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字演化故事大全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汉字演化故事吧! 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一、汉字的最初模样 甲骨文 甲骨文最早在龙骨上发现,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历史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由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金文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 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 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 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根据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zhu)文之别。 汉字发展到大篆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大篆具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三、汉字的统一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 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技术面试题目及答案
- 文化娱乐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趋势报告
- 邮储银行2025南平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工商银行2025黄南藏族自治州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快速成型
- 邮储银行2025宣城市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产业变革潜力
- 中国银行2025岳阳市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农业银行2025巴彦淖尔市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建设银行2025白山市秋招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题库
- CISA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认证备考试题库(600题)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表单一整套
- DB21∕T 3149-2019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 报价函(工程项目招标文件资料)
- 【退休欢送会】课件
- 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培训课件
- 电力增容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重大(2023)版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语言学概论》教案(完整版)
- 大件设备海运包装方案
- 2024年全国营养师技能大赛职工组(营养与体重管理)理论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