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之异同.pdf_第1页
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之异同.pdf_第2页
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之异同.pdf_第3页
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之异同.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 曾国藩的 经史百家杂钞 与姚鼐的 古文辞类纂 既有相似之处 也存在明 显的歧异 二者在文体分类上 大体不甚相远 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 重视韩 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 但 杂钞 在 类纂 的基础上增删文类 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 又于经史子集并录 骈散兼收并蓄 在对历代文 的抉择上 首重秦汉文 兼取魏晋六朝文 轻视明清文 与 类纂 以收录集部文为主 不屑骈体 首重唐宋文 推 崇明清文 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 杂钞 拓宽了古文领地 扩大了桐城门庭 也修正了桐城文统 于 此 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 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关键词 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辞类纂 文类观 古文观念 文统 中图分类号 I206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6132 2010 02 0056 04 收稿日期 2009 09 28 作者简介 代亮 1980 男 山东潍坊人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鲁迅 集外集 鲁迅全集 七 第136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王定安 求阙斋日记类钞 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刻本 经史百家杂钞 与 古文辞类纂 之异同 代亮 南开大学 文学院 天津300071 鲁迅先生说过 凡是对于文术 自有主张的作 家 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 倒并不 在文心 文则 诗品 诗话 而在出选本 自梁萧统 编 文选 以后 选本即在各个时代层出不穷 绵延不 绝 在文学批评高度繁荣的清代 就文章学领域而 论 作为桐城 定鼎 者的姚鼐所编 古文辞类纂 以 下简称 类纂 以及号为 桐城中兴盟主 的曾国藩 所编 经史百家杂钞 以下简称 杂钞 均蜚声遐 迩 对后世亦甚有影响 作为同一 统系 的文章选 本 二选既有相似之处 也存在明显的歧异 在文体 分类上 二选 大体不甚相远 在篇目的采择上多有 重合 重视韩 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 但 杂钞 在 类纂 的基础上增删文类 更为简赅 且于经史子集 并录 骈散兼收并蓄 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 首重秦 汉文 兼取魏晋六朝文 轻视明清文 改变了 类纂 以收录集部文为主 不屑骈体 首重唐宋文 推崇明 清文 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 杂钞 在拓宽古文领 地的同时 也扩大了桐城门庭 修正了桐城文统 一 曾国藩自称粗解文章由姚鼐启之 在他研习古文 的过程中 姚选 类纂 自始至终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在 居京期间 1840 1852 曾国藩日记中时有阅读 类 纂 的记载 若干年后 他仍将之列为自己最喜读的书 目 余于四书五经之外 又好 通鉴 文选 及姚 惜抱所选 古文辞类纂 1 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谕纪泽 476 477 此外 他还屡屡以之与 文选 来指导门生和家人为 文 凡文之为昭明暨姚氏所选者 则细心读之 既不 为二家所选 则另行标识之 1 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 谕纪泽 331 对其之尊崇亦可见一斑 但禀性 倔强 的曾国藩自 不会建一人之言而自隅 随着对古文内部诸多问题 的认识日趋深入 他自编选本的念头也愈来愈强烈 咸 丰元年 1851 日记有曰 词章之学 吾之从事者二书 焉 曰 曾氏读古文钞 与 曾氏读诗钞 二书 皆尚未 纂集成轶 然胸中已有成竹矣 以 曾氏 