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最高气温 热带地区终年酷热,那里的居民能忍受的气温要大大高于温带地区居民几乎不能忍受的温度。夏季的澳洲中部,即使阴影处的气温也有46。甚至高达55。航行在红海到波斯湾航线上的客轮船房里,室温高达50以上。地球上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死谷,最高可达57。苏联中亚细亚地区也很酷热,气温可达50。 科学家的耐热实验: 对人体在干燥空气环境中能忍受的最高温度作过试验:人体在71环境中,能坚持整整1个小时;在82时,能坚持49分钟;在93时,能坚持33分钟,在104时,则仅能坚持26分钟。此外,人置身其间尚能呼吸的极限温度约为116。 文献记载人体耐热极限: 1764年法国学者蒂勒特在给巴黎科学院的报告中称,曾有个妇女在132的高热炉子里呆了12分钟。1828年时,曾有个男人在温度高达170的炉子里熬过了14分钟。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坚和琴特里,曾自我试验在面包炉里体验了160的高温。1958年在比利时,曾有人在200的酷热环境中坚持了5分钟!物理学家指出,甚至在足以煮蛋和煎牛排的环境中,人都可以坚持一段时间而不伤机体。 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能力依赖于气候各种活动环境的适宜条件见表 各种气温条件下的劳动效率 气温升高时,皮肤温度也升高,因而体温升高。炎热时,人体通过皮肤散热,但因到达大脑皮层的O2不足,使肌肉得到的血液减少、代谢性产物堆积,从而降低了心智机敏度和判断力,限制了生理上的工作容量。大脑皮层缺氧严重时还会出现热痉挛、脱水和中暑等急性病症。但是,如若气温过低(接近0),虽然头脑清醒,神经却紧张而局促不安地颤抖,也影响劳动效率。 小常识: 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随着气温的升高,由温度传感器传入的信号到达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增高,增加了皮肤与气温的温差,从而增加了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的散热,使人体温度与外界温度保持热平衡。 如外界气温继续上升,超过了人体温度时,则出汗蒸发逐渐成为主要散热方式。 出汗与气温的关系为:在环境气温范围内,(1)低于25,一般不会出汗;(2)25至28,稍有出汗;(3)29至30,明显出汗;(4)34至38,(相对湿度低于30)大量出汗;(5)41以上,中暑、热衰竭。 人体极限高温为44,当体温上升到44时,人将失去意识。在人体感冒发高烧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及时采取特殊手段降温和迅速就医。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高温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 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降。 普通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左右;重体力劳动作业人员的能力,30时只有一船情况下的50一70,35时则仅有30左右。高温环境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引起中暑(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长期高温作业(数年)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 高温伤害有两种 高温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日射型和热射型两种类型。日射型多发生于干热天气,由于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可穿透颅骨,导致脑组织温度骤然升高,致使脑神经功能受损。 热射型是因为皮肤在高湿热浪的侵袭刺激下,温度骤然升高,使得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但不能散发,还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出现局部肌肉痉挛、发热、口干、咳嗽、哮喘、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和呼吸衰竭 。低温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随温度的下降而明显下降。 手皮肤温度降到155时,操作功能开始受影响,降到10一12时触觉明显减弱,降到8时,即使是粗糙作业(涉及触觉敏感性的)也会感到困难,降到4一5时几乎完全失去触觉和知觉。即使末导致体温过低,冷暴露对脑功能也有一定影响,使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时间延长、作业失误率增多,甚至产生幻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低温环境会引起冻伤、体温降低,甚至造成死亡。小常识: 人体冷热感觉属于触觉问题。许多人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推断人体冷热感觉(感觉温度)的唯一标准,其实,人体的感觉温度和实际气温有时相去甚远。如: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但翻开气象资料一看,多数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后,人们之所以感到三伏天最热,是因为这时的“热”加进了“湿”,是闷热。人们还有这样的体会,在旋转的电风扇下,往往感觉到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爽的,但拿一根温度计放在电风扇前吹,就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温并不下降,人感到凉爽是因为风改变了空气湿度的缘故。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凉爽,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这些都说明大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综合的。