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集中供热专项规划(说明书).doc_第1页
灵石县集中供热专项规划(说明书).doc_第2页
灵石县集中供热专项规划(说明书).doc_第3页
灵石县集中供热专项规划(说明书).doc_第4页
灵石县集中供热专项规划(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 1 城市概况城市概况 1 1 城市概况城市概况 1 1 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 晋中市西南端 地理坐标在东经 111 20 112 00 北纬 36 40 37 00 之间 北与介休市 孝义市相邻 南与霍州市 汾西县接壤 西与交口县交界 东与沁源县相望 县域东西宽约 53 5 公里 南北长约 39 公里 总国土面积为 1206 平方公里 县城位于县域的中 部 汾河与静升河的交汇处 距介休市 30 公里 距霍州市 45 公里 距太原市 150 公里 1 1 2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 全县辖 6 镇 6 乡 298 个行政村 612 个自然村 其中 6 个建制镇分别为翠 峰镇 两渡镇 夏门镇 南关镇 段纯镇 静升镇 6 个乡分别为马和乡 英武 乡 王禹乡 交口乡 坛镇乡 梁家焉乡 1 1 3 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与自然资源 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 县境地处黄土高原 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以来风雨洪流冲刷形成了山峦 起伏 沟壑纵横的土石山地 县域由东西两山向中部汾河谷地自然形成了三级阶 梯 其中 东部太岳山 霍山 诸峰尖阳山 孝文山 石膏山 绵山和西部吕梁 山诸峰中华山 老虎山遥相对峙形成第一阶梯 海拔 1000 米以上 为中山区 面 积约 336 4 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 27 8 该地区特点为 荒山连片 气候 温寒 土质较肥 东山的要西塬 马和塬 秦树塬 正峰塬 汤村塬及穿插延伸 的逍遥岭 摩天岭 韩信岭 静升北山等土石山地和西山的坛镇塬 圪针塬 寨 头塬 文殊塬及穿插其中的秦王岭等土石山为第二阶梯 海拔 800 1200 米 其 特点是塬顶平坦 土层深厚 塬边侵蚀 沟壑纵横 土石山坡 岩石裸露 土壤 瘠薄 灌草稀疏 气候温凉 水源短缺 总面积为 692 8 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 积的 57 6 中部的汾河及其支流静升河 仁义河中下游冲积淤浸形成的河谷滩地 为第三阶梯 海拔在 600 800 米间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丰富 气候温暖 面积为 176 8 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 14 6 2 气候特点 气候特点 灵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是春旱多风 夏热多雨 秋凉气 爽 冬寒少雪 据灵石县气象站多年来气象观测资料统计 历年平均气温在 9 9 10 6oC 之间 全年最冷月 一月 平均气温 4 7oC 最热月 七月 平均气温 23 8oC 年平均无霜期 162 天 最长 184 天 出现在 1985 年 最短 144 天 出现 在 1981 年 初霜日期平均为 10 月 9 日左右 终霜日期平均为 4 月 30 日左右 年 日照平均为 2498 小时 全年农作物可利用日照时数为 1800 小时 占年总日照时 数的 72 由于县域地形复杂 自然降水各地不匀 年平均降水量为 520 毫米 年 际差别较大 由于季风影响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占全年降水量的 75 以上 春季降水较少 常常造成春旱 年均蒸发量为 1806 1 毫米 由于地形条件影响 县域多西南风 东北风次之 冬春多西北风 夏秋多偏南风 年平均风速为 1 9 米 秒 最大风速为 19 米 秒 3 河流水系 河流水系 县域主要河流有汾河 静升河 仁义河 段纯河和交口河等 汾河 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麓 于本县桑平峪入境 在灵石境内全长约 60 公 里 占总长度的 8 0 境内平均纵坡 1 7 静升河 古名小水河 发源于沁源县花坡崖上棋盘白安场 从介休兴地村入 县境 经旌介 集广到静升镇等 在县城流入汾河 静升河全长 34 5 公里 境内 流长 18 公里 流域总面积 282 平方公里 县境内流域面积 210 平方公里 河床平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 均纵坡 2 7 静升河常年清水流出 年平均洪峰流量为 285 立方米 秒 最大的 洪峰流量位 294 立方米 秒 测算常年径流量约为 1498 万立方米 仁义河 发源于沁源县鱼儿泉附近的石板店 到南关镇注入汾河 全长 46 1 公里 流经本县 30 公里 流域面积 258 平方公里 本县境内为 189 平方公里 常 年清水平均流量为 0 156 立方米 秒 全年径流量约为 1377 万立方米 交口河 古名石门峪河 亦称西河 发源于中阳县棋盘山 自木瓜曲进入县 境 在夏门镇注入汾河 主河道全长 57 5 公里 流经本县 31 公里 总流域面积 301 平方公里 县内流域面积 167 平方公里 河床平均纵坡 2 0 交口河平时水 量不大 为半季节性河流 段纯河 亦称双池河 发源于孝义县西泉寨界牌岭 到双池镇与回龙河相汇 向东南到下峪村进入本县境内 至三湾口注入汾河 主河道长约 71 3 公里 在本 县境内长 20 公里 流域面积 105 4 平方公里 河床平均纵坡 1 34 无清水径流 只有汛期洪水湍急而过 随即干枯 为季节性河流 实测常年径流量约 811 8 万立 方米 4 水资源 水资源 根据灵石县水务局资料 1980 2000 年系列 全县河川径流量为 3570 万立方 米 地下水资源量为 4575 万立方米 扣除重复计算量后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 7887 万立方米 另据 晋中地区水资源评价资料 灵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3409 万立方米 由于境内山多沟深 