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清单.doc_第1页
必修3 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清单.doc_第2页
必修3 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清单.doc_第3页
必修3 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清单.doc_第4页
必修3 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清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3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_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_和_,并把_直接排入水中。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注意:消化道、膀胱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内部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3、三种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注:补充完整左图。(1)透出毛细血管的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及由小肠吸收的脂质不能重新透回血浆。这类物质只能由淋巴循环送回血浆。(2)组织液成分只能透入毛细淋巴管,不能由淋巴透回。(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相比,前者含_较多,其它成分_。二、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1、成分(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_相似。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含量比血浆_。(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_。辨析:以下哪些成分属于内环境?氨基酸、氧气、尿素、K+、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激素、呼吸酶、抗体、载体、11胃蛋白酶。【归纳点拨】A.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B内环境的成分判断(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代谢废物:CO2、尿素等。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录中的RNA聚合酶、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_中。注: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_(填“是”或“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概念: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_对_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的含量有关。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为_。(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_。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血浆中存在_,主要有_、_等。(3)温度:人体温度一般在_左右。【思维拓展】A、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_(填“增加”或“减少”),尿量_(填“增加”或“减少”),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恢复正常。B、维持内环境酸碱度正常的缓冲体系是_和_,机体进行正常代谢活动的场所是_。C、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还是细胞外液?_;Na+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还是细胞外液?_。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_来维持的。D、血浆渗透压主要由哪些物质决定的?3、内环境的作用:是_与_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将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过程补充完整。(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_,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是_、_、_、_。(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_作用,使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_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_,经过调节使内环境的各种_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一种_平衡。【思维拓展】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出现组织水肿,试分析其中原因。2、综上所述,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过敏反应、肾小球肾炎等,根本原因是组织液渗透压相对_,导致组织液吸水,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中而使组织液增多。第 2 章 神经调节 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_。(1)神经元的结构(2)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_,并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思考图中圈内结构为_。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1)基本方式_:在_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_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_的应答。(2)结构基础_:由_、_、_、_和_组成。思考(1)感受器实质是_,效应器实质是_。(2)一个最短的反射弧由_个神经元构成(请用图示_表示)。(3)反射活动完成的前提条件是_和_。二、兴奋的传导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_后,由_状态变为_状态的过程。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_,也叫_。(2)传导过程:静息电位:_刺激动作电位:_产生电荷移动_兴奋不断向前传导。(3)兴奋传导的特点:_。思考(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2)K+和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_实现的。(2)神经递质:_、多巴胺、氨基酸类等。(3)传递过程:过程:兴奋_突触小泡释放_突触间隙_或_。特点:_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_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_或_。思考:(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换是_。(2)与神经递质形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_。(3)一个反射活动需要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_。(4)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_和_。(5)递质释放的方式为_,体现细胞膜的_特性,体现了细胞膜的_功能。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_识别。归纳总结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比较项目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传导方式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传导时间是否需要能量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1)在神经纤维上(如下图所示) 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_方向_的偏转。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_ 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如下图所示)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_(填“大于”或“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_方向_的偏转。 刺激c点,兴奋_(填“能”或“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_偏转。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情况不同,引起效应器的不同效果(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_或_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_。(3)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被某种药物争夺,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_。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1)高级神经中枢:_(大脑、脑干和小脑)。(2)低级神经中枢:_。2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其主要功能(1)_:有_中枢、_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2)_: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_。(3)_: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4)_: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5)脊髓:调节_的低级中枢。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位于人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_以及控制机体的_外,还具有_、_、_和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言语区(1)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_。(2)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_。(3)S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_。(4)H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_。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_,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_和_。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4.短期记忆主要与_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_的建立有关。思考(1)V区和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后的区别?(2)H区与听觉中枢发生障碍后的区别?第2、3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发现历程(参考课本)二、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对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1、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_、_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如_)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生长激素促进合成_,促进_多咱促激素(如_)控制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_活动;促进_(包括_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_。