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检测报告编制技巧_第1页
职业卫生检测报告编制技巧_第2页
职业卫生检测报告编制技巧_第3页
职业卫生检测报告编制技巧_第4页
职业卫生检测报告编制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卫生部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专家库化学中毒检测专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第一批职业卫生专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专家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定专家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评审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毒检测学组成员省级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专家库成员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劳动卫生职业病委员会第四届劳动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检测报告编制 原 检测报告是检测机构工作的最终产品 也是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 检测报告 检测与评价报告 检测报告 检测与分析报告 技术报告建议 原 报告改为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报告编制依据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是基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50号 第三十七条施行说明 ZW FZ 2013 002 2013年3月29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通知 安监总厅安健 2013 171号 2013年12月31日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 安监总厅安健 2014 39号 2014年4月14日 关于贯彻实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 安健函 2014 26号 2014年5月28日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50号 第三十七条施行说明ZW FZ 2013 002 2 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应至少包含下列13项信息 标题 例如 检测报告 检测与评价报告 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进行检测的地点 如果与检测检验机构的地址不同 检测报告应有唯一性标识 如系列号 和每一页上的标识 以及表明检测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必要时 所用标准或方法的标识 检测类别 检测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采样日期 或样品接收日期 和检测日期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 所用采样计划的说明 必要时 检测的结果 检测人员 复 校核人员 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或等效的标识 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 必要时 未经检测机构书面批准 不得复制 全文复制除外 检测报告的声明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 2013 171号 四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的要求1 生产工艺流程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3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 材料和化学品一览表4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5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季报汇总表6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7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合同书8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9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结果报告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 安监总厅安健 2014 39号 2014年4月14日 第二十一条应按照合同期限要求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 并出具技术报告 一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评价检测除外 除列出检测结果外 应按照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汇总检测结果 并给出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的结论 分析超标主要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建议 检测报告内容应完整 规范 信息全面 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1 标题 例如 检测报告 或 检测与分析报告 2 受检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进行检测的地点 3 检测报告应有唯一性标识 如系列号 和每一页上的标识 以确保能识别该页是属于检测报告的一部分 以及表明检测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检测报告硬拷贝应有页码和总页数 4 所用标准或方法的标识 5 检测类别 评价监测 日常监测 监督监测 事故性监测 委托检测 6 检测样品的描述 状态和唯一性标识 7 采样日期 样品接收日期和检测日期 8 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的名称及唯一性标识 9 检测结果和建议 结果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10 检测人员 复 校核人员 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或等效的标识 11 必要时 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 12 