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会考复习答案.doc_第1页
论语会考复习答案.doc_第2页
论语会考复习答案.doc_第3页
论语会考复习答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 1、背诵篇章:2.1、2.3、13.6章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 3、理解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道、齐等。 4、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5、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的基本素质是什么。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譬如( ) 冉有( ) 千乘之国( ) 颛臾( )( ) 社稷( ) 虎兕( ) 柙( ) 椟( ) 近于费( )盍 ( ) 偃 ( ) 南宫适( ) 羿( ) 奡(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 通 拱 ,释作 环绕 。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 道 通 导 ,释作 训导 。3、道千乘之国: 道 通 导 ,释作 治理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 解释 活用方式 解释1、富之: 使动 使富 2、足食,足兵 使动 使足够 3、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动 使来 4、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 使安定 5、如杀无道 动作名 不守道义的人 6、君子之德风 好比风 名作动 7、举善而教不能 形作名 优秀的人 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为 2、政为政以德、子为政 治理 为政以德 国政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作为 道之以政 法制,禁令 何以伐为 呢 3、足后世必比为子孙忧 替 足食,足兵 使足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替 年饥,用不足 足够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替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富足 4、必 5、相 必不得已而去 如果,表假设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的人 后世必为子孙忧 一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辅佐 6、是 7、过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义 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是社稷之臣也 这 且尔言过矣 错 五、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1、民免而无耻:没有羞耻心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战争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既来之,则安之: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为政以德: 状后 ,译: 用道德来治理国政 3、使民以时: 状后 ,译: 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 4、临之以庄: 状后 ,译: 以庄重的态度面对百姓 5、既富矣,又何加焉:宾前 ,译: 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 6、无乃尔是过与: 宾前 ,译: 恐怕应该责备你了吧 七、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 1、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吧 2、何以伐为?为什么呢 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怎么办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齐之以刑 整治 2、有耻且格 至,来 3、子适卫 到 4、冉有仆 赶来 5、敬事而信 做事情严肃认真 6、节用而爱人 费用,用度 7、使民以时 役使 8、是社稷之臣也 国家 9、陈力就列 陈列 就任 职位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11、非吾徒也 同一类的人 1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批判,指责 13、年饥,用不足 收成 14、草上之风,必偃 加,倒伏 15、使民敬、忠以劝 努力 16、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亲身从事耕种 九、背诵自测1、子曰:“为政以德, , 。”2、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 。”3、子曰:“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 。十、阅读提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比如孔子认为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下,不令而行”。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劝。”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 1、背诵篇章:18.5、18.7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弑( ) 趋而辟之 ( ) 长沮( ) 夫子怃然( )以杖荷蓧( ) 杀鸡为黍 ( ) 击罄 (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趋而辟之: 辟 通 避 ,释作 逃避 。、植其杖而芸 : 芸 通 耘 ,释作 耕耘 3、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与 通 欤 ,释作 吗 4、使子路反见之: 反 通 返 ,释作 返回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 解释 活用方式 解释1止子路宿 使动 使停留 2、杀鸡为黍而食之 使动 使吃 3、见其二子焉 使动 使见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使动 使洁 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 之 2、为之三子告,不可 到 桀溺曰:“子为谁。” 是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主谓之间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 因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代词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呢 义之与比 提宾标志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治理 3、与 4、焉是鲁孔丘之徒与 句末语气词,呢 使子路问津焉 于之,向他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介词,同 、呢 且焉置土石 哪里 五、特殊句式(给1-4句补充出省略的成分,5-7句说明何种句式,并翻译句子)1、1、(孔子)之三子告,(三子曰)不可 译文: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丘不与(之)易也、(子路孔子)至,则(丈人)行矣、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莫己知也(宾语前置)、末之难矣(宾语前置) 六、其他横线字词(解释)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挽回、改正;及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使子路问津焉 渡口 、夫子怃然曰 怅惘失意的样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与改革 、植其杖而芸 立、鄙哉,硁硁乎 偏狭 、果哉!末之难矣。 坚决;诘难9、趋而辟之 小步快走 10、沐浴而朝 斋戒11、陈成子弑简公 杀 12、子为谁? 是1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对老人的尊称七、句子翻译:1、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2、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像滚滚滔滔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3、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4、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八、背诵自测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 2、孔子下,欲与之言。 , 。3、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 ,而乱大伦。4、 , 。孰为夫子。九、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1421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卫道”精神。