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士人与司马迁《史记》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史记》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史记》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史记》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史记》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先秦士人与司马迁史记”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史记研究的基本情况自汉以来的2000多年,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成果颇丰,其研究内容涉及面广,研究的项目达35门,278项。自汉至清,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辑校材料、引证,基本是微观的“文献研究”。从文学研究来看,因时代环境与研究者知识视域的局限,近代以前的学者多侧重于感性的直观式评点的单篇读感,缺少具有综合性、逻辑性的宏观义理阐释和文、史兼顾的文学本体论分析。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究的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纂、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此外,学者借鉴西方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理,又带动了司马迁的社会、民族、民俗思想的更进一步研究,而史记的文学研究仍是百年来的重头戏。这一时期史记研究成果更加丰硕。论文2200多篇,专著210余部(其中文献研究专著13部,思想研究14部)。而史记研究的突出成就当是“史记学”这一学科的建立。经过学者的努力,这门新的学科已初具规模。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教授的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出版),则是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的开山之作。史记学概论分“七论”十七章,对“史记学”的产生发展、性质特点、社会功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全面勾勒出了“史记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史记学”的基础理论。这一时期史记研究的特点,主要有:一是研究方法表现为宏观性和西学化。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学东渐,斯宾塞社会进化阶段说得到广泛接受,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和文学唯美论、情感论应运而生,再加之“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记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范式,涌现出一批采用宏观方法研究思想义理为主的专著。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进化论等思想研究史记。这一时期,学者以文献为本,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三是汲取本土考古学发现,突破性成果较多。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四是史记的文学研究别开生面,展示了新的学术范式和风格。在白话文运动与西学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学术范式已经丧失,学者们成功地在历史文化语境中阐发文学的审美感受。其方法带有清人的作风,即单篇评点,不过,比之清人,他们有继承与发扬,其所述极扼要、精当,至今仍为后世学人广为征引。五是史记的地位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经济史等领域都被列为专章进行探讨。2.“司马迁与先秦士人”论题研究情况司马迁所著史记是集先秦文化大成之作,先秦士人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司马迁。先秦时代那些忧国忧民、富有正义感的人物,自孔丘、孟轲至于屈原,司马迁对他们都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因此,“司马迁与先秦士人士风”的研究也就成了司马迁史记研究的一个论题,学者也有涉及。(1)学术专著有,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其中曾论及司马迁与孔子,认为司马迁受道家思想浸染较多,表现为自然浪漫主义。陈桐生:史记与诸子百家之学主要从学术思想方面论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先秦诸家思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除专论外,还有在论著把“司马迁与先秦士人”作为一部分内容来研究的著作成果。(2)撰述论文阐释的有韩兆琦先生的司马迁与先秦士风,袁伯诚先生的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悲剧命运与先秦游士文化的关系,孔黎兰:司马迁的“士人”思想等。除专论司马迁与士人的论文外,还有单篇论及士人个体、诸子思想的论文。这一课题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关于“士人”个体与司马迁的研究多,而整体研究较少。如“司马迁与屈原”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徐克文:司马迁与屈原读屈原列传、吴汝煜:史记中的骚影、俞樟华:司马迁与屈原、伏俊琏:屈原司马迁异同散论等等。除此之外,司马迁与孔子、孟子也有专门的研究论文,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体观之,从宏观上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的研究较少。二是对先秦诸子与司马迁,从思想倾向上研究的多,从精神传统上探究的少。研究内容涉及政治思想、思想主题倾向、司马迁与诸子的评价等。研究成果有,周满江:司马迁的世界观与儒、道、法的关系、肖黎:司马迁与儒、道、法的关系、徐景重:司马迁与先秦诸子、俞樟华:司马迁与先秦诸子、刘兴林:司马迁儒道互补说等,还有前面提及的陈桐生先生史记与诸子百家之学等专著。3.国内外史记研究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史记研究呈综合化、立体化、世界化趋势。一是史记的综合化研究,是新手段、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的融通互汇,主要表现在全面地继承前人的切文化成果,综合消化为自身的部分,以促进史记研究的发展。二是史记研究与考古学、文献学、哲学、美学、文艺学、经济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综合,呈立体化趋势。立体化研究就是建构史记研究的立体世界。主要表现在研究者从时代与个体的相互关系中去建构一个史记的复杂世界和司马迁纤细的心灵世界。更为重要的是,还形成了“史记学”本身的以文化为土壤,以文、史为主干,以美学、经济学、哲学、文献学、自然科学等相近或相关研究为枝叶的参天大树式的立体性框架。三是面对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世界化趋势,史记研究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史记在国外被大量翻译,二是国外研究者已经关注并研究史记,产生了比较重要的成果。总之,史记研究的总趋势是在横面上的广泛铺展,纵向上的理论提升,在历史中不断深化发展。(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和创新之处1.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从先秦士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入手,对先秦士人的优秀传统与司马迁、先秦士人的理想人格与司马迁、先秦士人的学术思想与司马迁、先秦士人的政治思想与司马迁、先秦士人的史传传统与司马迁、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与司马迁等问题进行宏观研究,并分别将司马迁与孔子、孟子;司马迁与老子、庄子,司马迁与荀子、韩非子,司马迁与屈原进行个案对比研究。2.