆而下方 又带方足 从器形到纹饰显非先秦器物 内铭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第肆拾壹器 敬一主人 表明是潞王常淓仿造器物 清代以乾隆年间仿制为多 朝廷设内务府造办处 专人职司仿制铜器 清后期及至民国 由 于官场的腐败 古董常常充当受贿行贿的媒介 外任官员在地方搜求古玩 一是敛财 二是以此 贿赂京官以求升迁 道光年间 刘喜海在陕西当官 他性嗜古物 搜购古铜彝器不遗余力 特别 看重有铭文的铜器 往往重价收买 无铭文者却一件不要 但是 当时哪来这么多带铭文的铜器 市贾们就作伪器来充数 但伪器既难仿得逼真 不露形迹 又费时费工 后来干脆在无铭真器上 伪刻铭文 或在字少之器上增刻文字 以牟取暴利 这样 在真器上伪刻铭文的作伪之风就在西 安一带传开 乾嘉以后 国外来华人数大增 不少人大肆收购中国古铜 加上官宦仕人慑于政治黑暗 议 论现实往往招来横祸 遂转而研究古物古制 古铜器越益受到重视 身价百倍 各地作伪也就与 日俱增 且古代铜器历宋元明清近千年 出土数量已非少数 工匠们在长期修补残破器物的过程 中 积累了丰富经验 各种工艺技巧日臻成熟 二 辨伪须知 铜器伪造由来已久 日积月累 伪器益多 出土真器经长期积累 亦为数不少 人们在真伪 对比的过程中 随着阅历的增加 辨伪方法也日渐丰富 铜器辨伪 一般从器形 花纹 铭文 铸造工艺 锈色等方面入手 1 器形方面的辨伪 从器形考察 仿 伪情况大致有 仿古 一般都有所本 或据真器大小尺寸 或依图谱记录 这种器物与真器形制相差无几 光从造型比较难判别 拼凑 真器或残或缺 另以它器残块拼成 完整器物 由于拼凑者缺少器形发展变化的知识 往往把不同时期型制的东西拼成一物 容庚先 生谓 甗之上截下加三足以为鼎 车銮之柄倒置加两耳及口缘以为尊 车轴增三足两耳以为尊 钅享于去其虎钮倒置加两耳以为壶 为尊 又如铜鼎前期为深腹 柱足 慢慢变为浅腹蹄足 若把前期深腹的铜鼎配上时代较晚的蹄足 这从器形上就不难看出来 觚 觯一类本无流 无鋬 若给它们装上流鋬 就显得不伦不类 这些不符合器物形制特点及时代特征的伪器 行家一看就 能识别出来 2 修配和改造的漏洞 伪器的又一种情况是修配和改造 修配是将破碎 残缺不全的器物修复为完整之器 技艺高 超的艺匠见多识广 经验丰富 能把器物修复得天衣无缝 改造 是把某些价格便宜的器物改成另一种风格独特 价格较高的器物 刚才引容庚先生的 一段话中便有这种情况 明人高濂所见的用铜镜改造成方鼎也是一例 总之 从器形方面观察 一件铜器如果违背其时代特征或标新立异之器 就要慎重对待 结合其他方面 找出其作伪的证 据 3 纹饰方面的辨伪 各个时代的青铜器 它们的纹饰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夏和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一般素面无 纹 有的仅有一两道凸弦纹 即器表有凸起如线状的纹道 商代中期以兽面纹 也称饕餮纹 为主 多为单层 无地纹 也叫平花 商代后期至西周中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阶段 纹饰富丽繁缛 主要有兽面纹 夔纹 或以 两条夔纹相对组成兽面纹 凤纹 涡纹 连珠纹 龙纹 鳞纹 蝉纹 鱼纹等 花纹多有两三 