地下水开发条件差异明显 根据历年打井和地质钻孔资料 郭庄泉岩溶水为全县利用规模最大 也是灵石工农业和生活主要供给水源 5 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 灵石县域地质构造由两部分组成 东部属霍山隆起 中西部为霍西凹陷 霍 山隆起是由一系列北北东方向的背斜和向斜组成 断层以北北西方向为主 而北 东方向的断层次之 断层的性质多正断层 霍西凹陷 也是由一些宽缓的北东方 向的背斜和向斜所组成 断层则以北东方向和近于东西方向的两组断层所组成 汾河谷地是沿两大构造断层处发育形成的 境内地质构造形成地势东高西低 地 层分布从东到西具有由老到新的特点 6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县域矿产资源丰富 矿藏众多 素有 矿藏之乡 之美誉 现已探明的矿物 有煤 铁 石膏 硫铁矿以及铜 钼 钛 钒 钨 稀土等 32 种稀有金属和非金 属 其中煤炭 石膏 硫铁矿储量丰富 品质优良 县域含煤面积达 860 平方公 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 71 3 主要分布在汾河谷地 河西山区和草桥沟矿区 煤炭 地质储量为 91 亿吨 且品种齐全 多为肥煤 焦煤 瘦煤和气煤 肥煤储量为 59 亿吨 焦煤储量为 14 亿吨 瘦煤储量为 13 亿吨 气煤储量为 5 亿吨 其中含灰 份 10 以下 含硫 1 以下的优质主焦煤达 12 亿吨 被誉为 煤海瑰宝 石膏储 量达 17 2 亿吨 主要分布在南关镇的马家沟一带 矿石纯度高 多为特级品和一 级品 纯度达 90 98 享有 灵石雪花膏 美称 是华北地区第二大石膏矿床 且埋藏浅 易开采 灵石县拥有国内第三大硫铁矿资源 储量达 2 亿吨 是全国 煤系硫铁矿的主产基地之一 另外 县内石灰岩 石英砂 赤铁矿 铝土矿等资 源也相当丰富 7 地震 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 20g 1 1 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 城市人口概况 城市人口概况 中心城人口测算范围包括 县城 静升镇区以及其间连接段三部分 2007 年 底中心城总人口 8 35 万人 县城总人口 6 02 万人 其中常住人口 5 02 万人 暂 住人口 1 0 万人 静升镇总人口 1 6 万人 其中常住人口 1 09 万人 暂住人口 0 51 万人 连接段总人口 0 73 万人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 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6 年 全县财政总收入位居山西省各县市的第六名 在全国县域经济竞争 力综合评价中排名第 336 名 位列中部百强县 市 第 61 位 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 小城市百强第 44 位 也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 并被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联合推选为 2007 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 2007 年 灵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655156 万元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9385 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 436121 万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 209650 万元 全县财政总 收入达 150549 万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2705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5171 元 1 2 城市总体规划概况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1 2 1 城市规划期限城市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 2007 年 规划期限为 2008 2020 年 其中 近期 2008 2010 年 远期 2011 2020 年 1 2 2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与规模 1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 灵石县中心城是中国知名的晋商文化旅游区 是以旅游业 高新产业为主的 第三产业发达的宜居城市 其中 县城是县域政治 经济中心 晋中市南部门户 新型工业区及旅游服务基地 以发展物流 商贸服务业为主 静升镇是县域文化 教育中心 旅游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 2 人口与用地规模 人口与用地规模 1 人口规模 到 2010 年 中心城人口规模为 8 97 万人 其中县城 6 48 万人 连接段 0 8 万人 静升区 1 69 万人 到 2020 年 中心城人口规模为 14 5 万人 其中县城 7 5 万人 连接段 1 5 万人 静升区 5 5 万人 2 用地规模 规划 2010 年中心城建设用地为 915 1 万平方米 其中 县城 526 6 万平方米 静升镇区 223 4 万平方米 连接段 165 1 万平方米 人均 102 0 平方米 规划 2020 年中心城建设用地 1502 6 万平方米 人均 103 6 平方米 1 2 3 城市规划范围和用地发展方向城市规划范围和用地发展方向 中心城规划区范围包括 翠峰镇部分地区 原城关镇 原水峪乡范围 静升 镇和马和乡 总面积平方 210 13 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中心城建设用地发展以新区建设为主 老城更新改造为辅 其中 县城主要是进行内涵式挖潜 重点对城中村改造和对工业区用地整合 同时加强 对县城闲置地的利用 静升镇区以新区的开发建设为主 同时对古镇进行整体风 貌的保护和环境的整治 在规划期内 新区南向马和乡镇府驻地发展 向东跨越 大运高速公路 连接段以整合区域内的村庄用地为主 同时增加产业用地 1 2 4 