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篇泛爱众弟子规第四篇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所以我们都是生存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天地之间,应该要休戚与共。所以有一个老师他就跟我说:能够爱护所有的万物,就是力行孝悌之道。他接着又说:天为父,地为母,每个人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大地长养我们。假如今天没有大地,我们吃什么?因为大地长养我们,我们念这个恩德。地为母亲,而母亲所长养出来所有的万物都是兄弟姐妹。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残害动物,这样就没有孝悌的态度。这一位老师他把那个心量扩得很宽。那也确实大地为母,我们人类不懂得尊重动物的时候,这整个家庭气氛非常的混乱。所以你看这么多的动物在灭绝,当这些动物看到人类的时候都马上就跑掉了。听说是遇到中国人的时候跑得特别快,这我们要反省。因为中国人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这口腹之欲要节制,不然不知道会荼害多少的生灵!很多的动物都是被人吃了灭绝掉了。所以天同覆,地同载。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名相叫孙叔敖,他也是相当有德行,刚好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看到了一条两头蛇,因为在他们乡里面谣传是只要看到两头蛇的人都活不了,可能就会有厄运。所以他看到以后,马上拿起棍子把这个双头蛇打死,打死完了把牠埋好,自己就哭哭啼啼回家里去。他母亲一看就问他:你在哭什么?孙叔敖就说:我不能奉养您老人家了,因为我看到双头蛇,命可能保不住了。你看孙叔敖小小年纪看到双头蛇,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要结束了,而是想到什么?把牠埋好,不要让其它的人再看到。而且哭哭啼啼回去,为什么伤心?是怕自己不能奉养母亲。所以他的母亲听完也很欣慰,看到孩子确实满能替人着想。所以说:你不用担心,你有这样的善心,往后一定会很有福分。后来孙叔敖长大,确实做了楚国的宰相,也很有成就。所以善有善报,有这一颗善心一定可以感来福分。凡是人要皆须爱。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而然他的名声会传递开来,是不是坐着宣传车去讲的?绝对不是。因为德风会吹出去。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也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偃是指草低下身来,代表这德风一吹过去,所有这些平民老百姓都会受到教化,都会跟着学习、跟着效法。所以当然最重要的,这有德行的人一定要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自然而然会达到桃李不语,下自成蹊的效果。所以孔夫子当时候在讲学也是快速的发展,很多各国的读书人都要来跟夫子学习。诸位朋友,夫子时时刻刻在想着哪一些事?那我们又时时在想着什么事?因为相由心生,心所想一定会表现在处事做人日常生活之中。当我们可以去理解到,圣贤人他的所想跟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我们就知道如何赶上来,纵去远,以渐跻。诸位朋友,我们平常都想什么?有没有想股票是要上还是要下?还是在担心儿子这一次数学会考得怎么样?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他每天所忧虑的四件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每天非常积极的修养自己的德行,所以他担忧的是一天空过,所以不能德之不修,不能学之不讲。自己有所领会的这一些道理,一定要把它讲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人的慧命得以长养。闻义不能徙,只要知道正义的事,一定当仁不让去做;不善不能改,时时想着自己还有哪一些缺点要赶快修正,不能懈怠。所以夫子有这样的存心,所以他的德行,他对于人群的贡献,自然而然愈来愈大,自然而然赢得所有这些平民百姓对他的尊敬,对他的爱戴。所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绝对不是因为他长得很帅,绝对不是从容貌,容貌决不可能让一个人打从心里佩服,那是不可能的。【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的声望也会自然而然传扬开来;人所服,非言大,一个人的才华绝对不是自己在那里夸大,在那里炫耀,而是因为才华让人家打从心里佩服,而这个才绝对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哪一个基础?德行。假如有才无德,能不能让人家佩服?不行。所以这一句的前面是讲到行高者,一定要有德行。由于他有德行,他所学的才华都是在一个目的出发,能够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所以他这一些才华一定会让人佩服、让人受益,大家会对他很服气。绝对不是说拿了这个才华只为了一己之利,那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我们往往看到很多人才华很好,都会心生羡慕。可能孩子也会这样:怎么这么厉害!这个字怎么写这么好!歌怎么唱那么好!能够把字写得很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小朋友,不能只羡慕他人,要看到他这么好的本事的背后绝对不是一蹴可几。所以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所有的本事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让孩子建立这样正确的态度,绝对是有恒为成功之本。所以我们看到弟子规书法写得很漂亮,是杨淑芬老师亲笔写的,看了我们都会觉得写得很好,很羡慕。老师写了多久?已经四十一年了,从五岁开始写书法。老师说她们以前练书法,一天都是练一叠的纸,一叠纸,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磨链出来,才能现在拿起笔来随心所欲不踰矩。所以确实都是要有用心、有付出,加上恒心,加上有那一颗为人服务的心,她的才华才能不断的向上、不断的突破。所以老师现在写很多的字帖,往后都要出书,要挂到网上,然后写着欢迎翻录,功德无量。希望刚好自己有这么好的家庭,因为老师的父亲就是书法家。