过多:患_。患者血压升高。心博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到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_);缺碘:患_,俗称“_”。肾上腺肾上腺素参与机体的和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_ _ 调节_动态平衡卵巢雌激素等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睾丸_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_作用:如_与_作用:如_与_三、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参考课本)(2)血糖浓度正常值:_。低血糖:60mgdL 高血糖:130mgdL 尿糖:160mgdL(3)糖尿病病因:_。诊断:_。防治:_、_、_、_。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_(“三多一少”现象)(4)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2、与激素有关的人体疾病病症病因症状呆小症幼体_分泌不足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甲亢成体分泌_过多_地方性甲状腺肿大_合成不足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大脖子病)侏儒症幼体_分泌过少身体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巨人症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身材异常高大肢端肥大症成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身体指、趾等端部增大糖尿病分泌不足出现尿糖等症状3.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1)_;(2)_;(3)_。【归纳点拨】(1)下丘脑通过释放_激素调节垂体,垂体通过分泌_激素调节甲状腺,_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_直接调节,_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_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垂体分泌激素的多少受_的支配。_对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有调控作用。(2)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会影响_分泌相应激素的活动。(3)寒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是_调节。4.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_。(1)体液调节: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_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_是其主要内容。(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3)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_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作 _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_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缺少甲状腺激素则患_。5.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2)体温恒定的调节 【归纳点拨】(1)体温调节中枢是_,感觉中枢是_,调节方式是_。(2)在人体的_、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对温觉敏感的_感受器和对_敏感的感受器。(3)体温恒定的原因是人体的_量与_量达到动态平衡。产热来源主要是_(以_和_产热为多),_散热主要通过_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第 4 节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2、免疫系统组成 3T细胞、B细胞的来源与分化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抗原:_。如_、_等。特点:_。(_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_等。)_。 _。3抗体:化学本质:_分泌抗体的细胞:_。4.体液免疫过程:5.细胞免疫过程:思考(1)图示淋巴因子、抗体是否都能识别抗原?(2)哪些细胞能识别抗原?哪些能特异性识别抗原?(3)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病原体_病毒;入侵细胞_细胞;危害:_。(2)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_,反应_,“敌我不分”地将_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例:_。(3)过敏反应已经产生_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即_)时所发生的_或_的反应。特点:发作_、反应_、消退_,一般不会破坏_,不会引起_,有明显的_。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与清除体内_或_的细胞,以及_的细胞。四、免疫学的应用1. 免疫预防是指利用疫苗起到预防作用,疫苗属于_。记忆细胞寿命长,若发现同样的抗原入侵时,可以快速增殖分化,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理。2.疾病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利用抗体的_性。3.器官移植:免疫功能的应用。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长期使用_。第 3 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实验: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分析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 (1)现象(生长情况):_ _ _(2)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_照射使胚芽鞘的_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比_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2、1910年,詹森实验(1)现象:_(2)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_3、1914年,拜尔实验(1)现象:_(2)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造成的。4、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生长素运输)(1)现象:_(2)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_。温特把它命名为_。5、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_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得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直到1946年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就是IAA。别处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物质也具有生长素效应。思考:关于向光性实验的总结三部位(判断生长情况的依据)产生生长素部位_,感光部位_,作用部位(弯曲部位)_,横向运输部位_,产生生长素是否需要光照_。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_。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植物激素动物激素不同点产生部位无专门的分泌器官,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由专门的内分泌腺分泌如甲状腺、胰岛、性腺等作用部位不作用于特定器官分泌进入血液并随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同点 由自身产生;特点:种类多、微量、高效益;调节生物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化学本质:_,组成元素:_。2、产生部位:如: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3、分布: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4、运输方向:(1)极性运输: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_运输到_,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思考:运输时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_(2)非极性运输:在_中,生长素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即横向运输。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解释向光性原因:单侧光照射,_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_,从而造成_。2、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既能_,也能_;既能_,也能_;既能_,也能_;思考:参考课本 50 页问题探讨图(分析根、芽、茎的曲线)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_、_、_。3、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典型例子:(1)根的向地性形成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_于背地侧,近地侧生长素起_生长的作用,而背地侧生长素起_的作用,因此_生长快而向地生长慢。(2)顶端优势:概念:_优先生长而_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发育受到_。应用:棉花打顶摘心等四、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2,4D等1、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果实发育时生长素的来源:_。 应用无子番茄的培育处理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 区分:无子蕃茄:培育原理_,无子原因是_。无子西瓜:培育原理_,无子原因是_。思考:无子蕃茄和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能否遗传?_。(3)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4)做除草剂(杀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判断:_。_。2、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几种重要植物激素的归纳比较激素合成部位分布部位生理作用应用生长素嫩芽、嫩叶、发芽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促进生长、促进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除草剂浸泡插技促进生根无子果实的培育棉株保蕾保铃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_,解除休眠促进矮生性植物茎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播种细胞分裂素根尖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诱导分化、防止叶衰老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縁,延长贮藏时间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促进叶、果实衰老和脱落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乙烯各部位均可产生,成熟果实更多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成熟的果实含量多促进果实_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使果实提早成熟3、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例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应用:(1)用_催熟凤梨;(2)用一定浓度的_溶液处理芦苇,就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3)用_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啤酒生产的成本。