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功能分区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功能分区 1 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 规划中心城的空间布局结构为 三区 三轴 一圈 三区 即构成中心城的三大功能区 县城 静升镇区和连接段 三轴 即沿永吉大道和静升河 大运一级公路和汾河规划两条生态景观轴 线 沿旌介村至县城的古车马道规划一条历史文化轴线 一圈 以中心城外围的山体绿化 农田形成城市生态圈 2 功能布局 功能布局 1 老城区 行政办公 居住综合服务功能区 2 古镇区 晋商文化旅游区 3 新城区 高新产业和旅游服务基地 全县行政 文化 居住功能核心区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4 灵石县中心城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灵石县中心城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2020 规划指标国标 项目面积 万平方米 占总用地 人均 m2 人 占总用地 人均 m2 人 R居住用地559 537 238 620 3218 28 公共设施用地292 319 520 2 C1行政办公用地48 63 23 4 C2商业金融用地140 29 39 7 C3文化娱乐用地15 71 11 1 C4体育用地7 20 50 5 C5医疗卫生用地14 10 90 9 C6教育科研用地43 92 93 0 C7文物古迹用地21 11 41 4 C C9其他公共设施1 50 1 M工业用地165 011 011 415 2510 25 W仓储用地13 40 90 9 S道路广场用地189 612 613 18 157 15 T对外交通用地52 73 53 6 U市政设施用地50 73 43 5 绿地177 611 812 28 15 9 0 G1公共绿地112 47 57 8 7 0G G2生产防护绿地65 24 34 5 D特殊用地1 80 10 1 合计1502 6100103 6 注 规划 2020 年人口为 14 50 万人 1 2 5 相关专业规划简介相关专业规划简介 1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期末 2020 年 城市居住用地达到 559 5 万平方米 占城市建设总 用地的 37 2 人均居住用地 38 6 平方米 两项指标仍高于国标 新建居住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 适当建设高层住宅和低层住宅 城中村 住宅平均层数不低于四层 静升新区住宅高度控制在 24 米以下 应充分重视居住 区生态建设及采光通风要求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 35 旧区改建绿地率不 低于 30 南北向住宅日照间距不小于 1 1 4 旧区特殊地段不小于 1 1 2 2 燃气工程规划 燃气工程规划 1 发展目标 规划城市采用天然气供给城市作为主要燃气气源 焦炉煤气作为辅助气源 目前西气东输工程在灵石县域内留设五个门站 分别是椒仲村 尹方 乐只堂 岭后 湾立 年输气量 6000 万 m3 2 用气量预测 1 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气量指标 居民用气选用 2 72GJ cap a 用气量是 394 4TJ a 2 公建用气选用居民用气量的 30 用气量为 118 3TJ a 3 未预见用气量选上述两项之和的 10 用气量为 51 3TJ a 4 城市总用气量为 564TJ a 2 城市供热现状分析城市供热现状分析 2 1 现状建筑面积现状建筑面积 据平 2007 年对灵石县城的区的调查 灵石县城建筑面积 166 42 万 其中居住 面积 116 51 万 m2 公共建筑面积 42 93 万 m2 工业厂房建筑面积 5 98 万 m2 按 建筑面积年均增长 30 万 m2估算 2011 年灵石县县城区建筑面积约 280 万 人均 建筑面积约 38 52m2 连接段和静升区按相同人均建筑面积估算 则连接段建筑面 积约 35 万 m2 静升区建筑面积 70 万 m2 总建筑面积约 385 万 m2 2 2 现状热源现状热源 灵石县县城现有采暖热源有热电联产 区域锅炉房 分散小锅炉及土暖气采 暖的方式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5 2 2 1 电厂电厂 灵石县现状有三座电厂 中凯一电 中凯二电和天石电厂 中凯一电和中凯 二电相邻 位于县城东部 天石电厂位于静升镇东北部 中凯一电规模为 2 6000kw 汽轮发电机组配 2 35t 蒸汽锅炉 中凯一电现状 没有参与集中供热 中凯二电规模为 2 12MW 汽轮发电机组配 3 75t 蒸汽锅炉 天石电厂规模为 2 25MW 抽凝机组 配 2 130t h 循环硫化床锅炉 天石电 厂向静升镇和王家大院供热 现状供热面积 40 万 m2 2 2 2 区域供热锅炉房区域供热锅炉房 灵石县城现状有一座区域供热锅炉房 位于县城东部 靠近中凯电厂 锅炉 房规模为 1 台 58MW 高温热水锅炉 并留有 2 台锅炉的安装位置 区域锅炉房与 中凯二电共同向县城供热 至 2011 年底供热面积达到 270 万 m2 2 2 3 分散锅炉及土暖气分散锅炉及土暖气 根据 2008 年统计 灵石县城有大小锅炉 42 台 183 吨 供热面积 149 万 m2 由于近几年集中供热的发展 县城拆除了大部分的采暖小锅炉 2 3 现状管网现状管网 2 3 1 管网布置管网布置 现状县城区从区域锅炉房 中凯二电向各热力站敷设有一次管网 一次管网 从热源引出后 沿静升河南沿岸向西敷设至汾河东沿岸 沿汾河向南敷设至末端 换热站 主管网在车站路向北引 DN300 分支供 2 座换热站 现状静升区供热管网从天石电厂引出 DN500 沿 211 省道想县城方向敷设有 约 5km 在 211 省道至静升镇路口引 DN400 分支向静升镇供热 2 3 2 管网敷设方式管网敷设方式 现状供热管线县城区主要采用管沟敷设方式 静升区采用直埋敷设 2 3 3 管材 管道附件 防腐保温管材 管道附件 防腐保温 现状直埋管道采用的预制聚乙烯外护聚氨酯保温管 管沟敷设管网中使用了 波纹补偿器与套筒补偿器 2 3 4 热力站热力站 灵石县现状集中供热热力站 19 座 供热面积 230 万 m2 静升镇现状有换热站 5 座 供热面积约 40 万 m2 2 4 