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潮_的历史_内容及编辑思想_蔡秋彦.pdf_第1页
_新潮_的历史_内容及编辑思想_蔡秋彦.pdf_第2页
_新潮_的历史_内容及编辑思想_蔡秋彦.pdf_第3页
_新潮_的历史_内容及编辑思想_蔡秋彦.pdf_第4页
_新潮_的历史_内容及编辑思想_蔡秋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潮 的历史 内容及编辑思想 蔡秋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875 摘 要 1915年 陈独秀创办 新青年 兴起以 民主 与 科学 为两大口号的思想文化运动 1918年11 月 北京大学学生创办新潮社 效法 新青年 于1919年1月1日出版社刊 新潮 杂志 积极推广新思想 新学 术 新文学 这里从历史发展 文本内容和编辑思想三个方面介绍并分析 新潮 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新潮 历史发展 文本内容 编辑思想 中图分类号 I 206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225 2008 05 0047 06 收稿日期 2008 03 14 作者简介 蔡秋彦 1981 女 广东汕头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历史发展情况 新潮 创办于1919年1月 终刊于1922年 3月 1 共出版三卷 前两卷各出版五期 第三卷 只出版两期 合计出版十二期 第一卷与第二卷 第一期为傅斯年主编 第二卷第二期至第四期由 罗家伦主编 第二卷第五期至终刊 名义上是由 周作人主编 实际上是由毛子水 顾颉刚 陈达 材 孙伏园主编 新潮 者 北京大学集合同好撰集之月刊 杂志也 2 新潮 的创办 傅斯年认为纯粹是出 于同学间的觉悟 刚开始是一群同学在一起闲 谈 社会现象 上课内容 文学作品 思想学术等 都是他们的话题 在这种对知识的共同兴趣上 他们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 继而又觉得所学所想 不所用有点浪费 况且还可以积累一点经验 因 此 到了1918年11月19日 傅斯年 罗家伦 徐 彦之 毛子水等在 新青年 的影响下 成立新潮 社 反对旧传统 提倡新文化 以出版 新潮 月刊 为主要活动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 批评中国 现代学术上 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 3 新潮 的 中文名由罗家伦提出 来自于日本1904年创办 的启蒙杂志 新潮 的启示 徐彦之则将英文名定 为 The Renaissance 翻译成中文就是文艺复兴 的意思 暗含启发民智的主旨 刚好和 新潮 有 异曲同工之妙 杂志的创办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胡适任顾问 蔡元培和陈独秀提供主要经费 李 大钊则提供了图书馆的一个房间作为新潮社的 办公室 傅斯年在创刊号上的 新潮 发刊旨趣书 中指出 希望借此杂志把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传 于社会其他部分 达到四个责任 一是渐渐引导 中国同沐于世界文化之流 二是 因革之方 即提出改革社会 恶俗和旧生活的方法 三是 鼓 动学术上之兴趣 四是宣传树立科学精神 可 见 新潮 和 新青年 一样 都以鼓吹新文化 倡 导新思潮为主 对此 蔡元培说 新潮 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燃起一种纯粹的文学和思想革命的 火花 4 170 新潮社章程规定 凡是在杂志上发表三篇作 品的北大学生可以自动成为社员 非北大学生则 在这个原则上还需要两名社员介绍才可以成为 社员 而一年内没有投稿的社员视为自动退社 新潮社的组织分为编辑部和干事部 分别负责编 辑和出版发行 人员联络的工作 杂志原定一年 出版两卷 每卷各五期 但出版至第一卷第五期 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 4卷第5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Vol 24 No 5 200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4卷2008 年 以后 由于五四事件的影响 从第二卷起即无法 按时出版 同时 由于主要编辑人员和社员多考 取公费留学而离开北大 也为稿件的来源和编辑 带来一定的困难 虽然杂志放宽入社的标准 也 新加入了不少人员 如孙伏园 孙福熙 朱自清 冯友兰 周作人等 但终因事务的繁忙和经费的 问题而使杂志无法如期出版 五四前 新潮 刊登的文章多集中在文学创 作和批判社会等方面 五四后 新潮 刊登的文章 开始转向以学术理论为主 尤其是杜威和罗素的 文章份量开始加重 直至最后一期 全部是介绍外 国学术思想等专门知识的文章 新潮社同人的兴 趣从最初的关注社会转向了学术研究 企图从学 术专业角度为国家的新生提供一条新的思考路 径 同时这也与新潮社的改组有关 五四 后 新 潮社改组为带有读书会性质的组织 主要研读外 国进步书籍和西方学术著作 并开始出版 新潮丛 书 系列和 文艺丛书 系列 新潮 的出版 同样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 首先 从杂志的销量来看 新潮 的第一卷第一期 复印到三版 销到一万三千册 以后也常在一万五千册左右 则声势不可谓不浩 大 5 从 新潮 每一期卷首的启事上 可以看到 销售量往往超过了期待的数量而导致缺货 要求 重印重版的读者非常多 其次 从读者的反映来 看 如果说 新青年 面对的是社会中层次较高 的青年人士 那么 新潮 的受众定位则是刚刚毕 业的中学生或在校大学生 杂志同人们认为这些 人是受旧思想危害最深的人 也只有觉醒后的这 