而她的父亲也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学书法,所以父亲给了老师一个很好的榜样,只要好学都不会嫌太晚。诸位朋友,听完之后,有没有想要拿起书法来练?父亲有这么好的榜样,有这么好的家庭成就了她的才华。所以要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决不能白来这一遭。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们看下一句经文,我们把它念一遍:【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我们看第一句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的才华能力,只要帮得上别人,不要自私,不要不伸出援手。所以在这一点我的感受就很深,因为我在补习班那一段时间,只要同学来问我问题,我一定尽心尽力帮他。而当一个人用能力去帮助别人,他已经把三种布施都修了,我们知道天地之间,你要如理如法去求都会有求必应。所以世间人喜欢财,但是却不知财要种什么因才能有财富?世间人也想要聪明智慧,那因在哪?因在法布施;世间人希望健康长寿,但是要先种什么因?无畏的布施,时时去减少他人、甚至减少众生的一种苦痛,自然而然因为他自己就做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时时都能够去关怀到别人的痛苦,他就能够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当一个人他去教导别人,把他的这些经验告诉他,是用劳力、是用经验,所以就做到了内财布施。再来,因为在指导别人的过程,自己也做了法布施,所以聪明智慧会日渐增长。因为你告诉他这些方法,他可能往后可以用在他的工作,用在他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会因为没学到一些好方法,而搞得手忙脚乱。他假如没本事,可能常常要担心我都没有办法有好的收入,那我的妻子、我的儿女心里面都没有安全感,常常都要担心受怕。而当我们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予了他,他有所成长,就能够安定一个家庭,所以这也属于无畏布施。其实一个人做法布施的时候,同时具足三种布施。而且法布施是根本解决一个人的问题,我们之前也提到救急不救贫,你可以帮助他一时,但是他假如思想观念没变,可能你愈帮他,他愈依赖,那可能就有副作用。所以最根本的帮助一个人,还是要让他接受正确的教育,从思想观念去改正,生命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才会大。我们有一位老师,他从小就很会帮父母做家事,这些弟弟、妹妹也是他在照顾,看起来好像很辛劳,但是后来他念小学、念初中、念高中,念到大学,很自然他没有想要去当干部、当领导,但是往往机会都会到他的面前来。像在大学,学生会主席这些工作都抛给他,因为从小做事磨链,所以办事能力特别强。不想要名,名也到眼前来。当孩子愿意接受很多的工作,很多的磨链,这一些付出绝对都不可能白费,而扎实了他这一些本事。刚好有一次,这些老师一起在包饺子,结果有一位老师看着这个崔老师,他很惊讶,他说:我包一个饺子,他已经包五、六个饺子。因为从小做事很多,所以工作效率就特别好。所以人绝对不要怕付出,不要怕吃苦,因为到头来谁得的利益最大?自己的利益。所以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当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绝对不可以轻视他,不可以诋毁他,这样子对自己很不好。当一个人嫉妒心起来了,他的德行就下去了,当嫉妒心起来,我们人的善良就被他控制了,那你每天可能都郁郁寡欢。何不放开心量,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以前读书人都抱持着英雄惜英雄,因为难得有好的人出来利益社会。而成事不易,要把很多好事办起来,容不容易?不容易!我们应该成人之美,有多少能力也要尽心尽力帮他,一起把好事做起来。所以当我们处众,在群体之中,很可能都是要面对大众的事情,假如没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家,而是什么?很多的人群。所以我们有机会替众人服务,绝对不能起嫉妒心。因为这个嫉妒心不只障碍自己,还有可能把众人的事搞砸了,所以我们应该抱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团体当中要能随喜别人的善行,要能成就别人的善事,用这样的心胸去做,去成就他,那我们跟他的功德也是无二无别。勿谄富,勿骄贫,不要谄媚。对于有钱人,我们不需要去谄媚;对于贫穷的人,我们也不应该骄傲、瞧不起。子路曾经问孔夫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问夫子,贫穷的人不会去谄媚有钱人;有钱人也不骄傲,这样算不算有修养?夫子说还行,但是应该要再上一层,要能够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是纵使贫穷,他不去谄媚,他清楚为什么他现在贫穷,他应该好好再种富有的因,种财布施,之后自然就能够命由我作。读书人明理,所以他可以贫而乐,可以乐得做君子。富而好礼,就是一个人纵使很有财富,但是他还是谦恭有礼,不会因为有钱就让他以前对人的态度整个都一百八十度转,不会这样;而好礼,也当然懂得救济一些贫苦之人。所以我们不管处于富、处于贫,其实都可以心安理得去生活。在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话说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看到有钱人就巴结的人,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最让人家看了怎么样?很不舒服,真是丢脸!遇贫穷,看到穷人,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到贫穷人就摆一付很了不得的样子,去欺压别人,那是贱莫甚。虽然他有钱,但是他的行为并不高尚,而是很卑下的。很有意思,我给我的学生念这篇朱子治家格言,所有的句子他们都念得很平常,但是只要念到这两句都会慷慨激昂,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当他们念得这么大声,相信在他们的心中一定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们往后为人处事,应该就会遵循这个教诲,不至于去瞧不起穷人,去巴结有钱人。而说实在的,巴结有钱人,人家未必会接受,因为当他有见地,你这些面谀之词、这些谄媚,他反而会觉得瞧不起你。