城市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城市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灵石县现状集中供热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县城采暖期大气环境近几年改善 明显 但是城市供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县城供热没有统一的规划 热源方式不明确 热源无序发展 2 仍然存在部分的分散燃煤锅炉房采暖方式 不利于节约能源 也给大气环 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3 城市大气环境采暖期较非采暖期有明显的污染情况 3 供热规划综述供热规划综述 3 1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 近年来 灵石县的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 市场机制下城市快速发展的前提 为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 应对 灵石县城市总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6 体规划 2009 2020 在供热专项规划方面的细化和完善 灵石县市规划局提出编制 灵石县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2012 2020 的要求 逐步补充和完善以 集 中供热 为主的供热模式 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指导新时期城市供热 工程的建设工作 3 2 规划依据及规划内容规划依据及规划内容 3 2 1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 集中供热设计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 5 供暖通风设计手册 6 城市供热规划的技术要求 7 城市供热规划的内容深度 8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34 2010 9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天津大学出版社 10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2003 11 工业锅炉房设计手册 12 工业锅炉房设计规范 GB50041 92 13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部分 JGJ26 95 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05 15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 T81 98 16 室外煤气热力工程设施抗震鉴定标准 GBJ44 82 17 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建设部 1988 年 1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4 241 2006 19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4 242 2006 20 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标准 DBJ04 243 2006 21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山西地区实施细则 第二 阶段 DBJ04 216 2006 22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3 灵石县城市总体规划 3 2 2 规划内容规划内容 本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热区域划分 热源规模 供热形式选择 城市集中 供热点与热网布置 3 3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3 3 1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在 灵石县城市总体规划 原则的指导下 根据供热热负荷发展情况 确保 热源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并适当超前的原则 灵石县中心城区的供热发展规划坚 持以热电联产为主 以区域锅炉房为辅 积极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为补充的原则 其具体原则如下 1 供热规划要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分段规划实施 2 根据热负荷需求及现有热源情况 规划供热的合理分区 3 根据本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 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原则 确定热源 建设的方式 4 根据规划期末的热负荷需求量 贯彻 以大代小 以新代旧 的指导原则 确定建设热源的规模 适当超前 以提高供热保障能力和热能效率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7 5 参照灵石县城总体规划 从现实可行性和实际需要出发 做到远近结合 工业与民用结合 大中小结合 布局合理 全面安排 分期实施 配合城市建设 有计划 有步骤地发展城市集中供热 6 统筹兼顾 远近结合 满足热用户用热增长的需求 近期应充分扩建和改 造利用现有热源 并对新开发区发展热负荷做好预留用地 3 3 2 规划思想规划思想 贯彻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的战略方针 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全面规划 分步实施 制定明确的规划指标和切实可行 的措施 以期达到保护环境 节约能源 提高人居生活质量 促进城市经济社会 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 具体如下 1 坚持以国家基本建设方针 