些人才是真正改变中国和建设中国的希望 因 此 作为北大学生自办的第一份杂志 新潮 在 学生当中的影响力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在杂志 中 可以看到学生来信和慕名投稿的踊跃 而日 后参加五四运动的人当中 学生是占大多数的 在学生的思想变化当中渗透着国家与民族情感 但是也不能忽视 新潮 对他们的影响 鼓舞了他 们的信心和斗志 当时还在杭州读书的施存统就 在来信中写到 对于诸位 极其信仰 自从你 们的杂志出版以来 唤起多少同学的觉悟 这真 是你们莫大之功了 6 在新式知识分子中 新 潮 同样也引起了反响 新潮 从第一卷第三期 开始 仿照 新青年 开办了 通信 一栏 主要是 读者编者就杂志的问题进行沟通 当时一些著名 的学者 如鲁迅 张继续 溥泉 等 都曾致信 新 潮 或是对杂志表示肯定和支持 提出各种不同 的意见 或是就其中某篇文章某个问题与编者进 行切磋交流 比如鲁迅就认为杂志不应该过多关 注于纯科学的介绍 而要把目光对准社会的弊 病 余裴山认为杂志刊登的文章太过于西洋化 张继续则与罗家伦探讨国民思想的问题等 新 潮 的文章也引起了旧派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 蔡元培甚至于1919年4月致信当时的教育总长 傅增湘 为 新潮 杂志受到旧派的非难进行辩 护 在 新潮 同人的文章中 也常可见到他们对 旧派文人攻击的不满和反驳 这些足见杂志的影 响之大 再次 从杂志的广告上看 随着发行量的 增长 新潮 上刊登的广告越来越多 笔者在第 二卷末期有关 新潮 发行代售商的广告中 甚至 见到有远至西南的广西 云南等地的代售商 这 也足见它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大 之广 二内容概析 大致来说 新潮 每一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 头 涉及到文学 政治 哲学 社会问题等等 而后 有新诗 小说创作 译作 再后有 通信 附录 等 有时会增加 评坛 出版界评 故书新 评 书报介绍 等专栏 另外 各种新书杂志的 目录广告也占据了不少篇幅 表明编辑者对新文 化推广的重视 显然 新潮 的编排是经过深思 熟虑的 胡适曾对此赞赏道 新潮 杂志 在内 容和见解方面 都比他们的先生们办的 新青年 还成熟得多 内容也丰富得多 见解也成熟得 多 7 笔者对三卷的文章进行统计 发现文学类总 共刊发128篇 宜物启蒙思想类合计62篇 学术 类67篇 可见 在创办初期 杂志的重点主要有 两个方面 文学革命的提倡 实践和思想社会革 命的倡导 从第二卷开始 科学和其他学说的重 要性开始得到重视 到了第三卷 虽然只发行了 两期 这类文章的数量却与前两卷几乎是旗鼓相 当 同时 也可以看到 不同于 新青年 新潮 对于政治的直接介入是比较少的 政治文章所占 的比重较小 有关的政治学说文章也属于介绍性 质 而非指导性质 杂志的重点是放在文学 思想 和学术上 从作者来看 34名作者中有5位无法判定其 48 蔡秋彦 新潮 的历史 内容及编辑思想第5期 职业归属 还有4位小学教师 其余全是北大学 生或教师 很明显这是一个靠师生和朋友关系建 立的作者群体 主要由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和老 师组成 这就决定了 新潮 的风格带有较浓厚的 学院气息 同时 作者大都来自山东 江浙一带 相同的地域文化使他们在见解等方面较容易达 成一致 有利于保持稳定性 从以后的发展来看 这些人在近代中国思想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 比如傅斯年成为极有影响的史学 家 罗家伦是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顾颉刚是史学 家和民俗学家 毛子水是国学家 汪敬熙是有名 的心理学家 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家 还有 孙伏 园 康白情 俞平伯 叶绍钧等都是有名的作家 因此 应该说 新潮 是他们思想认识的生发点 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兴趣 三 新潮 的编辑思想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杂志等大众媒介在传 播过程中能够促使人们形成或者改变价值观和 观点 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 杂志的编辑具有主 体性和文化选择功能 编辑在参与杂志的编辑生 产时 会根据其自身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 对杂 志的内容和风格进行选择 使得杂志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编辑个体的思想立场 再者 正确的文 化选择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或者新文化的产生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 分析编辑者的思想 对于研究杂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从总体上看 新潮 同人们多为北京大学的 学生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的学生们 他们了 解和接受的知识应该是比较全面和丰富的 这在 杂志中体现为逻辑思维的严密和思考问题的深 入 他们既然是出于共同的兴趣自发组织起来 的 那么这共同点自然成了杂志所遵循的思想路 线 也就是傅斯年在 发刊旨趣书 中所提 到的四点 首先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思想革命 传统思想成为他们的首要敌人 他们提倡个性解 放 倡导妇女解放 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 