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与地史复习.doc_第1页
古生物与地史复习.doc_第2页
古生物与地史复习.doc_第3页
古生物与地史复习.doc_第4页
古生物与地史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与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范围: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 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化石(概念):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的形成与保存条件(简答题) 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能够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硬体物质成分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在一些极特殊条件下,动物软体部分有时亦能保存化石(琥珀中的昆虫,冻土中的猛犸象) 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低能水动力下生物尸体不易被破坏;pH7.8时,CaCO3组成的硬体易保存,还原环境下,有机质容易保存 埋藏条件:被化学、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埋藏,硬体容易保存(松脂冻土等特殊沉积物能保有生物软体部分) 时间条件:及时埋藏,埋藏后经过长时期石化有利于形成化石 成岩条件: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过严重重结晶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成岩形式 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沉淀充填,使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 (溶解速度=充填速度,微细结构可以保存;溶解充填,难以保存) 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生物遗体中不稳定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填空、名词解释) 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A.印痕化石: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 B.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 C.核化石: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 D.铸型化石:形成外模内核后,原壳体全部溶解,沉积物再次充填形成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有机软体在石化作用中未形成化石,但分解的有机组分仍残留在岩层中古生物化石的命名(P11)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和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用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则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对于亚种的命名,则采用三名法优先率: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埃迪卡拉动物群:距今5.6亿年,澳洲南部Ediacara崩德砂岩,67%是腔肠动物(水母、水螅、锥石、钵水母、海鳃类)25%环节动物,5%节肢动物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在距今5.4-5.0亿年间(寒武纪初),从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并大量繁盛到澄江动物群的出现,动物界出现一次爆发式的大发展,几乎所有具硬体的无脊椎动物门及绝大部分纲都已出现。寒武纪初成了一个造门的时代小壳动物群特征:个体微小(12mm),主要有软舌螺、单板类、腕足类、腹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类等澄江动物群种类:三叶虫、金臂虫类、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分类位置不明的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腕足类和藻类等;其中三叶虫无附肢保存间断平衡论(概念):生物演化是突变(间断)与渐变(平衡)的辩证统一生物进化规律 进步发展和阶段性发展 进步性:形态结构、生物机能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阶段性:原核真核,单细胞多细胞,大量灭绝和爆发性演化 异养自养,两极三极,水生陆生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化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相关律和重演律:环境变化使生物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必然会有其他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相关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的重演 适应和特化: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适应),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其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特化) 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背景灭绝与集体灭绝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集群灭绝:在一些地质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的地域分布:属于原生动物门,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100m左右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环境,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达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退,二叠纪末全部灭绝。珊瑚的四个构造: 纵列构造:珊瑚体内辐射状排列的纵向骨板(即隔壁) 横列构造:横跨珊瑚的横版 边缘构造:珊瑚体内边缘呈叠瓦状排列的一系列小板 轴部构造:中轴位于珊瑚体中央的一条实心的“灰质柱” 中柱长隔壁与横板在珊瑚体中央交织成的一种网状构造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及时代分布带型构造组合时代分布单带型纵列+横列?OP (O、S为主)双带型纵列+横列+边缘或轴部SP(S、D为主)三带型纵列+横列+边缘+轴部SD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CP体管: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一条贯通原壳到住室的灰质管道 体管的五种类型:无颈式,直短颈式,亚直短颈式,弯短颈式,全颈式缝合线:头足类隔壁与边缘内面接触的线三叶虫的头甲结构构造面线:头甲背面一对穿过眼和眼叶之间的狭缝,连接固定甲与活动甲面线类型:后颊类面线,前颊类面线,角颊类面线,边缘式面线三叶虫的时代:始于早寒武世,寒武纪最繁盛,奥陶纪较繁盛,志留纪至二叠纪衰退,二叠纪末灭绝笔石体:由一枝以上的笔石枝构成 笔石簇:由多个笔石体聚集在一个浮胞上,从中轴相连形成的综合体笔石的地史分布:始现于中寒武世,在晚寒武世生活的主要是树形笔石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为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灭绝,树形笔石类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末全部灭绝笔石页岩: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脊柱动物亚门的分类(2超纲,9纲)脊椎动物亚门鱼形超纲无颌纲无羊膜变温盾皮纲软骨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四足超纲两栖纲爬行纲有羊膜鸟纲恒温哺乳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比较两栖纲:个体发育过程中幼体以腮呼吸,无成对附肢,生活在水中,成年个体用肺呼吸,具有四肢,但肺的发育尚不完备,需要靠润湿的皮肤(富于腺体)帮助呼吸。