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pdf_第1页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pdf_第2页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pdf_第3页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pdf_第4页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 许庆君 一 明清以前的安徽书法 书法艺术自觉于魏晋之际 就其普及程 度而言 则盛于明清两朝 安徽书法在明清 以前从书家分布地区来说 多出于长江以北 明清之际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书法名家遂 多出于江南 尤以安庆 徽州两地为冠 魏晋时期 书法完成了由隶书向行 草 楷转变的过程 各种书体的成熟 大量书家 的涌现 书法理论系统的初步成熟等条件决 定了书法艺术的自觉 并形成以钟繇与王羲 之 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文人书法流派 树 立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峰 伴随书法走向自觉 的安徽书家 具有影响力者如三国时魏国曹 操父子 夏侯玄等人 但传世作品多属伪迹 曹操书法 书品 称 笔墨雄瞻 书断 称 工于章草 雄逸绝伦 博物志 也 将他的草书与崔瑗 张芝等草书大字并 列 曹操书迹 宋 郑樵著 通志 金 石略 记载有 大 飨碑 明杨慎 丹 铅总录 载有 贺 捷表 正书 涌月 台 大字 隶书 兖 雪 大字等 皆真 伪难断 曹操之子 曹植 曹丕 孙曹 髦亦擅书法 旧籍 多有记载 两晋时 安徽 书家辈出 如刘伶 嵇康 何充 桓温 恒玄等人 皆一时 俊彦而擅书法 多 精于行草书 上海 古藉书店印行的 宋榻兰亭续帖 中收有嵇康 刘伶 行书札 宋人黄伯 思 法帖刊误 据 续书赋 断为伪 作 此外真迹更是 难觅 桓温与桓玄 书法 前人评价颇 高 窦臮 续书赋 评 元子正草 厚而 不伦 若遗翰墨 犹带真淳 似山林之乐道 非玉帛之能亲 宣和书谱 称 有王谢 之余韵 淳化阁帖 收草书一帖 用笔精 到 酣畅流美 颇存隶意 米友仁因此称 字法淳古无俗韵 亦一代佳札 桓温书 法 珊瑚网 亦著录有 旱燥帖 桓温之 子桓玄 性喜王羲之 王献之书法 张怀瓘 对其书法极为推崇 将其书列为妙品 书 断 称其 尝慕小王 善于草法 譬之于 马 则肉翅已就 兰筋初生 畜怒而驰 日 可千里 洸洸赳赳 实亦武哉 庾肩吾 窦臮等人亦有佳评 南北朝时期 安徽南部涌现了以丹阳薄 绍之为代表的大批书家 可视为中原文化逐 渐南移过程中的代表 薄绍之 南朝宋人 丹阳 今安徽省当涂东 人 字敬叔 官至 给事中 薄绍之书法初学王献之 工于行 草二体 张怀瓘 书断 将其隶 行 草书 与羊欣并列妙品 并论道 若干将出匣 光芒射人 魏武临戎 纵横制敌 其行草倜 傥 时越羊欣 梁代学者袁昂作 古今书 评 称 薄绍之书 字势蹉跎 如舞女低 腰 仙人啸树 乃至挥豪振纸 有疾闪飞动 之势 太平御览 卷七四八 薄绍之传 世书作有 日寒帖 千文 回换帖 等 南北朝以后的隋代 政权仅短短 37 年 文人书家凋零 传世名作亦不多见 是书法 史上的低谷期 亳州人丁道护以擅长楷书而 名传后世 为隋代书家之代表 余风波及初 唐 所书有 启法寺碑 兴国寺碑 拓本 流传 蔡襄曾评其所书 启法寺碑 云 此 书兼后魏遗法 隋 唐之交 善书者众 皆 出一法 道护所得最多 所书襄阳启法与兴 国寺碑最精 为欧 虞之所自出 杨守敬 平碑记 亦云 道护在当时甚有书名 集 古录 惟此碑至佳 书至唐代 繁荣之势几越晋人 是中国 书法发展史上的第二高峰 唐代书法的繁荣 表现在各种书体技法的充分成熟和大量足 为后人师法的名手巨匠迭出 书法理论体系 的充分完备及书法教育的系统实施 但此期 的安徽书家及其作品却不能成为唐代书法 的中坚 唐代为人所知的安徽书家 较为突 出者如诗人张藉 杜荀鹤 虽亦兼擅书法 但影响远不及其诗名 难以与同期其他人书 家相比肩 唐以后的五代时期 人才凋零 书法名家既少 安徽藉书家更无出色的名手 可言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哀颓 至宋代 书 法又一次复兴 较于唐代 宋人书法的发展 更多限于行 草书 宋代书学的思想基础也 多由唐代以 儒学 为基础面转向 庄 禅 宋代书法 从理论到创作都以突出创作主体 为根本 直启元末隐士书法及明清浪漫主义 书法狂潮 成为书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宋代安徽书家多出现于北宋初期 这显 然与宋太祖 太宗力倡书法有关 但真正能 够代表宋代安徽书家最高水准的 则应该是 南宋的张孝祥与张即之 宋代初 中叶 宋 四家 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使同期书家均相形 见绌 安徽籍书家如查道 鲁宗道 吕夷简 包拯 梅尧臣等人不仅难以与宋四家相匹敌 乃至与张孝祥 张即之相比也相去甚远 张孝祥 1132 1169 历阳乌江人 今 和县 