鞭笞固 有的家庭制度 揭露社会上种种的不良现象 他 们多是从旧家庭中走出来 小时候又经历过私塾 的教育 因此深知其中的弊端 批判也更能切中 要害 其次他们倡导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是目的 文学革命是武器 他们主张废文言 接受了周作 人的 人的文学 的观点 摒弃 文以载道 的传 统 肯定人的个性和尊严 竭力发扬文学为人生 的作用 因此 在杂志的编撰上他们试图从理论 的说明和小说诗歌的创作实践方面坚守这一点 由于是学生 他们自然也不会忘记对学术的关 注 而且是兴趣愈浓 他们主张学术思想的解放 鼓吹西方的科学思想学说 提倡用科学的方法解 决问题 刊登介绍杜威 罗素 尼采等各种不同思 想学说的文章 他们受胡适的影响很大 这主要 体现为对实用主义的偏好 不仅介绍此类的文章 多 他们所作的文章也喜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分析 问题和提出看法 这正符合了他们创办杂志时所 抱定的宗旨 批评的精神 科学的主义和革新的 文词 新潮 同仁们大都满怀热情地参加了五四 运动 傅斯年是学生抗议活动的主席 罗家伦起 草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即 五四运动宣言 其它成员也都加入到游行的队伍 杨振声 江绍 原甚至因此被捕 然而 在五四以后出版的 新 潮 上 却很少看到号召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的文 章 与当时国内政治热情高涨 许多新杂志应运 而生的现象比起来 新潮 上的文章仍然是以批 评社会现象 宣扬思想改革为主 而且开始偏重 于学术方面的建设 这与他们始终坚持思想启蒙 的宗旨有关 尤其是在亲身参加了五四运动后 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 以为还是思想革命才是最 正确的 傅斯年在 之回顾与前瞻 中提到 五四后涌现的报刊时说到 发泄太早太猛 或者 于将来无益有损 精神紧密的刊物尤其要紧 8 他认为 新潮 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扎扎实实地 发展 罗家伦在 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 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中也认为虽然五四学生运 动促进了思想的改进和社会的觉醒 但总的来 说 还是应该从文化和思想上进行彻底的改造才 能为其它改革奠定基础 其他成员也是致力于从 学术和思想上努力 最早将罗素哲学引入中国的 张崧年认为 打倒传统思想和愚昧的唯一力量只 能是人的思想解放 只有通过自我解放才能达到 制度的改变 而不只是靠政治运动 可以说 在救 亡与启蒙当中 他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启蒙 并 坚持到最后 基于此 他们也就并不热衷于对政 治发表见解 除了偶尔有几篇文章涉及到政治形 势以外 这方面的文章基本上是没有的 罗家伦晚 4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4卷2008 年 年回忆道 我们坚决主张民主 我们主张我们民 族的独立和自决 9 这是从杂志上发表的几篇关 于民主的纯政治理论学说中看到了的踪影 作为杂志的发起者和第一任主编 同时也是 学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 傅斯年的思想对杂志发展 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此期傅斯年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已有研究者论及 现综合各家说法 作一 分析 10 首先是文学革命思想 受胡适的影响 傅斯 年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他从文学 的性质 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文学的现状三个方面 阐发文学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他认为文学具有 迁流不居 的性质 文学与政治社会风俗学术等 同出于一源 同为群体精神的支流 因此文学与 政治社会风俗之间是有关联的 现在政治社会风 俗改变了 革君主而定共和 除闭关而取开 放 所以文学不容不变 开放后的学术将次发 展 则于重记忆的古典文字 理宜洗濯 尚思想的 益智文学 理宜孳衍 8 49 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 史来看 他指出每当中国文学发展到形式主义大 盛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内容充实的新文学取而 代之 比如汉魏之际 隋唐之间 开元之间 元和 之间等 都曾不同程度地发生过文学革命 而当 今的文学已经走到了停滞倒退的时候 推陈出新 是时代发展的根本 因此 即使没有人提倡文学 革命 文学革命也会应时势而产生 11 这种顺应 历史潮流发展的看法更坚定了他倡导文学革命 的信心 傅斯年的新文学观点也非常鲜明 第一 新文学就是白话文学 傅斯年是北京大学学生中 第一个响应胡适 陈独秀白话文号召的人 非常 明确地表示新文学的第一步就是废除旧的文言 词 建设白话文 而且提出了著名的 文言合一 的看法 创造出既能写作又方便口头交流的语 言 他为文言合一制定了十条规则 总的来说就 是 以白话为本 而取文词所特有者 补其缺漏 12 也就是以现代白话文为基本 取古代词语丰 富的内涵 相互补充 同时 他又提倡学习西方的 语法 用西方修辞学的要素弥补白话文的缺陷 丰富白话文 人化的文学 是傅斯年的第二个新 文学观点 他认为文学是本于人性的 但是偏偏 中国的文学 最喜欢脱离人事而寄情于自然 因 此即使它们有较高的艺术性 