层 即有地纹 粗花和细花 粗花为主题纹饰 一般是呈浮凸于器物表面 以饕餮 夔纹为多见 主题纹饰的间隙以云纹 雷纹衬地 是为地纹 细花是指在粗突的主题纹饰上有如线刻般的阴纹 西周晚期 春秋前期以环带纹 窃曲纹 瓦纹 鳞纹等为主 花纹趋于简朴 少有 3 层花纹 或浮凸的粗花纹 第 3 页 共 6 页 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多以蟠螭纹 鸟兽纹等为饰 基本为单层花纹 战国晚期至汉代器物则 多为素面 先秦时期的纹饰多是铸出来的 在作范时就把花纹雕刻在器范上 这种铸出来的花纹凹下的 纹路呈 U 口袋形 形 下宽上窄 纹路底部及两壁有高低不平的起伏现象 底与壁之间的夹角 微圆 并非直角 纹路自然流畅 有宽有窄 在铸痕处往往有错位和不连贯现象 纹路的地子 锈色与器物一致 伪器的花纹是铸后刻出来的 纹路呈 形 上宽下窄 底部平整 底壁夹角成 直角 纹路粗细较均匀 但无自然流畅之感 显得死板不活泼 槽口常有崩茬 毛茬或外翻的茬 边 两端可见到挤痕 纹路的地子 锈色 光泽与器物不同 花纹作伪通常为 在伪器上錾刻花纹 在素面的真器上刻出花纹或錾起花纹 在纹饰简单的 真器上加刻花纹 在原器上改刻花纹 这是由于原纹饰模糊 作伪者将其磨平 再改刻出另外纹 饰 在真器上焊贴花纹 贴上的花纹多为锡 铅片刻成 再作上假地子和假锈等 这些伪饰都 会留下刀刻錾凿的痕迹 即便经过打磨 也会留下痕迹 因此 从花纹上辨伪一是看其风格 是否与器形一致 二是看其纹路 槽口 花纹地子 锈 色与原器是否一致 三看有无刀刻痕迹 4 铭文方面的辨伪 有铭文的铜器是收藏者搜求的重要目标 也是作伪最多的 最普遍的方式 甄别铭文的真假 是铜器辨伪中重要的一环 商代前期青铜器没有铭文 从中期开始 青铜器上出现铭文 多是简单的氏族标识 这种氏 名文字大都象形成分较多 带有浓厚的图画形象 有的还有器主名字和为某先人作器的寥寥数字 商代晚期起有较长的铭文 最多有达近 50 字的 但大多数有铭文的铜器也是只有七八字的 西周时期 长篇铭文增多 最多者毛公鼎近 500 字 铭文内容广泛 诸如分封 祭祀 赏赐 宴享 册命 征伐 战功 狩猎 乃至婚媾 诉讼 交易等 其中以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 明著之后世 的歌颂溢美之铭为多见 西周铜器铭文中尤以长篇的册命铭文最具特色 一般有时间 地点 王 传命者 右者 作 器者 书史 命辞 仪式 赏赐 嘏辞 祝愿辞 等 春秋时期则多为各国交往 联姻婚媾的内 容多见 战国时期则以 物勒工名 为常式 内容大都为铸造年月 监造官府 工官名称等 秦汉铜器大都铭器主名称 器名 重量 容积等 从字体来说 商代笔画粗大 常使肥笔 西周铭文笔画端庄平齐 多用 玉箸体 行款错落有致 后期横竖成行 春秋铭文刚劲瘦长 南方出现鸟篆书 战国字体纤细 秦汉则疏散不规整 字画细浅 春秋以前的铜器铭文一般都是随器铸出 铸前先把文字刻在范块上 为凸出的阳文 器物铸 成后 因是翻铸 字体就成了阴文 字画剖面呈梯形 上窄下宽 战国秦汉铭文多是器物铸后刻 上的 故笔画纤细 此外 错金铭文是春秋中后期始有 多出现在兵器上 商周器迄今尚未见有 铭文位置视器 物种类不同而不一 鼎铭甗盘匜多位于内壁或内底 爵觚斝多在外壁或鋬处 壶多在口外侧和盖 内 鬲多在口沿 