爬行纲:与两栖纲的本质区别是卵结构不同,两栖纲的卵像鱼类的卵,无羊膜结构,必须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孵化:爬行纲的卵有羊膜结构可以产在陆地上和在陆地上孵化鸟纲:主要特征为体表覆以羽毛,有翼,恒温卵生,骨骼致密。轻巧,髓腔较大,许多部分骨骼愈合,胸骨发达哺乳纲:主要特点为恒温、哺乳、脑发达、胎生(除单孔类外) 其进步性表现在: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牙齿分化,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身体结构比爬行动物更为进化和坚固,一般具快速运动的能力哺乳动物颊齿主要类型:切尖形(食肉),脊齿型(食草),瘤型齿(杂食)羊膜卵图解:蕨类、裸子植物门类: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早古生代现代原蕨植物门志留纪泥盆纪石松植物门泥盆纪现代;石炭、二叠纪盛节蕨植物门(楔叶植物门)泥盆纪现代、石炭、二叠纪盛真蕨植物门泥盆纪现代、石炭、二叠纪、中生代盛裸子植物前裸子植物门中、晚泥盆世二叠纪种子植物门晚泥盆世早白垩世苏铁植物门晚石炭世现代;中生代盛银杏植物门二叠纪现代;中生代盛松柏植物门科达纲晚泥盆世早三叠世;石炭、二叠纪盛松柏纲晚石炭世现代、中生代盛叶脉:分布在叶片中的维管束原蕨植物门的时代:始于早奥陶世,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灭绝叶座:石松植物化石中,叶的基部膨大,脱落在后茎、枝表面留下的印痕叶痕:叶基部脱落留下的痕迹,位于叶座上部,呈心形或菱形、微凸、低锥形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菌藻植物阶段:太古宙、元古宙至早泥盆世以前,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前期以丝状藻为主,后期叶状藻为主,可造礁早期维管植物阶段:自志留纪末至早中泥盆世,地壳上陆地面积增大,植物开始登陆,最早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门、节蕨门和前裸子植物门植物,仅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蕨类植物阶段:自晚泥盆世至中二叠世,以石松门、节蕨门、真蕨门、前裸子门和古老裸子植物的种子蕨、松柏门中科达纲为主。松柏纲自石炭纪晚期始现,二叠纪起,中生代型的蕨类和苏铁、银杏类始现。此阶段早期(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基本形成古生代植物群面貌,晚古生代植物群极度发育,是全球的重要聚煤期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早期(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开始发育;晚期中生代植物群极盛,是中生代重要的聚煤阶段被子植物阶段:早白垩世至第四纪, 被子植物植物界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第三纪(古近纪至新近纪)是全球成煤期;第四纪冰期后形成当代的植物群面貌真蕨植物门及种子蕨植物门综合示意图(看懂即可)海洋生物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一些生活在基底表面,以爬行、跳跃生活,还有固着海底、潜穴、钻孔生活 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动物身体成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浮游生物:没有游泳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漂浮水中。身体一般呈辐射对称,个体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轻,壳体多刺以增大表面积。以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居多应用古生物学来分析环境的方法 指向化石法:通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来推断出某种相应特殊的环境条件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的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实证古生物学分析法-将今论古:研究现代海洋生物分析古代生物生活方式沉积环境: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地层划分依据 岩石特征:组成地层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结构和沉积构造等来划分 生物特征: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的类别、组成特征、含量、保存状态,生物化石之间及生物化石和围岩的相互关系 地层结构:大多数地层是由有限的岩石类型组成,这些岩层又通常以规律的组合方式组构在一起 地层的厚度和体态:包括岩层和地层单位的厚度和体态 地层接触关系:包括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非整合)与整合接触(连续、小间断) 其他:磁性特征、电阻率、自然电位、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态特征、同位素年龄等历史大地构造:包括大地构造活动论、大地构造单元论和构造演化阶段论。大地构造活动论是以活动论的观点认识地史时期大陆和大洋相对于地极、赤道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变化;构造演化阶段论是指岩石地球圈由简单到复杂,有节奏和分阶段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互交替的演化规律,而大地构造单元论则在这两种理论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古大陆形成演化历程去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和分区 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类似于推土机的推土作用 穿时普遍性原理:在原地形成沉积地层时,岩层之所以能够在空间上连续延伸,其唯一途径是通过海平面的相对升降(海进、海退)造成沉积环境的迁移或变化来完成。 在异地(外来)沉积物沉积的过程中,岩层之所以能以正常顺序连续出现,其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形成该岩层的介质总能侧向迁移而形成 生物筑积作用: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被称为“钢筋水泥式”堆积方式;其所形成的地层一般呈丘状隆起,岩层多具块状构造,这是由于生物长时间的向阳性和生物筑积速率快所决定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自己看书吧)威尔逊旋回:根据现代大陆和海洋的实例归纳了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