我们弟子规进入第五个单元泛爱众,广泛的爱众人,爱众物、众生。当然这爱是会意字,就是要能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觉,那这样人与人的相处就能够很和睦、和乐,不至于常常出现冲突跟纷争。孟子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天时、地利、人和谁最重要?人和。对,所以要能与人相处得好,才能有很好的人和,才有很大的团结力量。那如何赢得人和?当然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我们要落实弟子规这些教诲,弟子规提到己有能,勿自私,那当然你就会得到人和。孟夫子接着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能够有很多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人会帮助他。诸位朋友,这个道是指什么?得道、失道。这个道在中庸里面有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着想,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去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没有去看到别人需要,只有看自己。只要长期下来,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就是他太自私到了极点,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那多助之至,假如他处处替人着想,行的都是仁道,那就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看到周文王以仁慈之心赢得民心。记得有一次刚好在建筑一个工程,工作人员挖到了一些白骨,就放在旁边,被周文王看到了。周文王非常诚惶诚恐,马上就把这些骨头很慎重的办了祭祀,把它埋好。旁边这些人民看了很感动,他说:文王连死人都不敢轻慢,都这么恭敬,想必对于活着的人必然会尽心关怀,爱民如子。所以周朝很快以仁慈之心统一了天下,而且造了中国最长年代的一个盛世。他们整个朝代绵延了八百年之久。那我们来看看如何得道多助?弟子规这一个泛爱众的教诲事实上也环绕在一个仁字,仁慈的仁。那我们来看看:【己有能。勿自私。】所以能替别人尽心尽力的服务。在宋朝时候,宰相范仲淹,刚好他小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就走过去跟这位先生说:你可不可以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听了很惊讶,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口气挺大的。所以当算命先生这么一讲,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头低了下来,接着又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也有点怀疑,奇怪!一开始是说能不能当宰相,现在居然降到当个中医师。就问他:为什么你两个愿望差那么大?接着范仲淹就说:因为唯有良相跟良医可以真正救人。因为一个好的宰相只要把国家的政策处理好,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人民;而医生尽心尽力,也可以让人从病苦当中脱离。结果当算命先生听到范仲淹这么讲,也很感动,看他小小年纪处处立的志向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他人。所以很感动,马上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你一定可以当宰相,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心。诸位朋友,范仲淹后来有没有当宰相?这也不意外,因为他这么小就立志要当宰相。所以当他在念书,他在念四书、在念五经的时候,他要念出什么?念出如何治国平天下。其它一般的读书人要念出什么?功名利禄。请问念出来的味道一不一样?见地一不一样?所以诸位朋友,让孩子要早立志,目标一确定就可以全力以赴。而且得道者多助,必然,当你的孩子确实发了这种利益社会的心,可能在他成长的过程就会有很多贵人相助。所以范仲淹在宋朝当官过程,他还买了很多的义田,他的亲族三百多个人都是他在照顾,兴义田,让他们来耕作,这样就可以生活无缺。他的俸禄,只要看到亲朋好友婚丧喜庆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有舍有得,得了什么?范仲淹的成就仅次于孔老夫子,他们的成就是大过历代的帝王。因为范仲淹的家族已经八百多年不衰,孔老夫子两千多年不衰,因为他们都是用真诚来对社会付出。范仲淹除了在金钱当中尽心尽力帮助这一些亲友之外,他还盖了一个学校,兴义学,让更多学子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进而可以报效国家。所以范仲淹办的那个学校,直到清朝考上的进士有数百个,状元就有好几十个,而现在那一块地也是当地很有名的高中。所以确实范仲淹的德行现在还在影响。己有能,勿自私,自然就能天下归心。而范仲淹这样的德行必然让他的后代子子孙孙得到庇荫。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己有能,所以要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能力而批评、而轻慢,就会造成团体不好的气氛,很有可能好事都被障碍了;而当这件事是众人之事,那我们罪过就很大,因为障碍了一群人。所以我们应该扩宽心量,随喜他的才华、他的能力,一同把好事办好。毕竟成事不易。这个年头做好事容不容易?我们更应该把这些好事极力促成。【勿谄富。勿骄贫。】所以有一颗仁慈之心就能够不去轻慢他人,当然也不会去谄媚别人。在一次各省的电讯招商会当中,刚好在上海举办,上海人怎么样?很有钱。那刚好上海人举办,其它省分来参加的人他们会区别,就是说有一些比较有钱的省分,吃的跟住的比较好;像一些比较偏远的,可能经济实力没那么雄厚的省分就吃差一点的。所以这就是谄富,没有以平等心去对待他人,也没有仁慈之心。当这一些被劣等招待的朋友了解到这些讯息,他们内心会不高兴,愤愤不平,怎么可以瞧不起我!所以这个时候广东人特别聪明,也很会做生意,马上把这一些情绪比较不好的人,安抚到他们安排好的旅馆去住,后来那一次招商会谁招到的生意最多?所以人不能太精明,还是要平等对待。所以勿谄富。当人都是用金钱去与人相交往,这样的情谊稳不稳固?不稳固。你看企业常常在那里挖角,挖角来挖角去,用钱挖来的人,改天又怎么样?用钱挖过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用道义、用信义相交,这相当重要。