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血病前期综合征 preleukemia syndrome【中文名】白血病前期综合征【英文原名】 preleukemia syndrome【同义名】 白血病前期性贫血;白血病前期潜伏性贫血;难治性贫血;骨髓增生综合征;原粒细胞过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低百分率瘤细胞白血病;造血组织增生异常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定义、简史】1949年法国的Hamilton与Paterson就提出了“白血病前期贫血”这一病名,1953年Block等首先使用“preleukemia”这个术语,以后有各种命名,比较混乱,现在多采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此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或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或)和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如有乏力、体重减轻、出血等症状。查体: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瘀点、瘀斑,肝大、脾大、淋巴结肿大等。【诊断】有贫血、皮肤出血和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大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常在4109/L以下,外周血涂片可见幼稚细胞出现,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活跃或以上,出现一系以上的病态造血。【治疗】 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采用维甲酸、维生素D3、小剂量的阿糖胞苷等治疗,如果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按白血病治疗。【预后】难治性血液病。由于可能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应严密观察,定期随访。 (田小波 臧贵明)增生低下性白血病综合征 hypoplastic leukemia syndrome【中文名】增生低下性白血病综合征【英文原名】hypoplastic leukemia syndrome【同义名】 低增生型急性白血病;再生低下性白血病综合征;低原始细胞白血病;低增生型白血病;冒烟型白血病。【定义】1940年Wintrobe等首先报道,1951年Begers等对该病做了详细描述,并称之为低增生型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有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原始+(早)幼细胞比例大于20%。【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见,病程缓慢。患者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的表现,还有皮肤黏膜出血,发热等临床表现。约半数病例确诊前病程已达4个月以上,白血病细胞浸润现象不明显,多无胸骨压痛,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肿瘤包块等。【诊断】 患者有贫血、出血和感染的临床表现;外周血检查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不见或少见原始细胞,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骨髓可有干抽,增生减低,原始细胞比例占20%以上。【治疗】:一般采用支持对症治疗,预防出血,控制感染,输注红细胞悬液等。可用小剂量联合化疗,开始一般不主张强烈化疗。待造血恢复后、取得部分或完全缓解后可以考虑联合强烈化疗。【治疗】肿瘤性疾病,预后差。(田小波 臧贵明)绿色瘤性白血病 Chloroleukemia【中文名】 绿色瘤性白血病【英文原名】 Chloroleukemia,【同义名】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白血病前粒细胞肉瘤;Aran绿色瘤。【定义】1823年Allen Burns首先报道,1835年Balfour报道了第二例,1853年由King定名为绿色瘤,我国最早由Forkner在北京协和医院报道2例。在多数情况下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同时发生,为伴有器官或组织中绿色瘤样新生物侵入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是白血病细胞在局部分裂增殖形成的局限性肿瘤,多发生在眶部、颅骨、脊柱或肋骨的骨膜上,也可发生在硬脑膜及韧带组织上。【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人及儿童,除具有与急性白血病相同的发热、贫血、出血、胸骨压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外,尚可有因绿色瘤性肿物生长、压迫或浸润等所致的各种不同表现及压迫症状。【诊断】 具有白血病临床表现的同时,可以在局部见到新生物。新生物切取时为绿色,镜检可见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治疗】 对早期绿色瘤孤立病灶,采用手术切除加局部放疗,如不易切除或有多发性病灶则以化疗、放疗为主。【预后】恶性肿瘤性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预后凶险。 (田小波 臧贵明)老年人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功能低下综合征senile anemia thrombocytopenia and granulocyte hypofunction syndrome【中文名】 老年人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功能低下综合征【英文原名】 senile anemia thrombocytopenia and granulocyte hypofunction syndrome【同义名】【定义】 1973年有人报道4例老年人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力减弱的病例,其中2粒各转变为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因而认为本征可能使白血病前期表现。国内现在尚无报道。病因不明,贫血属正细胞性,无缺铁及溶血征象,患者易患感染,反复患支气管肺炎,蜂窝织炎或尿道感染,蛋白电泳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说明体液防御机能是完善的。骨髓粒细胞生成良好,但在化脓性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增高,表示骨髓释放功能差,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低下可能是细胞内在缺陷所致。【临床表现】老年患者,反复出现支气管肺炎、蜂窝织炎、消化道或泌尿道感染等全身和局部的临床表现;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的表现;有皮肤出血等血小板减少的表现。【诊断】 老年患者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皮肤、尿路等感染;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但。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多,粒细胞的染色质常浓缩成小块状,核成双叶或圆形,分叶之间无细丝相连,吞噬活力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减低;骨髓增生活跃,有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改变,粒/红比例增高,嗜碱细胞不增加,骨髓中巨核细胞不增多。血中组织胺和维生素B12值不增高。脾脏病理检查无髓样增殖。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诊断。但应定期随诊,确定是否有白血病前期表现。【治疗】 无特殊治疗。抗生素仅暂时有效,使用氯苯吩噻可使感染有所好转,该药可促进粒细胞的吞噬功能。【预后】发展缓慢,预后取决于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 (田小波 臧贵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胰腺功能不全 neutropenia with pancreatic deficiency【中文名】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胰腺功能不全【英文原名】neutropenia with pancreatic deficiency,shwachman syndrome【同义名】儿童期胰腺机能不全和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Shwachman-Diamand综合征;Burke综合征。