也没有什么真正的 价值可言 他强调文学一定要有真人的思想 公 正的主义和深切的人生表现 尤其是公正的主 义 是文章最不可缺少的要素 他以为将来的文 学一定是人化的文学 是充满思想的 他对文学 内容革新的迫切呼喊在杂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是社会改革的思想 此期傅斯年愤世嫉 俗的心态表现在他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判上 他 撕开文化传统的表层 将锋芒指向不合理的社会 制度和社会伦理 指斥名教礼分的弊端 认为它们 是 万恶之源 禁锢人性的自由 拿 非人生 的观 点破坏人生 又指出中国社会过于松散 国民缺乏 责任心 只贪图小恩小惠 缺乏进取 傅斯年痛心 疾首于这些现象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又试图找 寻出解决的方法 有评论认为他是 力图以新文学 作为载体 以西方的学理 观念为内容 完成中国 社会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13 再次是学术思想观点 此期的傅斯年对哲学 有着浓厚的兴趣 认为哲学是 一切科学的总积 11 能帮助人摆脱混沌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 进而认识自我 改造自我 从此期傅 斯年发表的相关文章来看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实用主义哲学的拥护者 他接受了杜威的观点 认为哲学是研究人生的 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实际 问题和社会公众谋福利 希望借助实用主义的方 法纠正中国不切实际的混沌的思想 第二 傅斯 年讲究科学的治学方法 他赞赏西方学问的系统 化 认为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科学的求学方法 除 此以外 科学的求学方法还应该有合理的思维 傅斯年提倡用逻辑的方法思考和研究 我以为 纠正中国人荒谬的思想 最好是介绍西洋逻辑思 想到中国来 逻辑是 整理学问的利器 12 正 是在这样的求学方法上 傅斯年不仅开始了自己 的治学研究 也乐于和他人分享他的成果 在傅 斯年任主编时 新潮 上关于逻辑的文章可谓不 少 而且他还特意开辟了 故书新评 一栏 和读 者探讨读故书的方法 他强调要先学会科学的求 学方法 才能懂得选取有价值的故书进行阅读 才能明辨故书的是非 傅斯年在出国的路上给杂 志社同人写的信里面 还强调了学术的作用 认 为在当时的社会中 只有自己先把学术做好了 才对社会有益 才能更有效地改革社会 这一点 对以后 新潮 偏向于学术和学理的发展也是有 一定影响的 此外 还要注意傅斯年对政治的看法 在 之回顾与前瞻 一文中 傅斯年在分析了传 统思想和政治以后 认为 中国人是断不能以政 治改政治的 而对于政治关心 有时不免是极无 效果 极笨的事 7 因此他反复强调思想社会改 革的重要 呼吁用思想的革新去建设国家 造就 国民 这也是杂志上政治文章不多的原因之一 作为杂志的另一个有影响力的编辑 罗家伦 的思想同样不能忽视 和傅斯年一样 罗家伦积 极投身于文学革命 他主张白话文学 强调艺术 是为人生的 认为文学诞生于最好的思想里面 从中表现和批评人生 除此以外 好的文学还应 该有想象和情感的注入 有体裁和文字的配合 同时 作为英文系学生的罗家伦非常重视外国文 学对新文学发展的影响 提倡取人之长 补己之 短 他曾讲到 中国这次文学革命 乃是中国与 世界文学接触的结果 13 因此 他注重对世界 文学的分析和介绍 比如易卜生的 娜拉 正是 胡适与罗家伦共同翻译并刊登在 新青年 上的 1967年 罗家伦在 对五四运动的一些感想 一文中回忆当年激情澎湃的时光时 有如下的评 价 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 运动一贯的精神 就是 要使中国现代化 要使中国现代化 必须从思想 现代化做起 4 6 思想现代化 可以说是罗家 伦一生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理想 而这端倪 就 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 从 新潮 开始的 此期的 罗家伦开始从社会和政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中 追寻根源 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民众思想不曾改变 这个方面 他以俄国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作比 较 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是因为他们以思想征服 民众 而辛亥革命则是以金钱地位来动员军队和 民众 由此便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他总 结出残害中国人思想的三种毒素 奴性 专制和 昏乱 所谓奴性就是只推崇古的东西 屈从于所 谓的古代圣贤之下 所谓专制就是排斥他人的思 想 所谓昏乱就是思想杂乱无章 毫无逻辑 总 之以后中国人的思想没有正当的方法去改组他 则中国人的脑筋永远不会清楚 14 罗家伦指出 中国的思想革命的目的正在于此 就是要使中国 人拥有独立的 平民的 逻辑的思想 唯有这样 中国才有可能走上正常的与世界同步的道路 考上北京大学之前 罗家伦在上海复旦公学 高中部就读时曾编辑过 复旦杂志 积累了一定 的编辑经验 因此 新潮 发起人在讨论刊物宗 旨 发行等事情的时候 经常听取他的意见 从自 己的经验和理想出发 再观看社会上杂志报纸等 媒介的流病 罗家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 且 从 新潮 的发展来看 他的这些看法和意见的影 响是不小的 首先 他极度不满当时的新闻记者 抨击他们缺乏常识 