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麟老师的关于书法的笔记.doc_第1页
曹宝麟老师的关于书法的笔记.doc_第2页
曹宝麟老师的关于书法的笔记.doc_第3页
曹宝麟老师的关于书法的笔记.doc_第4页
曹宝麟老师的关于书法的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宝麟老师的关于书法的笔记曹宝麟先生介绍生平:汉族,1946年5月生于上海,上海嘉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1964年9月入华东化工学院化机系,1978年10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199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工作,现为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1967年得戴尧天指导,学 米芾间或兼习 苏轼,孜孜以求,终得神貌。近年锐意变法,熔裁宋、明,渐达苍茫浑成之境。作品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入选全国第二、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国际书法展览”、第一、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览等,在报刊发表或被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精于书史、书论研究,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赵佶书蔡行敕考、陆机平复帖商榷、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等文在故宫院刊、书谱、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代表著作为抱饔集、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十年来还参加了汉语大词典、全唐诗词典、新编文史词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的编纂和编委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宝麟教授联系电话老师资料馆 /bbs/forum-107-1.html抱翁集部分/data/admin/modi_lanmu/manage/View_qiantai.asp?id=427803&siteuser=chinanpg曹老师视频:/v_show/id_co00XMjExMzY0OTI=.html/programs/view/I8gKkNbwQZo/b/10724621-1349029835.html书法思想:1.我觉得书法的养生功效是绝对应该要提倡要强调的一件事,对道德修养各方面的锤炼都有好处。2.叛逆精 神,这就是所谓“出息”3. 问:书法界都知道曹教授是当代学习米芾的第一人,但是也希望你能有更多自己的面目,你怎么看待?答:老米集古字时,从不统一到逐渐统一,最后化为自己的血肉,这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您提议我抛弃老米,自成一家,道理固然不错,但我想要割断所学的血脉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空无依傍。我只能以米为面,再掺入一些其他各家的东西,力图以古典的技法写出自己,哪怕写出一点自己的面貌,能体现学问和胸襟即是有异于他人了。我是为此努力的。4.曹更趋向于法、孙更着力于韵,曹大气,孙姿媚,二者各有千秋。5.章法问题要通过读帖去领悟,应顺着笔势仔细读,看看古人是怎样趁势处理各种偶然出现的情况。6.神必须依附于形才得以表现。形神兼备,形似当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随着笔法的熟练,书写时加快了速度,正如一个精神健旺的人,他的动作是富有生气的,那么神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7.