钟在钲及两鼓侧 戈多铭于胡 剑多铭于近格处 等等 这也是辨别铭文真伪 时要注意的 铭文作伪大致有三 真器伪铭 伪器真铭 伪器伪铭 真器伪铭一是真器本无铭 全部铭文 均为后刻 一是真器原铭字数较少 作伪者加刻铭文 清时藏家叶志诜于道光末年曾以三百金购 得一铜鼎 此鼎原只有铭文九字 经西安匠人苏兆年 凤眼张手增刻 120 余字 叶不辨其中有诈 邀当时金石学家 30 余人赋诗记事 成 遂鼎图题讠永 一书 上了个大当 伪器真铭是原有铭 文的铜器已残破 作伪者在伪器中嵌进带铭文的真器碎片 伪器伪铭即指器是伪作 铭也是伪刻 的 铭文辨伪可从内容 形式两方面着手 所谓内容包括内容的时代特点 古人用辞用字和文理 等 早期器物上不可能出现晚期内容的铭文 商器上不会有西周册命铭文 也绝无春秋婚媾之内 第 4 页 共 6 页 容 反之亦然 秦汉器上也不会出现商代氏名铭文 凡铭文内容不符合时代特点的都是伪作 古人用辞用字有一定之规 铜器铭文虽然简略 但也有其体例 如金文中第一人称用我 不 用吾 迺字义为 于是 乃字义为 你的 义不相同 绝不混用 不丕二字皆写作不 丕下无 横画 诸如大太无别 白伯同用 汝字作女 史吏事通用 等等 又如铭文一月不作一月 均作 正月 一月之中分 初吉 既生霸 既望 既死霸 4 个部分 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多懂点历史 和文字学知识 所谓形式是从字体笔画上看 后刻的铭文多多少少都会留下痕迹 刻出的字画面宽底窄 有 刀刻錾痕 或可观察到毛刺和翻边现象 即使用铜丝刷过 也有刷痕 且丧失了字划的笔锋 有的伪铭不是用刀刻的 而是用酸腐蚀而成 此法是在需要刻铭的地方涂上蜡 在蜡上刻字 然后用酸咬腐 去掉蜡后 铜器上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这种铭文看不到刀刻作伪的痕迹 但文字 笔划深浅不一 字口无真锈 从拓片上观察 笔划软弱 臃肿 模糊不清 毫无铭文的韵味 5 铸造工艺方面的辨伪 古代青铜器基本是采用范铸法铸成 一件器物需用若干范块 有内范 即芯座 和外范 铸 时将铜液浇灌到处范与芯座 内范 间的空隙中 空隙的宽度就是铜器的厚度 器物铸出来之后 因为外范是由数块拼合 在接合处会留下痕迹 范与范虽然用子母口或榫卯接合 仍会有细微的 缝隙 铜液也会顺着缝隙渗出 冷却后形成扉茬 这些痕迹就是铸痕和范痕 虽然经过打磨 铜 器表面仍有遗留 特别是在器物的底 耳 足等不易直接看到的部位 作伪者不了解范铸法的道理 往往把器物作得过分平整光滑 丝毫看不到铸痕和范痕 反而 露了马脚 范铸法的外范基本是各块大小一致 范痕就呈等距离分布 铸造有花纹的器物 也因为原本连贯的花纹分布在数范上 范块难免出现细微错位 造成器 物花纹错位 不连贯 这常见于真器上 伪器却多半整齐划一 过分精巧 有的真器表面会见到 铸瘤 或 碎裂璺 铸瘤是在铸造过程中 铜液凝聚在器物表面 冷却后形成瘤状的浮凸 它是铜液冷却时慢慢形成的 出现的位置不固定 甚至在花纹中也能见 到 外观上它影响了花纹的美感 但却是真器的正常现象 铸瘤是与铜器整体形成 不易打磨掉 绝不会剥落 碎裂璺 是器物表面不规则的裂痕 粗细深浅不一 这也是铜器在冷却过程中形 成的 作伪者很难作出碎裂璺 有碎裂璺的铜器基本是靠得住的 先秦铸造多用陶范 器物铸成后 在器足 耳 柱 鋬 把 