目光短浅 缺乏新闻道德 只 会以小道八卦信息哗众取宠 写评论时不是陷入 道学传统就是让人不知所云 其次 他把当时社 会流行的杂志分为官僚派 课艺派 杂乱派和学 理派 仔细分析其中的弊病 指出它们根本不切 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没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 他认为杂志一定要有明确的宗旨 才能在当时的 社会动荡变化中把握住方向 才能提供给读者系 统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发生影响 这一点 在 新 潮 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们抱定的宗旨就是思 想启蒙 再有 他重视持评论和批评的作用 强调 知识的联合 评论不是为政府而设的 而是为社 会而设 为普通百姓而设 而批评是改革思想的 妙品 罗家伦提出作为批评必须要做到 明白精 确 独具眼光 才能真正做到启发民智 这八字 方针 应该说也是 新潮 同人撰写和编辑稿件的 标准 从 新潮 的总体面目来看 各种不同学说 的交汇 热血青年对社会的抨击和建议 各种小 栏目的设置 如 评坛 书报介绍 等 也正体现 了罗家伦的这一编辑思想 正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 傅斯年和罗家伦 在编辑的过程中 对文稿的筛选和编排也非常严 格和细致 尤其是傅斯年 批评的眼光非常锐利 对来稿的要求更加严格 罗家伦对此佩服有加 孟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很坚定 绝不妥协 而选择文章的标准又很严 4 170 纵观12期 新潮 杂志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 编辑者几经更换 杂志也面临诸多困难 但是同 人们始终坚持他们的宗旨 从不脱离启蒙的目 的 他们根据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刊登出来的文 章 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代表了 求真和求变的思想 蔡秋彦 新潮 的历史 内容及编辑思想第5期51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4卷2008 年 在20世纪20年代末刀光剑影的白色恐怖中 我们社 作家关注民生 投笔现实的政治革命 适时地在 我们月 刊 上发表了一批革命文学作品 为普罗文学的兴起和发 展推波助澜 这批作品以前卫的意识 崭新的形式 真挚的 情感和热情洋溢的笔调而拥有时代拓荒的价值 但是 不 可否认 我们社作家又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当时国内外左倾 文艺思潮的纷扰 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误读为无产阶级意 识在作品中的直接宣泄 过分强化文学的宣传功能 要求 文学赤裸裸地站出来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大喊大叫 服 务于现实斗争需要的价值观冲淡乃至取代了美学追求 导 致了文学作品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离异 以致弱化甚至 消解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 将文学与革命融为一体 使 文学蜕变为无产阶级政党和阶级变革现实社会的一种文 化武器 因而蹈入重功利而轻审美 扬理念而抑性情 尊群 体而斥个性 12 的思想误区 我们社作家同其他普罗派作 家一样 他们大都采用 突变式 的创作方法 力图通过讲故 事来说明一个先验的观念 用标语口号式的煽情来教化读 者 文学的形象化 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审美特征已经萎缩 许多作品都有着似曾相识的雷同面貌 当作家对现实功利 的追求完全遮蔽了对精神审美的追求时 就不可能产生历 久不衰的经典式精品 如果说五四文学是人的文学和启蒙 文学 那么普罗文学则是阶级文学和政治化的文学 审美 意识的弱化和政治话语的强行介入 使文学作品变成了粗 糙而苦涩的图表画册 这是普罗派同仁们 馈赠 给后人的 历史缺憾 不过 我们还应该看到 我们社作家的作品虽然有点 朴茁而稚嫩 粗犷而羸弱 但它毕竟是作者蘸着自己的鲜 血和泪水书写的 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13 是他们为 理想而奋斗 为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的真实记录 我们 是不应该忘记的 责任编辑 李金龙 1 倪墨炎 现代文坛灾祸录 M 上海 上海书店 1996 27 2 李魁庆 我所知道的我们社 C 汕头大学文学院 新国学研 究中心 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汕头 汕头大 学出版社 2006 551 3 洪灵菲 洪灵菲选集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6 4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 1937 第 1集 M 上海 上海文艺出 版社 1987 5 沈栖 论太阳社创作的历史价值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88 4 56 6 洪灵菲 洪灵菲小说精品 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 52 7 蒋光慈 异邦与故国 M 上海 现代书局 1930 8 鲁迅 鲁迅全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8 