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探究先秦士人精神文化传统对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影响,追溯先秦士人优秀品质对司马迁的溉沾,站在理性化的角度审视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中总结出先秦文化的部分精华,以期在文化建设中继承并传承,并希望对当代知识分子有所启示,并能对先进文化建设有所裨益。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往的史记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对于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的研究并不十分多,即使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对先秦士人个体与司马迁的研究多,而整体研究较少;对先秦诸子与司马迁,从思想倾向上研究的多,从精神传统上探究的少。这课题,将从先秦士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入手,对先秦士人的优秀传统、理想人格、学术思想、政治思想、史传传统、道义传统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司马迁从家世传统、文化渊源、思想传承等方面探寻,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给予理性思考。同时,分别将司马迁与孔子、孟子;司马迁与老子、庄子,司马迁与荀子、韩非子,司马迁与屈原进行个案对比研究。其创新之处,一是从思想史方面对先秦士人优秀传统给予梳理,细致地寻绎出其出本质,即先秦士人的承当精神,弥补了以前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二是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的研究呈多角度、多视角、多层次,更为宏观全面地探究出司马迁和史记对于先秦士人精神文化传统的继承和突破;三是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使得该方面的研究更系统、更科学。(三)研究方案该论文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这一理论支柱之下,运用史学理论、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具体分析史记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首先运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可以克服研究中的狭隘性,把研究的对象纳入先秦社会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进行纵横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把司马迁和史记对于先秦士人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分析透彻,也才能寻找到先秦士人文化传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影响。其次,运用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方法。要真正挖掘出司马迁史记中所蕴含先秦士人的优秀精神传统,探索其产生的根源,宏观上的理论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史记的诞生离不开社会的文化背景。应当将其放到汉武帝时代及整个汉代,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认识,这样才能看得更加清楚。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对文本的百三十篇进行仔细研读和分析,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士人传统的内在表现。同时,这又离不开微观研究的考察。因此,总的来说,微观研究是宏观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宏观研究是微观研究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这样一来,即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有思想史的支持,再加上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研究是可行的。(四)项目负责人近三年研究情况简介研究者在以前的研究工作及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就比较注意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即士人的产生、演变,士人传统的本质、士人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责任意识、宗教承当精神等方面内容的思考。同时,对于司马迁及其史记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多有了解。此外,还对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比较熟悉。在阅读书籍和思考的过程当中,写了大约有5万字的读书笔记。近年来,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司马迁史记研究、先秦士人文化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内容涉及先秦士人思想研究、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研究、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研究、史记的文化研究、司马迁心理美学研究等。另外,项目负责人硕士论文先秦士人道义传统与司马迁史记批判精神撰写8万字,被评定为优秀论文,为该论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成果有:1.先秦士人道义传统及其批判精神,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2.论史记批判性的表现形式,发表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史记人物传记中的“究天人之际”,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2007年第5期4.史记所记自杀现象的文化内涵,发表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5.司马迁史记批判精神探源发表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五)经费预算1.资料印刷费:0.05万元2.差旅会议费:0.05万元3.出版费:0.9万元(六)工作进度安排1.2009年10月2009年12月,搜集整理资料,编制撰写方案2.2010年1月2010年8月,撰写书稿3.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印刷出版(七)预期成果形式及先进程度预期成果形式为:专著(字数20万)。比起该论题的单篇单论,拟出版的专著是综合研究的较好形式,能充分涵盖庞大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八)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本论题的意义是,通过对目前史记薄弱之处的研究,以实现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及史记研究的突破,并产生一定的现实意义。两千多年来的史记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薄弱之处。首先,论著、论述有重复现象。纵观史记研究在百年之间的进展,论著的重复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就史记的讽刺艺术与互见法、人物描写特点而论,专著中有专节论列,单篇论文还有数百篇,而论述内容基本雷同,缺少创新。其次,史记研究的文学本体论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如20世纪50年代对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吸收,对文学的典型性与形象性格外强调,但这对史记这样的史传散文来说,再难以找到更多的契入点。再次,史记作为体大思精的巨著,应为现代生活建构一种在全球化潮流中保持民族性的人文精神。比如,对于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的忧患意识、责任承当精神、批判意识,就应当从思想史入手,从先秦士人人文传统中寻找渊源。历史传统总是浓缩并渗透于现实生活,把它转化成一种动力,在面对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