我们看看古代这一些名臣将相决都不是用钱请来的。所以当初我们最早的革命是商汤对夏桀发动,那个时候商汤发现有一位很有贤德的人士,叫做伊尹,所以就拿着很多的黄金、很多昂贵的衣服就去请伊尹。伊尹神态自若,然后就说到:我岂是这些东西请得动的。这伊尹他不可能为这一些财物所动。那商汤也很有心,屡次去拜请,希望他能出来帮助他。后来伊尹被他的诚心感动,也了解到商汤确有救国之心。那时候商汤不是要打夏桀,是请伊尹来帮助夏桀,结果九次把伊尹介绍给夏桀,但是夏桀已经沈溺于女色之中,沈溺于这些酒池肉林,所以伊尹的话都没有听进去。后来商汤不得已,因为已经闹得民不聊生了。所以商汤就对天立誓,是为了要为民伐罪,不得已才发动战事。也因为赢得民心很快就把夏桀打败。但是打败完后就把夏桀的这一些亲人、这些后代安顿在一个封地上。所以我们看古代这些仁君万不得已决不动杀戮。而且真正把夏桀赶走之后,绝对不会再伤害其它无辜的人。所以确实这一些贤德之人都是要用真诚去请。而伊尹的出来,诸位朋友,难道是为了商汤而已吗?而是什么?为了天下苍生。所以我们还是要以道义来待人,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绝对不是用钱去跟人家打好关系。所以勿谄富。勿骄贫。对于贫穷的人我们也不能骄傲、不能轻视。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生都有起起伏伏,我们不能在别人困顿的时候还落井下石,那就没有顺道而行,那就会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人生可不要搞到这般下场,才来后悔莫及。这是勿骄贫。不只勿骄贫,我们还要主动协助、主动帮忙。【勿厌故。勿喜新。】这就是所谓喜新厌旧,当我们看到喜新厌旧的人,你的内心会怎么样?可能会摇摇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什么叫人心不古?这个古是什么?是不是古板?不是。这个古,古朴,非常老实,待人厚道,这是古代的人心。所以俗话说的朋友还是老的好,因为相处过程都有彼此的付出,还有对方给我们的恩义、情义,还有道义。所以我们讲到这里也会想到之前讲到的宋弘念旧。虽然有一个机会可以直接当汉光武帝的姐夫,一下子就变皇帝姐夫,这个机会是很特别,但是他是如如不动,还讲了两句话给皇帝听,哪两句话?我的坏习惯又来了,贫贱之交不可忘,你看勿厌故,勿喜新,糟糠之妻不下堂。诸位朋友,我们一起念一遍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您假如多念这些句子,保证你身体很强壮,那个叫养天地浩然之气,真的不盖你的。所以古代的人确确实实他的信义、他的道义看得比什么还重?比生命。纵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了,叫他违背道义,他也宁死不屈。所以像文天祥他已经被抓了,他还是从容就义。你看他在监狱里面写到鼎镬甘如饴,对于这些刑具他是完全不惧怕,只希望从容就义。所以因为有这种浩然之气,他的风范也影响了数百年的读书人,也影响到现在的我们。想起了文天祥,我们又要想起另外一句话,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荀巨伯,他去看望他一个生病的朋友。当时候的古人去探望朋友,是不是骑摩托车五分钟就到了?那可不是,都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过去。这一点我可以确定,大陆的山真的满多的。结果当他到的时候,正在照顾他的朋友,刚好他那个郡有盗贼侵入,对整个郡开始烧杀掳掠,所有的人都赶快逃命。结果因为他的朋友病重,动作不方便,就赶快跟他说:你赶快走,我已经没有能力走了,不要让他们伤害到你。结果荀巨伯就说:我假如走了,我就没有道义,所以我宁死也不可以走。结果盗贼一进来,荀巨伯就主动走出来对他们说:我朋友已经病重了,你不要再伤害他;假如你们要伤害就伤害我好了。那荀巨伯讲得非常的慷慨就义,结果这一些盗贼,因为前面的人统统都赶快逃跑了,居然有一个人不怕死在这里等着,而且又是为了什么?不让他们伤害他生病的朋友。这些盗贼了解以后也很感动,这些头目就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所以全部盗贼都撤走了。所以一个人的道义,一个人的真心,就可以唤醒他人的这一些道义之心。荀巨伯一个人的道义挽救了很多人的劫难、生命。历史上这样的好戏很多,最近有没有上演?最近这几十年有没有上演?应该有!比例怎么样?比较少。这也不能怪我们,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因为圣贤教诲已经断了两到三代。所以我们看看古代人是可以念念为别人,现在的人头一个念头都是什么?比较为自己。所以愈为自己,人生的路愈狭窄。因为失道者寡助,而得道者必多助,反而当你的孩子从小有一个仁慈之心,他的路会愈走愈广。所以对于朋友、对于妻子我们都应该勿厌故,勿喜新。我记得在好多年前,我跟我一个初中的朋友借钱,跟他借了几万块钱。当他把钱领给我,然后就走了。那我就跟他说:你为什么没有问问看我要干什么?他说:认识这么久了,有什么好问的。所以这也流露出老朋友对我们的性格,对我们做人的一个本质,他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所以不用说太多,可以心心相知相印。那其实一个人如何勿厌故,勿喜新?如何从根本解决一个人喜新厌旧的习性?因为喜新厌旧就是不念旧,忘本,是吧?那怎么从根本解决?我们这几天的课程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请教诸位朋友,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为什么?你不知道上课到后面考试都很多吗?不能怪诸位,这要长期熏习。记不记得我们之前上课的时候提到,假如有一个女士,她刚好有一位男士在追求,追求了她三年,三年如一日,几乎是有求必应。晚上这位女士肚子饿了,打通电话给他,他会二话不说,马上买一个芝麻糊,还是杏仁糊,赶快送到她的家门口给她喝,喝完之后还会问她:够不够?我再去买。然后平常一放假,就赶快探听哪个饭店菜特别好吃,都赶快去订位子请她去吃。礼拜天早上,平常都睡到八、九点,跟她交往都五、六点就起来陪她爬山。但是也从来没陪过父母爬过山,也从来没请过父母去吃过饭。这个当局者迷:对我这么好。三年之后跟她求婚。刚好这个女士祖宗有德,所以她的一个长辈刚好是这一个男生的邻居,因为了解到他对父母不孝敬,赶快跟这个女士讲:他对父母不敬,你自己要考虑考虑。诸位朋友,要不要嫁?你们怎么这么理智?不过,听说太理智的女生都嫁不出去。所以我们从这里要了解到一个重点,当一个人他没有孝,他会忘本,他会没有情义、没有道义、没有恩义。因为父母是对他最大恩德的人,他都生不起这样的态度,那他为什么对这个女生这么好?所以人要冷静一点。当他的人生价值观好的没有长,会长什么?你说好的没长,坏的也没长,有这档子事吗?学如逆水行舟,不是进铁定退。所以当这个情义、恩义没有建立起来,就会形成另外一个人生态度,叫利害。