40 9 刘柏青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所受日本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影 响 J 文学评论 1981 6 106 10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M 北京大学 等 文学运动史料选 第 1册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13 11 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M 北京大学 等 文学运动史料 选 第2册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39 12 杨匡汉 孟繁华 共和国文学50年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99 513 13 鲁迅 鲁迅全集 第1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22 参考文献 上接第41 页 1 傅斯年 新潮 发刊旨趣书 J 新潮 1919 1 1 2 新潮社 新潮成立启事 N 北京大学日刊 1918 12 03 3 周策纵 五四运动史 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9 110 4 罗家伦 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M 逝者如斯集 台北 传 记文学出版社 1981 5 施存统 施存统来信 J 新潮 1919 2 2 6 胡适 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N 新生报 1958 05 05 7 傅斯年 新潮 之回顾与前瞻 J 新潮 1919 2 1 8 李泉 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 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 社 2000 9 焦润明 论傅斯年的 新潮 文化思想 J 社会科学辑 刊 2004 1 103 109 10 焦润明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文化 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2 121 127 11 傅斯年 对于中国今日谈哲学者之感念 J 新潮 1919 1 5 12 傅斯年 蒋维乔著伦理学讲义 J 新潮 1919 1 1 13 罗家伦 什么是文学 J 新潮 1919 1 2 14 罗家伦 致张溥泉信 J 新潮 1919 2 2 责任编辑 李金龙 参考文献 52 Radical Expressions of Nationalism Standpoint and Extraordinary Exertion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in Left Wing Films 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Bauble Produced by Lianhua Film Corporation in 1933 YUAN Qing feng Media Management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Abstract Sun Yu as the forerunner of China s Left Wing Films offers in his works typical models for China s 1930s Left Wing films in terms of general property expressive modules and artistic styles 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economic force anti hegemony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sense of anti Japanese and salvation of China constitute the major sources of the aggressive standpoints of nationalism in Bauble The first half of the film has heavy traces of the old townspeople However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 and the temperament of its role player Ruan Lingyu Son and Mother Encounter and Lovers Encounter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film are examples of success demonstrating the gust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of Left Wing films Key words Sun Yu Left Wing films nationalism radical Ruan Lingyu Pioneers Footsteps and Transformation s Bridge A Study of Wo Men Yuekan DU Yun tong DU Xing mei Chinese