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面向教育.doc_第1页
谁来面向教育.doc_第2页
谁来面向教育.doc_第3页
谁来面向教育.doc_第4页
谁来面向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来面向教育摘 要:“三个面向”是正确的,却是不够的。人的发展是社会中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社会的一切发展又都是为了人,因而一切的面向都应以面向人及其发展为基础。教育具有前提性、根本性,比较政治、经济,教育对人的发展有更高的价值。面向教育,就是面向人自己。因此,教育不只是面向者,更应是被面向者。谁都应当面向教育,都来面向教育。这样,我们的社会才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健康、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时代。关键词:教育;人;人的发展;面向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121-04作者简介:张楚廷(1937-),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名誉校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教育不只是与时俱进,教育还要想着未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未来的事业,或者干脆就说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但是,三个面向的说法也有其不足。当然,不应当苛求一位政治家讲得那么周全,那么充分。不过,其不足之处也还是要予以注意的。而且,这些不足之处,邓小平本人在另一些场合的讲话也可被视为是作了一种弥补的。一、“三个面向”是正确的,却是不够的其主要不足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教育不仅要面向未来,也要面向历史;不仅要面向现代,也要面向传统;不仅要面向世界,尤其要面向中国,立足中国。教育的面向应当是全方位的。这也表明,教育肩负的使命是重大的,多重性的,全方位的。教育本就是关乎全社会、全民族的事业,它的作用是全面且深远的。第二,除了这三个面向外,最应提到的是面向人本身,面向人的成长和发展。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一切面向的基础。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有赖于人的发展的。这些发展,既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又以人的发展为归宿;既是立足点,又是归结点。第三,三个面向都是指教育去面向别的什么,还有别的什么应当面向教育的吗?教育只是面向者,教育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被面向、都不是被面向者吗?就三个面向本身来说,也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比如说,面向未来与面向现代,这两方面是相关的而不是平行的。教育是站在现代去面向未来的,面向未来远比面向现代的意义更重大、更深远。如果只是说现代化,那意味着我们与现代有距离。这显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其实质在于承认我们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当代相比已很落后。如果只是指时间,我们不是也处在现代或当代吗?并且,就算是我们现代化了,赶上了当今世界的某种先进水平,可是,这就立即成为过去。今日之现代化到明日又不一样了。从逻辑上讲,有了面向未来,就不必再提面向现代。况且,现代化并不一定就是一个确切的目标。面向现代,肯定不应当意味着告别传统。经济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应当是有意义的,我们在这些方面落后了。然而,文化的现代化是什么意思呢?当代文化一定比近代好吗?近代文化一定比古代好吗?古中华文化,需要传承、发展、发扬,但这叫做现代化吗?至今我们都赞美古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能把它“化”掉吗?古希腊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古希腊那一群圣哲们所达到的高度,让今人仍有高山仰止的强烈感觉,想达到那样的水平还很不容易。在它面前说现代化是什么意思呢?看来,仅仅说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是远远不够的,笼统地说面向未来也不够确切。并且应是立足当下,把今天的事做好,既是为了当今,又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同时,立足中国,把中国自己的事做好,首先是把中国建设做好,否则,拿什么去面向世界?未来是一个时间概念,世界是一个空间概念,时空都说到了,还算相对完整,只是相关于时间并未说到源头,相关于空间并未说清楚起点。时空也是有边有际的。教育于其中亦必是有源有流、有本有末的。明白了这些方面,就可能更清楚教育的面向。二、最应面向的是人人的发展是社会中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社会的一切方面的发展又都应是为了人。故而,一切的面向都应是以面向人及其发展为基础,首先思考的都应是面向人。问题还不止于此。所谓未来,应当也是人的未来,所谓世界,首先也是人的世界。因而,人不只是一切面向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并且可以说,面向人就是问题的全部。由此亦可进一步看到“三个面向”的不足。最应当看到的是人,最先应看到的是人,所有的思考与观察,根本都应是指向人的。人是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教育岂能不看到人?若不看到人,那岂不是没有看到根本?人是根本,难道不也是教育的根本吗?人似乎是最应被看到,最先应看到,似乎也是最易被看到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可能正相反,最不容易被看到的正是人。近6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以政治为中心;到80年代初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人靠近一些了;直到21世纪初,才比较正式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直接看到人,并以人为本位,这个过程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啊。并且,实实在在地来到可能还任重而道远。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认识人自己。提出了认识人自己,仅就这一点而言,就很了不起。而提出了认识人,还不等于认识了人自己,这一过程还十分漫长。卢梭算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提出了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观念。他把人与自由、平等联系在一起,把人的权利视为人本身。