【定义】此病最先于1964年由Shwachman报道,1967年Burke作了详细描述。病因未明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儿童期可以见到胰腺功能不全和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由于胰腺外分泌组织和骨髓都在妊娠第5个月开始发育,而本病的特征正好系胰腺外分泌及血液学异常,因此病征也可能系胎儿宫内损伤所致。病理可见骨髓粒系增生不良,偶见巨核细胞缺乏,骨髓纤维化或脂肪化,可以发现粒细胞系统有周期性增殖和抑制的显著改变。胰腺外分泌组织发育不良,胰岛正常,胰管周围可见轻中度纤维化。【临床表现】儿童期可无症状,或有以下部分表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常发生在出生后45个月,表现为吸收障碍、脂肪泻;血液学改变,低色素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偶见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反复感染,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倾向,但大出血少见。长大后脂肪泻可减轻,但胰腺外分泌功能仍不全,而肠粘膜,肠液中肠激酶活性正常,血清胰脂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减少。本征常和并轻度糖尿病及各种先天性发育障碍,如先天性成骨不全,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和骨骺发育不全引起的侏儒症。【诊断】根据婴幼儿脂肪泻、反复感染,胰外分泌酶活性减低或缺陷,白细胞减少同时合并其他发育障碍性疾病可诊断。应与胰性囊性纤维化相鉴别,后者亦有胰腺外分泌腺分泌不全,但多伴呼吸道感染,汗液中电解质异常,无血液学改变。【治疗】 供给足够热量及脂溶性维生素,可用胰酶制剂替代治疗,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预后】先天性疾病,合并症多,本病预后差。 (田小波 臧贵明)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综合征familial benign chronic neutropenia syndrome 【中文名】 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综合征 【英文原名】familial benign chronic neutropenia syndrome 【同义名】 Gansslen 型综合征;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定义】本征1939年由Huber发现,1941年由Gansslen正式提出明确定义。患者表现为终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无症状或有反复感染,是病因不明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近来将种族性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也包括在内。【临床表现】多在新生儿至婴儿期发病,临床症状轻微,间隙发作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易于发生感染。病人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感染,以口腔感染多见,多无脾、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例可无症状,随着年龄增长,本病可自发缓解。【诊断】新生儿或婴幼儿期发病,周期发作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反复出现的感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减少,血小板正常,常有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检查:粒细胞发育停滞于中幼粒或晚幼粒阶段,浆细胞增多,红细胞、巨核细胞系统多正常。当有化脓性感染,能有中性粒细胞反应,常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病。主要根据婴幼儿反复感染,多次末梢血象检查,结合骨髓检查诊断不难。【治疗】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也可用维生素B4、氨肽素、鲨肝醇、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感染时使用抗生素。【预后】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 (田小波 臧贵明)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 infantile genetic agranulocytosis【中文名】 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英文原名】 infantile genetic agranulocytosis;congenital neutropenia【同义名】婴儿致死性粒细胞缺乏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Kostmann综合征【定义】本征系1956年首先由Kostmann描述,故又称Kostmann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数倾向于本征是由于细胞外因素引起骨髓成熟障碍,在骨髓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正常血清或半胱氨酸可促使细胞成熟,提示基本缺陷在于不能利用含硫氨基酸。【临床表现】出生后即有反复感染的局部和全身临床表现,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实验室检查: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完全消失或很少,但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或增加,血小板及红细胞正常,亦可有贫血;骨髓增生活跃,而中性粒细胞明显抑制,只有少数中幼以前阶段的粒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有的呈空泡变性和中毒性颗粒。这种单核细胞的空泡变性呈周期性出现,于临床症状加重的周期一致,单核细胞在吞噬功能方面,可能起到代偿作用,无脾肿大。【诊断】出生后即有反复感染的局部和全身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提示中性粒细胞缺乏,骨髓中粒细胞明显减少。根据家族史,生后反复感染,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治疗】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粒细胞造血恢复和加强粒细胞的功能。【预后】本病预后差,抗感染治疗难于控制。常于生后2个月内因严重感染而致死,很少活到半年,极少数可随年龄增长,对感染的抵抗力渐增加,但血液学改变持续存在。 (田小波 臧贵明)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 cyclic neutropenia syndrome【中文名】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英文原名】cyclic neutropenia syndrome【同义名】周期性造血症;间歇性粒细胞减少症【定义】1910年Leale报道1例周期性发生疖肿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930年Rutledge作了进一步描述。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计算监管规定
- 电焊作业承包合同范本及注意事项
- 动植物起源研究报告
- 心理障碍干预应急措施
- 2025至2030中国鱼苗饲料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长靴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化工原料采购控制方式方案
- 园艺的魅力与乐趣
- 气藏气体分析仪操作规定
- 悉尼花园设计灵感分享
- 医院死亡报卡培训课件
- catia考试图纸题目及答案
- pos机风险管理办法
- 2025年京东集团招聘笔试指南与面试技巧
- 起重机械定期检查与维护方案
- 2025年行业机器人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与场景分析
- 国际物流运输合同(标准版)
- 动物样品采集培训课件
- (2025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考核试题(+答案)
- 手机桌面市场深度解析
-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用《南京照相馆》和731上一节思政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