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1页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2页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3页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4页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相关知识 孟子介绍 1善于论辩。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3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知识梳理1.词类活用掌握下列加点词的用法。(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2.句式找出文中运用下面句式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掌握其用法。(1)或或文中句子 翻译 (2)直耳,是也文中句子 翻译 (3)是何异于文中句子 翻译 (4)未之有也文中句子 翻译 三、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3.发百发百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4.兵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5.胜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补充(1)于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通假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亮点探究1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探究学习2“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学习:寡人之于国练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洿池(w) 鸡豚(n)饿莩(pio) 狗彘(zh)B.丧死(sn) 庠序(in)牲畜(ch) 王天下(wn)C.数罟(c) 孝悌(t)供养(n) 移粟(s)D.胜用(shn) 树桑(sn) 斧斤(h) 曳兵(y)2.对下列文言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此句只表明以尽心施政来关心百姓,所以孟子批评他。)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加重了语气,加重后的语气,以最靠近实词的一个语气词为准。)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前两句描绘紧张的战斗场面,后一句描绘可耻的逃跑行为,对照鲜明。)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此句既点明“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正面回答了梁惠王的问话,对下文没有提起作用。)3.对文中文言知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而”是表顺承的连词,译为“就”。)B.寡人之于国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两个“然”字用法不同: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拟声词的词尾。)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也”在这里表示肯定语气。)4.下面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 B. C. D.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轲论辩时,善于借题发挥,“王好战,请以战喻”就属此类。B.孟轲和他的老师孔子一起创立了儒家学派。C.孟子是春秋中期的儒学大家 。D.孟轲施“仁政”的重要步骤,就是要“制民之产”,满足百姓必要的生活需求,本文的“不违农时”“五亩之宅”,就属此类。6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7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 )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9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 曹刿请见。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A B C D10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诸侯自称,意谓寡德之人。B.河东凶亦然 河: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指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D.谨庠序之教 庠、序:都指学校,分别为殷、周时说法。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数”字相同,两个“胜”字也相同。 B.两个“数”字相同,两个“胜”字不同。C.两个“数”字不同,两个“胜”字相同。 D.两个“数”字不同,两个“胜”字也不同。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同“污”) 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涂有饿莩(,饿死的人)C.鸡豚狗彘之畜(,猪) 谨庠序之教(,学校)D.鱼鳖不可胜食也(,尽) 七十者衣帛食肉(,穿)1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用法和意思也相同。B.的用法和意思不同,的用法和意思也不同。C.的用法和意思不同,的用法和意思相同。D.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用法和意思不同。15.下列加点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夜缒而出,见秦君 必勿使反 太后盛气而揖之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河曲智叟亡以应 邹忌修八尺有余 老妇必唾其面 A./ B./C./ D./16.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7.选出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树之以桑 B.可以衣帛矣 C.填然鼓之 D.涂有饿莩18.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树之以桑 B.非我也,岁也 C.未之有也 D.申之以孝悌之义1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十个人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亩的农田,不要夺去它们的时间。C.申之以孝悌之义:讲给他们孝敬和尊爱的道理。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的事。20.文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衣帛、食肉三者归纳起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要使_。“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告诫统治者要重视_。21.节选的两段话都使用了_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8题。 (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22.下面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控制。 B.定于一 一:统一。C.天下莫不与也 与:语气词“欤”。D.今夫天下之人牧 人牧:官员,首领。23.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两句中四个“也”字相同,都表判断语气。B.“孰能与之”“沛然谁能御之”两句中两个“之”用法一致,指代内容也相同。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其意是说饿死不是统治者的责任,而是百姓自己不掩埋。D.“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意为当今天下做官的没有不恨杀人的人。24.对语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两段选文都写到当时统治者的贪婪残暴。B.文(一)孟轲借指出梁惠王施政的不足,来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C.文(二)孟轲巧用回答“恶乎定”的话语引出施“仁政”可以统一天下的论断。D.文(一)、文(二)都用了“借题发挥,引人入构”的论辩手法。25.翻译: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26.翻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_27.翻译: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28.读名著红楼梦,分析林黛玉、薛宝钗不同的性格特点。学案答案1. 词类活用(1) 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树。(2)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3)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4) 罪,名词活用作动词,归罪。(5) 来,安;使动用法,使之来,使之安。(6) 尊,使动用法,使尊。2. 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屡次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优美的补充(1)于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移其民于河东 到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2)通假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 通“毋”,不要。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1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2“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 练案参考答案1.解析:B项,“庠”应读“in”;C项,“供”应读“n”;D项,“斧”应读“f”。答案:A 2.解析:A项,“移粟移民”已表示关心百姓;B项,“多个语气词连用”最后一个才是表意重点;D项,对下文有提起作用。答案: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