决定人体冷热感觉的主要因素除温度外,还有湿度和风力,这三者都不可忽视。 不同的温、湿条件下适宜气流也不同。对劳动效率也有影响。如空调室冬季室温2124,r=6579%,轻体力劳动者最感到舒适的气流是0.010.04m/s。夏季室温2326,r=7281%,最适气流是0.030.13m/s。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时,通风措施可以使很低的劳动效率恢复正常。 气压高低对劳动效率也有影响。低气压使人动作不协调,工伤事故增多。高气压影响相同,但是发病率较低。 大气电磁波有干扰时,使人对事故判断和处理的反应能力降低20%,工伤增加2025%(西德)。 视力也与天气的季节变化有关,如波兰发现每年12月的视力最好,看清目标耗时最短,6月份则相反。第三节 气象环境与人体舒适度及健康构成大气环境的要素很多,它包括了:气温、气压、湿度等物理要素;臭氧、二氧化碳、大气酸碱度等化学要素;还有电离辐射及电磁辐射等等。气象要素刺激人体,可引起机体内发生各种最复杂的反应,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在人体皮肤和各种组织内部,分布有许多感受器,它们能够感受到机体内、外的环境变化,并通过神经系统对感受到的变化产生反应。 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环境大气中各种物理因素变化,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 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皮肤、眼、神经等器官因受环境刺激而产生不同的感觉,经过大脑神经系统整合后形成的总体感觉的适宜或不适宜程度,就是人体舒适度。 气候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的各种机能甚至健康。 人体对于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在机体内部相应也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变化,从而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但是,人体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抵挡气象环境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当气象环境或其变化超出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时,就会感到不适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体各器官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适应气象条件的变化。尽管如此,气象环境对人体健康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温和适宜的气象环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有益于身心健康;恶劣的气象环境使人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当气象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人体的生理机能发生功能障碍时,人就会因不能适应气象环境而生病。 某些特定的天气条件会使健康人群发病率显著增加,或导致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气象环境对人体舒适度和健康的影响差异很大,有的只影响舒适度,有的既影响舒适也影响健康,有的虽然对舒适感影响不明显,但能致病。 当气象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有时先有不适感,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致病,如热不舒适与中暑; 有时先出现疾病,随即因病症而出现多种不适感,如花粉过敏症与鼻腔黏膜、皮肤瘙痒; 有的不适感与疾病基本同时发生,如降温引起的冷不舒适与冠心病、高血压等。 人们对天气影响的敏感反应部位主要有三个:皮肤、眼睛和呼吸道。 1、皮肤 皮肤是覆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它会经常受到热辐射、紫外辐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当皮肤接受到外来的冷或热刺激时,机体就会立刻产生相应的感觉,过强的刺激甚至会使人感到疼痛。这是由于皮肤中有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把外界接受的刺激变成一种信号传递给大脑,使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了感觉。 一般来说,“冷感受器”位于皮肤浅层,“热感受器”位于皮肤深层。热感受器往往与痛感受器相联合,所以过热刺激会使人感到疼痛。 人体中最易感热的部位是颊和额的皮肤,手掌对热的感觉不十分灵敏。 (1)热辐射 人体皮肤内的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实质上就是感受冷暖变化影响 的感觉神经末梢,在皮肤中呈点状分布。据测定:每平方厘米皮肤中约有10个冷感受器和1个热感受器,能够感受引起皮肤温度0.003变化的辐射热。 (2)紫外辐射 当人体受太阳紫外辐射照射后,皮下组织中会生成许多能够吸收紫外辐射的黑色素,所以那些从事野外工作、经常受太阳照射的人,皮肤就会变得黝黑。 2、眼睛 人的眼睛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和大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极为敏感。 人眼如果经常受到冷、热、风沙和烟雾等天气变化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沙眼、结膜炎等眼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不与大气接触,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当外界天气变化对眼睛产生影响时,人眼会出生怎样的反应呢? 在人眼的内部有一套保护系统,当眼睛受到上述不良因素的影响时,泪管就会张开,向眼球分泌适量泪液,不但可以湿润、淋浴眼球,而且泪水中含有大量溶菌酶,可以起到杀菌和预防眼病的作用。 