字安国 号于湖 南宋著名词人 为唐代诗人张籍后裔 张孝祥书法 宋史 中称其书 真而放 卓然有颜真卿风格 但从传世作品来看 后期则受黄庭坚与米芾 影响更为明显 如其所书 柴沟帖 泾川 帖 用笔结字全是米字风范 临存帖 则 更多黄庭坚小行书的特征 当时如宋高宗 杨万里 朱熹等人颇多称赏 尝亲书奏札 高宗见之曾云 张孝祥词翰俱美 必将名 世 绍兴年间的书法家中 能够得到高宗 称赏而较为人们熟知者 惟吴说和张孝祥 江宁府志 记 宋高宗酷嗜翰墨 张孝 祥廷对 顷宿酲犹未解 濡毫答问 立就万 言 上阅之 字画遒劲 卓然颜鲁公也 亲 擢首选 张即之 1186 1263 字温夫 字樗 寮 和县人 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 爱国 词人张孝祥之侄 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 世孙 南宋末以能书闻名 宋史 记载 张即之 以能书闻天下 女真族虽然远在 北方 与南宋政权相敌 却不惜重金购求张 即之书作 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亦曾从其习 书 其书风神出入于智永 米芾 欧阳询之 间 笔法上尤得力于褚遂良 受张孝祥影响 较为明显 传世多为行书 张即之传世作品 有 汪氏报本庵记 佛教遗经 清净经 杜诗帖 楷书华严经 楷书金刚经 灵宝经 等 其小行 书手札点画精妙 结字 欹侧多姿 风神俊逸得 米芾神韵 大字书法作 品如 杜诗帖 点画凝 重刚健 结字内敛 用 笔率意放任 粗服乱头 不事雕琢 极多野逸之 趣 如其所书 灵宝经 则纯是智永笔意 当为 早岁之作 晚岁所书 金 刚经 佛教遗经 则 近褚遂良 明人吴宽曾 云 即之生南渡后 书 名在当时甚盛 盖书之 变至此已极 当时所以重之 则世变亦可知 矣 明人张宁 方州集 曾评其书云 温 夫特善大书 扁额字如作小楷 烦布置 清 劲绝人 安世风 墨林快事 称 樗寮书 昔人斥为恶札 今详其笔意 亦与俗情相违 逆 不知有匀圆之可喜 峭拔之可骇耳 自 开天以下 千奇万异 何独字法不得任情哉 张即之书风偏于刚劲峭拔 但因 大字难妙 所书大字时有刻露之嫌 燥气难免 因此招 来非议 但明清时期表现主义书风却无疑是 滥觞于自宋以来书法从案牍到大字巨制转 变的探索 二 明 清时期的安徽书法 元代书法名家多出于江浙 以赵孟頫为 首的复古主义与杨维桢等隐士书家群为书 坛主流 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明代 并形成 地域特征极其明显的吴门书派和华亭书家 群 同时以明代皇室为代表的濠州 今凤阳 亦 有 相 当数 量 的 书 家涌 现 明代帖学 的盛行 其中 一 个 很 重要 的 原 因 显然 离 不 开 明太 祖 朱 元 璋等 皇 室 书 家的 大力推崇 马 宗霍 书林藻 鉴 曾总结道 有明一代 亦尚帖学 成 祖好文喜书 尝 诏 求 四方 善 书 之 士以 写外制 又诏简其尤善于翰林写内制 凡写 内制者皆授中书舍人 复选舍人二十八人专 习羲献书 使黄淮领之 且出秘府所藏古今 名人法书 俾有暇益进所能 故于时帖学最 盛 仁 宣 嗣 徽亦留意翰墨 仁宗则好 摹 兰亭 宣宗由尤契草书 宪宗 孝宗 世宗皆有书迹留传 夫上有好者 下必甚 焉 明之诸帝既并重帖学 宜士大夫之咸究 心于此地 明代中晚期以后 随着皖南经济的发展 文化事业盛况空前 出现了以桐城 歙县 休宁 宣城 等地域特征 强烈 书家 相互间影响 较多的群体 同时也产生 了几位影响 巨大 成绩 卓著的书法 大家 一 明清 及民国时期 的桐城书法 明末至 民国三百余 年间 桐城 出现了大批 以学问文 章名世的 文人学者 晚明以后 的桐城 以书法名 称当时的 书家 明 末有方以 智 钱澄 之等人 而明末清 初的桐城 书坛 正 是以方氏 一族为代 表 相互 影响的一 个群体 其后继之者则有 力振桐城文风的方苞 姚 鼐等人 晚清至民国 则 马其昶 张祖翼 吴芝瑛 堪称代表 桐城方氏 以诗文 理学崛起于明季 盛于清 初 康熙曾言其为江南 乱 民 之首 方氏因此历经 诛剿 自方苞以后 渐告 中落 在方氏书家中 最 负盛名者要数方以智与方 享咸 而真正影响此期桐城书家最多者 则 属左光斗与方以智之父方孔炤 左 光 斗 1575 1625 字遗直 一字共之 号浮丘 明代桐城县左岗 今属枞阳县左岗乡 人 万历三十五年 1607 年 进士 东林党主要成员 左 光斗书法楷书从颜真卿入 手 行书则受董其昌影响较 多 而去其佻脱 增之以质 朴厚重 草书取法黄庭坚 祝枝山 酣畅淋漓而跌宕多姿 方孔炤 1591 1655 字潜夫 万历 四十四年进士 崇祯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 抚湖广 明亡隐居故里而终 方孔炤善书不 见史载 但从其传世作品来看 其书法上的 造诣在桐城历史上绝非一般书家可比 方孔 炤书法从二王流派欹侧一路化出 参以章草 结字多取逆势 正奇互见 用笔圆转 翻折 牵丝 萦带皆脉胳分明 果敢沉雄而优游自 如 点画骨肉停匀 从技法的精到 格调气 韵的高下而言均臻上乘 从其传世作品 行 草七律轴 行草五律轴 又可见其对明代 吴门书家及同期名家王铎 倪元璐等人的借 鉴 桐城书家中 深受方孔炤影响的则有其 子以智 其义 婿孙临 妻弟吴道凝等人 上列数人 书风皆欹侧多姿 风骨俱佳 其 