蜀素苕溪入手最宜.小字笔须尖利。我所说的小字也就是原帖大小。8.然而褚字是米之源,关系更深,9.像铅笔执法,其实也是我国古法,即所谓拨镫法.当然,每个人执笔大多不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执笔无定法,要使虚与宽而已。10.刻意摹拟,不能有我,勿乱章法,勿放太大。11.后来“他好俱忘,固守的阵地只剩下考据和书法,并将终身以之。12.高三任课老师薛椿荫先生,硕士三年师从王力先生13.学书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笔法,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元素,因为字法和章法等一切皆从此生发。14.我深知后须与之离,必先与之合,所以不能不在亦步亦趋的临摹上下足苦功15.我把自己定位为学者。学者就得写学者字,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学者往往理性多于感性,这也就决定我不属于那种以张扬个性为己任的表现型书家。刘熙载说: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如其才学,也就是功性的问题。才是先天的,学是后天的,有性无功或者有功无性,笔端总会表露无遗。这较易理解。16.有时为了检验临纸应变的能力,偏择一些生疏的词句。我并不刻意新变,一任自然。由于技法稳定,大部分作品不好也不坏;偶然五合交臻,心手双畅,或许也有几件值得保留。17.我深知创变的重要,但欲变而不知变或故作而违规律,还不如委顺随化,与时推移。因为变迁是宇宙定理,想不变也不行。缓慢的变犹如坐地而不觉,揽镜而不知,而十年的比照便凸现差异的巨大。18.我所认定的追求是借助适意的书写,再现一种古典的情调和一派精致的逸韵,从而实现修身养性的功效。19.临摩方法是我在班上讲述的内容之一.其实很简单,就是孙过庭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十字箴言.要做到,只不过是初上手必须慢而准而已.我提倡一比一临写.20.遽学驰骤之态,恐难为长久之图.21.米芾确有大王意味,但他在此前风格已基本确立,其形成当受欧阳询沈传师褚遂良等家影响,而此基调基本上贯彻始终.大王对于小王而言,予米的作用似乎并非主要的.因此若无圣教打底云云是未必然的.另外,因是唐人半临半摹,故与几本响拓的精确度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觉得学王不如从圣教入手为好的原因。22.我虽不会劝你从一而终,但在某一阶段必须择善而从,而且心无旁骛.三心二意必然一无所获。23.点画越长,越需要有变化,否则便失于单调.长横如此,其他亦然.按提按并使之波动,是常用的笔法,24.因为赵平易近人,学者往往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貌合神离也就难免,乾隆即是如此。这种俗应归入平庸一类,尽管它还不是完全不堪入目。而浅层次的学米,弊端或许更多。米字个性强烈,点画跳荡,字势欹侧,而且带有一些特殊标记。初学者一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如果盲目拼装,虽能一目而知出于米,但其俗恐怕只可说是恶俗得俗不可耐了。这两种表现不同,其俗一也,都是“且学一家忘一家”其实是不可能的。学什么就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所以先入为主尤其重要。红袖说得好。后博就是博采各家之长,但须防止乱采,风格离得太远的不能嫁接。有的书家就这样给毁了。 浅尝辄止所致。25.我觉得墨分五色是借用国画技法名词。墨法在明代之前只有无意识的表现,如写得只剩不多墨了,却又要添写几句,蘸了点清水,不经意出现淡墨。明人从水墨画得到启发,有意识地引入书法。林散之善用淡墨,应是学过董其昌的缘故。26.魏晋书于弧面,有不少人持此说,包括孙女士书法有法。这种执法虽有图为证(那些后人作的图能否为据且勿论),但左手执卷(除非纸下有垫物),右手挥运的姿势,愚总觉是不可思议的。吾兄能否用数码相机摄下演示过程以解弟惑,如何?有些魏晋帖可能非以铺纸而以持卷方式写成,如大王寒切帖。 以持卷式想象其行笔过程起、承、转、收诸项较易理解, 以持卷式临写较易逼近。