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盗商 南澳岛上的财富传说粤、浙两地临近东南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当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局限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东南沿海地区长期经受着台风海难袭击,传统的农耕经济难以维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贫苦的生境迫使其凭借良好的海运条件从事海上商品贸易活动。以潮汕为代表的粤派商帮,早在16世纪初的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便大批投入海上商业冒险活动,由于他们最早以海贩海盗、亦盗亦商起家而被贬称为“潮汕海寇商人集团”(注:乾隆潮州府志载。)随着16、17世纪海外贸易的发展,闽南的漳泉地区、粤东的潮州一带逐渐成为物资集散地和海外贸易的出入口岸,为东西洋贸易的中转站。早期中国人到东南亚等地从事贸易甚至移居当地,是在中外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海外贸易往往与移民海外是交织在一起的,随着中外贸易规模的扩大,远程贸易需要商人亲历亲为,有些就成为住地商,有些则频繁往返于中外之间,贸易移民逐渐地成为一种常见的移民类型。自明以来,海外移民时有发生,这些移民多数都是以经商为目的或者说是以商人身份出国的。比如“亦盗亦商”的海上武装集团林道乾(澄海人)等人,无视明朝的海禁政策,从事走私贸易,并组织200余人与朝廷抗衡,以武装掩护其海上商贩活动,后被明兵所败。随招募数百潮州人,携财带人定居暹罗北大年。甚至有泰国侨史资料记载,林道乾离开中国时曾率潮属2000余人,白瞻船100只到泰国北大年定居。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至少说明随其迁移到北大年的大部分都是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贩或从事与贸易相关工作的人。这种大规模的商贸移民虽不是经常性的行为,但明末清初零星的个人迁移行为却经常发生,这些贸易商人是16、17世纪移民暹罗的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立国之初,一反宋元时期政府容许、鼓励海上贸易的做法,除有限度的由王朝直接控制的朝贡贸易外,规定“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以严刑峻法禁止私人的海上贸易活动。然而,东南沿海的粤、闽、浙诸省百姓自从汉唐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海上贸易,从中获利颇丰。粤东人多地少,粮食不足,于是有不少人铤而走险,进行一些走私贸易。既然已经成了朝廷追捕的海盗,一不做,二不休,也干些抢劫的勾当。 实际上,有明一代,东南沿海民间非法的海上贸易活动始终未曾停止。就潮州而言,正统年间已有滨海之民“私下海通爪哇”(明英宗实录卷一一三)的记载;成化二十年(1484)又报告说,“有通番巨舟三十七艘泊广东潮州府界”(明宪宗实录卷二五九)。至于到海外以后,利用朝贡机会,“冒滥名色,假为通事”(茅元仪武备志卷二一六),再回来“专贸中国之货,以擅外番自利”(明史卷三二三)者,也是举不胜举。当时的广东地方官员和市舶太监出于稳定地方社会、增加军需供应和贪图贿赂等各种考虑,对这种状况实际上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到正德年间还好似“听其私舶往来交易”(明武宗实录卷一九四)。 嘉靖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21年嘉靖皇帝即位之初,重申了明初有关海禁的规定,嘉靖二年至嘉靖八年(1523-1529)一度停止广州市舶。嘉靖后期开始,能够自由来往于海上,并操有实际海上利益的,绝大多数是违法犯禁的武装集团海盗,其中又以漳潮海盗牵连最广,影响最深。 在双屿港被明朝军队剿毁以后,位于闽粤交界海面的南澳岛,逐渐成为新的非法武装贸易据点。南澳岛“旧番舶为患,洪武间奏徙,遂虚其地,粮因空悬”(嘉靖潮州府志卷一)。这是一个“幅员三百余里”,距大陆仅10余海里的岛屿。 粤东沿海很多地方,如南澳岛、桑浦山,澄海莲花山、莱芜岛、狮山等,历史以来都流传着无数“海盗藏宝”的故事。藏纳的金银财宝的数量,则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是“十八窖”、“十八瓮”、“十八油篓”,也有的说达“二十四乌缸十八瓮”之多。较著名的是南澳岛吴平寨和桑浦山“石碑窝”这两处。吴平寨为明末潮州著名“海盗”首领吴平所盘踞的地方,吴后来被官军围剿,离岛而去。历来民间传说吴在一片“水涸淹三尺,水涨淹不着”的海滩上,埋下“十八窖”金银。该地已被辟为旅游点,并起个雅名曰“金银岛”。桑浦山青蓝峰的“石碑窝”(地方志书称“石碑澳”),是明末又一著名“海盗”首领林道乾曾驻扎过的大本营。