冠其名 自 家之学俨然已具雏形 其书虽未编定 但他似乎已对 全书的体系框架甚至具体选目有了通盘筹划 也隐隐 透露出他欲摆脱依傍 在 类纂 外自立一帜的消息 据年谱和日记 曾国藩选 经史百家杂钞 始于 咸丰十年 1860 二月 至闰三月二十二日书成 时间 极短 似一蹴而就 随意而为者 但若结合上文所引 则其想法由来已久 而又过10年后方始着手成选 其 中固有牵于军务杂事的原因 但亦当有出于谨慎 深 思熟虑而不愿轻易为之的心理 因此可谓厚积薄发 十年磨一剑 不可忽视的是 曾国藩在选文过程中对 类纂 借鉴颇多 其一 在文体分类上 杂钞 分文体 为13类乃是在 类纂 11类的基础上损益而成 杂钞 除去增加 叙记 典志 两类文体 删去 类纂 中的 赠序 外 其余9类则与 类纂 基本相同 杂钞序例 有曰 曰论著 曰词赋 曰序跋 曰诏令 曰奏议 曰书 牍 曰哀祭 曰传志 曰杂记 九者余与姚氏同焉者 也 与 类纂 论次微有异同 大体不甚相远 2 页1 此其一 其二 在篇目的采择上 杂钞 也借鉴了 类纂 二选选目之重见者 据我们的初步统计 论著 类有23篇 序跋 类32篇 奏议 类42 篇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9卷第2期 2010年2月 Vol 9 No 2 Feb 2010 书说 类30篇 诏令 类21篇 传志 类37篇 杂 记 类37篇 词赋 类42篇 哀祭 类12篇 共计276 篇 占 杂钞 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这应当不是无意 的巧合 曾国藩更明言所选古文中未注明名氏者 大约不出 百三名家全集 及 文选 古文辞类 纂 之外 1 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 谕纪泽 637 可见 类纂 在 杂钞 的成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参考作用 其三 若 以选目数量中所体现的为文祈向而言 二选也有一 致之处 杂钞 各卷目录下均标明各类文体的正宗 以单个作家而论 以韩愈文为宗者有哀祭 论著 词赋 传志 书牍 杂记等六类 以欧阳修文为宗者有序跋 诏 令 哀祭 传志 典志 杂记等六类 韩 欧并列第一 杂 钞 所选单个文家中 居于前二位者为韩愈文110篇 欧 阳修文53篇 无独有偶 类纂 选文中居于前二位者也 是韩文132篇 欧文66篇 在对韩 欧文的喜好上 二选 一脉相承 也可见桐城文派为文的正统一以贯之 二 但 杂钞 与 类纂 的和而不同之处也比比可见 比如文类区分 选录范围 以及历代文所占的比重等 等 于此 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 尚的自家特色 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首先 杂钞 与 类纂 的文体分类观虽 大体不 甚相远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杂钞 分文体为 三门11类 类下再予以细分 更趋简化 此种分门别 类的方式 或有取于宋人真德秀 文章正宗 的做法 文章正宗 分文为辞命 议论 叙事 诗赋四大门 在 门下再分类别 杂钞 则分为 著述门 告语门 记载门 三门 盖合真氏之 议论 诗赋 为 著 述 易 辞命 为 告语 变 叙事 为 记载 更为简 赅 杂钞 在 类纂 文体分类之外 新增 叙记 典志 二类 同时将 类纂 中的 赠序 类删去 杂 钞 所以删去 赠序 一类 盖与曾国藩鄙夷赠序的 观念有关 送人序 退之为之最多且善 然仆意宇 宙间乃不应有此一种文体 后世生日有寿序 迁官 有贺序 上梁有序 字号有序 皆此体滥觞 至于不可 究诘 3 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二日 复吴敏树 1154 因此 他在 杂钞 中 仍然采取传统选本将赠序入 序跋 类的做法 选入 韩愈和欧阳修的四篇 赠序 内中不无纯洁古文文 体的用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 赠序 一类自韩愈后数 量已蔚为壮观 杂钞 有意不为之 立名 不能不说 是一个缺憾 此反不如 类纂 更为通达 其次 从选文的来源看 如 经史百家 之名所暗 示 杂钞 在主要采择集部著作的同时 也多选经 史 子部著作 据我们的大致统计 杂钞 所选26卷 700余篇文中 选自经部者 有 诗经 19篇 尚书 13 篇 三礼 18篇 易 4篇 左传 28篇 孟子 8篇 以及许慎 说文解字序 等共计91篇 选自史部者 有 史记 25篇 汉书 9篇 后汉书 3篇 三国志 2 篇 唐书 1篇 资治通鉴 11篇 以及马端临 文献 统考序 等共52篇 选自子部者 有 庄子 9篇 荀 子 3篇 韩非子 1篇 以及宋代理学诸人周敦颐 程 颐 范浚 朱熹各1篇 张载2篇 司马光 范仲淹各1 篇 共21篇 三类共计164篇 占全选的近四分之一 相比之下 类纂 所选文690篇 绝大多数出自集部 诸家 其次则为史部 包括 战国策 38篇 史记 8 篇 于经部和子部篇章均付阙如 对于所以多选经书 的原因 杂钞序例 曰 近世一二知文之士纂录古文 不复上及六 经 以云尊经也 然溯古文所以立名之始 乃由 屏弃六朝骈俪之文而反之于三代两汉 