诸位朋友,有没有找到答案,为什么现在人与人相交往都觉得关系很不稳定?很不牢靠?因为现在人跟人关系建立在哪?利害多,常常都交往了很多年了,都感觉不到这一分很深的情谊。所以现在很多人谈恋爱,谈了好多年都不敢结婚,有没有?总觉得好像不怎么踏实,我们女性又很强调第六感。所以有了利害,他做事的标准就依这个。所以当看到对方年轻貌美,又在某某小学当老师,所以工作又稳定,有利可图,必然全力以赴。等追到了,结了婚,三年以后,你也帮他生了一个儿子,长的也白白胖胖的。但是因为生了孩子以后很辛劳,要照顾孩子,日也照顾,晚也照顾,所以长了几条皱纹,没有像以前这么年轻貌美。突然他在外面又看到一个更年轻貌美的,这个时候从利变什么?利害的人只要能得到他要的,他都会不择手段。所以这个时候从利变什么?害。害要怎么办?怎么这个男生讲这么大声?除掉!你们说的,我可不干。所以你看,没有道义就会做出很薄情的事情,所以这个动作一做,悲剧就出来了,离婚率上升。离婚率一上升,孩子又缺乏稳定的家庭照顾,所以犯罪率就开始了。所以整个社会结构是牵一发动全身。每一对夫妻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夫妻关系只要不稳固,整个社会必然动乱。所以现在犯罪率也愈来愈高。所以要让人不薄情,不厌故,不喜新,根源要从哪里教起?对!所以往者已矣,来者可追,面对我们现在的小孩一定要教。面对大人?要教,但是教的方法不一样,小孩还可以用说的,大人要怎么样?要用做的,要用德行来感化他。他应该慢慢的也懂得迷途知返。所以勿厌故,勿喜新。当一个人很厚道,他不只会对人念恩念情,甚至于对物也会很有感情。比方说这个衣服是他母亲亲手帮他织的,因为他对父母有情义,所以看到这衣服一定会非常爱惜,很可能一件衣服穿多少年?几十年。当他能够体谅别人的辛劳,所有亲人买给他的东西,他绝对不会糟蹋。因为他这一分孝、这一分恭敬已经成了他的存心。所以对事对物的恭敬,必然是建立在对人的恭敬之上。所以从根本来讲,还是要教孩子懂得珍惜情义、珍惜恩义。【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所以我们这种仁慈之心是处处都在体现,绝对不是挂在口上说:我对人很好,我很有仁慈之心。但是可能他人跟我们相处都会觉得很难受,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反省反省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会这样体会?我是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同学跟同学之间都会写一本纪念册,我们就每一个同学发一张,那个时候也还满有平等心的,每个同学都发一张。结果收回来,有很高的比例都写到我太热心,热心就好了,还前面加一个太。所以你看你很好心有可能给别人压力。所以人不闲,勿事搅,纵使你要把很多好的东西给他,也要看看他现在方不方便、有没有空?所以这个进退的分寸我们要敏锐一点。所以当我们打电话给朋友,绝对不能霹雳啪啦就一直讲,一定要先问一句:请问你现在方便说话吗?当对方听到我们这样的言语,他的内心也会觉得很舒服,而且他真有事,他也会很自然的告诉你:我现在刚好有事,那不然你什么时候再打过来。所以礼貌处处体现在生活之中,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有礼就不容易发生尴尬、发生摩擦。除了打电话过去要先问之外,平常吃饭时间尽量怎么样?不要打。不然他刚好有胃病,你又铃,害他怪紧张的,这我们也要斟酌。不然他刚吃一半,你刚好又霹雳啪啦一直讲,他到底是要拒绝你还是要不吃饭?所以这也要处处替对方着想。除了三餐进食时间不要打之外,晚上太晚也不要打电话,不然很可能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睡眠、作息。除了打电话之外,当我们要去跟别人商量事情,都要先观察一下他现在是不是在忙,等他不忙了,我们再怎么样?去找他,去跟他讨论。所以要善于观察。你看很多小孩子,他一想到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马上拉着大人的衣服在那里霹雳啪啦讲,有没有?或者妈妈正在炒菜,他想说什么就过来。这都是当下要机会教育。不只小孩要机会教育,大人需不需要?也需要。因为确实没有人提醒,我们都难免会失去这个敏感度。所以只要有朋友会互相提醒一下,我们就会提得起这种态度。当然我们提醒大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怡吾色,柔吾声,保持笑容。纵使是劝他不要抽烟,也要: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情况。所以这弟子规可以活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当一个人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他会想怎么样?静一下。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过去跟他罗哩八嗦的,所以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常常都有一句台词叫什么?你给我出去,让我一个人静一静。所以我们要会察言观色。但是假如我们的亲人刚好情绪到了谷底,甚至于还有可能想要了结生命,这时候我们也不能不闻不问,对不对?所以有时候很多人做出不可挽回的事,都只是一个念头没转过来,所以我们也不得不防。比方说,当你的兄弟姐妹情绪到了谷底,这个时候你就端一杯热茶,端好,然后走进他的房间,脸不要看他,然后就轻轻的走,把这一杯热茶放在他的桌上,然后又缓缓的退出房间去,进必趋,退必迟。让他感觉到还有人在关心他。所以他这一口气真的撑不住的时候,他会去找谁?一定会去找你好好宣泄一下。因为人只要感受到有人在关怀他,他就不会走上绝路。所以纵使是再亲的亲人,进退之间,我们也要站在对方的感受设想,这样就可以相处得很融洽。这叫人不安,勿话扰。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个仁慈之心还要落实在言谈之中。诸位朋友,上到目前为止,弟子规里面谈到言语的经文多不多?很多。所以说话要不要学?要。言语在孔门四科的教诲是仅次于排在德行之后,所以从小孩子讲话的分寸,我们也要多加调教。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有短有私,希不希望别人到处宣扬?不希望。所以我们不希望别人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之前经文也提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纵使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拿来反省自己。