(鄙见寒切帖横画每每中粗两端细, 竖则无此特征;字迹在行轴附近墨量比较集中, 为其可能写成于弧面上的物理线索。)其间或有今人已不明白的古代笔法,或可揭为今用。27.他无一笔不悬手,应出于心解。用这高标准严格训练,才谈得上无往不利。沉着,是留得笔住;痛快,是恣肆自如。28.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节奏感是其标志。所谓节奏,就是有快有慢。痛快,自然是快,那么沉着也就不言而喻。落实到具体,则是直笔当快。因为无非提按而已,比较简单。而曲线由于有方向的改变,因此必须稍慢,尤其是有所应接的曲笔,如长撇和钩等,皆须特别留意。29.苏字的学习,大概始于二十年前,而学黄则是近几年的事。有苏的基础,学黄就较容易,因黄本也是学苏的。但苏黄的本质区别也是明显的。字形而言,苏扁而黄方,线质则苏肥而黄瘦,结字也不很相同。30.悬手对高桌椅产生之前是不存在问题的。产生以后,使偷懒得以伴生。我想悬手不算什么大难度的事,只要约束自己,久之便成习惯。悬手的好处,当然是得到极大的自由。31.他的儿子们当然首先是受到影响的,而学得最象的应是吴琚,学的最好的应该是王庭筠。32.钱穆父戒米芾“当以势为主”,米乃大悟。33.我觉得“书外功”主要是文史方面,能把王力四册古代汉语一字不漏地通读几遍,已足受用。并非是我业师便这样说。34.(魏启后)与他书法虽学米而出以平淡简远可互为印证,格调总体来看是高的。窃以为他在今存老先生中可以首屈一指。35.我觉得东坡“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的说法比较在理,也就是说先学正楷为是。36.自结字而言,正楷阶段须解决结字的常规问题,譬如对称和停匀之类。到了行书阶段,由于笔势的加强(主要是上下字的萦带关系得到加强),结构自然而然地会在常规的基础上有一些变态,即所谓因势结字。37.魏碑相对唐楷有奇的一面,这是就结构而言。结字必须奇正相生。如果一味地正,便索然无趣。唐楷总体来看,正多于奇。虽显得正大,但更多作意,颇乏自然天真之趣。唐楷基本上沿着东晋一系发展而来,而魏碑则较多钟卫遗意,也就是说更古一些。苏黄米批判唐人,用米的话说就是一笔书。我的理解就是说不能八面取势以结字。所以学魏主要着眼于结构,而不必计较因刻凿而然的节角,如描头画角便属舍本逐末。何绍基于右任用帖法写碑,可称善学。我以为最好配合北魏墨迹,观其下笔处。38.解决的办法是加大临的力度,辅之以创作。比例大概为八比二。39.苏的面目较单一,而米则比较多样。考其原由,即因笔法造成。米无一笔不提手,得到无限自由,这是他能八面起倒因势利导的根本原因。而苏大多凭桌行笔,因字大而不得不提笔时,就产生黄州寒食诗等杰作了。当然这不等于说苏字易学。苏属学问字天分字,得面目易,得精神难。40.古人说心不知手,手不知笔,是书写的最佳状态。我在写字时只关心纸上的字迹,而无暇顾及毛笔处于中锋还是侧锋,总之中和侧是交相为用的。提按已是习惯的动作自不待言,至于绞转,也不过是微调而已,自己未必十分意识得到。所以转笔与否,经常聚讼不已,有人仔细就说有,粗疏忽略就说无,我认为肯定有。但一路转过去的说法我并不相信,因为做不到。41.(关于米书小楷答少主)米芾小楷,严格地说只是小行楷,除向太后挽词和呈事帖外,即是所谓“跋尾书”,因不应人之求,自藏也就留存不多。米于小字自视甚高,当然其高超处亦非他人可匹敌。学小楷自米入,亦无不可,这是个人喜欢的问题。他的小行楷十分精到,结体也很骏迈,相对大字而言,较少跳荡习气,至少我觉得应该学。拙见仅供参考。42.慢、慢、慢的临!43.意临的意是参以己意的意。44.王力先生“例不十,法不立”箴言45想玩书法,就要临帖。46我一般是小字用硬毫大字用柔毫.因小而求精,非狼莫办,而大字则以气势为主,稍加健的中长锋羊毫我觉较合适于自己,这应与我运笔速度较慢有关,慢而涩恰是与老米的疾利在工具上的天然分野.我追求的正是这个不同.47.7月31日又:苏州三阳笔庄,宣州张苏笔庄,杭州汉笔坊.这三家笔甚获吾心.48.2004.8.17关于评选“千年十大书家”答徐飞书法江湖)具体已很难说全,但公认的大家都已在内.苏黄未得全票,这毫不足怪,见仁见智嘛.记得明代我提了王宠,而黄惇就提文徵明,并认为文比王好.这就是观点的分歧所在了49.这是因为林老喜用淡墨的缘故.再好的印刷品,总使它有较多的消解.所以单凭印刷品来赏析林书,并非实事求是.如有机会到马鞍山江上草堂或江宁求雨山林氏纪念馆去看看,相信一定会惊叹不置的.50.关于执笔,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米执笔采用的是“五指包管法”,即毛笔的顶端藏于手心,五指环于笔管,犹如撮物。