眼睛对阳光敏感,如果一个视力正常的人长期生活在一片漆黑的山洞里或完全不透光的地下室中,会导致视力下降、身体虚弱。这是由于长期黑暗会使人体内糖代谢发生变化,排尿量减少,血糖含量降低,脑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也会逐渐减弱。相反,如果长时间持续不断经受太阳照射,会通过视觉神经影响脑垂体激素的分泌,对人体生活节律产生影响。 此外,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如果长时间直接照射人眼,则会杀死眼角膜上的表皮细胞,导致角膜混浊,看不清东西,严重的甚至可以使人失明,所以,千万不能用眼睛直接去看太阳。3、呼吸器官 当天气发生剧变时,人的呼吸道和呼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当北方冷空气入侵,气温剧降时,呼吸道毛细血管就会收缩,以减少机体的热量散失。但毛细血管收缩会降低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使人体的抵抗力减弱,病菌乘虚而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病毒感染。 当空气干燥时,呼吸道粘液及抗体分泌量都会减少,加之粘膜弹性降低,纤毛减少,血液流动变缓,使呼吸道不但不能有效地排除从空气中吸入的灰尘和细菌,还大大降低了对吸入空气的预热作用。倘若人生活在一个过于干燥的环境中,吸入的空气会使鼻腔表面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一些挥发性物质随空气一起被吸入鼻腔,进入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嗅觉神经,进而影响肠胃功能,使心血管舒张和收缩的状况、激素的分泌量以及人的情绪和行为都发生一定的变化。 人体的许多生理现象都是通过电变化来完成的,如心肌的搏动、平滑肌的收缩等等。当人体呼吸道吸入一些离子化的空气后,这些离子就会随之进入人体,对人体细胞的电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负离子通常可以增强气管中纤毛和人体生命的活力,使人精神焕发;而正离子则起到相反的作用,使人表现出粘液分泌减少、咽喉干燥、困倦及头痛等症状。 大工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许多环境方面的问题,从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以及烟雾等,这些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危害人类健康的共同社会问题。 废气污染会使人体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二氧化硫浓度超过6mg/L时,就会使鼻腔和咽喉感到不适;二氧化氮会危害肺脏的健康;过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会影响体内氧气的输送,还会对血液中的血色素造成损害。 臭氧属于有毒气体,即使微量的臭氧进入人体,也会刺激呼吸道粘膜,使人感到不适;臭氧还会增加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病率。 美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每年有數千人,死於這種地表臭氧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洛杉磯市是地表臭氧濃度最高的城市。報告說,與生活在地表臭氧濃度較低的平原地區的人們相比,洛杉磯居民每年死於由地表臭氧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風險,要高出25%至30%。 工业烟雾和无机矿尘经常引起人的矽肺病,有机花粉可以使人皮肤过敏。 总之,大气污染正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不仅会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眼、喉不适,而且还会诱发和加剧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以及肺癌等疾病。 臭氧是一种带有鱼腥味的强氧化剂。其比重为空气的1.66倍,常集聚在办公室的下层空间。臭氧是个无声杀手!臭氧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臭氧会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当你初次进入高原地区时,一定会感到心跳的速度和呼吸频率都比往日有所增加,因为海拔升高、气压降低,会对呼吸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一个人刚从平原到高山或高原地区,由于海拔急剧升高,气压不断降低,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的机体反应,如头昏、恶心、呼吸困难,甚至昏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原反应”。 然而,如果适应了高山或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对人体生理活动也有促进作用。高山气候可使人体造血过程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促进人体植物性神经系统内交感到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协调平衡;增加肺活量、肾上腺活力、体温调节功能等。高原地区的紫外辐射较多,容易使人体外露皮肤变黑。 高山气候所独具的这些特点,使其对于防治鼻炎、喉炎、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均有良好效果。 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是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影响比较敏感的3个主要部位。它们把从外界接受的刺激变成一种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再由人体热量调节中心下丘脑进行调节,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最终表现出对天气影响的一系列变化。 