点拨(1)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体积长大,进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则通过促进细胞数目增多,进而促进生长。(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生长素是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则是促进果实成熟。(4)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则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必修3 第 4 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1、概念:_。2、举例: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3)调查方法:总数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取样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一般总数调查较难,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1样方法(1)常用取样_,_。(2)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原理:(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1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3)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5)计算公式:_。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_。(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_。(2)意义:_种群的数量变动,如城市人口的变化。4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 (3)意义:_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5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一雌一雄、一雄多雌、一雌多雄。(3)意义:_出生率,间接影响_。6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_、_、_。(3)意义:了解空间分布格局对于选择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有重要意义。必修3 第 4 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实 例:(以细菌为例)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中个体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变化,出生和迁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减小,因此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变化过程。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数量是由_决定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在_、_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三、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2增长速率:在“S”型曲线中,开始时斜率为0,斜率逐渐增大,增长速率也就越大,且斜率在1/2K时最大,即在“1/2K”时增长速率最大,过后,斜率下降,在K值时降至为0,故在“K”时,其增长速率为_(如图D)。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1、波动的原因:气候因子、竞争、捕食、寄生、营养、疾病等。2、周期性波动:原因较复杂,捕食和食物是影响因素之一。一般捕食种群数量达到高峰和低峰的时间总比资源种群(猎物者)晚,这种差异是由资源种群对捕食者影响的时滞效应所致。必修3第4章 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一、生物群落1、概念:_(包括_)。2、实例: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应该是多个种群)3、物种丰富度:_,是群落的首要特征。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有差别,如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二、群落中的生物关系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_(同生共死):如_与根瘤菌;地衣是_的共生体。(2)_: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_:如:_;水稻与稗草等。(4)_(寄生者不劳而获):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_与大豆。胞内寄生:_与大肠杆菌等。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森林的地上成层结构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草本群落地上部分一般分为上(高草层)、中(中草层)和下(矮草层)三层;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_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群落内水平的二维空间中生态因子常常不均匀,如林冠光照的不均匀性,造成下层植物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阳生植物,光照弱处生长阴生植物,几乎全部郁闭的树冠下,很少有草本植物。必修3 第 4 章 第 4 节 群落的演替一、概念:_。二、演替原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三、演替类型:(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1、初生演替(1)概念:在_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_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2)过程: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特点:演替缓慢。(4)举例:如在_、_、_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1)概念: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3)特点:演替快速。(4)举例:如在_、_、_上进行的演替。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_。第 5 章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由_与它的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3.结构:_和_。4.功能:物质循环、_、_。5.生态系统的类型(课本必看P88):_、_。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课本必看P90)(1)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_(空气、水、无机盐等)和_(阳光、热能)。注意:温度即非物质又非能量,故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物群落 类群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同化类型_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营_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特例生物进行_的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如莬丝子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地位生态系统的_生态系统_的成分生态系统_的成分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_,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_,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和传播分解_,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提醒:四种成分中除消费者外其余三种都是必备成分,其中最主要成分是_,物质循环中关键成分是_。自养生物一定_(填“是”或“否” )生产者,反之也成立;消费者一定_(填“是”或“否”)异养生物,异养生物_(填“是”或“否”)一定是消费者,也可能是_。.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右图表示: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课本必看 P91)(1)食物链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特点:_是食物链的开始,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2)食物网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_。功能:生态系统_的渠道。【归纳点拨】食物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草鼠蛇猫头鹰(1)组成:生产者,各级消费者,注意分解者_(是/否)参与食物链。(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_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_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营养级和消费级_(是/否)一致。(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_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_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4)动物的营养级有的可变,如狼吃兔时属于第_营养级,而吃狐时则可能是第_营养级或更高级。第2 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课本必看 P94)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和_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能量的传递传递渠道:_。传递过程(P94图5-6)思考:A.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a)=(b)+(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B.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d)+(e)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e)= (f)+(i)+ (j),即消费者同化能量若为两部分之和是b=d+e;若为四部分之和是b=d+f+i+j。(3)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4)各营养级的能量去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被生物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被_利用;一部分被_分解。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1._: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可_。2._: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传递效率大约为_。3.能量金字塔: 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_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归纳总结:1.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食物链。设食物链 ABCD,分情况讨论。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至少”需要量的计算要按_计算,“最多”需要量的计算则按_求解。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_。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关系,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