185听出接舆歌中的含义,孔子主动寻求对话,但不得与之言,这里可以看读出孔子知其不可为之的苍凉心境。18。6通过隐者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孔子对作为的看法的对比,表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忧国忧民,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不一样。认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第五课 “仁者爱人”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 1、背诵篇章:1.6、5.26两章。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病、伐、趋、微、其、经。 3、理解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立、达、盍、诸。 4、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朗读并标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6、明确“忠恕”的内涵。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出则弟( ) 吾其被发左衽( ) 厩焚( )子见齐衰者( ) 弋而不射宿(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和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1、泛爱众而亲仁 仁人,形作名 2、敝之而无憾 弄破,形作动3、愿无伐善 长处,形作名 4、老者安之 使安逸,使动 5、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用纲捕鱼,名作动;栖宿的鸟,动作名。 6、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称霸,名作动 7、被发左衽 通“披”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使立(达),使动 三、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 其: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他的,指丈人的、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那、尧舜其犹病诸 大概、吾其被发左衽 大概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还原句子并翻译句子1、 晨门曰:奚自 宾前 晨门曰:自奚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宾前 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 3、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状后 如有于民博施而能济众 4、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状后 子于有丧者之侧食 5、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宾前 状后 于沟渎自经而莫知之也 五、句子解释1、 吾道一以贯之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5、吾其被发左衽矣6、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六、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化典籍、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恕待人仁爱宽厚。、自经于沟渎 自缢、何事于仁 止,仅、尧舜其犹病诸 难6、盍各言尔志 何不7、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之于8、敝之而无憾 悔恨9、愿无伐善,无施劳 夸;夸耀10、少者怀之 关心11、固相师之道也 帮助12、不能死,又相之 辅佐13、见之必作必趋 作:肃立起敬;趋:小步快走14、微管仲,吾其 没有15、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信七、背诵自测 1、子曰:“弟子, , ,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 。” 颜渊曰:“ ,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 , 。”八、关于忠恕: 有自己才有别人,有别人才有自己。自己也许愿意只顾自己,但是自己和别人是相对的存大,离开别人不无所谓自己,所以他得顾到家族亲友,而社会国家更要他顾到那些不相干的虽人。所以“自了汉”不是好汉,“自顾自”不是好话,“自私自利”“不顾别人死活”“只知有已,不知有人”的,更都不是好人。所以孔子之道只是个忠恕:忠是已之所欲,以施于人,恕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件事的两面,所以说“一以贯之”。(朱自清论别人)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已及人,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注释)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 1、背诵篇章:7.8、11.22两章。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 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诲人不倦( ) 不悱不发( )举一隅( )贫而无谄( )素以为绚(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 通 智 , 智慧 。2、女与回也孰愈: 女 通 汝 , 你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 解释 1、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离,保持距离 形作动 2、求也退,故进之 使进 使动 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1、厌 2、反 抑为之不厌 厌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还复 夫晋,何厌之有 满足 吾自卫反鲁 返回 3、与 4、而 吾与女,弗如也 赞同 鲤趋而过庭 表修饰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和、欤 鲤退而学诗 表承接 始可与言诗已矣 和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表转折 其斯之谓与 欤 信而好古 表并列 5、诸 6、退 告诸往而知来者 代子贡 求也退,故进之 做事畏缩 闻斯行诸 之平 由也兼人,故退之 使退 7、其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代君子的 其斯之谓与 大概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加强反问语气 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其斯之谓与: 宾前 ,译: 2、绘事后素: 省略 ,译: 3、素以为绚兮: 宾前 ,译: 4、则小子何述焉: 宾前 ,译: 七、翻译下列句子 (重点掌握成语)1、 子曰:“有教无类。”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6、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性相近也 天性 2、习相远也 习染 3、有教无类 类别 4、抑为之不厌 不过 5、诲人不倦 教诲 厌倦 6、鲤趋而过庭 小步快走 7、不学礼,无以立 没有用来的 8、不愤不启 想明白而不能 启发 9、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主谓之间 10、不悱不发 想说却说不出来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方位 还复 12、女与回也孰愈 胜过 13、赐也何敢望回 及 14、贫而不谄 谄媚 15、富而无骄 骄横 16、巧笑倩兮 美好的笑容 面颊美好 17、美目盼兮 黑白分明 18、素以为绚兮 白色的底子 色彩繁盛的样子 19、起予者商也 启发 20、求也退,故进之 使进 21、由也兼人,故退之 勇气过人 22、述而不作 传述 创作 23、窃比于我老彭 私下 24、然后乐正 音乐得到厘正 九、背诵自测 1、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 冉有问:“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求也问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 ; , 。”十、思考: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有教无类)2、哪些章句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本课中有典型案例,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 1、背诵篇章:“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居、如、方、作、撰、伤、与。3、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喟(ku)然叹曰 吾与(y)点也 风乎舞雩(y) 浴乎沂(y)B冠(gun)者 莫(m)春 三子者之撰(zhun) 铿(kng)尔C愿为小相(xing) 因之以饥谨(jn) 夫子哂(shn)之 千乘(shng)之国D曾皙(x) 长(zhng)乎尔 以俟(s)君子 鼓瑟(s)希二.下列句子中的“如”,和例句中的“如”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