下丘脑作为人体热量的调节中心,是如何对机体进行调节,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下丘脑位于丘脑与脑垂体之间,对植物神经系统和脑垂体行使控制功能。 植物性神经系统能协调人体内的脏器活动,并控制汗腺分泌,脑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进而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其它内分泌活动,所以下丘脑能控制汗腺及体内一系列分泌过程。 当天气发生变化时,下丘脑的细胞核可以接受皮肤冷、热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当人体受到冷刺激时,下丘脑能使皮肤周围毛细血管收缩,以防止体温下降;而在人体受到热刺激时,下丘脑又能调整皮肤周围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以防止体温上升。 总之,通过下丘脑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以使人体温度得到调节,使人体热量收入和支出保持相对平衡,实现人体温度的相对稳定。 二、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主要气象要素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气象要素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气压、湿度、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气象要素以及风、霜、雨、雪、雾、雷电等天气现象,作用于人的皮肤、肺及感觉器官并引起人的肌体发生一系列反应。 1、阳光与人体 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对人体生理过程的影响不尽相同。人们常常按照波长的范围将太阳光分为3个波段:红外辐射、可见辐射和紫外辐射。 (1)红外辐射 红外辐射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因此,人们又常称其为“热辐射”。 人体皮肤受红外辐射照射后会引起红斑,这种由红外辐射引起的红斑,如果再经红外辐射,马上就会变得很明显,但如果停止红外辐射的照射,红斑就会自然消失,一般不会有色素沉积。但是,如果反复多次对人体皮肤进行红外辐射的照射,就会引起一种称作“真皮纹”的红外辐射色素沉积。 人体眼球结膜和角膜经持续时间较长的红外辐射照射后,会产生疼痛、发炎等症状,由于这种症状是由日光照射而引起的,医学上便称之为“日光炎”。 一般来说,波长大于或等于1微米的红外辐射就可以穿透并损伤视网膜,引起白内障,所以,如果在日蚀时观察太阳的亏缺和复原,一定记住要戴上防护目镜,否则视网膜就很容易被红外辐射损伤,引起白内障。 (2)可见光辐射 可见光辐射与红外辐射的不同之处,是它对人体不但有生理影响,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会直接受到太阳辐射明显而规律的昼夜交替变化的影响,因此,他的许多生理活动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以人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的血浆含量为例,正常人往往在清晨时最高,在夜间最低;人的血小板生理代谢,则是在下午最强、上午最弱。 而对于盲人来说,由于他不受可见光辐射的影响,也就不像正常视力的人那样具有明显的生理节律。 可见光辐射对人的心理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们穿着服装,在挑选喜欢的颜色时,总是随着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人们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往往喜欢穿颜色较浅的服装,而在比较寒冷的季节则容易挑选那些深色的衣服。人们这种对颜色选择随天气冷暖而变化的习惯,就是可见光辐射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心理影响。 近20年来,人们对住房的颜色也开始产生兴趣。你一定听说过“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说法吧?“暖色调”常指那些较浅的颜色,如浅蓝和奶黄色等,这些颜色往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愉快的感觉;“冷色调”则指那些较深的颜色,如黑色和深灰色等,这类颜色容易令人产生烦燥、沉闷的感觉。人们正是利用可见光辐射能够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影响的这一特点来装饰自己的房屋的。所以,医院、影剧院、车站候车室、办公大楼及许多私人卧室,多采用浅蓝或奶黄等暖色调的颜色进行粉刷,以使人觉得心情愉快。 (3)紫外辐射 同红外辐射一样,紫外辐射照射也会使人的皮肤产生红斑,但这两种红斑的产生机理却并不相同。紫外辐射照射,可以减少血液的流量,导致皮肤产生红斑,因而常常是不可逆的,即使停止照射后,红斑也不易消失,而且常常有烧灼的疼痛感。 紫外辐射照射,对人体有较大的生理影响。如果一个人受到过度的紫外辐射照射,就会使头发变白,发根周围皮肤被损害。人眼如果受到太阳的直接照射,紫外辐射会伤害人的视网膜。长时间持续的紫外辐射照射,同红外辐射一样,会引起人的“日光炎”,只是发病不那么迅速。 而且,紫外辐射对人体肠道、循环系统、一般代谢、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热量的生理效应 人们生活在大气之中,时刻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不同的天气,如炎热或寒冷,会对人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热量是影响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的影响,影响肝、脾、胆及人体的内分泌活动,热量对人体血压、血液成分和血液生理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1)炎热的生理效应 在天气炎热时,人体的出汗量就会增加,汗液中钠、钾、氨基酸和氮等物质的损失也随之加剧。 