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北绥德话的人称代词 本文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409)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04-0956)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邢向东。黑维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062摘 要:本文对陕北绥德话人称代词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和说明。在说明中,一方面通过与周围晋语及西北方言作横向比较,显其异同;另一方面对其中一些用法及现象追本溯源,明其来源及发展变化。关键词:绥德话 代词 用法 比较 来源 绥德县位于陕北榆林地区南部,东为吴堡县,东南隔黄河与山西省柳林县相望,南接清涧县,西邻子洲县,北为米脂县,东北部是佳县。绥德话属于晋语五台片。本文就绥德话的人称代词进行描写与说明。为了看清问题,有时与周围晋语及西北地区一些方言进行比较,有时对一些现象作简单的历史探源。绥德话的人称代词见下表1。 表1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其他自称他称领属单数我Na213 我家Na213 tia咱tsa33 咱家tsa33 tia你ni213 你家ni213 tia 那na213 他ta213 那家na213tia他家ta213 tia各人k33 N33 人家 N33tia阿儿r51人家人家 N33tia阿儿r51人家旁人paN33 N33各自k33ts51 再tsai51其他自家ts51tia复数我们Na213 m/3咱们tsa33 m/3咱tsa33你们ni213 m/3你们家ni213m/3 tia那些n/3 i他们ta213 m/3那家n/3/ni/3 tia那些们n/3/ni/3 i m/3领属我Na213/N/3 咱tsa33我们Na213 m/3咱们tsa33 m/3你ni213/ni/3 你们ni213 m/3那na213/n/3他ta213/ t/3那些n/3 i他们ta213 m/3那些们n/3/ni/3i m/3 从表1可以看出,绥德话人称代词系统与北京话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地方。这里主要就相异的地方进行描写与说明。 一、第一、二人称代词 1.1“咱” 绥德话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还有一个“咱”。既可是包括式,也可是排除式;既能表示单数,也能表示复数。例如: (1)咱口叁甚也没做,心里踏实着叻。 (2)咱下处所后置词,读 xa来客口览。 (3)嫑招惹那些他们,咱个儿助词走。 (4)你好是你的,咱不好还给你黏上价。例(1)、(4)为排除式,与听话者相对。例(2)、(3)为包括式,包括听话人在内。例(1)、(4)是单数;例(2)、(3)是复数。作为单数的用法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表达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这可以说是陕北晋语的一个特点(邢向东2006:33)。作为复数的用法在晋语中有一定普遍性,是近代汉语用法的保留。 1.2“我/咱”与“我/咱家”、“你”与“你家” 绥德话第一人称代词中有“我/咱家”、“你家”,其性质与“我/咱”、“你”一样,而与“我/咱的家”的“我/咱家”、“你的家”的“你家”意思却不相同。“我/咱的家”、“你的家”的意思,绥德话一般用“我/咱下”、“你下”或“我/咱家下”、“你家下”来表示,所以“我/咱家”、“你家”相当于“我/咱”、“你”。不过“我家”、“你家”在使用时,有强调我、你的含义,而“我”、“你”则没有这一含义;从语法功能上看,“我/咱家”、“你家”只做主、宾语,不做定语,“我”、“你”则主、宾、定语都可以做。例如: (5)你们愿怎么价叻,咱家口叁有个做上的口览。 (6)说我家没事,人家跟前那敢叻? (7)你家口叁是儿货。 (8)我们家口叁没偷没抢,不像有些人。 (9)驴明儿轮到你家喂叻。 (10)走到你家下一看,一个人也没有的。表示单数时,也可以用“我们/咱们家”,如例(8)。以上例中的“我们家”也可以说“咱们家”,意思不变。