共同的特点更是受王铎影响较多 稍晚于方 孔炤的桐城书家 如刘鸿仪 方文 钱澄之 陈焯等人 或为方以智同窗 或为好友 相 互间过从甚密 影响颇多 方以智 1611 1671 字密之 号曼 公 与昌襄等人合称 明季四公子 生有 异禀 年十一 群经子史略能背诵 博涉多 能 自天文 舆地 礼乐 律数 声音 文 字 书画 医药 技勇之属 皆能考其源流 析其旨趣 崇祯时授检讨 永历十召为 相不就 继觉浪衣 钵 为曹洞青原一 脉三十七世祖 晚 居青原讲学 为清 廷所忌 拘至万安 惶恐滩病逝 方以智书法 从二王入 早期如 赠 心 翁 先 生 诗 扇 用笔瘦劲清隽 结字稍欹斜 以笔 法 结字的精熟为 长 至 行草五律 诗轴 用笔由明显 参入篆籀笔意 但 仍可见王铎 米万 钟等人的影响 晚 年书作 或隽逸简 洁 或取 曹娥碑 告示文 钟繇小 楷 着意于魏晋人 质朴奇崛之处 自 成面目 但率意处 偶见荒疏 清初三朝 正 是桐城书法的鼎盛 时期 活动于此期 的书家 方氏尚有 方浩 方拱乾 方 享成 方中 方苞 方维仪 方子耀 方观承 方贞观等 人 马氏则有马书 思 马敬思 张氏 则有张英 张廷玉 张若霭祖孙三代 而真正能够代表此期桐城书法最高水准的 则数方享成与方苞 方享咸 1620 1679 字吉偶 号邵村 顺治四年进士 官刑部 授陕西道御史 后 因 江南科场案 谪戊宁古塔 归后不仕 卖书卖画 而 终岁客游 方享咸书法 得力于李邕和董其昌最多 其康熙三年所书 行书七绝诗诗轴 行间疏朗 用笔虚和 而 骨 肉 停匀 极 得 董 氏 秀 润 流 美 潇散 出 尘 之 趣 此作 用笔 结 字 章法 气 韵 几 无 可 挑 剔处 可 视 为 其 代 表 作 品 方享 咸 晚 年 作 品 则 更 多 融 入李邕 米 芾 笔 意 用笔 稍 趋 沉 厚 更多 变化 结 字 则 纯 仿 云 麾 李 秀 诸碑 但 董 氏 书 学 恬 淡 之 旨 却 一 直 贯 穿 其 中 方享 咸的书法与同期以习董名世的 康熙四家 相较 不仅在用笔 结字等方面优胜 更在 气味纯正上一路领先 方苞 1668 1749 字灵皋 晚号望溪 生前书名不显 盖为文所掩 方苞行书纯学 李邕 但用笔不取李邕晚年之雄浑朴厚 结 字亦稍去其欹侧 故方苞行书得力于董其昌 点画稍见丰腴 笔力充实却无火气 霸气 结字欹斜而不乖张 方苞晚年于楷书更多用 功 如其乾隆三年书 楷书轴 兼融颜真卿 欧阳询 褚遂 良诸家 远胜 以楷书享名清 代的铁保 钱 澧 成亲王等 人 方 苞 之 后 乾 嘉 道三朝 书坛 渐由帖学为主 转入碑帖兼容 的局面 而桐 城书法则是在 由姚鼐将帖学 推向高峰之后 姚元之首倡汉 碑 力变桐城 书家专精帖学 的面貌 同时 桐城书家如姚 柬之 姚鼐之子姚景衡 孙临后人孙良忠等 虽擅书 但影响不及前者 姚鼐 1732 1815 字姬传 一字梦谷 晚署惜翁 人称惜抱先生 在桐城书家中 姚鼐最为人称道 包世臣 康有为等人均推 其行草书为清朝之冠 总览前人对姚鼐书法 特点的评价 多不出 疏逸 苍逸 宕 逸 秀逸 沙孟海的 近三百年的书 学 评价姚鼐书法 他 姚鼐 是个著名 的古文家 他不专以书法为名 可是他的书 法并不比他的古文差 他的书名被文名掩煞 了 包世臣 国朝书品 把他的行草 书列在 妙品 下是很有眼 光的 其传 世书作颇多 从这些作品 来看姚鼐于 晋人则致力 于小王 唐人 则多得自欧 褚 李邕 宋 则苏 黄 米 三家 元则赵 孟頫 明代则 董其昌 乃至 于当时名手 刘墉 王文治 都曾悉心研习 且有大量神形逼似的作品可 证 而对姚鼐行书影响最大的当属王文治 而姚鼐晚年则一洗借鉴前人的旧貌 如 与 讱斋七绝行草轴 纯以已意出之 用笔 结字 用墨 章法 气韵却皆中规矩 俱呈 高妙 姚鼐书法另一令人瞩目之处则是其成 熟的草书 清代草书自王铎 傅山以下 几 告中绝 习草者多属徒具形貌 清中叶以后 名家 精于草书而能随意所如者 实在寥寥 可数 姚鼐草书初师董其昌 如 莫愁湖擢 歌草书册 虽得董氏秀脱 但用笔还偶见 生疏 至 与铁砚斋主人草书轴 则臻妙境 此轴用笔似全 不在意 信手为之 而起承 转合俱合法度 可谓冲远秀逸 以大草而言 旭 素以下 或取迅捷 或取沉厚 二者皆 以力胜 能以冲远秀逸出之而不伤干纤弱 古今书史上皆不多见 但姚鼐作品亦时有伤 于枯瘠之弊 盖因多用长锋硬毫有关 姚元之 1776 1852 字伯昂 号 荐青 叉号竹叶亭生 晚号五不翁 初问学 于其族祖姚鼐 姚元之以隶书称名 多取法 于 曹全碑 方朔称其书有 山飞泉立 玉佩绅垂气象 姚元之也正是以流丽洒脱 的隶书区别于多以古拙朴茂称善的清代隶 书名手 别树一帜 姚元之传世作品中亦有 拟 曹真残碑 笔意及近于 张迁碑 熹 平 石 经 残 石 者 均 真 伪 难 辨 姚元之以后的晚清 桐城书家吴廷康 亦善隶书 但用笔略显板刻 成就不如后来 的张祖翼 张祖翼 1849 1917 字逖先 号磊庵 系张英八世孙 张祖翼于书法诸体兼工 犹 精于篆隶 行书 其小篆远绍李斯 近取邓 石如 吴让之诸家 工稳圆劲而活泼多资 隶书则得力于 礼器 史晨 间以篆书 行书笔意 用笔更见虚实变化 率意处颇多 合于汉简 张祖翼行书曾一度受何绍基影响 颇多 晚岁着力王羲之 苏轼诸帖学名家 所作如 跋石门颂 信笔漫书而气味淳古 清末民初被当时公认为海上四大书法家之 一 吴芝瑛 1867 1934 字紫英 系 吴汝纶侄女 幼从其 父吴康 之得笔法 芝瑛自幼 聪慧 静处深闺 博 及群书 励志继承家 学 工诗 文 书法 邑人誉为 三绝 吴 芝瑛为女侠秋瑾至交 