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应及时想办法进行散热,或利用通风的办法加大空气流量,否则,长期处于闷热的环境中,就会使人中暑,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病理现象,甚至会使人休克。可见,炎热对人的生理影响是很大的。 不同的人对炎热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最主要的因素有三个:性别、年龄和人的适应力。 通常妇女穿着要多于男子,这是由于妇女的基础代谢率比男子低,出汗反应容易被压抑,所以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妇女出汗要少于男子。 人从青少年到壮年,由于新陈代谢变得更加旺盛,排汗量会有所增加;但从中年起,随着年龄增大,人的热量调节效率和出汗率都在逐渐降低。 身体健壮的人通常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适应炎热天气,这就是因为他们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例如,经过长期严格锻炼的长跑运动员和长期在高温下作业的工人,出汗的能力就比一般人要强,更能适应在炎热环境下活动和工作,生理效应受炎热天气的影响比较小。 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生产劳动和体育劳动,人体出汗失水量如果超过体内自动补充水分的量,就会发生暂时脱水,引起中暑、休克现象。主动喝水、补充体内水分的损失,可以减轻或避免脱水现象的发生。由于对炎热环境适应力强的人在高温环境下出汗较多,细胞液渗透压升高幅度较大,因而比那些适应力差的人需要喝更多的水。 (2)寒冷的生理效应 寒冷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影响机体激素调节,促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代谢分解加快,尤其是脂肪代谢分解加快;其次是影响机体的消化系统,使人提高食欲并消化吸收也较好;第三是影响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相应增多,使钙、钾、钠等矿物质流失也增多。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进入了严冬季节,人们普遍比夏、秋时的饭量要大,也穿上了保暖性能更好的、厚厚的棉衣,以便使体内产热增多,体表散热减少,保持正常的体温。 当人坐在气温小于20的环境中进行休息,或者在气温小于28的环境中睡眠,都会使人体的热量平衡处于负值,这时候,人体就会产生热量补充反应。 如果一个不适应寒冷的人处于低温环境中,他的体表皮肤的毛细血管就会缩小,肌肉随之收缩,出现不自主的颤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寒颤,可以使人在低温时产生大量的热,来弥补机体的热量损失。 人的皮肤表层,在炎热与寒冷时的反应恰好相反。炎热时,人体可以通过排汗散热,使体温下降;寒潮入侵,气温急剧下降时,皮肤中的神经末梢则先后引起手指、脚趾、鼻子和耳朵的毛细血管收缩,以此来减少体热散失。 (3) 热量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 特点: 不受意志的控制,心跳、肠蠕动等。每一脏器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套神经系统,两者的作用是相反的,一个使器官的活动增强,另一个使器官的活动减弱。人体内的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系统,在不同的气象条件,经常会有不同的反应。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 。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当锋面过境或天气突然变化时,皮肤中的副交感神经,会引起皮肤颜色明显变化,而且,天气变化越剧烈,皮肤变色反应越明显。在锋面过境后35小时内,交感神经的反应比较强烈,两种神经系统的反应可持续1630小时左右。 (4) 冷暖与肝、脾、胆的生理反应 寒冷的天气会增加肝脏内糖原的转化、肝酶的形成和肝细胞的呼吸,肝醋酸纤维素的代谢也会随气温的变化而改变。 如果天气忽冷忽热,就会通过脾脏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加红、白血球和血小板的输出。 天气冷暖的变化,往往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可是,如果冷暖凉热发生剧变就一定要当心,因为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人为地去缓和这种天气的变化,很可能会引起胆囊代谢的紊乱,促使胆汁中的胆因醇分泌增多,并与胆汁中的盐分泌一起沉淀,形成胆结石。对于那些已经形成胆结石的患者,反复的冷暖剧变更会诱使胆结石的发作。 (5) 内分泌的生理反应 你或许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在春天或者夏天,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长个儿的速度比冬天快,这其中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呢?当然是的。入春以后,天气逐渐变暖,气温的升高会促使青少年脑垂体中生长激素的增加,长个儿的速度当然就会变快了。即使是成年妇女,也会由于气温的升高,通过脑垂体,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可见,气温的变化会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影响人的激素分泌量,使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 气温的变化还会影响甲状腺和肾上腺的生理活动。 天气寒冷时,甲状腺活动比较强烈,毛细血管明显充血,有时甚至会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而在天气炎热时,甲状腺的活动就变得较为迟缓。 天气转冷时,肾上腺活动减弱,会引起肾上腺肥大;天气转暖后,使肾上腺活动增强、腺内抗坏血酸和胆固醇含量减少。 (6) 血压、血液成分和血液的生理特性 天气变化对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和血液的生理特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当天气转暖时,人体的血压就会降低;当天气变冷时,血压又会升高。