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讲座ppt课件.ppt_第1页
痹症讲座ppt课件.ppt_第2页
痹症讲座ppt课件.ppt_第3页
痹症讲座ppt课件.ppt_第4页
痹症讲座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痹证 一 痹证定义痹乃闭阻不通之意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 腠理疏豁 风 寒 湿 热等外邪袭入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 或变生痰浊 瘀血等邪 留滞于筋骨与关节 导致肢体疼痛 重着 麻木 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 僵直 畸形 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 也就是说 痹证不是一个病 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二 痹证介绍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 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畴 如风湿热 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皮肌炎 干燥综合征 狼疮 增生性脊柱炎 肩关节周围炎 坐骨神经痛等 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 主要由风 寒 湿 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或病久痰浊瘀血 阻于经隧 深入关节筋脉 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 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 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 疼痛呈游走性或有定处 有的为刺痛 或麻木 或肿胀 但部分患者起病有发热 汗出 口渴 咽红痛 全身不适等症 继之出现关节症状 本病初起 以邪实为主 病位在肢体皮肤经络 久病多属正虚邪恋 或虚实夹杂 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 临床上可出现瘀血痰浊阻痹 气血亏虚 或复感于邪 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 痹证发病原因正虚 即正气不足 所谓 正气 是指人体的抗病 防御 调节 康复能力 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 气 血 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 因此 正气不足 就是人体精 气 血 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 失调的概括 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 所以又说内因正虚 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 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现在研究也证实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劳逸过度首先 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 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 不仅过劳易伤正气 过逸同样有所遗害 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若长期不运动 不锻炼 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吸气短 言语无力 纳呆食少 倦怠乏力等症状 大病 久病 或产后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面 另外饮食失调 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 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 一虚俱虚 不可绝然分开 邪侵1 季节气候异常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如 六气 发生太过或者不及 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 春天当温而寒 冬天当寒反热 或气候变化过于急剧 暴寒暴暖 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此时 六气 即成 六淫 而致痹 从临床上来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遇寒冷 潮湿的气候而发病 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 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 居处环境欠佳其人居住在高寒 潮湿地区 或长期在高温 水中 潮湿 寒冷 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 3 起居调摄不慎即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 如睡眠时不着被褥 夜间单衣外出 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 电风扇下 汗出入水中 冒雨涉水等 四 辨治一般分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两大类 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 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 但局部无红肿灼热 喜暖畏寒 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 风邪偏盛 则关节酸痛 游走不定为风痹 行痹 寒邪偏盛 则痛有定处 疼痛剧烈为寒痹 痛痹 湿邪偏盛 肢体酸痛重着 肌肤不仁为湿痹 着痹 其次辨患者体质 阳气虚衰者 多呈虚胖体型 属风寒湿痹 阴精不足者 多呈瘦削体型 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 对病程久者 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 痹为闭阻不通之意 故治则以宣通为主 气血流通 营卫复常 则痹证可逐渐痊愈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 针灸 熏洗 推拿等疗法 均有一定效果 风痹风痹初起 邪气较浅 尚未入脏腑 多发于膝 腕等关节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 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 或见恶风发热 苔薄白 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方用防风汤加减 若见关节肿大 苔薄黄 宜寒热并用 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寒痹寒气偏盛 入于筋骨 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 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 痛有定处 得热痛减 遇寒痛增 关节不可屈伸 局部皮肤不红 触之不热 苔薄白 脉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方用乌头汤加减 湿痹湿为阴邪 其性粘滞 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 证见肢体关节重着 肿胀 痛有定处 活动不便 肌肤麻木不仁 苔白腻 脉濡缓 治宜除湿通络 祛风散寒 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热痹风 