该地段现尚存有“林道乾洞”,洞宽可容300至400人,远处还有一小洞,传说为林的铸钱洞。当地流传林曾埋下大量金银珠宝。澄海狮山一带,传说明代有兄妹“海盗”,把抢劫来的金银装在十八只油篓中,然后雇用十八位民工,在山上挖了十八个洞,把油篓分别埋在洞里。后来兄妹“海盗”死亡,狮山十八只油篓遂成千古悬谜。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人在其附近挖到一油篓金银。相传南澳岛上藏有富可敌国的巨大宝藏,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关于宝藏的说法从宋朝末年就开始在南澳岛流传,到了明代,又出现了海盗藏宝的传说。 宋朝末代皇帝曾流亡南澳。据南澳志记载,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5月,赵昰在福州称帝,由于元兵进逼,11月与其弟等逃亡南澳,在澳前村东面修建行宫住下,太子楼便是当时的行宫之一。随从还在 东南面沙滩上挖了三口井:供皇室饮用的“龙井”、供文武官员饮用的“虎井”、供将士军马饮用的“马井”。 小皇帝赵昰和他弟弟赵昺逃亡至南澳岛后,眼看追兵步步逼近,决定在离开之前,把一部分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留在南澳岛,并在藏宝地附近的石壁上刻下文字,方便日后寻找。 可惜的是,小皇帝最终在元军的追杀下投海自尽,埋藏的宝藏遂成千古之谜。 南澳岛位于广东省和福建省交界的洋面上,由大小23个海岛组成,面积仅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人称“潮汕屏障,闽粤咽喉”。在岛东南部的云澳湾有一组雕像,雕像表现了南宋小皇帝赵昰兄弟与大臣陆秀夫等人在南澳岛生活的场景。当地旅游部门在为这组雕像群清理地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 一个古建筑遗址。 同样是南澳志的记载,南宋末帝曾经在南澳岛居住了15天,如果这个遗址是小皇帝居住过的太子楼的话,这就与民间的传说不谋而合了,因为传说中的藏宝地就在离太子楼几十米远的一堆巨石中,但要想获取巨石中的宝藏,必须要破解这组摩崖石刻上的文字。 因年代久远,石壁剥蚀严重,现在巨石上总共留下了35个文字,而且字迹残缺不全,很难辨认,也几乎让人难以读懂。当地人也传说宋皇室离岛时,曾于石室内藏有金银财宝,若有能将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释其义者,则石壁会自动开启,里面的宝藏归他所有。时至今日,石壁上文字历历在目,但太子楼藏金仍不见被取走。更加巧合的是,就在距离石刻和太子楼遗址200米的海边,有一口古井,相传是南宋小皇帝逃到南澳岛时挖掘的,后人称作“宋井”。虽然古井与海水相隔咫尺,但井中涌出的却是甘甜的淡水。这似乎在印证史料中记载的龙、虎、马三井。 当初在清理宋井的时候,文物部门发现了许多宋代瓷器碎片和宋代铜钱。考古证明,这一带正是当年南逃的南宋小皇帝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在南澳及周边地区,一个关于“沉东京,浮南澳”的传说流传了好几个世纪,几乎妇孺皆知。相传,在今天南澳以东的海面上原来有一个岛,岛上曾经有一座名为“东京”的城市 。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岛沉入了海底。与此同时,另一个岛则浮出了海面,这就是今天的南澳。但在南澳,无论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对这句话,都只是听说。关于沉东京,有学者认为,东京城是南宋末年小皇帝逃亡时在这里修建的行宫。在南宋皇帝的逃亡路线图上,我们看到小皇帝确实曾经到过这一带。 南澳县博物馆还陈列着一件更有说服力的文物古壶,它的标签上写着宋代。这把壶可以说是探解宋代行宫的一把钥匙,一是因为这把壶出在传说中的沉东京城的位置,二是壶上的龙纹造型,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室专用的纹饰,那么,宋代皇室的宝藏与沉东京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太子楼遗址前有一棵茂密的古榕,长在一处硕大的石壁上,石壁下侧有一裂缝,裂缝两边歪歪斜斜刻着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那行难辨的文字。宋室宝藏的传说吸引着猎奇探秘、碰运气的人,来了很多,但都一无所获。后来有一颇通文墨的商人,居然能念字成文,释义说至八成时,石壁便开启一条缝隙,露出耀眼的珠光宝气。这时,山下来了一个人,商人唯恐来人争夺珠宝,急忙钻进石缝取宝。石缝突然闭合了,商人被夹在里面,只留下辫子在石缝之外,变成了一株小榕树,日长时久,长成古榕。 虽然专家、学者对摩崖石刻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今天的南澳人却更愿意相信这就是打开宝藏的秘诀。就在众多学者对石刻上的文字费尽心机的时候,南澳岛上另一个关于寻宝的谜 语,也同样让专家学者绞尽脑汁。这就是“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箭三枝,银三碟,金十八坛。”