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碑刻的种类、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华人德一、碑刻的种类中国碑刻按种类分,大致有刻石、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造像记及杂类等。但是这样分类也只能就其大概,其形式、内容、功用方面往往有交叉。如西晋和十六国、北朝时期,有些墓志就做成碑的形状,设置在墓室、墓道里。造像记也有做成碑的形式,而称之造像碑。四川等地的东汉崖墓,往往在墓室石壁上刻有题记,记年月、姓名、造墓大小、价值等。简单的仅刻死者姓名。形式是摩崖,而内容则近碑志。以上所列各类碑刻,其所立或为纪功述德,垂之久远;或为标识冢墓,以示来昆;或为正定文字,启明后学;或为发愿祈祷,修福禳灾等,初无流传书法之意图。而宋代及以后的刻帖,有木刻,有石刻,而以石刻占多数。刻帖之动机是摹刻名人、书家的书迹,用以保存、传拓,化一身为千万,可作观赏、临习。其所研究刻帖的学问称之为帖学。帖学,一般不包括在传统的金石学中。专门研究碑刻的学问称之为碑学,是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刻帖,不在碑刻种类之内。二、各类碑刻的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1、刻石立于宗庙、坟墓,刻有铭文的碑之实物,到东汉中期才大量出现。后人于是将发现的新莽以前凡刻有文字之石称之为“刻石”。“刻石”的名称来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天下,先后在沿海地区的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立石刻辞,以颂秦德。这些在史记里有记载,都有“刻石”、“刻所立石”之称。战国时秦国的石鼓文,金石文字学家唐兰就起名为雍邑刻石。中山国有公乘守丘刻石。秦代有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西汉则有群臣上醻刻石、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连云港界域刻石。新莽时有居摄二坟坛刻石、莱子侯刻石等。也有如鲁北陛石题字、霍去病墓石题字、杨量买山地记、鲁孝王陵塞石等则以其形式、功用来命名。这些石刻可归入杂类里面。后世少数石刻也有称作“刻石”的,如高句丽好太王碑,它是一块高 六米多,不规则立方柱体的巨石,石质粗糙有小孔,四面刻字,非碑的形制,故亦有称之为广开土王纪功刻石。2、碑碣碑与碣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有些人讲: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古人有称石鼓文为猎碣的。石鼓文是十枚鼓形石,每石在四周刻四言诗一首,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情形,这十枚石头形状像北方吃的玉米窝头,顶是圆形的,故有人认为这是“碣”,其实和后世圆首碑是不同的,碑石两面是扁平的,而石鼓文之石是圆柱形的,体形亦矮小。一些圆首的汉碑,都自名为“碑”,如衡方碑、樊敏碑、赵宽碑等。到唐代,有丧葬令曾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墓前可立碑,七品以上官员墓前立碣。到这个时候,才有明确的区别,碑为方顶,碣为圆顶,并有等级区别。碑在古代,本是竖立在墓圹前后或两边的大木,两碑之间有辘轳,引棺的绳索“綍”绕在辘轳上,将棺椁徐徐下入圹中。陕西凤翔境内1986年发掘清理完毕的秦公大墓内,在土圹南北两侧各有一木柱,即是碑。后来将碑改为石制,上面刻字,记述墓主生平事迹,立在墓前,而“引綍下棺”的功用则消失了。东汉时的碑,有一类是圆首的,正中或偏上方有一圆孔,名曰“穿”,其上部往往刻数道弧形凹痕,称作“晕”。“穿”意味着引綍下棺装辘轳用,而“晕”则意味着绳索在碑上磨勒出的痕迹,以存古制。还有一类是尖首,如圭形,也有“穿”,是立于宫室宗庙的碑。仪礼聘礼郑玄注云:“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宫室的碑用以测日影,以知季节时辰,其功用与圭表类似。而宗庙之碑则用以系屠宰前的牺牲。典型的汉碑有碑额,在碑正面上方,刻碑铭题署,字体有篆书,也有隶书。穿在碑额上,或在额下。碑之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侧称碑侧。