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经常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天气寒冷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天气炎热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降低。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秋冬季节时,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往往比春夏季节的要高。 血液中其它一些重要成分,如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的含量,也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 天气寒冷时,血液中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较低,丙种球蛋白含量较高;天气炎热时,则情况恰好相反。 血液的红细胞沉积率和血凝时间的长短,是人体血液的两个重要生理指标,它们是否也会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呢? 当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乱流增强时,人体血液的红细胞沉积率就会降低;相反,当暖空气入侵、气温上升、乱流减弱时,人体血液的红细胞沉积率又会升高。 血凝时间的长短与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比较温暖的季节,血凝时间便缩短,而在比较寒冷的季节,血凝时间就会延长。用冰块或冰水防止血液的凝固,是一种简便、迅速而十分有效的措施,可以使血凝时间延长510倍,甚至更多。 3、气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内氧气的供应。一个人每天大约需要吸入0.75公斤的氧气,氧和食物中的养分一起被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在那里氧化产生热量,维持生命运动。大脑需要氧气最多,约占吸入氧气的20%。如果气压降低,大脑氧分压和肺泡氧分压也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也下降,人体即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 如人们登上空气稀薄的高山时,由于气压降低,会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晕、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缺氧反应,严重时还会出现肺水肿和昏迷等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山反应。 当气压降低至240毫米水银柱(相当于8500米高处的气压),体内氧的储备降至正常时的45%,就会有生命危险。 天气的变化会引起气压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的生理反应。 如果冷、暖锋面或气团的入侵,使气压骤升或骤降,会使人体血压也随之产生相当大的变化。一般来说,随冷锋或冷气团入侵,会使气温下降、人体的血压升高;随暖锋或暖气团入侵,则使气温上升,人体血压降低。 在相同的天气变化影响下,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人体血压呈现出来的变化幅度也就不同。身体虚弱和高血压患者,往往血压变化比较大,而身体健壮、血压正常的人,血压变化就相对较小。 由天气变化而引起的气压变化,对人的失眠、精神分裂和心脏衰竭等疾病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当冷锋过境或冷气团入侵、气压骤升时,失眠、精神分裂和心脏衰竭现象就会加剧。 气压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所以,不同的海拔高度就意味着不同的气压。 那么,海拔高度达到多少时,就会使气压降低到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程度呢?临床观察发现,无论是身体健康的人,还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紊乱的患者,如果迁移或出差到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或高原地区持续停留一段时间后,都会发生许多重要的生理变化。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错觉:高原气候由于海拔高、气压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病人是绝对不能到高原地区的。而事实恰恰相反,适当的高海拔、低气压环境,对某些病人是有益的。 原来在平原地区患气喘病的患者,一移到海拔1500m左右的高山或高原地区,或者相应的低压气候环境中,气喘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会完全消失。 患有上颌瘘管疾病的人,在平原地区会时常感到疼痛难忍,而一旦移到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或高原地区,或相应的低压气候环境当中,疼痛就会马上消失。 膈膜疝的患者往往同时伴有严重的胃病,这类病人如果到了海拔1500m以上的地区,不仅隔膜疝会消失,胃病也会有所减轻。 高海拔的低压环境,对于大多数心血管紊乱的患者也是有利的。因为在海拔高、气压较低的地区中生活,有利于体表血管的舒张,使机体内的血流量增大,人体的手掌和脚底温度相应升高,促使患者们的心血管功能恢复正常。 人体的体内热量调节功能也会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一个体内热量调节功能较弱的中年人,到了海拔1500m以上的地区,体内的热量调节功能将会得到显著改善。 人在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或高原地区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对人体生理过程的影响也有差异。 