寒 湿痹后期化热伤阴 高热 久热不解而形成 证见关节疼痛 局部灼热红肿 得冷稍舒 痛不可触 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 多兼有发热 恶风 口渴 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苔黄燥 脉滑数 治宜清热通络 祛风除湿 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若热痹化火伤津 可见关节红肿 疼痛剧烈 入夜更甚 壮热烦渴 舌红少津 脉弦数 治宜清热解毒 凉血止痛 方用犀角散 虚瘀痹痹证迁延不愈 多呈正虚邪恋 虚实夹杂证候 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 瘀阻于络 津凝为痰 痰瘀痹阻 出现关节肿大 甚至强直畸形 屈伸不利 疼痛时轻时重 舌质紫 苔白腻 脉细涩等症 治宜化痰祛瘀 搜风通络 方用桃红饮加减 痹证日久不愈而气血耗伤 为气血虚痹 证见骨节酸痛 时轻时重 而以屈伸时为甚 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 面黄少华 心跳乏力 短气自汗 肌肉瘦削 食少便溏 舌质淡 苔白 脉濡弱或细数 治宜调补气血为主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 痹证日久不愈 由经络而病及脏腑 形成脏腑痹 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如证见心悸气短 动则尤甚 面色少华 舌质淡 脉虚数或结代 治宜益气养心 温阳复脉 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痹证初起 正气尚未大虚 病位较浅 不难痊愈 但病邪深入 由经络 肌腠而渐至血脉 筋骨 出现关节畸形 甚至损及内脏 引起心痹者 病程缠绵 预后不良 加强体质锻炼 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 注意冷暖 对预防痹证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辨证论治 1 风寒湿痹证见肢体疼痛 或走注疼痛 或局部冷痛 或肌肉酸痛 欲气交之变或寒湿较重时疼痛加剧 或关节肿胀 但患处不红不热 舌淡苔薄白或略腻 脉沉细或细弦 或濡细 此乃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 治宜祛风散寒 除湿通络 2 中成药 追风透骨丸 每次9克 每日3次 腰椎痹痛丸 每次1丸 每日3次 风湿药丸 每次1丸 每日2次 4 益肾蠲痹丸 每次9克 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除痹汤 胡熙明等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 桂枝 羌活 独活各9克 川芎lO克 虎杖 寻骨风 木瓜 白花蛇 防风各12克 水煎服 关节疼痛 局部灼热红肿 得冷稍舒 痛不可触 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 多兼有发热 恶风 口渴 烦闷不安 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热通络 祛风除湿 方药 1 主方宣痹汤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加减处方 防己 北杏仁各12克 连翘15克 滑石 薏苡仁各30克 栀子12克 忍冬藤30克 赤小豆20克 蚕砂10克 龙胆草12克 桑枝3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 加牡丹皮 地肤子各12克 赤芍15克 化火伤阴者 加生地黄20克 玄参 麦冬各15克 风湿热痹型 2 中成药 湿热痹颗粒或四妙丸3 单方验方 四物四藤合剂 赖天松等 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 当归 赤芍 川芎各9克 生地黄 鸡血藤 海风藤 宽筋藤 桑寄生 络石藤各15克 独活 地龙各6克 水煎服 葛根银花藤合剂 方药中等 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 葛根60克 忍冬藤45克 丝瓜络15克 路路通12克 水煎分3次服 每日1剂 痰瘀痹阻型 证见 痹证日久 关节肿大 甚至强直畸形 屈伸不利 舌质紫暗苔白腻 脉细涩 治法 化痰祛瘀 搜风通络 方药 1 主方桃红饮 林骊琴 类证治裁 加味处方 当归尾12克 川芎9克 桃仁 红花各10克 威灵仙15克 穿山甲20克 地龙 土鳖虫各9克 白芥子 胆南星各10克 乌梢蛇 露蜂房各12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2 中成药 尪痹颗粒 活络止痛丸 每次1丸 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治痹活血汤 赖天松等 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 当归 赤芍 木瓜 泽泻各10克 生地黄15克 茯苓12克 桃仁 红花 川芎 蜂房 桂枝各6克 丹参9克 水煎服 久痹正虚型 证见 骨节疼痛 时轻时重 腰膝软痛 形瘦无力 舌质淡 脉沉细无力 治法 养血益气 培补肝肾 方药 1 主方独活寄生汤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加减处方 独活 秦艽 当归 桂枝各12克 桑寄生20克 川芎 熟地黄 白芍 茯苓 续断 党参 牛膝各15克 狗脊 杜仲18克 炙甘草6克 水煎服 若久痹内舍于心 可选用炙甘草汤 张仲景 伤寒论 加减 2 中成药 舒筋健腰丸 每次5克 每日3次 壮骨关节止痛丸 每次9克 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温肾止痛丹 赖天松等 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 附子12克 淫羊藿 巴戟天 杜仲 桑寄生 黄芪 熟地黄 当归 赤芍 白芍 怀牛膝各15克 川芎9克 鸡血藤30克 水煎服 痹证治疗的其他疗法外治法 威灵仙60克研末 葱白30克捣烂 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 外敷贴于痛处 丝瓜络30克 地龙20克 莱菔子12克 共捣烂 外敷痛处 乳香 没药各10克 地骨皮15克 车前草20克 共捣烂 用白酒调拌 外敷贴于痛处 鲜威灵仙500克 松树针90克 甘草50克 水煎 熏蒸并热敷痛处 每日1次 每次1小时 食盐500克 小茴香120克 研末 共炒热 用布包熨痛处 川乌头 草乌 松节 生胆南星 生半夏各30克 共研细末 浸酒外擦患处 不可内服 刮痧法 头颈部取风池 大椎 大杼 背部取膈俞 肾俞 脾俞 上肢合谷 外关 曲池 臂臑 下肢取血海 梁丘 足三里 阴陵泉 照海 昆仑 解溪 肩部取肩髃 肩髎 臑俞 每穴1 2分钟 推拿疗法 磙 按 揉 叩 针灸疗法按不同部位 关节选择相应穴位 也可选阿是穴 肩部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肩后 肘臂 曲池 合谷 天井 外关 尺泽 背脊 水沟 身柱 腰阳关 髀部 环跳 居髎 悬钟 股部 秩边 承扶 阳陵泉 膝部 犊鼻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踝部 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行痹者 加膈俞 血海 痛痹者 加肾俞 关元 着痹者 加足三里 商丘 热痹者 加大椎 曲池 操作 行痹 热痹者 用毫针泻法浅刺 并可用皮肤针叩刺 痛痹者 多灸 深刺留针 可兼用隔姜灸 着痹者 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 皮肤针和拔罐法 五 预防调护注意防寒 防潮 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汗出勿当风 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 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 如房事有节 饮食有常 劳逸结合 起居作息规律化等 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以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 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 如雪糕 竹笋 通菜等 谢谢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