代词“你家”与“你的家庭”形式一致,都说“你家”,但是意思有别。例(7)“你家”指你。例(9)“你家”指你的家庭。“你的家庭”也可以用“你家下”来区别,“下”是处所后置词,如例(10)。“你家”表示“你”的意思在北京话系统中不见。 二、第三人称代词 绥德话第三人称代词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与北京话相同的“他”系统;一个是借用指示代词的“那”系统。前者产生时代很晚,目前正处于形成状态,后者产生时代较早,当是第三人称代词的底层。 2.1“那”、“那些”、“那些们” 绥德话“那”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时,其读音与语法意义密切联系。“那”作主语、宾语与非亲属名词构成领属关系时读na213,与作为指示代词的读音相同。例如: (11)那给我说的。 (12)你把书还给那了没? (13)那的钱叫贼娃子偷的去口览。“那”与“些”组合起来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时,读促化音“n/3”,其形成原因,见下文4.1.2。 指示代词“那些”指代两个以上数量的事物,但在绥德话中借用来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复数时,后边还可以再加表复数的“们”,成为“那些们”。这是受人称代词“我”、“你”、“他”构成复数加“们”影响而类化的结果。例如: (14)今儿这天气又把那些们拧追上口览。 (15)你快叫那些们回来,外面冷叻。 (16)那些们哪里听你的话叻。如果把例子中的“们”去掉,意思完全没有改变。 绥德话第三人称代词“那”、“那些”是借用指示代词而来的,其手段与古代汉语相同。我们知道,上古汉语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在语言表达中,第三人称代词用指示代词“之、其、彼”来替代,真正的专职第三人称代词到了唐朝才出现。第三人称代词采取借用的方式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被继承了下来,这在晋语及西北方言中比较常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除了绥德话,还有陕北米脂话:“那na213,他。”(新修米脂县志687)山西临汾话单数是“那1na21”,复数是“那1家1 na21 kua21”、“那家2 na21 tia21”、“那na35”(潘家懿1990:105)。洪洞话:“亻那n21”、“哪n24亻那n21”表示“他”,“亻那家n21 ti2”、“哪亻那家n24 n21 ti2”表示“他们”(乔全生1999:131)。长子话:“na54:人家合音,口语有时表单数等于他。”(高炯1995:54)本文作者按,“”当为“那”,因为他们、人家大伙的意思有说“都na54tu213”、“na54”,可证“”不是“人家”的合音,而是“那”。临县的“他”又说“乃nEe312”,“他们”又说“捏家ni/ tia”(李小平1991:53)。万荣话用“伢i24”,“伢都i24 tu51 年都iQ24 tu51”表示“他们”(吴建生1988:37-38)。离石话用“乃niEi313”表示“他”。甘肃敦煌话除了用“他”、“他们”,还有:“那ia24 人家,他。”“那们ia24 mu2 同上(复指)。”(刘伶1988:190)兰州、镇原、安西、金塔、玉门(雒鹏2005)、固原、同心等地也有这一现象。如兰州话:“那们今个不上学。”(何天祥1986)固原话“第三人称代词除用他、他们以外,还有乜iE24、乜介iE24 tiE21(单数)、乜们iE24 mN(复数)。”(杨子仪等1990:253)同心话:“亻那说着明儿去哩。”“那”可以读la,也可以读na(张安生2000:182)。乌鲁木齐话用“亻那ia51”、“亻那们ia51 mN”表示他、他们(周磊1995:106)。按,“那”类词既指“他”,又指“人家”,二者具有共同特点,即说话人双方以外的第三者。这些大量的事实表明,被借用的现象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绥德话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以上方言有的虽然“那”表示指示代词与人称代词没有并存,仅从个别方言点似乎看不出借用问题,但是放在同一大方言区或邻近方言区域内,通过比较观察,借用的来历还是清楚的。