秋瑾墓志即为其所书 其书初学董其昌 中 年转习 崔敬邕墓志 但终以匀净妍雅 阴 柔宁静出之 马 其 昶 1855 1930 字通伯 号抱 润翁 系桐城文派末 期健将 其父马起升 曾 从仪征吴熙载问 八法 而私淑怀宁邓 山人 马其昶因 世家学 马其昶行书 运笔迟涩 点画间绝 少牵引 字多独立 但随势作俯仰 既可 见王献之 苏轼意趣 又可见其受北碑的 影响 桐城书法伴随 着桐城文派的起迄 盛衰而发展 这些桐 城书家本身绝大多 数便是深谙经学 文 学的学人 而这些人 往往又多为达官显 贵 世家公子 名门 闺秀 在桐城历史上 书法始终做为传统 文化的一种形态 做 为士大夫之流全面修养的一个侧面 而得以 与经学 文学存乎于师弟授受 家学渊源之 间 桐城 诸名门望 族如 方 姚 吴 张 马数 大姓 明 清两朝几 至代有高 官 寻常 官宦则多 如牛毛 诸大家族 的久盛不 衰也正是 桐城文化 繁荣的关 键所在 这些书香 世业 诗 书传家的大家族一面以学术达到经世致用 的参政目的 以此维持自身的发展 反过来 则弘扬学术自居风雅 而形成渊源流传的局 面 从桐城书家传世作品来看 桐城书法三 百余年间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风格上的 平庸和技法上的精当 此间三百余年的书家 几乎没有一个人以倡导新书风而得名 在书 法风格上的皆趋于平实 但对于书学技法的 锤炼却都是不遗余力 造成这样一种趋于两 种极现象的根源与桐文学与桐城经学不无 关系 桐城文学以风格古淡 立意平实为世人 熟知 桐城文人始终是经学为本 文章艺术 为末 即以晚明至民国而论 桐城经学自吴 应宾 左光斗 方孔炤以下 方以智 钱澄 之 几乎稍有文名者皆有关于经学的著 述 且所论并不囿于儒家 四书 五经 及程朱之学 在治经宗旨上大多如方以智所 言 观古今之通 考古所以决今 以 易 学为主 融通三教 方孔炤 方以智父子与 吴汝伦 关芝瑛叔侄则更进一步批判 借鉴 西学 皆以经世致用为务 以平实渐进为审 美价值取向则为必然 在桐城书法发展过程中 方以智 姚鼐 都有较为系统的书学著作流传 在书学思想 上 贯穿方以智一生创作实践的宗旨可概括 为 变新奇而不失古意 无造作 的自然渐化之趣 其所著 通雅 书法 篇 多引用前人书论 从书体 书势 执笔 用 笔 古代名家评述 当时书坛概况逐一论述 提出还原篆籀特征的 以笔力迟涩充实为 骨力 以骨力与 姿致 能尽方圆断 续之势 达到无造作的遒美书风为目的 的书学见解 这对于其身后的清代书坛的发 展无疑是极妥帖的预言 晚年究心禅学的方 以智更提出 飞舞不随文字转 涂 雅亦许戏群鸿 崇尚 古人信手拈来 奇字向夭问出 则是上合董其昌 不为 法缚 不求法脱 以自然高古 心手相融为 上的见解 下又启姚鼐论书 论文之机 姚鼐论书如其论文 首在尊古 多以 古 劲 古韵 评品名家 崇尚 危岩滑石 秋毫之径 措步如康庄 11气魄 以 清迥 和雅 的 古韵 贯穿 雄奇伟怪 的 古 劲 为宗旨 姚鼐尊古 但并不盲目 其所 著 法帖题跋 则更见疑古之功 此著从历 代官制 公文格式 文字及书体演变 风俗 人情 书作技法与风格等方面对 淳化阁帖 中书作详加考证 辨证之功 人所共识 在方以智与姚鼐的著作中 都曾论及理 想中这种优游自如的境界如何得来 方氏引 李端叔语云 要须年高手硬 心意闲淡 12姚鼐则语 思深功至而见之矣 而操笔 而使吾手与吾所见之相副 尚非一日事也 13由此则不难理解桐城书法趋于两个极端 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美学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艺术观对于风格的奇巧并不加以青眼 而致 力于通过自身对技法的领悟和锤炼 达到心 手相融 完成内心世界的外化 因此 即便 在碑学大兴的清末民初 桐城书家马其昶 吴芝瑛等人秉时风而习北碑 却亦并不一味 趋于康有为笔力沉雄 结字生拙 气势开张 的碑学宗旨 二 明末清初的几位宣城书家 明末清初 宣城活跃着几位较负盛名的 书家 据李驎 大涤子传 记载 时宣城 有书画社 画社中有梅瞿山 梅雪坪 高 阮怀 14些人在诗文书画方面均负造诣 交游广阔 书画上以梅清为代表的梅氏书家 群 最 擅 胜 名 诗学经 学 方 面 则 以施闰章 吴 肃 公 为 先锋 宣城 梅 氏 自 宋 代 梅 尧 臣 以后 明代 中 晚 期 又 呈 人 才 辈 出之势 其 间 以 精 书 法 称名于 当 时 者 主 要 有 梅 朗 中 梅清 梅庚等人 梅朗 中 1607 1642 字朗三 系晚明戏剧家梅鼎祚之子 孙 诗文书画俱精 当时人称三绝 与复社诸 子来往颇 多 尤与 方以智相 友善 壮 梅 堂 文 集 梅宣 城诗序 称其 书 法则创劲 势若惊鸟 之斜飞 画格萧疏 体似落霞 之孤 逝 梅清 1923 1697 字渊公 号瞿山 以诗名江 左 尤精 于绘事 书法 梅 清书法 李 元 度 国朝先 正事略 载 清尤 工书 防 颜鲁公 杨少师 从梅清传 世书作来看 梅清行草书 初学米芾 受稍 前的王铎 傅山影响最为 明显 如其代表作品 秦 淮舟泛诗轴 奇崛生动 大开大阖 笔势连绵 结 字欹斜 借鉴学习王铎行 草大字立轴类作品之处 十分明显 春草阁诗三 章轴 及 少菜子歌册页 亦属此类 与梅清同时的梅庚 1640 约 1922 字耦长 号雪坪 幼孤 随母承其父朗中之 学 诗文书画方面造诣颇深 极受施闰章的 赏识 