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doc_第1页
《双城记》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doc_第2页
《双城记》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doc_第3页
《双城记》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城记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摘要: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 。自从1928年被魏易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作品中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都使中国的读者产生很大的兴趣,中国的几代学者也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以自己对这部世界名著的各自理解不断地在对其进行翻译与研究,使中国的读者能够接触不尽相同的双城记。1、 双城记在中国不同时期的译本及特色。1、1928年,长期与林纾合作的翻译伙伴魏易独力将双城记译成中文,取名为双城故事1。这是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自1859年问世以来第一次以中文的版本出现在中国。在这一版本中,基于当时的民国的时代背景,这一版本采用了文言兼白话的章回体形式。以下是双城故事的第一段:“吾书开场。为最佳之时代,亦为最恶之时代。为才知之时代,亦为冥顽之时代。为信仰之时代,亦为怀疑之时代。为光明之时代,亦为黑暗之时代。言其善,譬诸阳春,自兹以往,渐渐入于佳境。语其恶,犹之严冬,孀雪载途,弥望皆呈可怜之状。其时主乐观者,以为步步接近天堂,主悲观者,则谓渐渐坠落地狱。质言之,当时情形,非可以与今日相提并论。为之作史者,无论所加考语为恶为恶(原文如此引者注),必须冠以绝对之辞,通常之形容词,不足尽其万一也。”2当然,翻译采用这种形式,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在民国时期,翻译国外小说采用中国小说的章回体形式也较为普遍,这种形式使得译者和读者都很熟悉,因此也易于接受。但同时,采用章回体也有着一定的缺陷。如“不能体现原作的语言特征”3,这也就达不到翻译中对于“雅”的要求,无法尽可能地表达出原作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魅力。2、第二个版本是1935年由奚识之翻译的双城记。“奚识之在翻译时较常采用直译的方法,难免导致译文僵硬。他的译文有些措辞比较古怪,不太符合汉语习惯,无法再现原文字句的形貌特征, 因而也不能让读者达到与读原文相同的感受。从译本的措辞上看, 奚识之翻译原作的时间应该是比较久远,相对来说当时的翻译水平有限,在译文中偶尔可见古典气息。”4但是基本上他的译文也能够完整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3、第三个版本是1939年由张由纪翻译的双城记,译本初版于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在这一版本中,作者的翻译方式距文言显得遥远而更偏向于白话。第一段是这样的:“际此吉时良辰,又系凶戾恶日,是智慧的时期,却又是愚蠢的时期,是足以取信的时期,而又是难于置信的时期,这个时候,是光明,亦是黑暗,有春日的希冀,又有冬天的失望,我们有一切,我们也没有一切,我们可以上升天堂,亦可以下临地狱简括的说,这个时期,是很像当代的时期,因为有些好批评的作者,坚持着:这可算是一个真美善的时期,也可算是一个奸邪淫恶的时期,只要择其两者中之尤者以凭比较好了。”5当然,采用白话文形式进行外国著作的翻译也已很常见,这种形式更加有助于译者对于原著中事件细节的叙述以及情感的表达,同时也会使著作显得更加通俗。“缺陷是使原著的结构和意义在某些部分被破坏”6。4、第四个版本是许天虹在1945年译出的双城记,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和上海平津书店分别出版,是其在此期间的主要译作迭更司选集的第二部。也许是许天虹个人经历的缘故,“他在翻译著作时过多地采用了欧化的句法结构,这种翻译腔造成了读者在接受上的吃力、被动局面,”7因此,尽管这个译本在和其它的文言白话译本的比较中符合当时读者的接受倾向,受欢迎程度要高,但也不可避免的使读者产生了拒斥感。5、第五个版本是1947年由罗稷南翻译的双城记。“罗稷南翻译双城记,并且重译,初次翻译是1947 年骆驼书局出版,语言为白话文,使用了大量繁体字; 1955 年重译,1983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该书修订重版,但较重译版本改动不多。”86、第六个版本是文革结束以来对读者影响较大的张玲、张扬在1989年的合作译本。中文系出身并且爱好英文的张玲更加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使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表达同一著作时能够更加的贴切、自然,并且有其夫张扬的通力合作,用时三年完成译本,使得双城记这一名著中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在1998、2003年又分别将其重版。7、第七个版本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2年版的宋兆霖、姚暨荣译本,此译本又在2000年重版。“这个译本在内容上更加充实,有译本序、初版序、珍贵彩色照片等,前有主要人物表,后有文学大事年表,信息含量全而多。”9同时由于宋兆霖和姚暨荣极高的文学素养,他们翻译的版本,叙事更贴近那个年代,更符合小说的欣赏。8、第八个版本是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的孙法理译本(1999年重版)。相较于其它版本,孙法理的版本在页脚处做了适量的注释,便于读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故事剧情,更加便于读者了解原著所述故事。2、 双城记在中国的研究。狄更斯的著作双城记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喜欢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探究。他们纷纷从各个视角、不同的领域,对这一名著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探究。经过收集各方面资料,我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对双城记中人道主义和“仁爱”思想的解读与研究。 研究者通过双城记中人物的塑造、事件的发展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认为双城记中的最大亮点和意义就是其体现出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并且从当时盛行的人道主义出发,高度赞扬了狄更斯未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所采取的“仁爱”思想。“作者通过法国大革命,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和正反人物的鲜明对比,都体现了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10“从作品中作者对善良、正直的赞扬,对复仇者暴力行为的否定,可以感受到作者所具有的人本精神和明确的政治倾向。”11“小说宣扬仁慈、博爱与宽恕,否定暴力和仇恨,人道主义的特征极为鲜明。”12“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暴力革命。