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晋语及西北方言中人称代词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合音现象突出,读“nia”、“ia”或“na”,如山西方言的太原、忻州、文水、武乡、沁县、运城、永济、稷山、万荣、定襄等地即此(侯精一等1993:76-77)。一般认为是“人家”的合音,“从声母来看,人家的合音伢的产生当在晚唐五代之前。也许方言的情况与共同语不完全相同,但总之伢的产生是比较早的事情。”(范慧琴2007:70)这一推断有个前提条件,即代词“人家”产生的时代必须在晚唐五代之前。“人家”最早见于什么时代呢?吕叔湘先生(1985:92)所举最早例证是宋代龚鼎臣的东原录卷15:“人家盖一个门楼,措大家又献言语。”那么,晋语及西北方言“人家”的产生时代是宋代,还是比宋代早?或者是比宋代晚一些呢?我们想不会早于唐五代。有一个材料大致能说明这一点。反映唐五代西北方言口语突出的敦煌、吐鲁番文献“人家”仅见一个例子,尚不能肯定。( ()敦煌变文的例子是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四):“人家若要收财利,须向堂前安下匮。”吴福祥认为这一例“似可看作旁指代词”。见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页。)而且文献中并没有“人家”合音的有关记载。“人家”的合音问题,从意义上说,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音理上看,大多数方言点还是有些问题。因为这些方言的“人”绝大部分是读或z的,而非n或,尽管有学者推测“日”母字在历史上可能是鼻音或鼻擦音,但关键的是这些方言的“人”不读鼻音或鼻擦音的。就历史而言,龚煌城(1981)对十二世纪末番汉合时掌中珠研究结论是,当时的西北方音“日”母字读音为“z-”,也不是读鼻音的。这就是说,即使当时的“人家”发生了合音,声母也不是n或。有些方言在使用合音时,没有合音的“人家”也在使用。二者同时使用,似可说明合音的时代不会太早。因此,有些方言的合音词不一定就是“人家”的合音,可能另有来源。有的方言或许是“那家”的合音或“那”的直接借用,如文水话的“人家”读音是zN22 ia22(胡双宝1990:90),na22解释为“那”的借用,比解释为“人家”的合音更合乎音理。从晋语合音词的规律(如同反切法)来看,不管怎样说,zN22 ia22都难以合成na22。“那”不论是指别人,还是指他,“那家”所指都是说话双方以外者,所以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符合合音的条件。在指示代词二分的方言里,有的远指代词不用“那”而用“兀”,人称代词用“那”,可能是因为“那”被借用作人称代词或旁指代词的缘故。 绥德话“那些”表示第三人称复数时,“些”读音与指示代词不同,读轻声i。而作指示代词时一般读轻声儿化音ier。“那”的读音也不同。作人称代词读n/3或ni/3(少一些),作指示代词读nei51。因此,从读音上可以分辨出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 “那”在绥德老派中还有特定所指,即夫妻间的互称,读na213。新派中渐渐以名字相称,称呼“那”的现象正在消失。 2.2“他”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是由旁指代词发展来的,从旁指代词到人称代词在句法结构上首先是“他”开始做定语,即表示原来的一般指示的修饰关系,也有新出现的领属关系,这时“他”由指示代词向人称代词转变,这在性质上与指示代词有了区别(唐作藩1980)。 绥德话“他”与“那”在语法功能上有区别。各类句子成分都可以用“那”,即用“那”没有什么条件限制,而“他”首先用于亲属称谓词前,表示领属关系,即限于作定语,其他句子成分则仍然用“那”而不用“他”。“他”的读音因为作定语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发生了变化(见下文4.1.1)。表面上看似乎有例外,如詈词“日他/3 t/3”,“他”好像是做宾语,其实并非如此。这个“他”是“他娘”的省略。近年来,“他”的使用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派口语中逐渐没有了条件限制,特别是受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新、老派比较,老派主宾不用“他”,新派“他”与“那”皆可。