等处的内范 由于空隙小 往 往不取出或有部分残留 这些陶范铸前经过烘烤 铸时又经受过高温的铜液 变得很坚硬 多呈 红 灰色 指甲抠不动 而作伪的范土绝无真的坚硬 轻轻一抠就掉 范铸法在铸造铜器时 内 外范之间要放铜片 以便使器壁厚薄均匀 器物铸好后 这些铜 片就留在铜器上 称为垫片 垫片是人为放置的 基本分布在器物底部和下腹部 一般避开有花 纹和铭文的地方 垫片在一件铜器中可以观察出来 即使铜器表面形成了底地和锈色 垫片的底 地和锈色与器物本身也有细微区别 仿 伪器多无垫片 却有补痕 补痕是浇铸铜器时留的出气 孔 或是铜液灌注不到的地方 器物表面出现的小孔或砂眼 铸成后再补形成的痕迹 补痕分布 不像垫片有规律 因此 当你看到一件铜器上有补痕却无垫片 或砂眼较多时 就要提高警惕 但有一点要注意 宋代有的仿器也仿出垫片 因此不能单凭垫片有无来定真伪 但如果垫片 上有铭文或花纹 则一定有诈 这种铜器若不是伪器 至少花纹铭文是后刻的 这主要指商周铜 器 战国铭文多是刻的 故有真器垫片上刻真铭现象 古代铜器曾经地下埋藏数千年 长期接触土壤 器物表面自然形成一层底地 俗称地子 和 铜锈 各个器物出土时间有早晚 出土早的 转辗流传 经历长时间人们的授受触摸 其地子及 铜锈与晚出土的有很大区别 清代同治 光绪以前 出土的古铜器每每被打磨光亮 表面涂上一层蜡 藉以保护铜器 这 种铜器俗称 熟坑 清末民国出土的铜器一般只是微去锈蚀或改变颜色而不上蜡 俗称 生坑 由于各地埋藏条件不一 土壤成分中酸碱 干湿等程度不同 古铜器的地子及锈色也很复杂 有 第 5 页 共 6 页 所谓 黑漆古 绿漆古 水银沁 枣皮红 等称谓 黑漆古是指铜器地子锈色呈漆黑色 绿漆古呈翠绿色 水银沁呈灰白色 枣皮红则呈红色 又有所谓 干坑 水坑 之分 干坑指 北方出土的铜器 其地子锈色呈灰白色或黑灰色 水坑则谓南方出土的铜器 其地子锈色多呈碧 绿色 不论是何种颜色的地子和铜锈 它们都是历经很长时间自然生成的 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 坚硬 不浮 有光泽 指甲抠不动 即使用利器剔敲 脱落的也是整块锈斑 不会是锈末 锈层 剥落后露出地子 而不是铜质 伪器则反之 铜器的作伪 假锈是重点之一 一般地说 自宋代就有人作假锈 作伪锈的方法主要有 用 松石沫烧上或作上红 蓝锈 用漆加各种颜料 或用酒精浸泡漆皮 再调和颜色作假锈 这种锈 浮薄 松软 地子干涩 不及真器地子晶亮有光泽 或用漆皮汁配色 涂刷到伪器上 干后用细 砂布打磨平整 再用粗布擀擦发亮 称为 漆地磨光 或用漆皮调和黄土 将其点按在伪器上 做成积土的样子 微干后 黄土掉了一部分 再在其上用牙刷弹射锈色 一种锈色弹完 再弹射 另一种锈色 显得土锈自然 称为 点土喷锈 又有一种方法是将铜器用盐酸浸泡 埋入黄土 中 盖上湿麻袋 让器表生锈 这种锈锈层浮薄 松软 无地子 有的将铜器埋了若干年 形成 的锈与真器锈色近似 但由于时间短 一般形不成地子 仅一层薄绿锈 显得粗糙 又有用硫酸 铜加绿色加氨水调和 抹在铜器上 在湿处搁置三五天 铜器表面生成一层绿锈 这种锈较坚硬 不易抠掉 可用硝酸等咬腐 即露出铜的本质 鉴别伪器的地子 锈色的传统办法是看其地子 若地子发乌 干涩 无光泽 则多为伪器 次察其锈 辨别是否假锈 可将铜器用开水煮 伪锈经水煮即会脱落 即使不脱落 假锈也会变 色 