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13“小说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作家对革命的赞扬与疯狂复仇的批判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感化那些被扭曲的心灵。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14“作家的思想似乎很明确:希望人们互敬互爱彼此谅解;穷者不应失去自身应有的尊严与人格,富者要以仁慈之心对待社会下层贫民。可以说,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爱”。“仁爱”思想的氛围弥漫于他的全部创作之中。”152、对双城记中宗教观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对双城记这一著作的研究,发现作者对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除过人道主义精神之外,也是西方宗教观的一种体现。“小说还宣扬了在爱和再生的追求中的牺牲精神。其中,激情、宽恕和复活,明显具有宗教色彩。故事情节、场景描写以及人物刻画三个方面都揭示了小说的宗教底蕴。”16“作者精心创作这一故事的动机除了真实反映人民疾苦和谴责贵族的残暴行为外,更旨在宣扬、歌颂自己的宗教情感基督的仁爱和永生。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宗教主题主要体现在:教化功能、爱心传播、人道主义等方面。”173、 对双城记中象征艺术的探析。 研究者从专业的写作手法入手,认为狄更斯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小说以更加深刻的意义,使得小说在主题的体现上更突出,更精彩。“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曼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的杰作。小说中的自然景观、颜色色彩(红色风暴与金色丝)、声音(足音回响的二重奏)和人物动作(变幻中的编织)都被有选择地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表现小说主题的喻象。”18“红色(red)和金黄(golden)是小说双城记中重复出现的两种颜色。用来拓展和渲染主题。这部小说的主题包括复仇、仇恨、暴力、爱情、复活、和奉献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经典之作。红色在这部小说中象征着愤怒、疯狂、恐怖、暴力、复仇和流血。从小说的开头至结尾出现了很多令人眩目红色场景的描写。”194、对双城记所反映出的作者的革命态度的研究。 作为一部以法国大革命前期的图景为描绘对象的小说,毫无疑问,研究者都会从中读出狄更斯的革命热情,但由于其自身以及历史的局限性,又决定了他革命的不彻底性与两面性。不少研究者就这一点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狄更狄更斯对大革命的态度可以说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同情人民,认同革命必将到来;另一方面他又对革命场面做出种种恐怖描写。进而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反思与否定。虽然对革命的态度前后反差很大,然而却有内在一致性,即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革命的认识层面的偏差。”20“作者赞扬排山倒海势的人民起义肯定人民在进攻时的“无限的勇猛”。但同时也显得惴惴不安,他害怕人民群众会进一步向贵族阶级讨还血债愈来愈猛烈的革命风暴使狄更斯不寒而栗他时革命的态度改变了认为革命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它破坏了国家的安宁和家庭的幸福。这充分体现了狄更斯思想的两面性。”215、从摆脱“文学政治化”入手,结合双城记,研究其伦理价值观。研究者跳出双城记这本著作的限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学政治化”现象,对其所体现的伦理价值观进行了全新的探究。狄更斯“通过卡尔登这个典型人物,来贬抑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这新旧两派势力为了自身利益的残酷争斗,并向文艺复兴以来以追求个人利益为指归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理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折射出作者超越时代局限的批判精神和追求终极关怀的超越意识。双城记在艺术创作和伦理价值观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在无情地谴责封建贵族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也进行了深刻的鞭挞。”22此外,还有大量研究者从作者心理、双城记中某一具体物象如“监狱”、语言词汇、结构、主题等切入点入手,将双城记这本著作所展现的世界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有机会接触一个更加生动、更加鲜活、有血有肉的“双城世界”。参考文献:1 查利斯狄更斯著,魏易译述双城故事【M】1933年1月(著者照译本实录,该译本未标明出版社)2 方开瑞,民国时期采用章回体译述小说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18卷第3期3 方开瑞,民国时期采用章回体译述小说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18卷第3期4 朱向明,评Treasure Island的三个中译本,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 年 9 月第 7 卷 第 9 期5 方开瑞,民国时期采用章回体译述小说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18卷第3期6 方开瑞,民国时期采用章回体译述小说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18卷第3期7 赵毅,接受反应文论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中国社科前沿学术网,2010年11月8 朱衍华,罗稷南双城记的两个译本对比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10卷第6期9 网址:/xiaoshuo_27666.html10 周俊涛 刘彦哲,浅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时代文学2008年第10卷11 孙霏,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25卷第3期12 梁旭东,艺术家的良知与法国大革命 对双城记人道主义题旨的辨析,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 5月第17卷第3期13 赵国荣,人道主义精神在小说双城记中的体现,时代文学2009年第19卷14 李世荣,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时代文学2007年第3卷15 周慧梅,略论双饿铅中的仁爱精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25卷第1期16 马静,狄更斯双城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