Department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Wo MenYuekan我们月刊 We Monthly had seldom been studied It was the only periodical which was started by Wo Men Club and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pagandizing positions of the advocates of proletariat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It was also the bridge for the Left Wing literature to reach maturity Affected by the Leftist artistic mov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Wo Men Yuekan excessively emphasized proletarian consciousness and the function of propagandizing thus their works was still rustic and juvenile boorish and weak However these books were written in blood and tears They uttered the real voices of the people awake at that time Therefore they are worth our memory Key words Wo Men Yuekan summarizing significance influence of leftist contribution limitations A New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in Four Countries and One Region PENG Shi yo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 Using the cultural value measurements of Dorfman and Howel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ltural vales of a sample of 600 from mainland China U S Turkey Oman and Macao Data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sample from mainland China is individualistic and sample from Oman is the most collectivistic On the scale of power distance the score of the U S sample is the lowest whereas the score of the sample from mainland China is the highest For Uncertainty Avoidance U S sample achieves the lowest score and the samples from Oman and Macao achieve the highest On the whol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consistent with Hofstede s assumptions but some deviations exist Key words cultural valu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fstede History Content and Editorial Thought of Xinchao CAI Qiu 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Chen Duxiu launched the journal of Xin Qingnian新青年 New Youth in 1915 promoting thought and culture campaign with democracy and science as its two major slogans In November 1918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s launched New Tide Club and published Xinchao新潮 New Tide in the imitation of Xin Qingnian on January 1st of 1919 actively pushing new thoughts new learning and new literature The present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s of Xinchao in terms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nt survey and editorial thought Key words Xinchao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nt editorial thought Life and Thoughts of卡斯波林斯基 ZHANG Lai yi SHEN Zhi xing College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