政策和程序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因地制宜 广开热源 环保节能 科学高效 经济合理的原则 优化配置 优势资源 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事业 3 治理大气煤烟型污染 节约资源 降低能耗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 深入调查论证 准确核实热负荷 合理确定供热方案和有关参数 3 4 规划期限和范围规划期限和范围 3 4 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本供热规划的规划期限 2012 年 2020 年 远景规划 至 2030 年 其中近 期 2012 年 2015 年 远期 2016 年 2020 年 远景 2020 以后 3 4 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本次供热专项规划的地域范围为 灵石县城市总体规划 划定的城市城区范 围 包括县城区 连接段和静升镇 3 5 规划热负荷类型规划热负荷类型 本规划所涉及的主要规划热负荷为 采暖热负荷 本次规划对夏季空调及生活热水负荷及范围不做具体规划 鉴于工业企业用热负荷多为蒸汽用热 且不同企业用汽参数不同 工业用汽 量很少对特点 因此 工业生产用热负荷 不在本规划范围之内 3 6 供热规划的目标供热规划的目标 到 2020 年 集中供热普及率住宅和公建 95 工业 70 4 规划热负荷规划热负荷 4 1 热负荷分类热负荷分类 城市集中供热热负荷分为常年性热负荷和季节性热负荷 常年性热负荷包括 生产工艺热负荷及生活热水热负荷 季节性热负荷包括冬季采暖 通风 空调热 负荷及夏季空调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制冷热负荷 4 2 规划建筑面积规划建筑面积 4 2 1 规划建筑面积规划建筑面积 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 灵石县中心城区人均居住用地 38 6m2 人均公共设 施用地 20 2m2 参照根据总体规划容积率范围 取居住用地平均容积率 0 9 公共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8 设设施用地按不同用地性质采取不同容积率计算 平均容积率为 1 0 计算 中心城 区人均居住面积 34 7 m2 人均公建面积 20 2 m2 总建筑面积为 796 63 万 m 最终确定 2020 年灵石县中心城区居住与公共建筑面积为 居住建筑面积 500 万 m 公共建筑面积 290 万 m 厂房及其他建筑面积按容积率计算取 110 万 m 总建筑面积 900 万 m 4 3 热负荷指标确定热负荷指标确定 4 3 1 县城气象资料县城气象资料 1 灵石县城主要气象特征值如下 县城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由于受山地地形影响 全年静风频率高达 42 99 不利于烟尘扩散 县城周围气候条件较好 全年平均气温 10 7 无霜 期 153 天 日照可达 2439 小时 年降水量为 508 3mm 年 城区地震烈度为 8 度区 最大冻土深度为 93cm 主要气象资料 年平均温度 10 7 采暖期平均温度 1 5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9 最冷月平均温度 4 4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4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 12 全年采暖天数 126d 冬季平均风速 1 4m s 冬季主导风向 SW 最大冻土深度 93 cm 2 按气象资料测算冬季供热负荷系数为 7222 0 918 5 118 wn pn w p tt tt Q Q K 式中 Qp 采暖季平均热负荷 W Qw 采暖季最大热负荷 W tn 室内计算温度 tp 采暖季室外平均温度 tw 采暖季室外计算温度 4 3 2 各类建筑物热指标各类建筑物热指标 1 参照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34 2010 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山西地区实施细则 第二阶段 DBJ04 216 2006 山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4 242 2006 山西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 DBJ04 241 2006 山西省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标准 DBJ04 243 2006 综合确定本规划的采暖综合热指标推荐值 采采 暖暖 热热 指指 标标 推推 荐荐 值值 Qh W m2 建筑物 类 型 住宅 居住区 综合 学校 办公 医院 幼托 旅馆 商 店 食堂 餐厅 影剧院 展览馆 大礼堂 体育馆 未采取节能 措施 58 6460 6760 8065 80 60 7 0 65 8 0 115 1 40 95 115115 165 采取节 能措施 40455055505510090100 注 注 当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 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指标进行计算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 负荷资料时 采取节能措施的民用建筑采暖热指标采用综合热指标推荐值 2 根据灵石县气象资料等实际情况 确定本集中供热规划采用的 室内采暖 温度 标详见下表 建筑类型室内设计温度 教学楼 办公楼18 住宅18 医院 幼儿园 宾馆20 22 影剧院 展览馆16 商店 饭店16 澡堂24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9 4 4 综合热指标确定综合热指标确定 在规划阶段 一般只能搜集到包括各类建筑在内的总建筑面积控制数 而无 法得到各类建筑面积的分项数字 所以 在计算热负荷时 选用的采暖热指标也 必须是各类建筑的综合热指标 采暖热指标除与室内外计算温度 建筑的围护结 构等有关系外 还与各类不同性质建筑物的组成情况密切相关 4 4 1 采暖热指标采暖热指标 一 一 采暖热指标确定原则采暖热指标确定原则 