蔡绦云:“米芾元章有书名,其捉笔能尽管城子,五指撮之,势翩然若飞”。 曹先生看法(大概):1、此法非米独创,至少唐代即有之。书史云:“伯高五帖,黄经纸,少时书,辞云往往兴来五指包管是也”。米可能受此启发。 2、黄伯思等人曾经提出过异议,笔阵图上也画有执笔的手势,而米只对笔样感兴趣(见腊雪帖),而不认为五指执笔法是必须遵守的天条。 3、事实上,采取何种执笔势完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哪种姿势最适宜发挥所长,才是最合理的,米氏的五指包管,应最适合于题壁,可能是这养成了他的习惯。 4、米曾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正因他用高标准严格自律,才保证了随心所欲、无往不利的创作状态。米把执笔放在开宗明义的地位,这一做法,值得深味。51.最近几年用泾县宣艺斋仿古熟宣较多.试过很多种,觉得一种即使正面也不是太滑,纸质稍厚,颜色较沉着(较喜欢茶色)的最合我意.古人在明代之前都少用生纸作书.欧阳修诗用纯坚莹腻形容之,纯是无杂质,坚是緻密而不脆,莹是洁净,腻是细腻.除第一项由本质决定外,其他三个都是加工使然,也就是说乃熟纸.常用的做法是拖浆和砑磨,无非使纤维的间隙缩小后降低吸水性而已.古人大多写小字,欲求精到非如上的品质不办.我本人写小字多用熟纸的光滑一面而大字则生纸也用有刷痕的反面.元书纸也是我比较喜好的.米芾说是唐畿县狱状鎚(原石旁)熟纸.既是狱吏所用,那么其粗糙自不待言.鲁公岂用不起好纸?他之所以爱此,正有追求特殊效果的考虑.这一点可在中得到印证.他这种笔触的苍茫感,也正是我所心仪的.至于你所问的墨色变化,我想善用淡墨的董其昌用的也是熟纸,这点不说也可明白.52.老米云大字当如小字,小字当如大字,我的理解是,大字应不粗疏,小字应不拘谨.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君当细思.53.自学进退自如,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只要找一本自己喜欢的古帖(取法务上很重要)仔细临摹,以临得愈像愈好为指归,就可以了.54.书道中人:我有幸得到曹老师临习苕溪诗帖的录像,请问曹老师当时临习此帖的笔规格多大,用什么毫,哪里购之,您所采用的纸是何种宣纸?恳请曹老师赐教!曹先生:用的是半生熟的纸,笔为小狼毫.纸是南京主事者提供,笔是自带,已忘何地所产,应非太称手的那种.55.(2004.12.8评田小华书书法江湖)四两件不错,其他则在结构上过于夸张了.56.每个字,有人总要讲主笔副笔,这是个言人人殊的麻烦问题.我的理解或提倡很简单,即无明显出锋的地方可以快,而有明显出锋的地方则必须快.具体地说,撇,挑,钩,悬针竖是我所谓有明显出锋的地方.因为前三者一般体现为字内的应接,而后者则体现为与下字的萦带.因快而产生势,因势便必须引出一个利导的命题.何以名家作品如的重复字如之二十多个无一相同?我以为除故作的因素外,主要是由势造成.57.柳公权尚属大家,黄庭坚之所从出也.文徵明最多算三流,不学也罢.58.学的是技法而不是徒袭面目.董华亭自谓从米得笔法,但能自抒胸襟,是谓善学59.在这个阶段,当以临摹为主,创作只起检验效果的作用.因这时的所谓创作无非是技痒的跃跃欲试而已,但除竭力回忆并追摹大脑皮质上留下的粗浅印象外,其实往往是举止失措的,尤其是碰到字帖中没有的字时更难免拼凑得支离破碎.所以让丑媳妇出堂见公婆是够大胆的,除非不怕丑.60.曹宝麟(以下简称曹):还是受王力老师的影响。我在北大是学的中文,王力老师擅长音韵学。语言学分三个门类: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他的汉语史稿对它们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另外,他的汉语音韵学强调了今音与古音有着同样的价值,并阐述了研究方音的科学方法和基础,贡献很大。我当时的兴趣在词汇学,毕业论文叫诗骚连绵字辩议。但后来,我写了一篇孟嘉落帽时地小考,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也有优势,兴趣便转到考据上。对于考据,王力老师说“例不十,法不立”,认为论证一个问题,至少要有十个以上的例证。61.董其昌当时的目标是要超过文徵明、祝允明、赵孟頫。我觉得把超越什么人作目标是很累的。其实董其昌从米得笔法开始,最终写出了自己胸中的冲淡之意。