由老派的作定语,到新派的主宾皆可,这一变化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他”由指示代词到人称代词的形成过程相吻合。也就是说,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出现始于定语,而后推而广之。绥德话“他”的使用现象也可以为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他”的产生发展过程提供一个现代方言佐证。“他”与“那”的区别还表现在感情色彩上。绥德话“那”的使用无所谓褒贬色彩,而“他”的使用有时含有贬义色彩。例如:(17)他那种人走到哪里也不行。(18)他小子迟早倒霉去也。“他”表示贬义的现象在晋语和西北方言其他地方也有。例如,山阴话“除表示单、复数第三人称外,还含有不满、轻蔑等感情色彩”(杨增武1982);兰州话“说话者如果和第三者关系一般或对其有成见,谈到第三者用他,且有轻视、不满及疏远的意味”(雒鹏1997)。 三、其他人称代词 3.1“各人”与“自家” 这两个词都是表自己的意思,可以指自己或别人以外的人,还可以指说话者本人。例如: (19)那各人来哩拿走的。 (20)我各人的事不要你们管。 (21)那自家是个甚货色还解不开不明白? (22)我自家是个甚人害你的事着叻。例(19)、(21)指别人;例(20)(22)指自己。“自家”在使用中有强调自己的意思。 “自家”在绥德话中还指本家,如“这是我们自家,比我小一辈”。 3.2“阿儿” “阿儿r51”意思同“人家”,本字目前不详,可能是“人家”的合音词,( ()邢向东先生告知,谨表谢意。)有的方言将“人家”合音后读零声母,似可作一旁证。例如: (23)阿儿给洗哩半年家匙叻。 (24)你不给阿儿做口览? (25)钱儿还给阿儿口览。 (26)阿儿走也,你们愿意咋价叻。这个词可以指他人,如例(23)-(25);也可以指自己,如例(26)。自指一般要有语境来确定。 “阿儿”在晋语山阴话中也存,读音与绥德话相近。例如:“r二虎和三虎都是高中生。”“r也要去姥姥家。”(杨增武1982)根据笔者调查,在山阴话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远远超过“人家”。 3.3“再”、“旁人”与“人家” “再”指别的、其他。“旁人”指别的人。“人家”指别人。例如: (27)嫑都你吃哩,给再的也留下点儿。 (28)这是我的,再的是人家的。 (29)光这儿放着叻,再处不放的。 (30)那眼里头没个旁人。 (31)人家都不去,咋你一个去。 (32)人家不吃口览,咋都给你。“再”作代词,一般与结构助词“的”结合起来构成“的”字短语,可指人,如例(27);也可指事物,如例(28)、(29)。“旁人”专指人的。“人家”在使用中既可以他指,如例(31);也可以自指,如例(32)。“人家”自指时一定要从语境来确定,否则可以理解为他指。 绥德话“人家”与“阿儿”所指相同,用于自指时,多含有对对方言行不满意的色彩,他指时没有。这两个词呈现出并存局面,但是“阿儿”远没有“人家”使用频率高,渐渐趋于消失的境况。 四、人称代词的读音 4.1“我”、“你”、“他”、“那”作定语时的音变 4.1.1“我、你、他”促化读音的形成 绥德话的“我、你、他”单字调读音是Na213、ni213、ta213,合乎绥德话语音演变规律,没有特殊之处。但是“我、你、他”在亲属称谓词前表示领属关系时,与单字调的韵母、声调不同,读塞音韵尾、入声调,分别是N/3、ni/3、t/3。这种读音的条件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与“的”合音而成的,这是有道理的。从音理上看,绥德话“的”读t/3,老派的读音中还有ti/3一读,所以“我、你、他”与“的”在合音时,就像反切一样,第一个字“我、你、他”取声母,第二个字“的”取韵母和声调,即成为N/3、ni/3、t/3。从音变条件上看,促声音出现的条件都必需是“我、你、他”用在亲属称谓词前表示领属关系。假使在其他语境下,如做主、宾语构成“的”字短语时,都读舒声音,不能读促化音,这一规律性很强。如果在“我、你、他”与亲属称谓词之间出现“的”的情况下,就要读它的本音,即舒声音,不能读促化音。例如: (33)我的妈妈呀,你站个畔畔起不怕跌下去? (34)叫你的大大呀不顶事。这两个例子中的“我”、“你”必须读Na213、ni213。出现了“的”就不能读促化音,这正可以证明促化音的确是与“的”合音的结果。在晋语平鲁、应县、代县、长治(以下皆指长治县)等地的方言材料报道中也能看到类似的事实。平鲁话“我、他”都有两个读音:u213、u/34;tA213、t/34。