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试卷(下册)07A.doc_第1页
物理化学试卷(下册)07A.doc_第2页
物理化学试卷(下册)07A.doc_第3页
物理化学试卷(下册)07A.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溶液中哪个溶液的摩尔电导最大:( )A) 0.1M KCl水溶液 B) 0.001M HCl水溶液 C) 0.001M KOH水溶液 D) 0.001M KCl水溶液 2用NH4VO3 和浓盐酸作用,可制得棕色V2O5溶液,其胶团结构是:(V2O5)mnVO3-(n-x)NH4+x-xNH4+,下面各电解质对此溶胶的聚沉能力次序是:( C )A) MgSO4 AlCl3 K3Fe(CN)6 B) K3Fe(CN)6 MgSO4 AlCl3 C) K3Fe(CN)6 AlCl3 MgSO4 D) AlCl3 MgSO4 K3Fe(CN)6 3下列电解质对某溶胶的聚沉值分别为c(NaNO3) = 300,c(Na2SO4) = 295,c(MgCl2) = 25,c(AlCl3) = 0.5(moldm-3),可确定该溶液中粒子带电情况为:( )A) 不带电 B) 带正电 C) 带负电 D) 不能确定 4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有大小不同的两个水珠,长期放置后,会发生:( )A) 大水珠变大,小水珠变小 B) 大水珠变大,小水珠变大 C) 大水珠变小,小水珠变大 D) 大水珠,小水珠均变小 5胶束的出现标志着表面活性剂的: ( )A) 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降 B) 溶解已达到饱和 C) 分子间作用超过它与溶剂的作用 D) 分子远未排满溶液表面 6直径为1102m的球形肥皂泡所受的附加压力为(已知表面张力为0.025Nm1):( )A) 5Pa B)10Pa C) 15Pa D) 20Pa7多孔硅胶有强烈的吸水性能,硅胶吸水后其表面Gibbs自由能将:(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无法比较8双分子气相反应A + B = D,其阈能为40 kJmol-1,有效碰撞分数是6 10-4,该反应进行的温度是:( )A) 649K B) 921K C) 268K D) 1202K 9反应A + B C + D的速率方程为r = kAB,则反应:( )A) 是二分子反应 B) 是二级反应但不一定是二分子反应 C) 不是二分子反应 D) 是对A、B 各为一级的二分子反应10一定温度下,某反应 An + + Bm - Cn + + D,当在体系中加入某电解质以增加离子强度时,则k1,k-1的变化为:( )A) k1不变,k-1增加 B) k1不变,k-1减少 C) k1减少,k-1增加 D) k1减少,k-1不变 11关于阈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阈能的概念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 阈能值与温度有关 C) 阈能是宏观量,实验值 D) 阈能是活化分子相对平动能的平均值 12有关碰撞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能说明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 证明活化能与温度有关 C) 可从理论上计算速率常数与活化能 D) 解决分子碰撞频率的计算问题 13根据光化当量定律:( )A) 在整个光化过程中,一个光子只能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B)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个光子活化1mol原子或分子 C)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个光子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D)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爱因斯坦能量的光子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14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0/k,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15对于连串反应 ,巳知E1 E2,若想提高产品B的百分数,应:( )A) 增加原料A B) 及时移去D C) 降低温度 D) 升高温度 16 当发生极化作用时,两电极的电极电势的变化为:( )A) 变大,变小 B) 变小,变大 C) 两者都变大 D) 两者都变小17电极 Pb2+(a)|Pb-Hg(a) 和 Pb2+(a)|Pb(s) 的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间的关系为:( )A) 相同不同 B) 相同不同 C) 和均相同 