旧藉载其善八分书 传世有行书 松 声联 录旧作为元调年翁札 等 梅庚行 书专学苏轼 笔力沉厚丰庾 灵动活泼 结 字疏密并举 气息匀雅 不仅在同期宣城藉 书家中可许为第一 较之宋以后习苏字者亦 可推为上乘 除梅氏三位较为典型的书字外 同期以 诗名闻朝野的施闰章亦精于书法 为其诗名 所掩 知者不多 施闰章 1618 1683 字尚白 一字屺 云 号愚山 晚号矩斋 小楷书学钟繇 有 拟明史手稿 传世 结字略扁古拙秀逸 用笔洁净 行草书作品有 题执经图 登 岱诗扇 寓松屋漫题轴 等 结字与小楷 截然不同 狭长俊逸 用笔简洁匀净 不事 繁复 谢希曾 国朝名人书评 云 施愚 山行书蕴藉宜人 内含神理 施闰章书法 用笔结字均自然洒脱 不事雕琢 风神秀逸 流美 而不失清刚劲健 与其诗风不谋而合 是典型的学人书法风范 以气味纯正胜 但 由于其书笔法变化较少 所书往往大字不如 小字精美 宣 城 书 画 社 中 的 其 他书家 如高 咏 吴肃公等 人 书 名 亦 享 誉一时 几位 书 家 彼 此 间 交 往 极 为 密 切 历时数十 年之久 同时 期的宣城人王冏 精于草书 有 草书七绝 诗轴 传世 受祝允明影响较多 酣畅朴茂 唯略近俗 三 明清时期的休宁书家 宋元以后 休宁人才辈出 精于书画 篆刻者尤多 其中擅书享名者 明季有詹景 凤为代表的詹氏书家 群 明清之交有以画称 名的 新安四家 中的 查士标 汪之瑞 其后 汪由敦 汪恭继之而起 亦为一时翘楚 清初客 居外乡的体宁人汪楫 亦称名一时 詹景凤 1532 1602 字东图 号白岳 山人 休宁县流塘村人 书法得力于 二王 父子及唐代张旭 怀素 以大草书见长 楷 行 隶 篆均擅 明陶宗仪 书史会要 评 其书 景凤深于书学 用笔不凡 如冠冕 之士 端庄可敬 狂草若有神助 变化百出 不失古法 论者谓可与祝京兆狎主当代 詹景风传 世书作有 王建宫 词轴 杜 甫诗轴 北岩寺 诗卷 千 字文 等 著有 书苑 补益 字 苑 画苑 等 詹景凤传世作品多为草书 其书风酣畅淋漓 神完气足而用笔精当 在 明代书家中亦为上乘 历代安徽书家中草书 能出其右的也并不多见 其代表作品如 北 岩寺诗卷 陶诗扇面 等足堪为后人法书 詹景凤草书作品 明代即有刊本 千字文 行世 明代休宁书家 如李永昌等人亦享书名 徽州志 载 永昌善书 与董思白齐名 思白雅重之 所书如董笔 李永昌以下 多取法李邕 米芾 书风更近于董其昌 历 时二百余年 查士标 1615 1698 字二瞻 号梅 壑散人 查士标书法 传世 以行草书居多 清初尤负盛 名 为清初帖学代表书家之 一 江南通志 称 二瞻 书法精妙 人谓米董再出 思旧录 昭代尺牍小传 啸虹笔记 等旧藉亦作此 论 查士标传世书作颇多 临仿作品有 临东坡黄州寒 食诗扇 杨凝式韮花帖册 倪瓒过开元精舍诗册 南宫诸友诗册 等均形神 兼得 查士标的原创作品约略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纯拟董其昌笔意的 如 宋思陵题画 句册 行草七言忆城南轴 行书岁行轴 等 深得董其昌恬淡匀美诣趣 结字 用笔 率意自然 均合董书神理 此类风格的作品 占查士标作品的主要部分 第二种是纯拟米 芾 笔 意 的书作 如 兰亭 四 言 诗 册 舟 中 即 事 册 华 堂 紫 燕 联 草 堂记 等 与 米 芾 书 作 相 较 用笔 稍轻 略 过瘦硬 第三类为拟李邕笔意的作品 如七言紫宸 诗轴 湖上酬友诗轴 等 得李邕 云麾 将军碑 笔意较多 查士标书法作品与其画 一样 大都以萧散恬淡 的旨趣贯穿其中 保持着风神懒散 气韵荒寒的遗民心态和逸 品特征 从技法 而言 用笔结 字率意 处 时 露生硬 瘦枯之 嫌 与 查士标 同时的 汪之瑞 书学李 邕 师 事同邑 李永昌 喜用渴 墨 运笔迅疾 亦得率意潇脱之趣 传世作 品有 行草芳草诗轴 等 侨居仪征的汪楫 书学王羲之 受明代吴门书家影响较多 人 称有杨凝式 米芾之神 书名远振琉球 有 五老峰诗扇 行书七绝诗轴 等传世 其后 有汪由敦 1692 1758 字师苕 号谨堂 一号松泉 擅篆隶 精小楷书 楷 书以褚遂良 赵孟頫为宗 西清笔记 载 前辈书学擅名 而又勤进不懈者 无如汪 文端尚书 今内府所藏小楷成册者数十 翁方纲 跋汪文端公细楷尚书 称 休宁 汪文端公书法 衣被天下 人皆知其出于颜 而不知其于虞 褚最深也 此册凡八十纸 而条是二万五千七百余字 纤逾植发 而无 一笔不应规入矩 且于庄重之中出以冲和渊 秀之致 此则正鲁公之妙 所以上接永兴 河南而问津山阴者 其所书 录历代训戒 箴言册 结字平整 点画匀净 气血妍雅 唯笔力稍弱 隶书有 节临郑固碑 亦工 稳可人 行书直师王羲之 有 临兰亭序小 横幅 乾隆 道光年间 休宁书家中汪恭最令 人的嘱目 汪恭字恭寿 号竹圩 别号锦沙 外史 精于 行草书 墨 林今话 称 其 书得山 舟 梦楼两 家法 传世 有 行书日 移竹影联 等 点画半 腴 多侧锋 妍雅流丽 可与查士标 相媲美 四 明清 时期的歙县 书法 歙县书 法盛于明未 清初 兹后 方家巨手不 绝 以书家 数量而言 亦为清代安徽之首 明末清初的 歙县书家 以程邃 吴山涛 弘仁为代表 清代中期汪士慎 巴慰租 胡唐 汪启淑及 经学大师江永的三位门人 程瑶田 戴震 金榜等人继 起 晚清较 为突出则有 吴云 程邃 1605 1691 字 穆 倩 号垢区 别号垢道人 师事陈继儒 从黄道周 杨廷麟游 程邃书法 在清初极负盛名 尤精于隶书 桂馥 国朝隶品 称 程穆倩如姜老愈辣 本性不变 靳治荆 思旧录 