今舍经 而降以相求 是犹言孝者敬其父祖而忘其高祖 言忠者曰 我家臣耳 焉敢知国 将可乎哉 余 钞纂此编 每类必以六经冠其端 涓涓之水 以 海为归 无所于让也 姚姬传氏撰次古文 不载 史传 其说以为史多不可胜录也 然吾观其奏议 类中 录 汉书 至三十八首 诏令类中 录 汉 书 三十四首 果能屏诸史而不录乎 余今所论 次 采辑史传稍多 2 页1 这里 曾国藩以六经为古文之源头 认为选录古 文而不及六经是数典忘祖的行为 体现出强烈的追本 溯源意识 而为其所不满的 近世一二知文之士 似也 包括了姚鼐在内 杂钞 包容广大的古文观念 受韩 柳的古文观念影响之迹彰明较著 众所周知 古文之 名成于韩愈 柳宗元 二人以三代两汉之文相倡 为他 们视为典范的作品包罗了经 史 子 集四部 杂钞 于经史子集全面收录 无疑与之一脉相承 相比于 类 纂 而言 这也大大拓展了古文的领地 杂钞 将经 史 子 集等均归入 古文 的名下 古文 既包括了审美性的篇章 也涵盖了实用性的 文字 寄托了曾国藩于古文记叙 说理 抒情 经济等 多重功能的期待 所以多选经史之作 除了扩大师 法典范的范围之外 与其学术思想也有密切关联 曾 国藩入翰苑后 毅然有效法前贤 澄清天下之志 讲 求经世学 在道光二十一年 1841 他又问学于唐 鉴 从事于宋儒心性之学的研讨 唐鉴在告之以 朱 子全书 为宗 的同时 更告以 经济不外看史 古人已 此处统计 有同一篇目而在二选中分入不同门类者 则不计在内 下文所列表亦同 此处统计 选自史书中所载奏议 诏令类 不计在内 类纂 统计亦同 李元度 曾文正公行状 天岳山馆文钞 225页 续修四库全书1549 册 代亮 经史百家杂钞 与 古文辞类纂 之异同2010年第2期 57 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秦汉 魏晋 六朝 唐宋明清秦汉 魏晋 六朝 唐宋明清 论著40591254270 序跋90435190400 奏议491340434100 书牍4603901322300 诏令350004511290 哀祭303051118360 辞赋4991507329140 杂记006511112462 传志7010622302446 总计2221039144280922768 然之迹 法戒昭然 历代典章 不外乎此 2 七月十四日48 因 此 可以说曾国藩早在为学初期就奠定了以经 史为经 世之本的学术理念 所谓 经以穷理 史以考事 舍此二 者 更别无学矣 1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致诸弟 55 而对经史之学的 重视 曾国藩终生不变 他既以经史为学问之根本 学 问之道 能读经史者为根坻 1 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 致沅弟 393 另外 我们注意到 曾国藩在咸丰初年为自己的选本 定名为 曾氏读古文钞 而至咸丰十年成书时却改换 为 经史百家杂钞 个中原因 值得深味 在 杂钞 成 书的前一年即咸丰九年 1859 曾国藩作 圣哲画像 记 一文 具道一己为学志向与规模 文中他延续自姚 鼐 戴震以来将学术分为义理 词章 考据的作法 列 自先秦至当代32人为所俎豆的典范 如文 周 孔 孟之圣 左 庄 马 班之才 诚 不可以一方体论矣 至若葛 陆 范 马 在圣门 则以德行而兼政事也 周 程 张 朱 在圣门则 德行之科也 皆义理也 韩 柳 欧 曾 李 杜 苏 黄 在圣门则言语之科也 所谓词章者也 许 郑 杜 马 顾 秦 姚 王 在圣门则文学之科 也 顾 秦于杜 马为近 姚 王于许 郑为近 皆 考据也 此三十二子者 师其一人 读其一书 终 身用之 有不能尽 4 页292 其中诗歌领域的李 杜 苏 黄已入其 十八家诗 钞 而将诸葛亮 陆贽 范仲淹 司马光等人归为 德 行而兼政事 虽未明确提出 经济 一科 但隐然已 具其实 曾国藩置他们于讲求义理的北宋诸子之前 隐隐体现出他对 经济 的重视有过于 义理 在 杂 钞 所选文中 经世之学的代表诸葛亮 陆贽 范仲淹 司马光等有11篇作品入选 理学家如周敦颐 张载 程 颐 朱熹等有5篇入选 考据之学的代表马端临 姚鼐各 有1篇入选 也体现了他学术取向的高低侧重 而 杂 钞 所特辟的 叙记 典志 两类中 几乎全部选自经 史著作 前者所选绝大多数是史书叙述战事之作 而后 者选经史著作中的记载地理 典章 礼仪等内容的篇章 虽有些质木无文 但却关乎治教政令 正体现了其对古 文实用价值的重视 也是其经世之理念的直接显现 同时 杂钞 改变了 类纂 不录骈体的做法 如 书牍 类即选丘迟 与陈伯之书 等骈体名篇 于唐 宋文中亦选陆贽骈文7篇 曾国藩认为骈体文也可以 承担散体文论事说理的功能 如他赞扬陆贽的骈体 奏议 义理之精 足以比隆濂洛 气势之盛 亦堪方 驾韩苏 认为骈文一样可以承担散文的论事说理 功能 在内部创作规律上二者也并非壁垒分明 不可 沟通 在为骈文正名之余 也主张骈体应言之有物 为其指出向上一路 实际上 早在道光二十五年 1845 曾国藩作 送周荇农南归序 一文 就已表达了骈散 兼取的理念 一奇一偶者 天地之用也 文字之 道 何独不然 继之叙述康熙 雍正之间的以魏禧 汪琬 姜宸英 方苞等人为代表的古文之盛后 曰 沿及今日 方 姚之流风稍稍兴起 求如天游 齐焘 辈闳丽之文 阆然无复有存者矣 4 页166 胡天游 邵 齐焘均是乾嘉时期的骈文名家 曾国藩对他们的向 往之情 也间接表达了对古文家排斥骈文的不满 