之前也有提到,有一位朋友说他实在没有办法都会看到别人的过失,结果他的师长教他一个方法很好用,诸位朋友,你用上了没有?看到太太不好,就想到都是我不好,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没让她感动得痛哭流涕;看到儿子不好,就是我教得不够认真;那看到社会很乱,就是我不好,没有捡垃圾给他看,没有扶着老人给他看。所以处处见人的恶都当作是自己的恶、自己的本分,他就会努力好好去做修身的工作。相信他只要能够转到这样的态度上,绝对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中心的老师,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叫捡垃圾,这个捡垃圾的故事可多!所以不要小看捡垃圾这个动作。我们中心老师有一次到长城(去攀爬长城),走在路上,我们很自然就开始一路捡。突然有一个外国人对着我们把这个捡得动作拍起来。为什么他们要拍?难得!那个时候我也没穿这么帅。难得,在中国人的地方看到捡垃圾。所以有一次我跟一位李老师,还有后面另外两位老师,四个人走在一条走道上,我跟李老师就开始一路捡垃圾。捡的这个过程,迎面面来很多初中生,他们都是边吃边丢。结果后来看到我们在捡,他们就愣住了。当我们走过以后,其中有一位初中生就说:少见,难得。结果因为后面还有两位老师,这老师也很有教育敏感度,马上就跟他说:既然少见,既然难得,那你们都一起来捡,那不就不少见、不难得了吗?这个初中生说:有道理。结果他就弯下身来捡起了一个垃圾。所以我们要行为世范,唤醒大家的这一分善心,这一分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所以见人的恶不要放在心上,要念念想着如何当好榜样去影响他们;更不可以把人家的过失到处宣扬,这样很不好。所以别人错也是对的,自己对也是错的。听得脑子都糊涂了,再说一遍:别人错,我们也把它当对的,我们对要当错的。我们来猜猜谜语什么意思?其实这个有很深的含义。别人错为什么对?当然对,他就是没有读弟子规,所以才会做错事,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别人演出了社会的需要给我们看,我们要赶快尽心尽力去帮助、去当榜样。为什么我们对也是错的?你常常在那边说:我对,你错。在制造什么?对立,制造高下。所以有没有发现很多那个常常都说:我对,你是错的;常常会说你错了。这样的人人缘怎么样?所以自己对也是错!因为都是以自己的对怎么样?理直气壮压人,不对;应该理直气和,以和为贵,这样才正确。当人能够心气和平,就能够去感染别人,他也会觉得跟着你一起相处、一起学习,感觉很好。所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说实在的,我们光找自己的缺点就已经够我们忙的,有没有?因为找出来的缺点还没有改过,突然又发现新的又产生了,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道人善,即是善。当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善人的风范,每个人心中都会生起这种效法之心,是绝对会这样,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在这几天当中,一定有人已经做到愈思勉,已经学到了,一定有。从诸位朋友的脸上就看得出来有法喜。这个法喜绝对不是念经念出来,而是有落实在生活之中。所以这个道人善很好,因为会让更多的人得利益。所以现在卢叔叔的名字已经到全中国去了,这也是我落实弟子规的结果,叫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我们也要非常用心去把这些好的风范记在脑子里,随时都可以告诉别人,让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个效法的对象,甚至于从中找到一些很好的方法。【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对方假如知道了,可能会非常难受,所谓背后之议,背后的议论,说他的是非;受撼者,常若刻骨,你批评他这一些不好的言语,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时时想着报复你。这都是在意气用事,这样不可取。所以不要去扬人恶,可能会树立敌人。十个朋友不嫌多,一个敌人可以给你烦死了。所以我们存心仁厚,不与人起冲突。当假如别人有善我们都不称扬,别人一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更大的罪过,它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你看假如每一个人都不讲人家的善,都只宣扬人家的恶,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整体社会的风气,这个罪过不单是个人,还可能跟整个社会结罪。所以言语不可不慎。【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善相劝。我们之前课程也提到,善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的判断在了凡四训这一本书。当你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分清楚,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那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孔子赞叹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只要提到贤德,孔子都会直接说到有颜回者好学。对于颜渊这个学生,夫子非常欢喜,也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只要老师说过的话、说过的善,他都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所以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自然就能够德皆建。在古代所有当官的,我们都称他是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因为比方说一个县令,他与整个人民相处得很密切,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都是由县长在负责,所以他也有责任把他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能够爱民如子的这种态度,所以也称为父母官。那当然这一些地方领导人,他也有要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那我们现在当官的有没有这个态度?