未经检测机构书面批准 不得复制 全文复制除外 检测报告的声明 关于贯彻实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 安健函 2014 26号 三 建立 六个坚持 行为准则日常教育等五项制度 全面落实机构及专职技术人员的责任要严格落实技术服务项目组人员构成制度 在出具的技术报告签名页应标明相应技术人员的专业及分工 专职技术人员按照专业或分工对技术报告相应内容负责 其中项目负责人对技术报告的整体内容负责 行业工程技术人员 卫生工程人员 公共卫生人员和检测人员 包括采样人员 检验人员 复核人员 对技术报告相应部分内容负责 2014年5月28日 三个比较 三个比较 三个比较 三个比较 检测报告的编制 基本要求 1 标题 例如 检测报告 或 检测与分析报告 2 受检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进行检测的地点 3 检测报告应有唯一性标识 如系列号 和每一页上的标识 以确保能识别该页是属于检测报告的一部分 以及表明检测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检测报告硬拷贝应有页码和总页数 4 所用标准或方法的标识 5 检测类别 评价监测 日常监测 监督监测 事故性监测 委托检测 6 检测样品的描述 状态和唯一性标识 7 采样日期 样品接收日期和检测日期 8 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的名称及唯一性标识 9 检测结果和建议 结果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10 检测人员 复 校核人员 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或等效的标识 11 必要时 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 12 未经检测机构书面批准 不得复制 全文复制除外 检测报告的声明 建议新增 报告内容 1封面封面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1 报告名称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2 报告编号 单位代号 年份 报告类型代号 序列号 单位代号2位数字 年份4位 报告类型代号2个字母序列号4位数 例如 012012PJ0001 报告类型代号有五种 日常检测 RC 评价检测 PJ 监督检测 JD 事故性检测 SG 委托检测 WT 评价检测除外 3 客户名称 4 检测类别 分为日常 定期 检测 评价检测 监督检测 事故性检测 委托检测 5 报告日期 6 检测机构 7 封面应加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用章 CMA CNAS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资质专用章等 并加盖机构检测专用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式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XXXXX号检测类别 受检单位 报告日期 年月日XXXXX检测机构 注意事项1 无检测检验专用章或检验单位公章无效 2 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或检验单位公章无效 3 报告无审核人 批准人签章无效 4 检测报告涂改无效 5 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 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公司提出 逾期不提出 视为认可检测报告 6 检测报告只对所检样品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负责 由委托单位自行采集的样品 本实验室仅对送检样品检测数据负责 不对样品来源负责 7 未经本实验室书面同意 本报告及数据不得用于商业广告 违者必究 XXXXX检测机构地址 XX市XX街XX号邮编 电话 传真 封面 纸张及字体要求 A4纸检测报告 宋体 黑体或楷体 字体二号 报告书编号 黑体 三号 客户单位名称 检测单位名称 宋体或黑体 三号 检测报告编制完成年月 宋体或黑体 三号 资质证书编号在左上角 证书号 2012331011S有效期至 2015年03月12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资质等级 甲级证书号 国 安职技字 2012 第A 2023号有效期至 2014年5月31日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报告疾控职测 2014 521号检测类别 客户名称 检测单位 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XX年XX月XX日 扉页 注意事项及声明 1 报告及复制报告必须有检测检验专用章或检验单位公章的声明 2 报告必须有检测人员 审核人 批准人签章的声明 3 检测报告不能涂改的声明 4 接受报告异议的声明 5 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 6 未经书面同意 报告及数据不得用于商业广告的声明 扉页 注意事项及声明1 报告未盖本公司 检测评价报告专用章 无效 2 复制本报告未重新加盖本公司 检测评价报告专用章 无效 3 本报告检测人员 复 校核人员 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或等效的标识 4 若对本报告有异议 请向本公司业务质量管理部提出申诉 5 未经本公司书面批准 不得复制 全文复制除外 检测报告 6 委托检测不能代替定期检测 委托检测报告封面应注明 本报告不能代替定期检测报告 公司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业务质量管理部 封2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影印件 封3 声明及签名 声明 检测机构名称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 标准和规范 在本次开展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职业卫生检测技术服务中 依法独立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 认真进行现场调查与记录 做好工作日写实 全面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 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 检测对象 检测和评价方法 确保所出具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报告 的真实性 合法性和实用性 并对其承担法律责任 检测机构 加盖公章 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 签名 封3 签名 项目负责人 姓名 技术职务 资质证书号 签名检测人员 姓名 技术职务 资质证书号 在本项目中所承担的工作内容 签名报告编写人 姓名 技术职务 资质证书号 签名报告审核人 姓名 技术职务 资质证书号 签名报告签发人 姓名 职务 签名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 2014 39号 第十条技术服务机构应按要求向被服务单位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影印件 