碑下有座,以起稳固作用,称为趺,趺多作长方形。前人以为碑要到南北朝时才作螭首龟趺,其实汉王舍人碑和樊敏碑均作螭首龟趺,可见其制始自东汉。只是汉碑较朴素,大多不加纹饰。这种典型的碑式在东汉早期尚未发现。汉碑碑阳一般刻正文,记事颂德。墓碑列墓主名讳、里贯、履历、叙述门第、祖先、事迹、品行,多加夸饰。碑文末尾常系四字一句的铭辞。正文如果碑阳写刻不下,则连续刻于碑阴。当时的人在生前死后皆可立碑,立碑者除子女外,还有门生、故吏。碑阴一般列门生故吏姓名及出钱数目,非门生故吏而出钱者,谓之义士,如孔宙碑、张迁碑等。出钱人多,碑阴写不下有写于碑侧者,如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仓颉庙碑等,立于宗庙的碑也往往刻出钱人的名字。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形式是人类最古老的文献形式之一。古埃及早在第四王朝时(约公元前2613年前2494年)即有方尖碑。方尖碑有光滑无字的,也有刻象形文字的,多竖立于神庙。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称帝)时代起就陆续将方尖碑运到罗马,竖立在广场中央或显著位置。在罗马,这些从埃及运来的方尖碑就有十三座。圆首的石碑起源更早,埃及在公元前约3000年的第一王朝时期就已出现。两河流域四千多年前也已有圆首石碑,这些石碑数量很多。方尖碑和圆首碑在形式上和汉碑接近或相似,而年代要比汉碑早二三千年。我国东汉中后期,碑大量出现,固然与当时崇儒授经、标榜名节、虚伪好名、重丧厚葬等风尚有关,而其形式上是否因东西方文化交流而受到影响,因没有文献上的证据,只是作为一个问题和现象提出,希望同学们在这方面作一下探索。自东汉末期,执政者曹操“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而后魏文帝下过“薄葬诏”,并在洛阳天渊池建九华殿,殿基全用洛中故碑累叠而成。高贵乡公曹髦也立过禁令。晋武帝咸宁四年因禁令弛替,下诏曰:“此石兽碑表,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东晋末和梁天监六年也分别禁过碑。所以魏、晋、南朝,立墓碑极少。而十六国、北朝无碑禁,相反孝文帝曾下诏:一些旧墓,只要“铭记见存”,“三公及位从公者,去墓三十步,尚书令仆,九列十五步,黄门、五校十步,各不听垦殖”。这就无疑鼓励有官位者设立碑、志,墓葬能得到保护。但因长期战乱,不是无暇立碑,就是碑刻毁坏殆尽。自汉代有碑铭以来,一些大手笔常被请为撰文,如汉代蔡邕、东晋孙绰。至南朝,王公百僚的碑志甚至由皇帝、太子及大臣亲自撰制,史乘文集皆有记载。梁朝安成康王萧秀死后,得到梁武帝诏许,在墓前可以立碑,萧秀门下的文士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各为制碑文,因难分优劣,四碑同竖立在神道。由于立碑的目的是为了使碑主的事迹、功德传于后世,故汉、晋碑铭体例大多不列撰书者,只有少数例外,如华山碑、樊敏碑等有书者之名,而刊刻造作的石工的名字却常常隶于碑末,这是受当时物勒工名的影响。隋唐以后,寺庙宫观、园林官廨、学堂书院,凡兴建修葺,必立碑以志之,碑碣数量又突然增长。唐初开始,在碑上列撰书者职衔姓名的逐渐多了起来,至开元以后,碑铭必有撰书者。韩愈为文,必索润笔,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李邕书碑,所得酬金巨万;柳公权书法名闻天下,子孙若不能请得其为先人书碑,被视为不孝。于是唐碑不重所葬之人,而重撰文、书丹之人。唐碑刻勒皆精,故名家书迹,宋代以来,其拓本皆作临池范本,或转辗翻刻,如同法帖。而唐代以后,因时间晚近,书家存世墨迹亦多,除蔡、苏、黄、米等少数名家所书碑记之外,皆不为世人所重了。3、摩崖摩崖,是指天然崖岩上所刻的文字。有时崖岩需加磨治,然后再刻字。可以想象,摩崖应是各类刻石中最先出现的一种。贵州的红崖刻石,福建各地一些山崖上所刻的所谓“仙篆”,皆无法释读,应是先秦南方少数民族所刻的原始图像文字。庄子云:“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余处。”庄子多即事寓言,上古在泰山如果有这么多刻石,而后世不可能实物一无所见,故此言不可信。秦始皇巡游天下,在沿海地区多次刻石,史记记载,皆言“立石,刻颂秦德”,唯三十二年(前215)至碣石,刻辞于碣石门,而不言立石,则碣石门为摩崖刻石也。汉代,因势利便将一些要永久传存的标记刻在山崖上,如浙江绍兴大吉买山地记、江苏连云港界域刻石以及四川崖墓题记等以外,还有一些是因战争胜利,宣扬威德;或兴修阁道,纪念功绩,往往在边塞隘口、工程艰险处、断崖绝壁上刻辞记颂。