这样,受教育,享有教育,也构成了人的权利的一个基本部分。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也就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政府有实施基础教育的义务,公民也有接受教育的义务。这种教育,就不是面向别的什么而是面向人自身的。如今,在我们国家也实施了义务教育,虽然相关的法律晚于1986年才出现,但毕竟出现了,诞生了。恰如,人权观念早已出现,而在我们国家,直到本世纪才写进宪法,但毕竟写进去了。为什么要认“人、手、足、刀、尺”这些字?为什么要算加、减、乘、除?为什么要学一些历史、地理、天文?不为别的,就为了做个人,为了成为人,就是面向人自己。因而,我们看到,越是在教育的起步阶段,越能感觉到教育的本真,而越往后走,走到专业教育,甚至职业教育,就多了谋生、就业、寻找人生出路这一类事了。虽然就业糊口、安居乐业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根本点还应当不变,还应当是立足人自身发展的。在衣食住行、就业谋生中,也不忘了人的发展。这里,我们就需要看到,虽然人一生的发展可能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所有的阶段最好贯穿一条红线: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其基础或前提就在于,人的一生都是可以而且应当处在发展之中的。也许,到了一定时候之后,不再是靠他人的教育而主要是靠自我教育。可是,在自我教育之中,也少不了与他人的交往,并继续从这种交往之中获得教益。这种交往的形式之一是阅读。阅读某一著作,也相当于与该著作作者在对话或交谈。从这个较长的过程和线索看,作为起始点的教育面向人自身,是可以延续终身的。三、教育更应被面向有过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说法。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合理的、先进的政治是为教育服务的,而不是教育为之服务。也曾有过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说法。这也是颠倒了本末。应当是经济为教育服务,而教育可能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具有前提性、根本性。经济、政治、艺术、科学这一切,与教育相比,谁更靠近人?教育和艺术与人最近。这一切之中,可能经济与人也很近,然而,经济是从物的方面靠近人的,教育是从神的方向靠近人的,其意义还有所不同。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是有赖于教育的。教育对于人,有更高的价值。科学可能是天然靠近教育,并通过教育而进一步靠近人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后继有人,而后继者必是在接受某种教育和训练的经历中才得以承继的。教育让一项学术事业得以持续并发扬光大。艺术、文学、雕刻、绘画这都是直接表现人的,都是直接来自人的心灵的,能不特别靠近人吗?文、史、哲、艺术之类正是人文科学的主干,有关人文科学的教育在教育中亦应具有特别的地位,因为这些学科是直接关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学科在人的培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人文教育应当在各种教育中享有更为崇高的地位。在我们中国社会的近60余年里,经历了以政治为中心、以经济为中心直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在以政治为中心时,我们经历了不断的动荡,此时,人民陷于贫穷,社会处于停滞,民众经受苦难。在这个过程中,受折腾最严重的正是教育,受冲击最厉害的正是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政治与经济相比,是处在末位的;经济与人相比,经济是处在末位的。人乃本之本,政治乃末之末。中国社会正在摆在自己的位置。当我们的社会真正以人为中心,一切面向人的时候,它一定会处在持续的繁荣发展之中。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更充分地显示自己的巨大作用。面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面向繁荣,面向发展,面向未来,也能更好地立足世界,让中华民族更好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自己更伟大的贡献。四、面向教育,就是面向人自己教育不只是影响经济、推动经济的发展;教育不只是保持和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教育首先是有自身独立的目标,即改善人自身,发展人,完善人,教育独立的、根本的目标是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因而,面向教育,就是面向人自己,就是面向根本。在所有人类文化活动中,教育伴随人类的历史最为悠久。这个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本身也说明教育与人最近,也说明了面向教育就是面向人自己的道理。因此,教育不只是面向者,更应当是被面向者。教育不是工具,因为人不是工具,教育不是拿来面向的。相反,经济应当面向教育,科学应当面向教育,社会应当面向教育,政治尤其应当面向教育,否则,那种政治就需要变革、改革。谁来面向教育?谁都应当面向教育,都来面向教育。这样,我们的社会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才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健康、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时代。参考文献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who will orient towards educationzhang chu-tingabstract: the “three orientations” is definitely correct but not enough. human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all other social development. all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for human and all of orienta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human and human development. owing to its premise and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values most in human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politics and economy. orienting towards education is orienting towards human self. we should not only orient education towards modernization, global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