二 所有参与本项目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情况 包括姓名 专业背景 资格证书和在本项目中所承担的工作内容等 2014年4月14日 关于贯彻实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 安健函 2014 26号 三 建立 六个坚持 行为准则日常教育等五项制度 全面落实机构及专职技术人员的责任要严格落实技术服务项目组人员构成制度 在出具的技术报告签名页应标明相应技术人员的专业及分工 专职技术人员按照专业或分工对技术报告相应内容负责 其中项目负责人对技术报告的整体内容负责 行业工程技术人员 卫生工程人员 公共卫生人员和检测人员 包括采样人员 检验人员 复核人员 对技术报告相应部分内容负责 2014年5月28日 增加 本项目中所承担的工作内容 报告正文 1 1 报告首页报告首页应包括以下信息 检测类别 受检单位 受检单位地址 邮编 采样日期 采样方法 样品接收日期 检测日期 检测样品的描述 状态和唯一性标识 检测项目 包括粉尘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等 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的名称及唯一性标识 检测评价标准或方法 检测结论 报告编制 报告审核 报告签发人签字及日期等 检测结论包括检测危害因素种类 应检种类 实检种类 检测点数 应检点数 实检点数 符合职业接触限值项数 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项数 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检测点和工种 XXXXXXX机构检测报告编号 第页共页 报告编制 报告审核 报告签发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2 报告附页报告附页应包括以下信息 受检单位 检测项目名称 如 粉尘 噪声等 采样方法 采样人员 检测人员 采样 检测日期 职业接触限值 主要仪器设备 技术依据 检测结论等 检测结论只对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规定进行描述 不做与检测数据无关的综合判定 XXXXXXX机构检测报告 3 检测结果页a化学物质及粉尘化学物质及粉尘报告附页应包括具体采样对象 采样地点 样品编号 接触时间 检测结果 CMAC CTWA CSTEL以及超限倍数等信息 b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报告附页应包括具体采样对象 采样地点 接触时间 检测结果等信息 检测项目 化学物质 检测项目 粉尘 总尘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噪声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噪声 脉冲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高温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工频电场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高频电场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超高频电场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微波辐射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紫外辐射 局部辐射 测量部位取受辐射部位 如手 脚等 全身辐射 测量部位取头 胸 腹等位置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手传振动 附件生产工艺流程采样点设置示意图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 材料和化学品一览表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 报告正文 2 1 报告页报告页应包括以下信息 1受检单位 受检单位地址 邮编 2检测类别 3采样日期 样品接收日期 检测日期 4采样方法 5检测项目 包括粉尘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等 6检测样品的描述 状态和唯一性标识 7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的名称及唯一性标识 8检测评价标准或方法 9检测结论 报告编制 报告审核 报告签发人签字及日期等 检测结论 汇总 包括检测危害因素种类 应检种类 实检种类 检测点数 应检点数 实检点数 符合职业接触限值项数 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项数 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检测点和工种 6 检测样品的描述 状态和唯一性标识 7 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的名称及唯一性标识 1 GBZ159 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2 GBZ2 1 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 3 GBZ2 2 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 4 甲苯 GBZ T160 42 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苯 甲苯 二甲苯 乙苯和苯乙烯的溶剂解吸 气相色谱法5 噪声 GBZ T189 8 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 8 检测评价标准或方法 9 1按照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汇总检测结果 并给出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的结论9 2分析超标主要原因9 3提出整改措施建议 9 检测结果和建议 9 1汇总检测结果 并给出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的结论 9 1 1 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的检测结果汇总和判定检测与评价报告应对不同岗位检测结果进行汇总 对同一岗位或接触人员进行多次检测时 检测结果应取最大值 当最大值 MAC时 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工作场所空气中氢氧化钠浓度检测结果 生产性毒物浓度检测结果 检测浓度可用CMAC表达 检测结果应取最大值 不写范围 结果判定 样品编号 正确表达生产性毒物检测结果汇总表 检测结果应取最大值 不写范围 样品编号 9 1 2 职业接触限值为PC TWA的检测结果汇总和判定检测与评价报告应对不同岗位TWA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和计算 当采用个体采样方法对同一岗位多名接触人员进行检测或采用定点采样方法进行多次定点TWA采样检测时 检测结果应分别报告和判定 检测结果 PC