前者如裴岑纪功碑、刘平国刻石等,后者如著名的石门、西狭、郙阁三颂等。山崖岩石坚硬粗粝,刻字都用锥凿而成。非如刻碑志,用石灰岩整治打磨平光,快口薄刀,将铁尺轻轻敲击,双刀沿字口刻成,笔画起讫,都见锋棱。所以摩崖字较大,笔画粗细变化小,字口往往剥落,显得雄浑古朴,似有篆书笔意。其实这种所谓的篆书笔意,多半是锥凿的效果。北齐、北周时,由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度灭佛,一些僧侣信徒在山东、山西和河南、河北(当时北齐境内)一些地方的山坡岩崖上,用大字深刻佛经、佛号。如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的唐邕刻经,山东泰山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邹城葛山、尖山、岗山、铁山四山摩崖刻经等都是。铁山匡喆刻经石颂云:“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正是刻佛经、佛号于崖岩的用意。这些摩崖还刻有不少题名、题记(记经主姓名、署经人、刻经的时间等)。有些刻经如泰山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邹城四山摩崖等,字都很大,有一二尺见方,而且字很多,书写时可能用草把蘸白垩水所写,刻时先用凿子沿字口双勾刻成镂空字,笔画交叉处也照刻,然后将字的笔画用凿子掏深,一个字就刻成了。往往有些字仅双钩刻了未掏深,留了下来,让我们知道刻字的过程。摩崖,南北朝以前多纪功颂德,以后多题咏题名。一些名山大川大多有唐代以后的题刻,为大好河山增添了不少人文景观。4、石阙汉代祠庙、陵墓前都有装饰性建筑石阙。石阙在门前的两旁,两阙中间为行走之道,即神道。河南登封太室阙、山东嘉祥武氏阙等铭文中,皆直称为“阙”。而四川渠具冯焕阙、沈氏阙、北京 秦君阙等均自称“神道”,故又称石阙为“神道阙”。登封少室阙即刻有篆书阳文“少室神道之阙”。大多石阙刻有铭文,或刻于阙身,如嵩山三阙,或刻于檐下枋头上,每个枋头刻一个字,如四川雅安高颐阙。石阙铭文一般只有数字至数十字,个别也有不相干的铭文刻于石阙上的,如登封开母石阙上刻有堂谿典嵩高山请雨铭。从石阙上所刻的文字书法看,可以了解古人在书写时会考虑到载体的尺幅大小而随机应变,如冯焕阙和沈君阙的字是写在阙身上的,面积较大,横向笔画尽情舒展,奇逸开张,无挂无碍,别出心裁。而像高颐阙枋头上的字,只能局限于每一方块上写,故字都很方正。现在汉代石阙共有29处,其中山东4处,北京1处,河南4处,四川地区最多,有20处。石阙在汉代以后基本不再营造。南朝帝王公侯陵墓前也有“阙”,和“神道”,但形状与汉代不同,作石表形式,也刻铭文。字为正书,有的西阙上作“反左书”,如江苏丹阳梁太祖萧顺之西阙、南京梁安成康王萧秀西阙、梁吴平忠侯萧景阙(亦为西阙,东阙佚失)都作“反左书”。南朝人热衷于写杂体书,名堂有数十种,梁东宫学士孔敬通创“反左书”,即反写的楷书,当时称之谓“众中清闲法”。这些石阙上的就是“反左书”的实物,想不到游戏性质的新出杂体书,马上就刻立在庄严的帝王公侯陵墓神道上了。5、石经石经,为官方所立,将儒家经典刻于石上以为定本,让后儒晚学取正。历代大规模的刻石经共有七次。关于各次刻石经刻了哪些经典,多少经石,存佚情况,前人有考证专书,有兴趣可查阅。我只简单论述与书法相关的部分。汉石经,工程甚大,始于熹平四年(175年),讫于光和六年(183年),历时9年,所刻经都是今文经,用隶书一体写成,故又名熹平石经、一体石经。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东侧,现仅能见到残石。从史传上能知道的和各残石上能见到的人名,有上奏灵帝要求正定六经文字的蔡邕、堂谿典、杨赐、马日磾、张驯、韩说、单飏等,还有仪郎卢植、杨彪、刘弘,光禄勋刘宽、谏议大夫赵域、宦者李巡,郎中张彣、苏陵、傅桢、孙表、孙进,博士左立、司空兼集曹掾周达,司空属尹弘,舍人傅弥,以及张玹、陈懿等,甚至还有刻工陈兴之名。这些人中有很多是有名的经师硕儒,有的是可能参与校勘审定的人,也有的可能是书写、核对、督造的人。旧籍以石经书写者归称蔡邕一人。蔡邕是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光和元年(178年)因陈灾变而获罪徙朔方,次年又亡命江海,居吴会(今江浙一带)12年,可参与的时间仅三年。经文总字数约20万余,必非一人之力能完成,验诸各经残石,书法风格亦有不同,故知非蔡邕一人所书。石经的字是当时工整的官书体,也是铭石书的代表之作。