还是有,我们要隐恶扬善。但是为什么比例没有像以前那么高?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错了,我们也没有把弟子规跟他们讲,现在又功利主义这么炽盛,所以重利轻义。只要他能够有这个机缘看到弟子规,应该会唤醒他那种为官的责任心。在隋朝时代,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这个姓比较少。诸位朋友,这个父亲取的名字好不好?他取这个名字,他儿子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他一定全身都是浩然正气。所以我爸爸给我取这个名字,我不得不有礼貌。当他到了岷州一带,这个岷州是现在的甘肃,在岷州当刺史,刚好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只要家里面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让他自生自灭。他去以后觉得太严重了,这是孝跟义全丧了。所以他就主动把这一些丢在路旁的生病的人,统统把他接到他的衙门来照顾,也找了很多医生来治疗。等到这些病人恢复健康了,就赶快请他的家人来接回去。接的时候又跟他说:我跟你爸爸都相处这么久,你看我也没病。那这一些为人子女的就会觉得很惭愧,都是以德来唤醒这些人民的惭愧心,就赶快把家人接回去奉养,把这个没有孝义的风气整个扭转过来。所以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慈母,把他当母亲一样看待。这个慈母不只挽救了他亲人的健康,还挽救了什么?每一个人的良心。人的良心丧了,纵使还有命在,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古代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违背道义。我们在这几天的课程也举了不少例子,像之前也举到一个孩子叫庾衮,不愿意抛弃他的哥哥,所以自己留下来;村落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他独自照顾哥哥。吉人天相,后来哥哥还身体好了。这确实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善相劝才能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假如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那我们就失去,比方说当朋友、或者当先生、或者当儿子的本分就没有尽到。所以这个何时规劝,我们也要抓对时机,还要有正确的方式态度,这我们之前也已经很深入来研究过,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说。那当我们都可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很祥和的风气,又能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一个团体假如能够非常的和睦、和谐,这个团体一定会非常兴旺。所以我们处众当中必要以和为贵,然后在该规劝的时候再抓住机会,要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也要顾及他人的面子。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经文,一起把它读一遍:【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下一句经文凡取与,贵分晓。这个取、与就是比方说家里、家族在分东西,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当对方比较困难,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少拿。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那家庭的风气就会处处体谅,处处相让,而不会处处相争。当家庭有这个和气,确实整个家族都会兴旺。但是只要染上争夺,像我们之前也有提到居家戒争讼,假如因为分不平,到时候告上法院,可能都不会有好的结局,甚至于会有坏的榜样留给子孙,到时候纵有家财万贯也会败丧掉。所以尽量能够让,我们就去让。周朝也因为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让给了自己的侄子,也能够造了他们周朝八百年的盛世,也能够让全国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其实人都很怕让,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怎么样?没了。人不能只看眼前,当你一让,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而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当你有这么多的福分,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去做。所以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就是当我们不愿意别人批评我们、别人侮辱我们,或者别人伤害我们,我们都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们。那我们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不应该去伤害、不应该去批评、不应该去指责他人,用这一分心去体谅别人。乾隆皇帝有一个联璧里面提到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爱他的媳妇;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这一句对联也很有人生的哲理,给我们很大的省思。我们看第一句,愿天下翁姑,是指公公婆婆,因为千古有一个比较难解开的矛盾,叫婆媳之争。这个婆媳之争因为没有读过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因为媳妇也是别人的女儿。所以可以用三分爱女儿的这种情对媳妇,那相信绝对不会跟媳妇有冲突。其实这人真的是很奇怪,比方说妈妈很气她先生很懒惰,都不做家事也不帮忙。她生不生气?她很气!但是她也跟她儿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其它的你什么都不用管。她还在养出一个会让另外一个女人气死的男人,有没有?将加人,先问己。那很多人为什么对媳妇比较严苛?