或用碱水涂刷 假锈也会脱落 或用香蕉水揩抹 假锈也会脱落 或用烧红的铁烫烙 伪锈 会有一种松香和胶的气味 真锈毫无变化 也可用指甲或利器抠剔 假锈松软 浮散 呈粉末状 剥落 真锈坚硬 呈块状剥落 剥落后露出地子的为真器 如锈为黑漆古其地仍为黑漆古 而伪 器则露出黄铜质来 伪锈最难辨认的是熟坑器 因其外表打过蜡 把锈层 地子都覆盖起来了 故对这类器物尤 要细心谨慎 可先观察器物口 足露铜质处 若有红地子层的为真器 进一步可将器表外面的蜡 层去掉 用氨水反复滴洗 再将硝酸滴上 露出铜质者是伪器 不露铜质者为真器 伪造的熟坑 器物锈层浅 没有层次 不如真器的铜锈深浅合度 坚实匀净 与器体融合为一 具有一种自然 之美妙 上述从器形 纹饰 铭文 铸造工艺 锈色等方面判别真伪 另外 尚可从器的重量 敲击 的声音等来辨别 由于真器在土中埋藏过很长时间 受过长期的氧化 因此其重量较同样大小的 伪器轻 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多显得重浊 不如伪器清亮 总之 鉴别一件铜器真伪 要各方面综 合起来考察 更主要的是多看 多接触各种器物 熟能生巧 实践出真知 铜器的收藏及价值 一 藏家述略 铜器的收藏 无论于公于私 为官为民 均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兴趣 二是要 有能力 有兴趣者把收藏作为自身的爱好 自身的所需 常乐此而不疲 一旦一件仰慕已久的铜 器寻觅到手 即视为人生最大之乐事 有能力而无兴趣 就是稀世奇珍也会视而不见 失之交臂 有兴趣而无能力或力有不足 虽也能收藏一二 但终不能如愿 不免常常引为憾事 所谓能力 当指社会条件 学识及经济状况而言 故历来收藏古铜者多为朝廷皇室 官僚巨 贾者流 汉唐时期 偶有古铜器发现 多被视为祥瑞之兆而献之朝廷 此事屡见诸史载 汉时山西汾 阴得宝鼎 武帝因之改元号 元鼎 北宋以后 出土铜器日多 方始不以古铜为神奇祥瑞 而 以古董玩赏之 但自宋及清 古铜器的收藏多集中于朝廷 如宋代 考古图 宣和博古图 所 著录的铜器 十之四五是宫廷藏品 西清四钅监 西清古钅监 宁寿钅监古 西清续钅监 第 6 页 共 6 页 甲 乙编 所录数千铜器 也均为朝廷官府所藏 至于私家收藏 也多为高官显贵 宋朝文彦博 官历四朝 出将入相 50 载 刘敞 官至御 史台 李公麟 御史检法 好古博学 闻一妙品 虽捐千金不惜 宋史 这些人也只藏有 十数器或二十余器 宋代私家收藏铜器最丰者为荣咨道 有百余器 其他大多人为一二器乃至数 器而已 且收藏人数 可考者也只 30 余人 元明两代 藏家罕有 但也有喜欢收藏铜器的人 史载元时姚遂 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晚年 无其他嗜好 惟得商周古铜器 则喜而忘寐 平时出入居处 随之左右 时时把玩 视古铜如珍 物 放进取出 必亲自动手 从不让人代劳 惟恐玷污了它 官至三司史掾的鲜于枢 除朝廷公 务外 闲暇即与古铜为伍 一次 他在僚属李顺父家发现一只铜盘 已被家人折断盘足作为饼盘 鲜于枢细心考察 断定是古代器物 遂将盘收藏 此盘就是有长篇铭文 赫赫有名的传世重宝西 周兮甲盘 这件器直至清末民初仍存 今已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