采暖热指标是根据对灵石县一些现有采暖设施的办公 住宅 厂房进行综合 调查统计分析 并与其他城市建筑物采暖面积热指标相对比 参照有关节能标准 确定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及楼层层高的比例分析 并考虑到今后建筑物标准的提高 和集中供热系统 24 小时连续运行的特点 确定居民住宅建筑物平均综合热指标 二 二 规划采暖热指标规划采暖热指标 根据灵石县现有建筑的调查 主城区内现状建筑主要包括住宅 公共建筑和 工业建筑 其中 住宅占66 8 公共建筑占24 3 工业建筑所占比例为8 9 由于现状建筑多为老建筑 各项建筑节能措施都不太完善 这就要求热指标取值 留有一定的余量 综合考虑 现状建筑热指标为 住宅取60W m2 公共建筑取 65W m2 工业取100W m2 则现状建筑综合热指标qn为 qn 60 66 8 65 24 3 100 8 9 64 8W m2 规划范围内各建筑比例住宅占66 7 公共建筑占24 4 工业建筑所占比例 为8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34 2010 和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山西地区实施第二细则 第二阶段 DBJ04 216 2006中的要求 取定规划建筑各 项热指标为 住宅取45W m2 公共建筑取 60W m2 工业取 100W m2 则规划 建筑综合热指标qn为 qn 45 66 7 60 24 4 100 8 9 53 6W m2 综上所述 确定现状建筑综合热指标为64 8W m2 新建建筑综合热指标为 53 6W m2 4 4 2 工业热负荷指标工业热负荷指标 本次专项规划不考虑工业热负荷 4 5 规划热负荷规划热负荷 4 5 1 采暖热负荷预测采暖热负荷预测 灵石县县城规划热负荷预测见下表 供热总负荷预测表供热总负荷预测表 类 别 建 筑 面 积 万 m 集中供热率 供暖面积 万 m 供热指标 w m 热负荷 MW 住 宅5009547553252 公 建29095275 564 4177 厂房其它11070778868 合 计90087 24827 560 1497 4 5 2 采暖热负荷汇总采暖热负荷汇总 参照 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 到 2020 年 规划建筑面积 900 104m2 规划 集中供热采暖面积 827 5 104m2 集中供热平均普及率 92 供热负荷约为 500MW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0 4 6 供热规划分区供热规划分区 4 6 1 热区划分原则热区划分原则 供热规划热区划分原则如下 1 按不同热源负担的供热范围划分 2 按便于组织分期实施的原则划分 3 按充分利用现状锅炉房管网作为二次管网的原则划分 4 按城市街道地块划分 5 按便于管理 建筑类型相近及经济规模划分 4 6 2 各区域范围及热负荷各区域范围及热负荷 根据总体规划及县城地形 道路等 灵石县县城共划分为三个供热区域 县 城区 连接段区和静升镇区 主城区各供热分区采暖负荷需求表主城区各供热分区采暖负荷需求表 热负荷 区 域类 别 供热面积 万 m MW 住 宅315167 公 建205 5132 厂房其它1513 县城区 供热分区 小 计535 5312 住 宅2011 公 建106 厂房其它1211 连接段 供热分区 小 计4228 住 宅14074 公 建6039 厂房及其它5044 静升镇 供热分区 小 计250157 合 计827 5497 4 7 近期热负荷近期热负荷 灵石县老城区现有供热面积 230 万 m2 由灵石县集中供热总站承担供热 静 升区现有供热面积 40 万 m2 由灵石恒发供热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根据对灵石县城 供热面积的统计 以及对灵石县城在建及待建的建筑统计 至 2013 年灵石县老城 区供热面积达到 380 万 m2 供热负荷 220MW 静升区供热面积达到 140 万 m2 供热负荷 80MW 至 2015 年 灵石县老城区供热面积达到 460 万 m2 供热负荷 280MW 静升区供热面积达到 220 万 m2 供热负荷 138MW 5 城市热源规划城市热源规划 5 1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热源规划参照 灵石县总体规划 2008 2020 及城市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 要求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尽快健全和完善城市功能 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为满足灵石县中心城冬季采暖用热需求 根据热负荷的现状 预测及分布 对城市的集中供热热源进行全面的规划 依据设计热负荷 确定规划热源的规模 及供热范围 对规划热源的设置原则如下 1 根据现状和规划热负荷确定热源的供热规模 保证用热需求 2 根据热负荷的性质 参数及分布情况 考虑热源合理的供热半径 保证供 热的可靠性 合理确定热源的数量和位置 3 热源建设应同步或稍超前于城市建设的热负荷发展需要 4 依据国家能源 环保等产业政策 用大型供热机组取代效率较低的小热电 机组 小容量区域锅炉房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5 通过调整热源布局 减少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6 热电厂无法供热的以采暖负荷为主的地区 可考虑建设大型区域热水锅炉 房 区域锅炉房的选址 应靠近热负荷中心 并应尽可能靠近城市道路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1 7 由于各规划热源供热范围较大 供热距离较长 系统运行压力较高 采暖 用热介质应为高温水 以减少热损失 降低运行成本 方便运行管理 有利于热 负荷的增长和发展 5 2 热源规划热源规划 5 2 1 现现状状热热源源利利用用规规划划 由于灵石县城现状电厂规模均比较小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节能环保要求 现状电厂均按国家产业政策处理 规划远期电厂均不作为集中供热热源 现现有有热热源源利利用用规规划划 序序 号号 热源名称热源名称现状情况现状情况规划情况规划情况供热区域供热区域 1天石电厂 2 25MW 发电机组 配套 2 130t h 蒸汽锅炉 现状供热 40 