魏石经,是三国魏正始间(240248年)刻古文尚书、春秋和左传部分,皆古文经,每一字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立于洛阳太学讲堂西侧,现亦仅存零碎残石,后世亦称为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北魏江式论书表以为三体石经由邯郸淳书写。邯郸淳六体皆工,又擅古文,在汉末魏初其古文和篆书影响最大。卫顗曾学其所书古文尚书而酷似之。然卫顗之孙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字势序云:“至正始中,立三体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已明指非淳所书,卫恒距正始石经所立年代极近,祖父又学邯郸淳古文,原迹应都能见到,其说可信度更高。唐石经,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正书。迭经修补,现完整保存于西安碑林,又称开成石经。书者有艾居晦、陈玠、段绛等四人,为当时皆能书虞、欧体者。蜀石经,始刻于后蜀广政十四年(951年),至廿一年(958年)刻成十经,立于成都学宫,今存零星残石。据宋晁公武石经考异序所记:各经书写者有张德钊、杨钧、孙逢吉、周德贞、孙朋吉、张绍文等,正书,风格亦类虞、欧,又称广政石经。两宋时又不断增刻。北宋石经,宋仁宗敕刻于庆历元年(1041年),至嘉祐六年(1061年)刻成,置于开封太学,一行篆书,一行正书,故称嘉祐石经或二体石经,现有残石存世。篆书由章友直、杨南仲、胡恢、赵真继、张次立、谢飶等人所书,皆当时名手,其字迹大小、风格不尽相同。正书书写者不知何人,字方正近欧字,宋版书字体与之相似。南宋高宗御书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九月下诏将其平日所书周易等六经及礼记学记、经解等五篇刊刻于石,立于杭州太学院。其中论语、孟子为行书,其他皆正书。宋高宗本人书法甚佳,将墨迹摹刻于石,类似于刻帖。现存77石,在杭州府学。宋高宗又命国子监用木板复制刻淳化阁帖。这两种举措对南宋刻帖之风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清石经,江苏金坛人蒋衡用正书写十三经,干隆初年,由达官献与朝廷。高宗于干隆五十六年(1791年)命校刊石经,至五十九年(1794年)刻成,凡190石(其一为记事碑)立于北京国子监,今仍完整,亦称为干隆石经。历代小规模刻儒家经典还有一些,著名刻单部经典的有唐玄宗李隆基隶书石台孝经,今在西安碑林。佛教僧侣和信徒将佛教经典刊刻于石上,是出于护法的信念。除前面谈到的北齐、北周大规模摩崖刊凿佛经、佛号外,还有隋朝僧人静琬在北京房山发起刻造佛教石经,以备佛法毁灭时,充经本之用。房山刻经自隋朝起,断断续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层拆除施工方案(3篇)
- 福田深水井施工方案(3篇)
- 咸宁庭院假山施工方案(3篇)
- 施工方案优化钢筋(3篇)
- 二装施工方案(3篇)
-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题目及答案
- 新春趣味猜谜题目及答案
- 写意头像测试题目及答案
- 小羊和狼数学题目及答案
- 蓝色画风初中新生入学指南
- 2025山西临汾市洪洞县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58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吉林-吉林收银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GB/T 46010-2025信息技术矿山大数据技术要求
- 2025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知识竞赛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HACCP食品安全内审员考核试题含答案
- 比音勒芬品牌现状分析及二次增长战略
- 2025至2030年中国学前教育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桡骨茎突腱鞘炎的护理查房
- 2025年财务转正考试题库
- 安徽土增管理办法
- 2025年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