称 昔赵寒 山作篆如草 一时推为独步 今穆倩于分书 亦然 后世必有知而论定之者 以行草笔 意融入隶书 在汉简牍帛书出土以前 程邃 的尝试极为有益和重要 一洗晋唐以降以工 稳平正为要的旧习 而融行草书的动态特征 于静态的隶书之中 程邃传世书作 多为行 草书 带有行草意味的隶书更多见之于题画 款字 其行草书初宗二王 尤得力于孙过庭 书谱 三十岁以后 从钟繇小楷书中化 出 参以章草笔意 渐自成家 调齐天乐 词扇 七言律诗扇 五言律诗扇 均属 此类 结字取横势 极力压扁 用笔厚重 下笔已较少二王以降帖学名家的影响 晚年 受黄道周 倪元璐影响极大 用笔率意 破 锋直下 而又多扭曲方折 焦墨裹锋涩行 书风怪异放延 此期代表作品有 行书探梅 诗 草书五律诗 跋盛琳山水册 跋 胡王昆山水册 等 弘仁 1610 1603 号渐江 一号无智 人称梅花古衲 俗姓江 名韬 字六奇 弘 仁以画名 其书法直师元代倪瓒 尤精于小 行楷 点画清瘦俊峭 结字略扁 得倪瓒三 昧 有 王齐之念佛三昧诗扇 等传世 隶 书古拙生动 与郑簠略相近 吴山涛 1624 1710 字岱观 号塞翁 长客钱唐 今杭州市 秦祖咏 桐阴论画 称其 书法劲逸 钱塘县志 载 山涛 书法飘逸 能自成家 余杭县志 称 书 画臻逸品 吴山涛行书从王羲之入手 得 力于文徵明 董其昌 用笔洒脱 结字清丽 风神俊逸 有 行草七绝诗轴 行书陶林 月诗 行书扇面 等传世 清代中期 金石碑版之学大盛 歙县藉 书家汪士慎 巴慰祖等人正是此期脱颖而出 的典型代表人物 此期书家的作品大多间接 或直接接受碑版之学的影响 作品金石气味 浓郁 汪士慎 1686 1759 字近人 号巢林 又号溪东外史 活跃于扬州画坛 为 扬州 八怪 之一 诗书画印俱精 在书法上 隶 书最为当时人称道 近于 乙瑛 华山 诸碑 结字一反汉隶扁横势态 趋于狭长 用笔迟涩 时有颤动 取碑刻斑驳古拙之意 然欠精熟 隶书作品有 观绳伎七言诗轴 咏牵牛花五言诗轴 黄鹤楼句联 茶 香入座联 莲须阁集中诗册 岳归堂集 诗册 等 汪士慎行草书作从帖学入手 初 得力于董其昌 后得益于颜真卿 颇多融以 隶意 率意自然 一派天真 在同期碑派书 家中极为突出 但不被时人所重 其行草书 作品有 行书五古诗轴 书画合册 十 三银凿落歌卷 题马元驭花卉卷 书桃 梅册后 行书五言联 等 汪士慎行草书 作品 在结字 用笔 章法往往 竭尽变化 颇有 暗合于金冬心 郑板桥之处 但 并不拘于刻意 天真率意之趣 随处可见 从格 调气局而言 成 就远在其隶书 之上 稍 晚 于 汪 士慎的汪启淑 1728 1799 精于印 学 擅长篆书 所作小篆工稳 秀丽 受王澍 钱坫影响较大 受学于江永的 程瑶田 戴震 金榜均兼擅书 法 戴震草书直师孙过庭 书谱 篆书取 法 石鼓文 其草书酣畅淋漓 技法精详 金榜擅长楷书 包世臣 艺舟双辑 列其楷 书于 佳品下 程瑶田不仅书法为人称道 其书论亦为梁巘 粱同书所称赏 程瑶田书 法 钱林 文献征存录 称 隶书步武晋 唐 精妙无比 李斗 扬州画舫录 亦称 书法步武晋唐 其传世书作多为楷 行 书 小楷书纯学晋人 行书取法颜真卿 苏 轼 受刘墉影响较多 传世书作有 行书七 言联 行书六言绝句轴 行书蕺山 消夏诗卷 赠邓石如行书轴 于潜道上 行书轴 跋宋拓多宝塔碑 等 程瑶 田书论有 九势碎事 录于其著作 通艺 录 中 其中最主要部分为 书势五事 其 书势纂言 又归结要点为 第一篇论 书法 当以虚运 然虚者必以实运之 乃能 纵横如意 飞行绝迹 此篇通首皆发明以 实运虚之义 第二篇论书法贵中锋也 然其用宜出之以偏 以书学一大节目 与前 实运虚之法相因而成 合之则两美 第 三篇论书法结体 言书者争奇好异 切勿听荧也 第 四 篇 论 书 法 点 画 有 阴 阳向背 古人 所 传 永 字 八 法是也 但古 人精义不传 余 为 挟 其 所 以 然 而 发 明 之 第 五 篇 论 书 法 顿折 善承上 点画篇 而论其阴阳相生 必一顿一折 乃能尽其行笔之妙 一笔如是 合两笔亦如 是 众笔合成一字 总是阴阳互藏 顿折互 用 如环无端 书道熟此 入妙造神 进乎 技也 程瑶田书论总体特征是 结合体会 贯穿 易 理 辩正不拘之处的为至论 梁 同书因此在 频罗庵论书 中称 江南程 易田 通艺录 笔势一条 讲的最精 前人 未曾道过 巴慰 祖 1744 1793 字 予藉 一字 予安 号晋 堂 一作隽 堂 又号莲 舫 巴慰祖 书法 汪中 称 工隶 书 险劲飞 动 包世 臣 艺舟双 楫 称 分 书能品下 行 书 逸 品 下 均不 尽公允 巴 慰 祖 传 世 作 品 多 为 隶书 点画 工稳 结字 匀正 得力 于汉隶极深 其隶书具个性特色之处不多 但以功力论 不在邓石如之下 巴慰祖早期 隶书近于 孔庙残碑 熹平石经 如 张 东汉司绩残碑轴 赠绮翁先生联 集汉 碑联 慈母山扇 等 其间亦有近于邓石 如者 如 赠邓石如十六言联 用笔均较 为沉厚 中锋缓行 略嫌板滞少变 晚年得 力于 礼器碑 所书 五言诗轴 临西 狭颂轴 用笔增以变化 趋于轻灵 得洒脱 灵动之趣 与时风迥异 胡唐 1759 巴慰祖之外甥 擅 长篆书 尤工大篆 有 汉铭轴 吉语轴 赠鹤耘五言联 赠药苑七言联 赠集 兰七言联 等传世 与胡唐同时的洪范 程 恩泽皆有书名 有书作传世 晚清吴云 1811 1888 书学颜真卿 受刘墉影响颇深 隶书近仿邓石如 传世作品颇多 有 赠立 甫七言联 赠吟轩七言联 五言诗扇 等 五 江北书家代表龚鼎孳与梁巘 明清之际 安徽书学多集中于长江以南 及沿岸 江北书家既少 