如果一个人在高原地区持续停留一个月以上,开始时会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红细胞的沉积率有所增加,但是过后不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红细胞沉积率以及胃酸的含量都会减少,使人体血液中的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 另外,如果气压和湿度同时发生较大的变化,还会使毒性药物的毒性加剧。例如在美国,当龙卷风等强风暴侵袭时,会使气压降低、湿度剧增,这种天气的变化,会导致泽地黄制剂比平常具有更大的毒性。 4、湿度对人体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热代谢和水盐代谢方面。湿度对人体的热代谢有很大影响,当高温时人体依赖蒸发散热维持热平衡,空气湿度过高,防碍汗液挥发,导致热平衡失调,体温增高,心跳加快,脉搏明显增高。 当气温比较适中时,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比较小。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人体表丧失的热量与大气中水汽含量有关,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与湿度的关系很大。 当气温在24时,空气中的湿度相对而言对人体冷热感觉影响较小,人既不觉得冷,又不感到热。24的空气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则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从而感觉良好。 当气温低于或高于24时,人就会有明显的冷热感觉,此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的冷热感觉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当气温是25,相对湿度为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感觉;同一温度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人体便感觉到闷热了。有人测定,气温是17.8、相对湿度为100%时,人体的冷热感觉与气温是28.6、相对湿度为20%时是相同的。 研究表明,湿度过大时,人体中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较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就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会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还容易患湿痹症; 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病症。 此外,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科学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5、风对人体的影响 风主要影响人体的热代谢,当气流速度0.5m/s 时,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和感觉。 当气温高时(超过36),气流(环境中的热风)可使人体皮肤温度上升,如果体温调节有障碍,水盐丧失(通过出汗)过多,可发生中暑。 气温低时,风能加强热的传导和对流,促使人体热量散失较多引起感冒。 温和的气流使人精神焕发,提高人的紧张性。持续性的气流能引起精神兴奋并阻碍人的呼吸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6、空气离子对人体的影响 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使大脑皮层功能及脑力活动加强,精神振奋,工作效益提高,能使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负离子还可使脑组织的氧化过程力度加强,使脑组织获得更多的氧。 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据学者观察,负离子有明显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解除动脉血管痉挛,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负离子对于改善心脏功能能改善心肌营养也大有好处,有利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患病人的病情恢复。 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退休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
- 蒸菜店转让合同
- 酒店物流合同协议书模板
- 钢筋笼制作包工合同范本
- 集资楼房屋转让合同范本
- 非营运车辆租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彩票兑奖系统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安全员C22考试题库
- 2025年虚拟试衣设计师初级技术面试题及答案
- 顺丰考试题库及答案6题
- 2025年大型上市公司合同管理与合规制度
- 送瘟神教学课件
- 2025四川省公安厅招聘辅警(44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土地使用权法律风险尽职调查指南
- 2025年内容分发网络(CDN)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故宫博物馆院课件
- 2025年8月16日贵州省黔东南州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专业水平测试)
- 豌豆栽培种植技术
- 2025-2026秋季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国旗下演讲稿(20周):第一周 新程启航礼润心田-开学典礼
- 2025年教师招聘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5年突发疾病应急演练方案(脚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