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冯.doc_第1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冯.doc_第2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冯.doc_第3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冯.doc_第4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冯.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 3准备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4、教师课准备:准备短视频蝴蝶泉边、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图片展示“云南风情”准备课文朗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课题(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三、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学习民俗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难点: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教学之前在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云南的相关教学材料(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蝴蝶泉边-云南的歌会视频素材),学生搜索本地的风俗。 四、教学方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下,运用读书入境法: “读人使人如见其人,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而本文正是一篇具备了人美、景美、情美的文章,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 启发式教学法,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情景设置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图片展示“云南风情”,短视频蝴蝶泉边,让学生美美地听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并美美地看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信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激趣引入。【百度搜索】短视频蝴蝶泉边/page/07-04-10/22904.html【百度搜索】月光下的凤尾竹/u79/v_NjU4NjgzMzI.html【百度搜索】图片展示“云南风情”/ 云南在我国西南边陲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几乎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甚至有人说他们“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每逢集会或节目,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岁月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的民族气息。今天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乐曲中,在云南风情图的感染下去神游云南歌会,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引人入胜,巧妙引出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板书云南歌会(二)、整体感知,。1、美美的听-听课文录音范读(1)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语气。(2)在美听的时候注意勾画生字词,为学本文扫清障碍。 【百度搜索】课文朗读/page/06-05-31/9146.html2、美美的读,梳理文脉。(1)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学生在研讨中得出结论分别是:板书:“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歌会形式。(2)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完成下列的表格。【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文段中圈画关键词,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互评、老师点评,多媒体逐一显示同学的结论。】场景表现角度特 点内 容方 式表现手法作者之情山野对歌唱歌人们对抗性表现才情智力情歌酬和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对歌肖像描绘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欣赏山路慢歌唱歌环境即兴歌唱表现自然情趣山歌群唱环境衬托 村寨传歌唱歌场面表演性表现民族艺术修养本地名歌爱情故事潮烟鬼骂财主轮唱全景特写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在合作探究中准确把握文章的能内容,很好的完成教学重点1.(三)品读赏析,感悟美点。 品读山路慢歌, 感受人物神韵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精读“山路慢歌”这个片段并设置二个问题,突出难点。 问题一:“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导出景物环境描写。】- 引导学生将视点集中在第四段,学生齐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在读中品味。学生明确:“山路漫歌”先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声传出的背景:“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美景衬好歌为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鸟儿好像被赶马女孩子的歌声感染了,歌声、鸟声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景物描写手法,学生感受到景美。 问题二:这一段大篇幅写自然风光,对赶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探讨“衬托”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在湘西苗族的艺术中的一句话:“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然后水到渠成的得出:云南绮丽的风光养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声,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者用秀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了歌声的优美和人物的纯美。【百度搜索】湘西苗族的艺术中的一句话/studio/libo/Article/5184: 教师从五方面归纳: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动有静”、美在“有人有物”、美在“有景有情”。(四)朗读揣摩、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2、多媒体显示课后练习二两段文字朗读、揣摩、品味【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学生圈点批注,探究交流。】(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沈从文云南歌会) (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他,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对比阅读:上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两幅画巧妙引出工笔描绘(写实)和写意白描(写虚)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巧妙引出知识,学会判断、分析。】【百度搜索】幅画一反映工笔描绘(写实):刻画细腻真实,如在目前,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3%C2%C5%E5%CB%B9&in=12080&cl=2&lm=-1&st=&pn=18&rn=1&di=5209039890&ln=1995&fr=ala1&fm=ala1&fmq=1331187087556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38&-1&di7390832343&objURLhttp%3A%2F%2F%2Fforum%2Fpic%2Fitem%2Fbf4579f0a3fd5fcc7931aa82.jpg&fromURLhttp%3A%2F%2F%2Ff%2Ftupian%2Fpic%2Fbf4579f0a3fd5fcc7931aa82%3Fkw%3D%2525B3%2525C2%2525C5%2525E5%2525CB%2525B9&W412&H544&T8927&S20&TPjpg【百度搜索】幅画一反映写意白描(写虚):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3%C2%C5%E5%CB%B9&in=21422&cl=2&lm=-1&st=&pn=133&rn=1&di=104569712595&ln=1995&fr=ala1&fm=ala1&fmq=1331187087556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33&-1&di104569712595&objURLhttp%3A%2F%2F%2Fphoto%2Fyis-4TJ38EngytMCyR2Qtw%3D%3D%2F893683051056799568.jpg&fromURLhttp%3A%2F%2F%2Fcdzyg%2Fblog%2Fstatic%2F284590582007912752437%2F&W327&H478&T9163&S62&TPjpg学生明确: 甲段以工笔细描(实写)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乙段写意白描(虚写)是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小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类年轻女人共性上的特点,对她们的面容、牙齿、服饰等作了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云南人民这种纯朴美的赞叹之情。(五)、拓展延伸1、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若有,我们又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2、请同学们课后做一做“研讨与练习”四。(老师举两三例在此引起同学的性情-图片欣赏)【百度搜索】白族的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view/486227.htm【百度搜索】傣族的泼水节:粽布智斗魔王,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view/133030.htm这两题属于综合性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借此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需要同学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并进行交流讨论。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五、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演唱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精彩片断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文章情感 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热爱人生 文章之美 人物美 环境美 人情美 气势壮观、淳朴自然六、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赞美。在教学时,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叶圣陶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其需要读。”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优美自然的语言特色。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品与读交替进行,在品中感受神韵,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虽然事先已经考虑到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生疏,看来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熏陶,的确是教学中的难点。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以后进一步的探索。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广东省 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