读促化音的“我、他”,“只用作亲属称谓的限定词”(杨增武2002:92)。应县话的“我、他”读音:u54、u/43;ta43、ta/43。它们的语法功能同平鲁话(蒋文华2007:170)。代县话的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如果后边的被修饰成分是亲属称谓词,也不能够带结构助词“的”,第三人称代词往往是单数,后边的被修饰成分是其他称谓名词时可以有“的”;第一、二人称代词没有这种现象(崔淑慧2005:88)。长治话“他”也读促化音“t/21”,但在使用范围上扩大,还可以做主语和宾语(王利2007:117)。相互比较,平鲁、应县等地方言中“我”、“他”的这一现象与绥德话的情况相同。如果说有所不同的是,平鲁、应县等地方言中的音变现象不整齐,都没有第二人称“你”的促化现象。人称代词促化现象其他地方亦见。如“他”在山阴话读t/4(杨增武1982),临县话读tA/4(李小平1998)。我们把绥德、平鲁、应县、代县、长治等几个地进行整体考察,可以看出:晋语中人称代单数词修饰称谓名词时发生合音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治话促化音“他”读t/21的使用范围没有限制,其发展过程应该是,首先促化音限于作定语,后来将主、谓语的舒声音也取而代之。 4.1.2“那些”、“那家”的“那”促化音的形成“那些”指代他们时,上面2.1节中已经说到“那”要读促化音n/3/ni/3,前者使用普遍,后者使用较少。这一读音是否也如“我、你、他”与“的”合并而来的?我们认为是由“那一些”合并而来,非与“的”合并的结果,也不是指示代词“那些”的直接借用。绥德话“一”是入声韵,读i/3,“那”读na213,或nei213,合音后正是n/3,或ni/3。表示单数的“那”就没有促化音,也可以有力地证明促化音是由“那一”合音而来的。从语法结构关系上说,“那一些”是“那”与“一些”的组合,但是合音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语法结构而进行,而是依据语音的韵律而合的。“那一些”是一个超音步,其构成模式有两种:2+1与1+2。2+1是“右向音步”,汉语韵律词的自然属性,1+2是“左向音步”,为非自然属性。汉语的“右向音步”多于“左向音步”,这是受人类发音先后次序限制的生理机制而决定的(冯胜利2000)。“那一些”的合音是自然属性规律下形成的,即“那”读n/3/ni/3是“那一”合音的结果。合音时可以保留介音i,也可以不不保留,故而出现了两个读音。()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不要”,在关中地区合音时舍弃了介音i,读pao,陕北地区保留了介音i,读piao。)读n/3的使用频率高于ni/3,是因为有介音读起来没有无介音方便。而假若从其它路径来思考,“那”的促化音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在绥德话中,如果指代数量是一个时,“那”只能读nei51。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作为证明“那一些”的合音问题。“那一些”合音的具体过程如何呢?我们认为首先是从意义变化开始的。表示人的代词含义赋予指量短语“那一些”后,“那一些”就有了两个含义。那么,是不是一个形式有两个意义就要发生合音现象呢?不是。我们知道,在汉语的各类词中,代词是一个封闭的词类,最具有系统性,特别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都呈现出整齐的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称性。这一特点就使得对它内部的成员在形式上作整齐划一的要求。第一、二人称代词的复数是双音节词,第三人称代词“那一些”为三音节词,这个三音节词的存在将系统的整齐局面打乱。打乱了就需要规范、调整,其结果是将“另类”的三音节变为双音节,整齐局面重新恢复。从三音节变为双音节,可以采取脱落、合并等手段来实现。在这里没有发现有脱落的迹象,而合并的方式却是非常明确的:na213+i/3n/3/ni/3,如同反切注音方式。意义的变化引起音节形式上的改变,这是第二步。我们还应看到,“那一些”表示两个意义,既是词,又是短语,就语言表意的明确性说,自然没有改变形式后表示一个单一意义清楚明白。这也是发生合音的一个原因。 “那家”指他们时,“那”也读n/3或ni/3,同样是由“那一”合并而来。