TWA的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如浓度波动较大 则要测量短时间接触浓度 计算超限倍数 超限倍数应符合要求 工作场所空气中丁醇浓度检测结果 生产性毒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短时间接触浓度 CSTEL 检测结果 用语要规范 锰及其化合物改为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短时间接触浓度用CSTEL 加一列计算超限倍数 无PC STEL值的 建议使用最大超限倍数 最低检出浓度无标识 化学物质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范围 检测结果应分别报告和判定 没有列出职业接触限值 建议使用最大超限倍数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生产性粉尘加权平均浓度 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CTWA CSTEL要分别报告 不要范围 超限倍数对应的容许浓度建议改为超限倍数 结果判断建议改为结果判定 场所改地点 超限倍数 对未制定PC STEL的化学物质和粉尘 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 在符合PC TWA的前提下 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 TWA的2倍 化学物质的超限倍数见下表 表化学物质超限倍数与PC TWA的关系 9 1 3 职业接触限值为PC TWA和PC STEL的检测结果汇总和判定TWA的结果判定同 二 的要求 STEL的判定应对不同工作岗位检测结果汇总后进行 对同一岗位或接触人员进行多次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时 检查结果应取最大值 当最大值 PC STEL时 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当最大值 PC STEL时 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当两者结果均不大于PC TWA和PC STEL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任一项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时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对同一岗位同时进行TWA和STEL的采样检测 STEL的检测结果不应小于TWA的检测结果 该数据判定无效 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检测结果 表头无工种表达 结果是总尘结果还是呼尘结果 从职业接触限值为4mg m3来看 采的是总尘 检测结果应是检测地点结果 计算结果应是工种 游离SiO2含量应加一列 没有呼尘测定数据 属于 采用定点采样方法进行多次定点TWA采样检测时 检测结果应分别报告和判定 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浓度个体检测 超限倍数和职业接触限值没有列出 游离二氧化硅没有列出 无接触人员数 判定只是单项的 无CSTEL数值 采用个体采样方法对同一岗位多名接触人员进行检测时 检测结果应分别报告和判定 正确表达化学物质检测结果汇总 再加一列接触时间 正确表达粉尘检测结果汇总 9 1 4 物理因素测量结果进行汇总和判定检测报告应对不同工作岗位物理因素测量结果进行汇总和计算 当采用个体测量方法对同一岗位多员接触人员进行测量或采用定点测量方法进行多个定点物理因素测量时 测量结果应分别报告和判定 测量结果未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的为符合要求 超出职业接触限值为不符合要求 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建议改为结果判定 接触时间 h 改为日接触时间 h d 表头无岗位标识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强度检测 接触时间 h 是指日接触时间吗 用词要规范 应该是h d 等效声级LEX 8h 漏了单位 EX 8h都是下标吗不填范围 分别报告 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改为职业接触限值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噪声 检测项目 物理因素 噪声 脉冲 周工作不是5天的 须计算40 已明确每周工作天数为5天的 就不要再计算40小时的 表头无岗位标识 每天接触时间 h 应是接触时间 h d 评判改为结果判定 工作场所非稳态噪声检测结果 周工作5天 每天工作时间不等于8小时 须计算8h等效声级 表头使用40h等效声级 无周接触天数 建议使用8h等效声级 检测时间不要写 工作场所稳态噪声声级检测结果 表头无岗位标识 周接触天数没有说明 检测时间不要写 工作场所巡检 流动岗位噪声声级 非每周5d工作制的特殊工作场所接触的噪声声级等效为每周工作40h的等效声级 周接触天数是 先界定日接触 那日接触时间呢 LEX W检测点的数据没有列出来 检测时间不要写 工人噪声暴露强度检测结果 LEX 8h LEX 8h细节 检测结果不写范围 分别列出 判定标准无 超高频辐射检测结果 无接触时间的标识 用语规范 19限值应是接触4小时的 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改为职业接触限值 检测结果分别列出 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工频电场检测结果 作业人员工频电场接触水平检测结果 表头无工种 用语要规范 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改为职业接触限值 评价单元 检测范围 国家标准 职业接触限值 表头无工种标识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30 的地区 表中规定的WBGT指数相应增加1 没有判定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结果没有进行判定 工作场所高温 表头无工种标识 没有填写完整 检测时间不要写 工作场所WBGT指数检测结果 WBGT指数35 46数值修约对不对 高温作业分级 GB T4200 2008 保留到个位 检测范围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湿度的问题没有数据 判定的不符合建议改为高温作业 作业人员高温接触水平检测结果 测定方式是工种吗 结果没有判定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湿度的问题没有交代 维修工电焊弧光检测结果 作业人员照度接触水平检测结果 用词规范 国家标准 照度标准值 评价单元 检测范围 检测结果全部列出 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汇总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符合职业接触限值检测点数目没有列出 9 2超标原因分析 综合性防毒措施应从技术 管理等方面入手 防毒技术措施包括预防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应急救援措施 辅助用室等 防毒管理措施应从有毒作业场所管理 有毒作业管理 以及劳动者职业健康管理三方面入手 9 2 1防毒技术措施 预防措施 1 