取得突出成就者寥 寥可数 清初 合肥藉诗家龚鼎孳精于书法 但为诗名所掩 但知者不多 清中叶 梁巘 书名崛起亳州 江北书家能出其二人之右者 更无其人 龚鼎孳 1615 1678 字孝升 号芝麓 明降臣 为人旷放 妻顾眉 为时人所侧目 于史界争议颇多 龚鼎孳精于诗学 与钱谦 益 吴伟业齐名 早年多与复社诸子交游 颇有政声 明末弹劾周延儒而蒙冤入狱 明 亡仕清 其书学李邕 得力于王铎行书 龚 鼎孳早年书作 尤近于王铎早年书作 为景 圭先生临圣教序册 临兰享序并律诗帖 等作品 如所作 行书卷 颇具王铎行书 形貌 但用笔圆浑少骨力 略嫌拖沓 结字 欹侧而不尽精当 草书七言联 虽气贯通 但用笔结字均较少变化 一味中锋直拓 略 无余味 晚岁从王铎大字类行书立轴中悟入 所书如 赠宁溪五言诗轴 及 1670 年书 赠 淡翁七言诗轴 用笔结字臻于精熟 拙中藏 巧 朴实稳健中乃见灵动 其 行书七绝诗 轴 结字欹侧多变 行间茂密 用笔提按顿 挫 徐疾牵引之间 颇多变化 更增以骨力 即其笔墨而言便足以与清初诸帖学名家相 唱和 粱 巘 1785 字闻山 号松斋 乾隆二十 七年 1762 举人 梁巘工于行 草书 尤以行书称名 清 人赵彦偁称 乾 隆间闻山与阶平 山舟有三梁之称 细核之 闻山书导 源北海 苍劲之气 不独高出阶平 且 高出山舟也 杨 守敬称 山舟领 袖东南 闻山昌明 北字 当时有南北 二梁之目 诚为墨 林之双璧 山舟与 张燕昌论书 发明 阃奥 闻山用笔中 锋论 真言独谛 俱可谓度书之金 针也 梁巘以工 于李邕行书得名 对晋 唐 宋 元 明名家书作均心 摹手追 早期书作 清劲横逸 融欧阳询米芾笔意 得益于李邕 最多 晚年多得力于王羲之 智永及赵孟頫 所书归于平淡蕴藉 其代表作品颇多 行书 作品主要有 赠衡州行书书联 行草七言 联 题志愿亭诗轴 题奉渭川诗札 临大照禅师碑 等 其它如 七绝诗轴 取法苏轼 与上述略 有不同 粱巘对于自 己的行书作品亦颇为 自负 草书直师王羲 之 但用笔略嫌臃肿 僵直 结字平板 远 逊于行书 马宗霍 霎 岳楼笔谈 称其草书 不知运北海清竣之 气入腕 遂多累笔 梁巘的书论 绝 大多数收录于 承晋 斋积闻录 中 此书 从技法到古代作品 名家均加以详细论证 虽多为随感 语录的 片段记载 但其书学主张从中已可完全领略 梁巘书学最基本的宗旨实质上是继承源于 孙过庭 书谱 的赵孟頫 董其昌的 中和 说 及 三关说 他袭取董其昌 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 而增以 元 明尚态 针对书法艺术发展历史上的这四个代表时 期 论云 晋书神韵潇洒 而流弊则轻散 唐贤矫之以法 整齐严谨 而流弊则拘苦 宋人思脱唐习 造意运笔 纵横有余 而韵 不及晋 法不逮唐 元明厌宋之放轶 尚慕 晋轨 然世代既降 风骨少弱 15可见 在粱巘看来 这几个代表时期的书法发展 始终是在纠枉过正式的递相调整中 其韵 法 意 态的中和互补 有机统一的书学主 张基本可见 梁巘书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 是对大量古代书家及作品中肯的评析 这主 要基于他对书法技法的熟练掌握及古代书 作的透彻研究 从王羲之以下至清代中叶的 书法名家及代表作品 承晋斋积闻录 都 一一详解 品评的方式也从传统的人格化比 喻方法转向具体的解析为主 在技法上 粱 巘提出 师古人 以用笔为要 对于用笔的 一些具体要求 所论具体而微 极多个人的 切实体会 这也是与传统书学论著注重玄虚 深奥的方式有明显区别的 其所论用软 硬 毫的不同方法 提笔方位高下的不同运用 中侧锋问题 学书渐次问题等 皆周祥实用 足以启发后学 六 清代安徽碑派书家 碑学盛于清代中晚期 乾隆 嘉庆时期 的前碑派书家多游弋于秦汉碑版 以篆 隶 书名世最多 嘉庆至道光以后继起的后碑派 书家则更多着意于北碑 碑学期的安徽书家 以邓石如与包世臣最擅胜名 影响极大 其 它如黄士陵 胡澍等人亦为书法史上翘楚 邓石如 1743 1805 初名 琰 字石如 后改 字顽伯 号完白山 人 怀宁人 邓石 如书法 以篆书成 就最高 影响深远 直启晚清吴熙载 赵之谦 吴昌硕等 人 其篆书初师李 斯 李阳冰 秀美 匀称 如 赠古塘 学长联 谦卦 轴 游性园诗轴 等以婉转流美见 长 与唐以后篆书 名家尚无明显不同 四十岁以后 久而审其 利病 于 是以 峄 山石刻 天发神 谶 碑 三公山 碑 作其 气 开母 石阙 致 其朴 之 罘八字 端 其 神 石鼓文 以畅其致 彝文器款 识以尽其 变 汉人 碑额以博 其体 16 稍参隶 意 杀锋以取劲折 故字体微方 17 笔 笔尚力 到底一丝不懈 迟 重 拙三字足 以尽之 18 其 白氏草堂 记卷 赠仲 甫先生 朱 文公四斋铭 等作品 笔划 劲健 气势中 含 一洗前人 旧貌 开碑学 崇尚 迟 重 拙 之先河 邓石如的隶 书以用笔圆 劲见长 结字 较汉碑狭长 而多篆意 马 宗霍 霎云楼 笔谈 称 完 白以隶笔作 篆 故篆势方 以篆意入分 故分势圆 两 者皆得自悟 而实与古合 包世臣 赵之 谦 康有为等亦持此论 代表作品有 赠微 虚二兄七言联 古铭轴 寄师荔扉屏 崔子玉座右铭横幅 登黄鹤楼和毕制府 韵中堂 等 邓石如隶书出入于 曹全 史 晨 华山 张迁 等碑 早期尚有僵直 平板之嫌 晚岁尤得力于 夏承碑 用笔 略趋疏放 神采顿生 对邓石如各体书法的 论析 包世臣与吴育等人极多提到一个 通 字 意谓邓石如的各体书作间互多通融 真 草 隶 