因为她也是熬过来的,可能这个婆婆也对她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们曾经穷过,应该看到穷人要倍加的关怀才对!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一般有一些男生娶了老婆以后,谁说的话算?所以这个态度有待商榷,因为这太亲了以后就会意气用事,对于他的做法利弊得失很可能都看不清楚。假如听了老婆的话疏远了父母,他的败相已露。因为他的孩子必然学不到孝道。那他这一生再怎么努力,到最后可能是白忙一场。所以不要用感情来经营人生,往往都会太偏颇。要用什么?理智来对应。那现在又常常说什么IQ、什么EQ、什么CQ,还有HQ。这外国的东西,他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怎么样?他不复杂他没有版权可以拿。所以其实很多的道理只有一个,讲成很多个,我们都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抓回来。什么是EQ?Daniel Goleman写的EQ。什么是EQ?叫情商是吧?情商。IQ叫什么?智商。这两个怎么分?会讲甜言蜜语叫情商,是不是?那什么叫智商?智力很好叫智商。这两个东西是两个吗?比方说有一个男人:我很理智,我要努力赚钱,所以没什么时间陪儿子,我要睡在公司。有没有理智?有没有?拍着胸脯,我是要为了家庭打拼。好像听起来很有理智。这哪是理智?理智应该是可以让人生全面发展。你说这个人感情很丰富,疼儿子疼得要命,什么事都不让儿子做,这样叫情商吗?爱之足以害之。你的情当中没有智,那叫滥情;你的智当中没有情,那叫什么?那叫薄情。很多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妻子儿女去哪?连妻子跟他say bye-bye,他都搞不清楚妻子为什么走了,有没有这种人?因为妻子觉得跟他讲讲不通。所以什么是情?什么是智?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所以明明是一个真实的真心,把它讲得那么多,让我们都不知道往哪一条线拉上去。所以卢叔叔他每一个礼拜再怎么忙,他都坚持礼拜天一定陪家里的人吃饭。请问是情商还是智商?对!因为对妻子儿女有真感情、有真理智,他才能够排除万难来经营他的家庭。所以我们学习圣贤的这一些道理,这一些做人的态度,才叫真情、真义、真智来过一生。诸位朋友,你觉得我情商好还是智商好?所以我们不要再,还是依法不依人,好好的跟着弟子规、跟着四书学习,不要再钻到这些专有名词去,会跳不出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有这一分理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就不会强加于人。我们看下一句恩欲报,怨欲忘。这个恩欲报,其实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师长、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施比受更有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义工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你看我们许哲居士已经一百零六岁了,我曾经见过她本人,在高雄的时候,她笑起来真的跟婴儿没什么两样,真是一片赤子之心。恩欲报,怨欲忘,所以她时时想着可以帮助别人,这是活在爱人的世界里。当一个人能处处念恩,他就活在报恩的这种心境之中。当人在报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充实。像我这一年多来也走了这么多地方,终于也有一点欣慰,觉得自己这一生很幸运,能够跟着杨老师,跟着卢叔叔,跟着我的师长,跟着古圣先贤的教诲,我是很幸运的人,所以也希望做一点事能够让他们欢喜。这一年多来,虽然看起来很忙碌,但是整个精神状况反而是愈来愈好,所以活在感恩当中确实不一样。当回首来时路,觉得还有这么一点充实的感觉。我记得杨老师有一次包了一个小红包给我,上面写着:蔡老师,你辛苦了。我看了以后,当场眼泪都掉下来。因为这一生能够有这么幸运,能够走向中国文化的推广这一条路,也是杨老师成就的。而在这一路上,虽然她没有在我的身旁,但是都是点点滴滴给我提携照顾。假如没有杨老师狠心把我放在海口,我就没有这种历练的机会。而且因为老师已经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她运筹帷幄,把很多的前期发展的愿景都规划好,我只是做一个教学的工作而已。而往后的这个安排,杨老师也是处处替我们这些晚辈着想。所以我们能够就是跟随这一些善知识学习,这些恩德要念念不忘。那回报这一些长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依教奉行。所以我送卢叔叔礼物,他可能也不缺,最重要的他能够看到我们这些晚辈,能够听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技能练习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医保改革对医疗机构财务状况影响试题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知识产权与编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知识产权师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 2025知识产权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
- 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初步设计
- 2025年外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外围火灾安全培训课件
- 外周静脉留置针固定课件
- 2025年康复治疗学肌肉力量评估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轧钢安全培训课件
- DB62∕T 4727-2023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技术规程
- 地震勘探原理培训课件
- 学校二次供水培训
- 中医进公司义诊活动方案
- 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培训
- T-CFA 020102031-2023 球墨铸铁焊接法兰管和焊接管件
- 供热安全培训课件
- 直方图培训课件
- 拆除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