以无毒低毒代替有毒高毒电泳涂漆 无苯稀料 无汞仪表 汞替代 无铅油漆 2 改革工艺及生产过程的密闭改革工艺 生产过程的密闭 3 隔离措施 4 二次毒源的控制 9 2 2防毒技术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 1 通风排毒 2 净化回收 9 2 3防毒技术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1 皮肤防护 2 呼吸防护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 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 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 3 消化道防护 9 2 4防毒技术措施 应急救援措施 为预防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明确规定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 有害工作场所 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 配备现场急救药品 冲洗设备 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 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冲洗设施 2 酸碱等高危液体物质储罐区周围应设置泄险沟 堰 3 在生产中可能突然溢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存在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 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相连的泄漏报警装置 4 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危害特点配备现场急救用品 设置洗眼喷淋设备 应急撤离通道 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 5 生产或使用剧毒或高毒物质的高风险企业应设置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 9 2 5防毒技术措施 辅助用室 辅助用室应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特点 实际需要和使用方便的原则设置 包括车间卫生用室 浴室 更 存衣室 盥洗室以及特殊作业 工种或岗位设置的洗衣室等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2010对产生车间的卫生特征进行了分级 并对不同卫生特征的车间设置浴室 淋浴器的数量 盥洗水龙头的数量等作了明确规定 卫生特征1级 2级的车间应设浴室 3级的车间宜在车间附近或厂区设置集中浴室 4级的车间可在厂区或居住区设置集中浴室 车间卫生特征为1级的更 存衣室应分便服室和工作服室 工作服室应有良好的通风 车间卫生特征为2级的更 存衣室 便服室 工作服室可按照同室分柜存放的原则设计 以避免工作服污染便服 车间卫生特征为3级的更 存衣室 便服室 工作服室可按照同柜分层存放的原则设计 更衣室与休息室可合并设置 车间卫生特征为4级的更 存衣柜可设在休息室内或车间内适当地点 车间内应设置盥洗室或盥洗设备 接触油污的车间 应供给热水 根据职业接触特征 对易沾染病原体或易经皮肤吸收的剧毒或高毒物质的特殊工种和污染严重的工作场所设置洗消室 消毒室及专用洗衣房等 防治粉尘的综合措施 中国在防尘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是 革 水 密 风 护 管 教 查 预防控制粉尘危害的基本措施 1 消除2 降低采用密闭管道输送 通过降低物料落差3 通风除尘设施4 隔离5 警示6 个体防护7 应急8 加强管理 噪声控制步骤 1 降低声源噪声2 在传播途径上降噪3 对接收者的防护 9 3整改措施建议 针对不符合项目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合理的改进措施针对性 技术性和经济性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 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对技术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技术服务机构应积极帮助被服务单位做好整改工作 指导被服务单位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检测报告结束 检测与评价报告编制 检测与评价报告 封面 封2 封3同检测报告 检测与评价报告正文 1 现场情况描述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4 结论与建议 1 现场情况描述 6 1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采样点 采样对象 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等 必须在采样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必要时可进行预采样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6 1 1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 辅助材料 生产的产品 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 数量 纯度 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6 1 2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 生产工艺 加热温度和时间 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 6 1 3劳动者的工作状况 包括劳动者数 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 工作方式 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 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6 1 4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 存在状态 估计浓度等 6 1 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 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 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 检测与评价报告正文 3 1 现场情况描述生产情况描述 气候和环境情况描述劳动者作业情况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防护设施情况生产设备布局 生产情况描述 生产正常的具体参数 设备运转数目 防护实施运转情况 原辅材料的用量 产品的产量现场气候和环境情况描述 抽样当天环境气象条件 密闭场所 敞开式工作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