篆均相变通 这也正是邓石如书法 的基本特征 邓石如真书不随时风 而致力 于唐碑之外的魏隋碑刻摩崖 间融以篆隶笔 意 行草书从颜真卿 黄庭坚入手 深究于 明末陈继儒 而终以篆书笔意作结 从技法 而言 各体均气味淳古 用笔 结字精当 从风格而言 敢为人先 独僻蹊径 与清代 初中叶以后渐趋陈腐衰微的帖学成为一个 巨大的反差 影响晚清书坛极大 包世臣 1775 1855 字慎伯 晚号倦 翁 泾县人 包世臣擅长行书 其书论最人 为称道 其书法初从帖学入手 致力于颜真 卿 苏轼诸家 后肆力北碑 晚岁归于二王 包世臣对自己的行草书极为自负 以方家自 居 但晚清大家如何绍基 李瑞清 杨守敬 康有为等人皆相诟讴 不以为然 就其作品 而言 并不如其自诩 无复后人 包世臣 在理论上高扬北碑 实践上 身体力行 对于晚清碑学的 高峰功不可没 何绍基 题 包慎翁跋张黑女墓志 称 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 我二十年 功力既深 书名 甚重于江南 从学者相矜以 包派 余以横 平 竖 直 四字绳之 知其于北碑未为 得髓也 记问浩博 口如悬 河 酒后高睨大谈令人神旺 今不可复得矣 包世臣行 书代表作品如 论书诗册 题张黑女墓志 赠洞池 诗轴 在嘉庆 道光年间的 确领先 且碑味纯正 开一 时风气 但其相当一部分作 品用笔刻露筋结 扭曲盘折 过多 形成笔病 这在其晚 年小字草书作品中更为明 显 其晚年大字草书酣畅朴茂 尤以草书楹 联见长 马宗霍 霎岳楼笔谈 论 安吴 草书 脉和 血匀 以静 为妍 虽用 笔非古法 殊能成体 然 效 诸 鲜 不为病 以 其 所 言 未 必能行也 包 世 臣著作 安 吴四种 基 本 收 集 了 他 的 全 部 书论 集中 于 艺舟双 辑 中 其 书 论 直 接 阮元 首在 力 开 碑 学 审美新境 表新碑 宣笔法 于是此学如 日中天 迄于咸 同 碑学大播 三尺之童 十室之社 莫不口北碑 写魏体 盖俗尚成 矣 19 包 世 臣中年在 书学实践 上致力于 北碑 因 而能在阮 元尊碑的 基础上对 北碑风格 技法 意 趣等方面 作出系列 的归纳和 总结 率 先对碑学 作了体系 性的建构 这在其著 作 艺舟 双楫 历下笔谈 中论述为详细 在 艺舟 双楫 中 包世臣针对北碑的特征 提出 气 满 及 左右牝牡相得 九宫结字 铺 毫运笔 运笔中截充实 点画筋骨血肉 合欧褚并翻绞 五品书论 用笔竣落 反收与结字自然奇纵 等说 往往超出碑学 范围 极为精详 其中不乏创意 艺舟双 楫 论书部分体大虑周 不仅在清代影响巨 大 对民国及当代书坛仍 然影响深远 在中国书法 理史上 仅次于孙过庭 书 谱 邓石如与包世臣对其 后清代安徽书家的影响极 大 如姚元之 巴慰祖 胡唐 邓传密 程荃 方 朔 姚配中 悟本 胡澍 黄士陵 虚谷 张祖翼等 人都因不同程度的影响勤于秦汉或南北朝 碑版的研习而擅名当时 但作品个性色彩多 不明显 与邓 包二人开一代风气之功难以 比拟 胡澍 1825 1872 字荄甫 一字甘伯 号石生 安徽绩溪人 成丰九年举人 官户 部郎中 其篆书传邓石如衣钵而自成面貌 结体狭长秀逸 用笔刚柔相济 峭拔流美 相较邓石如少一分金石气而增以书卷气息 胡澍与赵之谦交好 相互影响较多 赵之谦 对其篆书即为推崇 曾云 我朝篆书以邓 顽伯为第一 顽伯后近人唯扬州吴熙裁及吾 友绩溪胡荄甫 熙载已老 荄甫陷杭城 生 死不可知 荄甫尚在 吾不敢作篆书 胡 澍行书 结字扁方 气息淳古 出入碑帖之 间 受赵之谦影响颇为明显 黄士陵 1849 1909 字牧甫 亦作 穆甫 穆父 别署黟山人 倦叟 倦游窠主 等 黄 士陵为 晚清篆 刻四大 家之一 黄士陵 以篆刻 名世 传世书 法亦多 为篆书 其篆书 初师秦 篆 受 邓石如 吴让之 影响较 多 后 深究与 石鼓 金文 泉布 用笔流畅洒脱 圆润劲健 结字由长而转方 谨严工稳 与 杨沂孙相伯仲 三 现当 代安徽代 表书家 清末 以后 战 乱频仍 优游于古 人之门或 独僻蹊径 自成家法 者不在少 数 黄宾 虹 吴玉 如 潘伯 鹰 林散 之足称典 范 黄宾 虹 1865 1955 原名质 字朴存 一作滨虹 别署予向 中年更号宾虹 以号行 歙县人 黄宾虹精于画学 辞世后书法渐为世人珍赏 其书初致力于欧阳询 九成官 千字文 及褚遂良 圣教序 倪宽赞 文徵明小 楷与黄庭坚行书 五十岁左右书作渐趋成熟 书风清隽洒脱 结字内敛 用笔多露锋方折 率意自然而合于规矩 晚年七十至九十岁时 期 于汉魏人简牍 颜真卿 米芾 倪元璐 程邃借鉴最多 时掺以北碑之法 结字 用 笔 章法均更趋率意自然 变化多端 不可 方物 其传 世行 草书 多为 文稿 小册 大幅 立轴 中堂 之类 较少 因此 所书 皆似 于无 意 字 味淳 古 神 采怡 然 黄 宾虹 的大篆作品取法 师寰簋 颂簋 叔夜 鼎 善夫克鼎 近受吴让之影响较多 一洗前人用笔精热流畅之风 迟涩稚嫩而多 转折 清癯俊逸 晚年 如九十岁时所作 篆 书七言联 更融入甲骨文书法与草书笔意 力变前人 以侧锋 露锋 颤笔以尽其变化 与金石之气 行笔有断连 结体狭长 直是 画字 一洗清代以来工稳有余灵动不足的旧 习 开当代大篆崇尚稚拙天真新境 黄宾书 作传世颇多 国内专业报刊亦多所介绍 黄 宾虹论书 多夹杂于画论之中 以气韵 人 工 天趣合一为旨 以书肇自然 书画同源 为规 20 于笔法 结字 章法 气韵 格 调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