用别人的法写自己的意,才获得了成功。这种淡意难能可贵,所以他在书史上站住了。传统是环环相扣的链。董与前人相比不见得有多少创造,但他对这链的接续是有贡献的。我自己也力争接续这传统之链。 62.曹:我学书法至今已40多年。先是见喜欢的学,后来向戴尧天老师请教。开始时他不说什么,之后熟了,才说你学赵太甜。他建议我不妨学学米芾。当时正值文革。我恰巧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在文革前夕出版的一本米芾墨迹二种,其中的蜀素帖临得比苕溪诗多。当时的专一,是无可奈何的贫乏,但因此却成全了我。当时感觉未必比赵好,写多了才体会出来,才觉得赵俗。当然俗是相对的。现在看来,赵有修养支撑,还不能简单地斥为俗。但学他的人就容易俗。因为赵字太正,可以类推。如果只是轻车熟路,那么必然会俗。63.从临帖到创作是渐进的,包括风格的形成也是这样。临帖应该由约到博,先把一个麻雀解剖完了再做别的比较好。64.笔法出来,形式就出来了65.五指笔法并非王羲之的古法,而是有了如今天的高桌椅后才发展出来的。日本人至今用三指,应是唐以前的执法。因为他们一直席地而坐,与我国唐以前的坐姿相同。我之所以站立用三指,是因为不必弯腰而已。66.韭花的精神还原出来.杨凝式的笔调充满逸气,笔短意长,而结字则奇正相生,出人意表,山谷赞美他已到乌丝阑,我觉决不逊色于神龙本67.要防止轻滑.必须注意节奏和多种对比,前者旨在造成势的不同,后者则是营构丰富的内涵.68.评田英章书法:写得规矩,并非没雅俗之分.田先生的欧字,窃以为是比较俗的.69.费老虽有面目,但窃以为格调并不太高.林散之私信中称其为俗而出席展览又大叫其妙.那么毕竟前者更准确一些吧.70.愚以为,转指是必然的,但不是为转而转,而是调整笔锋.所以这种转,也只是微调,且是书者下意识的动作.71.评周慧珺书法:以周先生的身体条件,如必须站着写的话,倒是只适宜写横的.上海的有些招牌还是写得不错的.但也许较少纵向的训练,一旦作条幅,便上下左右失措,甚至于气脉都很难连贯得起来了.这是一位才女的悲哀处。72.八面出锋和他自夸的我独有四面是一个意思,都是针对别人的一笔书或一面而言的.无非说人家是单一而他是各个方位都有起倒的动作而已.但别人是否如其所言呢?我看也未必.老米有时是大言欺世,颇为自恋的。73.2005.03.04答书剑生书法江湖)问:老师:您好!蜀素帖倒数第五行“殷勤”的“殷”为何少了最后一笔?答: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所谓宣祖名弘殷,这个殷念yin ,因此殷勤少写一笔是缺笔避讳.但云锦殷是红黑色的意思,念yan,所以不必避.老米还有一本知府;府字少写最后一点,这是避高太后父高遵甫的所谓嫌名.陈垣有史讳举例,不妨一看.74.(2005.03.06答叶小勇书法江湖)用功可嘉.小字比大的好些.笔力较弱,建议改稍硬的笔以借其力.75.礼器是汉碑极品,用笔清劲,结构奇逸.书家评曹老师:1.曹宝麟的书法作品中。书杜二首通篇深得米芾秀杰痛快的气息,急管繁弦,妙构比比皆是。韩偓江楼之二则是参照米芾大行书作尽情的发挥。古人曾评米芾浓墨大书,以逞其逸迈奇崛之势,是其长也。曹宝麟此作的佳处亦在得郁勃之势,纤秾之中不乏清健之态,抒情意趣沛然。康南海论书绝句是曹宝麟最为突出的小行书,也是他善于参化米芾精蕴的所在。秀润、温雅、骏爽,精致诸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总览曹宝麟的创作,我们不妨归纳以下几点:一、高度重视运笔结构的技巧性,继承了米芾动循古法度,无一笔妄作的规则;二、进而在抒意创作时,力图整体风格上把握古典式的纯雅品味;三、由米芾集字的指导思想,来衡量专精与博取的关系,广泛汲取与米字能溶洽的各家之长,来提高作品的深厚感。王字的雄秀、颜字的浑茫、褚字的劲拔、苏字的敦厚、黄字的奇险,下及明清诸家,凡此等等,都在曹宝麟的取舍之中。2.从艺术循环演化的角度来审视,复古不失为一种开创新意境的手段。只不过能如此用力的人,当今实在不多了。、3.一九七四年,他作有一首临池吟云:今日才临苏,明日还学米,今日复明日,对此二公喜。神游遗迹间,高山空仰止。未见陶冶苦,徒羡成功美。海岳素宝晋,晚纳平原轨。东坡同承颜,终近杨风子。落墨何凝重,忠厚相表里。不若襄阳老,傲岸作雄视。下笔流激电,字字飞跃起。言之为心声,书也固一理。乃悟学于用,须如盐著水。区区论形骸,何啻失千里。不仅得其髓,融化方是己。食古能复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