例如: (35)桶还给那家口览。 (36)那家下这阵儿没人。“那家”如果是短语,指“那一家”,“那”是指示代词,读nei51,不能读促化音。因此,从读音上可以把它们严格地区别开来。 “那”读促化音的这种现象在晋语其他地区偶见。如山西临县的“他们”又说“捏家ni/ tia”(李小平1991:53),应县话“那”读“n/43”(蒋文华2007:291)。 五、与人称代词有关的几个问题 5.1“我给咱”、“你给咱” 绥德话的“咱”可以用于人称代词“我、你”后,中间加一表对象的介词“给”,构成“我+给+咱+VP”、“你+给+咱+VP”句式,在句意上含有商量、祈使的意味,语气显得较为缓和。“咱”是表示复数的,也就是说VP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说、听者双方的。“咱”的声母必须读送气音ts。例如: (37)你坐着,我给咱做饭。 (38)你给咱担上两回水。 (39)我给咱往倒砍,你给咱往一搭里一块儿抱。例(37)的意思说饭是给你我做的,你来坐,我来做。例(38)、(39)亦同。如果去掉例中的“给咱”,商量、祈使语气就弱了,甚至是没有了。 “我/你+给+咱+VP”句式在晋语其他方言点亦见。如陕北神木、府谷、清涧、延川(邢向东2006)、米脂、子洲、佳县、横山、山西汾阳(宋秀令1992)、中阳(乔全生2003)等地。晋语一些方言点还有与此类似的句子“我/你+咱+VP”,即上“我/你+给+咱+VP”句中没有“给”字出现,绥德话没有。晋语“我/你+咱+VP”句中“我/你+咱”是从宋元语言中的“我/你+咱”直接继承来的,还是“我/你+给+咱+VP”句的省略,学界目前还在讨论中(乔全生2003,邢向东2006,范慧琴2007)。我们在此不作讨论。这里想要说明的是,绥德话中“我/你”后有与“咱”读音相近、用法类似的词,或许能为“我/你+咱”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这个词读tsa51,不送气、去声,与“咱”的送气、声调不同,本字目前还未考定。神木话有“则”与绥德话的tsa51类似,但是有区别,因为绥德话的“则”读ts33,韵、调皆不符合。绥德话的tsa51我们用同音字“咋”来表示。例如: (40)我咋回也,你们咋宬呆着。 (41)你咋好好念书,我咋好好跟工打工,敢行叻吧? (42)咱们咋走,好叫那些他们咋早些歇去。 (43)这事你们咋慢慢说,看咋价怎么样处理合适。 (44)那些他们咋享福去口览,咋叫咱们在这儿受罪叻。 (45)那咋这阵儿不晓得又忙甚去口览。 (46)孩儿们咋都大口览,你那苦日月咋过去口览。 (47)河滩那卜棵大柳树咋叫山水洪水推冲的去口览。 (48)钥匙咋不晓得放哪搭儿哪儿口览。 (49)人家说咋说去,你能管定叻? (50)你要去咋去,要宬咋宬着。 (51)娃娃想当兵咋叫当去。比较绥德话的“咋”与“咱”,可以看出它们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从使用范围上看,“咋”除了用于第一、二人称代词后,例(40)-(43);也可以用于第三人称代词后,例(42)、(44)、(45);可以用于人称代词后,例(40)-(45);也可以用于名词后,例(46)-(48);还可以用于动词后,如(49)-(51)。“咱”则只能用于第一、二人称代词后,不能用于第三人称代词与名词后,更不能用于动词后。也就是说,“咋”比“咱”的使用范围广。第二,从构成条件上看,“咋”的前边不需要“给”的出现,而“咱”前必须要有。即“给”的有无对于句式来说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第三,从用语上看,“咱”字句式都表示商量、请求的意义,而“咋”字句式除了表示这种意义,如例(41)、(42);还可以表示其他意义,如表埋怨,例(44),表无奈,例(49)、(50),表感叹,例(47)。“咋”字句式都含有舒缓语气的特征,“咋”的意义近乎语气词“呢”,如果换成语气词“叻”,句子意思不变。但是“给咱”的“咱”却绝对不能替换成“叻”。这说明有“咋”的句子即使表示商量的语气也不是“咋”在起作用,而是另有因素的。第四,读音不同(见上)。由此可以确定,绥德话的“咋”与晋语的其他方言的“我/你+咱+VP”句式中的“咱”是两个不同的词。那么,这个“咋”是宋元时“我咱”、“你咱”后“咱”用法的演化,用法的扩大,还是根本不同的两个词,我们倾向于后者。 5.2后置词“下/行” 如果表示某一人称这里、那里的意思,绥德话常常将处所后置词“下”附加在其后,构成“我(们)下”、“咱(们)下”、“你(们)下”、“那(些)下”、“那些们下”等来表示。如例(2)、(10)、(36)。