万平方米 近期按最大供热能力供热 供热 负荷 36MW 静升镇 2中凯一电 2 6MW 汽轮发电机组配 2 35t 蒸汽锅炉 现状未供热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处理 不作为 规划热源 3中凯二电 2 12MW 汽轮发电机组配 3 75t 蒸汽锅炉 近期作为主要热源之一 供热能 力 70MW 远期根据国家产业政 策处理 不作为供热热源 县城区 4区域锅炉房 现状 58MW 与中凯二电共同供 热 面积 275 万平方米 现状 58MW 锅炉房保留 近期 作为主要热源之一 远期作为应 急及调峰热源 县城区 7 分散燃煤锅 炉房 128MW规划拆除 5 2 2 规划新建热源厂规划新建热源厂 根据对灵石现状热源的分析 灵石县规划远期热源均需新建 热源规模大于 500MW 灵石天星煤气化公司距城区较近 所产焦炉煤气气量充足 一直以来作为灵 石的城市煤气气源 同时在灵石县城周边还有数家在建和建成的大型焦化企业 其中年产 200 万吨的中煤九鑫焦化厂已经建成 年产 200 万吨的聚义焦化厂正在 建设 灵石天星煤气化公司是一家年产 60 万吨焦炭的焦化企业 焦炉煤气外供能力 为 20 万立方米 日 目前公司正在进行扩产建设 扩产后的焦炭生产能力为 90 万 吨 年 焦炉煤气外供能力将达到 35 万立方米 日 另外天星煤气化计划扩建焦炭 产能 150 万吨 预计可增加供气能力 90 万立方米 日 总供气量将达到 125 万立方 米 日 城市生活用气远期为 30 万立方米 日 剩余部分用以配套城市的区域燃气 锅炉房建设 焦炉煤气成分组成及参数如下 成 分H2CH4CO2O2CmHnN2CO 体积百分 比 61 922 42 50 82 03 47 0 低热值 QL 17 52MJ N 立方米 4191kcal N 立方米 密度为 0 46kg 立方米 华白数为 W 34 91MJ N 立方米 燃烧势 CP 127 属人工气 7R 类 灵石天星煤气化公司剩余焦炉煤气可满足 3 58MW 燃气锅炉的燃料需求 规划新建热源厂采用 3 58MW 燃气锅炉加 3 116MW 燃煤锅炉作为灵石县 城的集中供热热源 规划热源厂选址靠近灵石天星焦化厂 3 116MW 燃煤锅炉能保证灵石县城 70 的供热负荷 能满足县城供热的安 全需求 5 3 供热介质及参数供热介质及参数 本规划原热厂为高温热水 一次热网采用高参数输送 一次网供水温度为 130 回水温度根据暖气片采暖用户与地板辐射采暖用户比例确定 回水温度小 于 60 一次网与用户采用间接连接方式 一 二次热媒在各热力站经过换热后 二次网以 85 60 暖气片 或 50 40 地暖 送至各采暖用户 理由如下 1 二级管网投资较省 运行电能损耗小 选用 130 70 的供回水温度比直接 采用 80 50 的低温水管径减小许多 这对于远距离的管道敷设来讲 节约投资比 较明显 2 运行费用低 由于高温水温差大 降低了流量 减少了热网循环水泵的能 耗 节约了运行费用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2 3 目前国产直埋供热管道保温材料 聚氨脂 最高工作温度在 130 常年使 用情况下无碳化现象 而在 130 以上时就会出现了碳化现象 造成保温效果下降 严密性降低 增加了管道的热损失及降低了使用寿命 4 对现状供热管网进行改造 可作为本次规划的二级管网 而不必新建 二级管网系统流程图如下 热电厂首站 热力站 用 户 由于静升区和老城区地形高差超过 100m 因此灵石县老城区和静升区供热系 统采用各自独立的两个供热系统 系统压力等级均为 1 6MPa 5 4 供热管网规划供热管网规划 热网系统规划是供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范围内供热管网和供热设施 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热负荷的现状及规划的情况 供热管网的规划建设 必须考虑与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5 4 1 管网布置原则管网布置原则 一 供热管网的规划原则 一 供热管网的规划原则 热网是连接热源与热用户的纽带 热网规划依据的原则如下 1 热水管网采用双管闭式系统 枝状布置 管网输送能力全部按 2020 年规 划容量考虑 管径按经济比摩阻设计一步到位 2 管网布置根据已拟定的供热管网系统和各用户的热负荷 供热区域内的地 形图 热源位置和外供最大负荷 地质条件 地下水位和地下设施以及供热区域 内发展规划等资料进行 3 城市热网分为一次管网和二次管网供热方式 新建区域或未实行集中供热 的区域 一 二次热网均采用新建管网 已实行集中供热的区域 二次热网尽可 能考虑旧管网的改造与利用 尽量利用区域内较大锅炉房改造为热力站 锅炉房 配套管网作为二次网 4 热网参数的选定考虑投资及运行的经济性 一次网按 130 60 制 二 次网按 85 60 暖气片 或 50 40 地暖 设计运行 二 供热管网的平面布置原则 二 供热管网的平面布置原则 在城市灵城区布置供热管网时 必须符合地下管网综合规划的安排 同时还 应考虑下列问题 1 主要干管应该靠近大型用户和热负荷集中的地区 避免长距离穿越没有热 负荷的地段 2 供热管道要尽量避开主要交通干道和繁华的街道 以免给施工和运行管理 带来困难 3 供热管网通常敷设在道路的一边 或者是敷设在人行道下面 在敷设引入 管时 则不可避免的要穿越干道 但要尽量少敷设这种横穿街道的引入管 应尽 可能使相邻的建筑物的供热管道相互连接 对于有很厚的混凝土层的现代新式路 面 应采用在街坊内敷设管线的方法 4 供热管线穿越河流和大型渠道时 可随桥架设或单独设置管桥 也可以采 用虹吸管由河底通过 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与城市规划部门协商并根据市容 经 济等条件统一考虑后决定 5 和其他管线并行或交叉敷设时 为了保证各种管线均能方便的敷设 运行 和维修 热网和其他管线之间应有必要的距离 三 供热管网的竖向布置原则 三 供热管网的竖向布置原则 规划供热管线的竖向布置应注意一下条件 1 一般地沟管线敷设深度最好浅一些 减少土方工程量 为了避免地沟盖受 汽车等动荷载的直接压力 地沟的埋深自地面到沟盖顶面不少 0 5 1 0 米 特殊 情况下 如地下水位高或其它地下管线相交情况及其复杂时 允许采用最小的埋 深深度 但不少于 0 3 米 一次网 二次网 130 60 85 60 或 50 40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3 2 热力管道埋设在绿化地带时 埋深应大于 0 3 米 热力管道土建结构顶面 至铁路路轨其底间最小净距应大于 1 0 米 与电车路基底为 0 75 米 与公路路面 基础为 0 7 米 跨越有永久路面的公路时 