因 此 杂钞 对骈文的重视既是曾国藩由来已久的理 念使然 似也是对桐城派重散轻骈观念的有意反拨 这也拓宽了古文发展的路向和空间 在编选 杂钞 期间 他更得出这样的结论 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 由徐庾而进于任沈 由任沈而进于潘陆 由潘陆而进 于左思 由左思而进于班张 由班张而进于卿云 韩 退之之文比卿云更高一格 解学韩文 即可窥六经之 阃奥矣 5 咸丰十年三月十五日474 475 曾国藩以韩文为沟通 骈散的枢纽 在此基础上回归不分骈散的六经 也实 现了对韩柳 古文 的复归 我们知道 韩柳古文名为屏 斥八代而回归三代两汉 而其自身创作却颇能采撷骈 文的词藻及声韵之长 具骈散合一之美 桐城派自方苞 起以韩 欧相标榜 但于韩愈吸收八代之美则视而不 见 对骈散分疆划席 与 古文 本来面目反而有间 曾 国藩在骈散问题上的开通态度 反能超越桐城 得韩柳 古文之本来面貌 也纠正了桐城派重散轻骈的观念 再次 自选目数量来看 杂钞 最重秦汉文 其次 则为唐宋文 兼取魏晋六朝文 而于明清文则较为冷 漠 此与 类纂 最重唐宋 其次则为秦汉 明清 而蔑 视魏晋六朝文大相径庭 这里 不妨将 杂钞 与 类 纂 所共有的九种文体的具体选目列表如下 鸣原堂论文 12067 12068页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本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58 2010年第2期 除上表所列外 类纂 赠序 一类选唐宋文38 篇 明清文15篇 杂钞 叙记 典志 两类中选秦 汉文44篇 唐宋文5篇 全部计算在内 则 类纂 所选 唐宋文达四百余篇 秦汉文视唐宋少却近两百篇 盖 姚鼐有惩于明代前后七子 勉强作汉人 以至于 反 成明人之伪体 是以尤重唐宋 而 杂钞 则以秦汉 文为最多 达三百余篇 所选多为经史及词赋 比 类 纂 多出百余篇 多出唐宋文五十余篇 总体而论 杂 钞 中秦汉文与唐宋文的数量悬殊远不如 类纂 在 杂钞 各编目录中目为正宗的作家中 秦汉文家占十 种文类 唐宋文家有九类 其尤重秦汉之意即此可见 杂钞 兼取魏晋六朝 扩大了桐城门庭 我们知 道 桐城派自方苞以来即不屑于魏晋六朝之作 将 语录中语 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 汉赋中板重字法 诗歌中隽语 南北史佻巧语 等一概摒斥于古文之 外 姚鼐稍稍扩大桐城门墙 类纂 在 奏议 颂 赞 辞赋 三类中选取魏晋六朝文10篇 但于骈文 仍一概不收 盖以为骈文注重声律词藻及对偶而缺 乏实际内容 与其道艺合一的艺术追求相抵牾 类 纂序目 明言 古文不取六朝人 恶其靡也 独辞赋 则晋宋人犹有古人韵格存焉 惟齐梁以下 则辞益俳 而气益卑 故不录耳 6 页22 姚鼐对魏晋六朝文的蔑 视 在对待 文选 的态度上也反映出来 他认为凌廷 堪 以 文选 为文家之正脉 的看法为可笑至极 盖 文选 收录骈文与魏晋人之作较多 与姚氏坚守 古 文 壁垒的观念不合 正所谓 屏弃六朝骈俪之习 以求所谓神理 气味 格律 声色者 法愈严而体愈 尊 这与曾国藩所提倡的 徒摹唐宋文而不及 文 选 则训诂弗确 不能及于古 迥然不侔 杂钞更 自 文选 中 甄录至百余首 杂钞 中除实用性较 强的 论著 序跋 诏令 外 其余八类均选魏晋 六朝文 共计90余篇 是姚选的九倍 杂钞 更分别 视王羲之 潘岳 庾信为 书牍 词赋 哀祭 正宗 之一 如以桐城家法视之 可谓 离经叛道 杂钞 与 类纂 在对唐宋文的态度上相对来讲 分歧较小 但如果予以细分 则 杂钞 在注重八家文 之外 搜罗更广 采八家以外陆贽 李翱 范仲淹 司 马光 周敦颐 张载 程颐 范浚 朱熹等18篇 且选陆 贽骈体文7篇 均为关乎政教 义理之作 而 类纂 选 唐宋文则以八家为绝对主体 八家文外只有李翱文2 篇 晁补之1篇 张载1篇 且全部为散体文 可见二者 心目中的 唐宋文 既有宽狭之分 同时也体现出 杂 钞 唐宋文 的政教意味稍浓于 类纂 杂钞 与 类纂 在对待明清文的态度上差别较 大 类纂 于明清文选59篇 其中归有光文32篇 方苞 文11篇 刘大櫆文16篇 实欲建构自方 刘 归而上溯 唐宋八家的古文谱系 统系意识彰明较著 而 杂钞 选明清文仅8篇 不足姚选的五分之一 共有归有光文 7篇 姚鼐文1篇 摈弃方 刘之作不录 我们知道 曾国 藩与姚鼐渊源颇深 即便是在晚年也依然称赞姚鼐不 离口 咸丰八年 1858 他作 欧阳生文集序 文中追 溯桐城派的建立与繁衍状况 认为 举天下之美 无以 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4 287 实亦间接表明皈依之心 而 姚鼐则推崇归氏 其文风的渊懿雅驯与归有光也一脉 相承 曾国藩选录二者之文或有鉴于此 但曾氏对方 刘二人的成就并不以为然 他说方苞因文道兼顾而 不得入古人之阃奥 3 咸丰八年正月初三日 致刘蓉 611 612 又言 其古文号为一代正宗 国藩少年好之 近十余年亦 别有宗尚矣 1 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致沅弟 749 则自咸丰初 年其已弃方苞而不顾 又指刘大櫆 诚非有过绝辈流 之诣 3 咸丰十年七月十六日 复吴敏树 7495 对 类纂 多选刘文 也有批评 杂钞 将姚鼐所推举的方苞 刘大櫆一并 推倒 