在绥德东部的义合镇用近代汉语曾经所使用的“行”来表示。“下”与“行”在用法上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已有专文描写与分析,在此不赘。( ()参见黑维强绥德话“X行”的“行”考辨,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3“们”的读音与用法 5.3.1“们”的读音及本字北京话用于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的助词“们”,绥德话读音同“木”。根据读音,很难找到一个词义比较合适的字。北京话的“们”,绥德话单字音读mN33,因此,表示复数的助词从读音上看不出是“们”字。深臻摄唇音字,绥德话都读-N尾音。那么,本字是哪个字呢?邢向东(2002:560)曾经根据神木话的读音m/做过考察,认为这个字就是近代汉语中曾经广泛使用现在仍然在晋语中保存的“每”,是“每”的促化音变。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们”字。因为“们”只能处于附加位置上,容易轻读(北京话和许多方言就是轻声),轻读后-N尾又易丢失或发生同部位音变,即从-N到-/,这个音变也正好是促化。晋语及其他方言的舒声促化字,其中一部分就是由于轻读原因造成的。“每”绥德话读mei213,除了从促化的因素去考虑,难以从其他方面得以说明。所以我们这里暂时还是用“们”字来作记录。表复数的助词读促化音的现象在山西晋语中亦见。例如山阴话读m/1(杨增武1982),大同话读m/32(马文忠等1986:89),文水话读m/2(胡双宝1990:90),临县话读m/23(李小平1998),静乐话读m/4(李建校2005:207)。 5.3.2“们”用于表事物在绥德话中,“们”除了附加于人称名词后表示人的数量多,还可以用于表示事物的名词后,表示事物的数量多,这里附带说一下。例如说“牲灵们”、“牲牲灵灵们”、“羊们”、“猪们”等。在靠近黄河的定仙墕乡一带,无生命的事物也可以说,如“调和调料们”、“铁锨们”等。“们”表事物的现象在北方其他方言亦多见。例如,山西平遥话说“绸绸水水们”、“汤汤水水们”、“地下们”等(侯精一1999:379),河北藁城话说“树们”、“衣服们”(杨耐思等1958),山东利津话说“小马驹儿们”、“小鸡们”、“绳子们”、“锄们”(杨秋泽1990:162),兰州话说“树们”、“衣裳们”(黄伯荣1960),临夏话说“大豆们”(谢晓安等1990),西宁话说“猪娃们”、“庄稼们”、“桌子们”、“书们”(张成材等1987:243)。“们(每)”表示事物的复数,在元代文献就出现了。例如: (52)果必有征敌,这驴每怎用的?(刘时中新水令代马诉冤) (53)窗隔每都飐飐的飞,椅卓每都出出的走,金银钱米都消为尘垢。(钱霖般涉调) (54)这马们都拴着。(老乞大)一般认为元代文献“们(每)”的这些用例是受蒙古语的影响而出现的。今天北方地区“们”用于表事物,或许就是元代语言现象的延续。以上各个方言点,如果观察一下地图,它们基本是处在相同的纬度上,这些地方历史上曾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所居之地正相紧邻、相合。当然也有可能是表人的“们”类化结果,如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的解说词,经常说到“老虎们”、“河马们”、“鸟们”等,却并非是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也非童话作品的描写。 5.4“兀儿(的)”“兀儿(的)”在绥德话中用于第二、三人称代词以及指示代词后,类似一个词缀。可以说“你兀儿(的)”、“你们兀儿(的)”、“这兀儿(的)”、“这些兀儿(的)”与“那兀儿的”、“那些兀儿的”。例如:(55)你兀儿口叁一满实在不学好。(56)那兀儿的迟早吃亏去也。(57)那些兀儿的又不晓得哪去口览。(58)这兀儿的受苦不行,念书还可以。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那些们”后不能带“兀儿”。代词后带“兀儿”句子多表示笑骂,用于开玩笑。这是因为“兀儿”可能是“兀儿日的”省略,而“兀儿日的”是詈语“兀儿狗日的”缩略。“兀”在晋语及西北方言中作指示代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陕北吴堡、佳县、清涧、延川、神木、府谷等地有指示代词“兀儿”、“兀些”、“兀里”、“兀阵儿”、“兀底”、“兀底价”或“兀底个”等(邢向东2006:49-51)。