热力管道应敷设在通行或半通行的地沟 中 3 热力管道与其它地下设备相交叉时 应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通过 4 在地上热力管道与街道或铁路交叉时 管道与地面之间应保留足够的距离 此距离根据不同运输类型所需高度尺寸来确定 汽车运输 3 5 米 电车 4 5 米 火车 6 0 米 5 地下敷设时必须注意地下水位 沟底的标高应高于近 30 年来最高地下水 位 0 2 米 在没有准确地下水位资料时 应高于已知最高地下水位 0 5 米以上 否 则地沟要进行防水处理 6 热力管道和电缆之间的最小净距 0 5 米 如电缆地带的土壤受热的附加温 度在任何季节都大于 10 而且热力管道有专门的保温层 那么可减少此净距 7 热力管网与建筑物 构筑物 其他管线的最小距离 1 架空热力管道与建筑物 构筑物 道路 铁路和架空导线之间的最小 净距 宜符合下表的规定 架架空空热热力力管管道道与与建建筑筑物物 构构筑筑物物 道道路路 铁铁路路和和架架空空导导线线之之间间的的最最小小净净距距 m 名称水平净距交叉净距 一 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允许沿外墙 铁路钢轨外侧边缘 3 0跨铁路钢轨面 5 5 1 道路路面边缘 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1 0距路面 5 0 2 人行道路边0 5距路面 2 5 1 0 二氧化硫 2100燃料收到基硫分 1 0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名称类别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 Nm3 备 注 80禁止新建以重油 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200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095 96 区烟尘 250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095 96 区 900禁止新建以重油 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900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095 96 区二氧化硫 900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095 96 区 2 厂界噪声排放标准 热电站 供热厂和热力站排放的噪声执行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348 1990 的二类标准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类别昼间夜间备注 5545居住 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6050居住 商业 工业混杂区及商业中心 6555工业区 7055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 灵石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规划说明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 3 污水排放标准 根据 山西省水环境功能划分 的规定 不同类地表水体的防治级别 污水 排放标准执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 中的相应限值 4 固体废弃物排放标准 固体废弃物的贮存 处置应按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 处置场控制标准 GB18599 2001 的分类要求 进行选址 设计 运管 监控和封场 6 3 3 绿化控制标准绿化控制标准 在热源厂的建设用地中 绿化系数应满足 山西省城市绿化条例 规定绿地 面积不低于其占地面积的 25 要求 6 4 规划范围内的防治措施规划范围内的防治措施 在热源厂的建设中 严格按照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办理各种环保 审批手续 严格执行 三同时 制度 积极执行清洁卫生 并做好 ISO14000 环境管 理体系认证的准备工作 6 4 1 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1 控制城市烟煤型污染 控制城市烟煤型污染 环保部门要加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生产和供暖锅炉的管理 对暂不能拆除或实 现煤改气的锅炉 必须使用含硫量低于1 的优质煤 并全部安装自动加碱除尘脱 硫设施 城市建成区范围内 一律不准新上燃煤锅炉 对在天然气管网内的所有茶炉 营业性炉灶 食堂大灶都必须改用天然气 管网以外的要使用液化气 电能 优 质柴油等清洁能源 城市规划范围内的 城中村 采用政府补贴方式鼓励使用天然气 有条件的新 农村建设试点和推进村提倡使用天然气 2 加强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的监管 加强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的监管 城市建设 交警 环保等部门要加快城市公交车及出租车双燃料的改造步伐 鼓励单位及私家车进行双燃料改造 交警 环保部门要对所有年检车辆进行尾气 监测 凡尾气监测不达标的要强制安装治理设施 达标后凡可进行年检 交通局 交警部门要加大对超载 超限 车容不整及非箱式拉运散状物车辆的查处力度 坚决杜绝此类车辆进入灵城区 3 建立健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预警机制 环保部门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连续3天出现三级以上天气 发出黄色预警 对 重点排污企业限排 连续5天出现三级以上天气 发出橙色预警 全市排污企业停 止生产 各发运 仓储散状物的企业停止卸装和发运 建筑施工单位停止施工 连续7天出现三级以上天气 发出红色预警 除采取以上措施外 向上级环保部门 报告 对周边县市的企业实施停产 6 4 2 水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