D) 和均不同 18下列电池的电动势与氯离子活度无关的是:( )A) Zn| ZnCl2(aq)| Cl2(p)Pt B) Zn| ZnCl2(aq)| KCl (aq)| AgClAg C) AgAgCl| KCl(aq)| Cl2(p) Pt D) PtH2( p)| HCl (aq)| Cl2(p) Pt 19质量摩尔浓度为m的H3PO4溶液,离子平均活度系数为,则溶液中H3PO4的活度aB为:( )A) 4m44 B) 4m4 C) 27m4 D) 27m44 20对于增溶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增溶作用使被溶物质化学势降低 B) 增溶系统是热力学稳定系统,而乳状液或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C) 增溶作用与真正的溶解作用一样,均使溶剂依数性有很大变化 D) 增溶作用发生在有大量胶束形成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 二、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晴朗的天空是蓝色,是白色太阳光被大气散射的结果。 2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3产生物理吸附的力是范德华力,作用较弱,因而吸附速度慢,不易达到平衡。 4分子间力越大的液体,其表面张力越大。 5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所有性质都不改变。 6鞍点是反应的最低能量途径上的最高点,但它不是势能面上的最高点,也不是势能面上的最低点。 7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8若反应(1)的活化能为E1,反应(2)的活化能为E2,且E1 E2,则在同一温度下k1一定小于k2。 9恒温、恒压下,G 0的反应不能自发进行。10用Pt电极电解CuCl2水溶液,阳极上放出Cl2。三、计算题 298K时在某一电导池中充以浓度为0.01moldm3,电导率为0.14114Sm1的KCl溶液,测得其电阻为525。若在该电导池内充以0.10 moldm3的NH3H2O溶液,测得电阻为2030,已知此时所用水的电导率为2.0104Sm1。试求:(1)该NH3H2O溶液的解离度;(2)若该电导池内充以纯水时的电阻值。(已知,)四、计算题 (1)求298K时,下列电池的温度系数:已知该电池的电动势E1.228V,H2O(l)的标准摩尔生成焓;(2)求273K时该电池的电动势E,设在273298K之间,H2O(l)的生成焓不随温度而改变,电动势随温度的变化率是均匀的。3:在298K和标准压力时,用电解沉积法分离Cd2,Zn2混合溶液。已知Cd2,Zn2的质量摩尔浓度均为0.10molkg1(设活度因子均为1),H2(g)在Cd和Zn上超电势分别为0.48V和0.70V,设电解液的pH保持为7.0。试问:(1)阴极上首先析出何种金属;(2)第二种金属析出时第一种析出的离子的残留质量摩尔浓度为多少;(3)H2(g)是否有可能析出而影响分离效果。(已知:,)4设CHCl3(g)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在293K时,当CHCl3(g)的压力为5.2kPa及13.5kPa时,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0692m3kg1和0.0826 m3kg1(已换算成标准状态),求:(1) CHCl3(g)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系数;(2) 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Vm;(3) 若CHCl3(g)分子的截面积为0.32nm2,求活性炭的比表面积。5:N2O(g)的热分解反应为,从实验测出不同反应温度时,各个起始压力P0与半衰期的值如下:实验次数T/KP0/kPat1/2/s1967156.80380296739.201520310307.0714404103048.00212试求:(1)反应级数和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 (2)反应的实验活化能。一、选择题15 BCCAA 610 DBABD 1115 ACCAD 1620 ADCDC15 610 三、计算题( 8分)解:(1) (1分) (1分)(2分) (1分) (2分)(2) (1分) 四、计算题( 10分)解:(1)() (1分) () (1分) 总 (1分) (2分) (1分) (2分)(2) (1分) (1分)五、计算题( 10分) 解:(1)阴极上Cd2,Zn2的析出电势分别为: (2分) (1分)所以在阴极上首先析出Cd(s)。 (1分)(2)当Zn析出时,有 (1分) (1分)(3) (1分)在金属Cd上 (1分)在金属Zn上 (1分)析出电势小于金属的析出电势,所以不可能有H2(g)析出而影响分离效果。 (1分)六、计算题( 8分) 解:由Langmuir吸附等温式,根据题意得:(1)(2) (2分)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