陕西关中、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方言也有“兀”类词,呈现出点、片分布,说明历史上“兀”类词在西北地区曾经呈现出一个整体分布局面。那么,我们可以推测绥德话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兀”作指示代词使用的阶段,今天已经被“那”所取代,仅仅以演变后的词尾形式被保留下来。“兀”、“兀的(底)”在近代汉语中出现,是指示代词。例如:(59)更打着黄昏也,兀的不愁杀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1)(60)兀底一座山门!(同上,卷1)(61)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张镃夜游宫美人)5.5“我”、“你”的定语“好”人称代词“你、我、他”一般不接受定语的修饰,“定语+的+我/你”的句式从宋代开始出现,( ()黑维强、王作栋宋代已见“定语+的+人称代词”用例,兰州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3期。)近年来这种句式在书面语中广为使用,口语里偶尔能听到,但是晋语及西北方言中还没有见到。绥德话有与此类似的一种句式,即“好+我+的+你+叻”。例如: (62)好我的你叻,咋快去,再给阵儿迟口览。 (63)好我的你叻,尔个现在的事情你还解xai51不下不懂?这种句式也可以说成:“好+你(们)+叻”。例如: (64)好你们哩,娃娃大口览,不听话啊! (65)好你哩!咱们现在准备扩大砖场,忙乱事在后边哩!能作定语的仅一个“好”,其他词义、语法功能即使相同的词语也不能代替。“我”位置上的代词,还可以是“你(们)”。在“好”与“你(们)”之间有时可以有代词“那”出现。例如: (66)好那你叻,谁解不下不懂个好。 (67)好那你们叻,这回饶哩我吧。 绥德话的这种句式在陕北方言中使用的较为普遍,例(51)是来自路遥先生的平凡世界中。山西晋语中也存在,以下例子是来自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2版)。例如: (68)(他)斥责道:“好你咧!不要抽了,把人家给呛死了!”(3回) (69)(康大婶)伤心地哭着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2《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 一、简单电现象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北京课改版
- 六年级体育上册 第二十八课 跳长绳说课稿
-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第二中学初中信息技术 3.2.1《windows初步》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 高校竞聘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学校水果采购合同
- 中高职衔接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路径
- 2025娱乐公司高层管理合同
- 项目管理信息化对文体场馆建设的推动作用
- 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对接机制构建
- 电梯从业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九讲 全面依法治国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新媒体文案写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细胞》PPT课件-完美版
- 托育园厨师安全工作责任书
- 《编程猫系列》第1课-Hello-编程猫(课件)
- GB 16899-2011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 非典型骨折课件
- 封闭区倒塌围墙修复施工方案
- 户口本翻译样本-Word范文-Word范文
- 企业融资计划书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