客观上也修正了桐城文统 杂钞 的编定对于曾国藩个人和桐城派都有重要 意义 自前者视之 它标志着曾国藩的古文之学自成一 家 杂钞 成书的明年即咸丰十一年 1861 曾国藩兵 困祁门 险象环生之际 在不无遗嘱意味的家书中说 到 惟古文与诗 二者用力颇深 探索颇苦 古文 尤确有依据 1 三月十三日 谕纪泽纪鸿 662 其重要依据当是 杂钞 的成书 自后者而论 杂钞 于经史百家 皆 归熔铸 骈散兼容 秦汉 魏晋六朝与唐宋 明清并 包 可谓海涵地负 包罗广大 也超越了桐城派局限 于唐宋八家的家法 而桐城文派所以能实现 中兴 也与此观念关系重大 参考文献 1 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 家书 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 2 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 M 四部备要本 3 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 书信 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5 4 曾国藩 曾国藩诗文集 M 王澧华点校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 2005 5 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 日记 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7 6 姚鼐 古文辞类纂 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6 与陈硕士 惜抱先生尺牍 卷六 道光三年刻本 沈廷芳 方望溪先生传后 隐拙集 卷四十一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 第10册 齐鲁书社 2001 与伯昂从侄孙 惜抱先生尺牍 卷八 道光三年刻本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 拙尊园丛稿 288 页 续修四库全书1561 册 费行简 近代名人小传 32 33页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8辑 台湾文海出版社 薛福成 寄龛文存 序 庸庵文编 212页 续修四库全书 1562册 下转第63 页 代亮 经史百家杂钞 与 古文辞类纂 之异同2010年第2期 59 责任编辑 王金龙 自我牺牲 自我折磨 自我约束中失落着 哀怨着 当 白大省发出 永远有多远 的追问时 她是有些张皇 的 我在哪里 白大省的执著于 仁义 和行走的 落寞 源自于这种 仁义 的桂冠 已经在新时代里 显得沉重 坚硬 乃至不合尺寸 为什么呢 因为这 仁义 的强加 不是来自个体心底的认同 不是自我 心性提升的驱使 不是首先做好自己又活好自己的 常态需求 由此 我们得到启迪 在新时代里 我们一 方面要思考如何从传统中汲取最有价值的东西 以 使人类和民族的精神特质不断传承 另一方面 又要 能够决断地 开放地吸纳新时代所赋予的内涵 从而 铸造出合乎人性又切合时代的道德精神 21世纪初 的北京 白大省曾经作为一个仅有的剩余 残存的精 神 温暖的死角 行走在那片精神之城 今天 当我们 重新梳理了精神脉络之后 铁凝和我们 在深情地一 瞥白大省后 有理由带着自信和乐观 重新上路 因 为 我们已经知道 我们在哪里 参考文献 1 铁凝 创作谈 永远的恐惧与期待 J 小说月报 1999 2 2 铁凝 文学 梦想 社会责任 铁凝自述 A 於可 训 小说家档案 C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3 孙犁 谈铁凝 哦 香雪 J 青年文学 1983 2 4 铁凝 我写作我的灵魂在场 J 东方 2000 3 5 奈比斯特 大趋势 结束语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84 6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A 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 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责任编辑 王金龙 上接第59 页 朱崇娴 我们在哪里 2010年第2期 63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Classical Works and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DAI L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Both belonging to the works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the most distinguished among the mid Qing Dynasty schools of literature the anthologies of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Classical Works compiled by Zen Guofan and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by Yao Nai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ir genres there are generally alike With regard to the contents they share much coincidence in selecting what should be incorporated When it comes to the works of Han Yu and Ouyang Xiu both give their high credit However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Classical Works made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of its genres predicated o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reflecting its emphasis on classical Chinese essays or prose It not only incorporates classical works historical works philosophical works and Belles lettres but also takes in parallel prose styles and other literary styles In terms of its preference of works of past dynasties priority is given to the works of the Qin and the Han Dynasties due premium is also put on the works of the period of the Wei Jin and the Six Dynasties however work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downplayed The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on the other hand takes literary works as its main objects for collection while belittling parallel prose In terms of its preference of works of past dynasties priority is given to the works of the Tang and the Song Dynasties the work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also highly esteemed but the works of the Wei Jin and the Six Dynasties were disdained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Classical Works has extended the realm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ropagated the fine traditions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from which we can also perceive Zen Guofan s outlook on ancient writings his own preference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uccession within the Tongcheng School Key words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Classical Works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classification outlook on ancient writings prose tradition Where Are We On 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ce Reflected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