据说谁能破解这句谜语,谁就能找到明朝大海盗吴平的宝藏。 在南澳岛的深澳镇,有一个吴平寨村,这是一个以海盗名字命名的村落。在寨内藏宝,有很大的可能性,因为易于看护。但今天的吴平寨早已不是当年的寨子了。当年村民盖新房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些残存的围墙和石基废墟,但从来没有发现过任何宝藏的踪迹。当年由于吴平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明朝对海防的控制,朝廷终于开始对吴平进行清剿。在今天南澳岛深澳镇的一块石碑上,就记载着那场战斗的经过。 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对外垄断“贡市”(买卖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禁止商民出海活动。尤其是明王朝,厉行海禁,严禁商民出洋贸易,下海出洋者被视为奸徒、海盗。由此, 明朝出现了很多不守规矩的海盗。 广东海盗的首领多出自穷人,吴平就是其中一个。吴平是福建诏安梅岭人,原是地主的家奴。因为无法忍受虐待而逃跑,当了海盗,后来自立山头发展了上万人,组建了著名的吴平海盗集团,主要活跃于闽粤沿海一带,劫掠了大批的金银珠宝。 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师至漳浦平寇。吴平走投无路,选择背靠高山悬崖,又有虎屿、猎屿两个小岛作天然屏障的南澳筑营,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没过多久,潮州总兵俞大猷率领3万人马围攻南澳,征剿吴平。吴平凭借土堡水寨,负隅顽抗,双方对垒3个月,僵持不下。朝廷又命浙江总兵戚继光前往助战。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率军到达南澳,安营扎寨,下令封锁港口,以阻止吴平逃窜,并从背后攻击吴平,一举攻破了这伙亡命之徒。吴平战败,由海路潜水逃跑至海南岛,这时他的撤退仍是有组织的,俞大猷部将汤克宽、李超的追击都遭到挫败。但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吴平在闽广水师的夹击下最终败于万桥山(今越南)下,之后再没有人得到过他的确切消息。有人传说在南直隶与浙江一带见过他,已经成了大商人,有人说他在海岛中困饿而死。吴平到底是死是活?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 据传,吴平眼见朝廷不断发兵围剿,自知坚持不了太久,就将十多年来掠夺的财宝埋藏在岛上。有关藏宝的数额,在当地流传有一首歌谣:“九瓮十八缸,一缸连一缸,谁人得的着,铺路到潮州。”这18大罐金子埋藏在哪里?只有吴平和他的妹妹知道。 一次,吴平笑问妹妹:“一旦山寨被剿,你要随我逃走,还是想留下来看管金银?”妹妹说:“我愿留下来看管金银。”吴平听了十分不高兴,生出了除掉妹妹的念头。戚继光、俞大猷联军分水陆两路围剿吴平寨时,吴平见大势已去,便逃到海边杀死了待守18坛金银的胞妹,并将尸首碎成18块分埋于藏金的地方,随后夺舟逃出海去。 吴平死后,金银岛埋藏的18罐金银财宝也就此深埋地下,只留下一段歌谣:“吾道向南北,东西藏地壳。水涨淹不着,水退掩三尺。”这首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社会实践安全课件
- 四下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数据库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新版小象理货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月嫂育儿知识拓展试题及答案
- 桦川县报检员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比亚迪产品试题及答案王牌题库
- 合规党课专题
- 高血压的诊断与防治推选
- 2025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聚醚醚酮(PEEK)行业前景动态与产销需求预测报告
- QGDW10384-2023输电线路钢管塔加工技术规程
- 医院法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二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传染病模型研究与应用
- 仓库维护合同范例
- 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颗粒硅绿色升级项报告书
- 变压器绝缘测试评分表
-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第4版) 课件 第九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园区安全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