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诗】谢宗可《书灯》.doc_第1页
【古代读书诗】谢宗可《书灯》.doc_第2页
【古代读书诗】谢宗可《书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读书诗赏析书灯元谢宗可唔咿声里漏初长(1),愿借丹心吐寸光(2)。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芸编清逼兰膏暖(3),花尽时粘竹汗香(4)。明日金莲供草制(5),几人风露在秋堂(6)。【注释】(1)唔咿:拟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清焦循忆书卷六:“曾祖父少懦,日咿唔於书塾中。”(按,这个出处比“唔咿声里漏初长”迟得多。)漏:古代计时的一种工具。(2)丹心:指灯芯。寸光:指书灯发出的光亮。(3)芸编:指书籍。芸,香草,置书页内可以辟蠹,故称。兰膏: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可以点灯。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容备些。”王逸注:“兰膏,以兰香炼膏也。”(4)花:指灯花。竹:竹简,代指书籍。竹汗香:犹言书香。(5)明日:即他日。金莲:灯名,指金饰莲花形灯炬。新唐书令狐綯传:“(綯)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宋张元干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甎。归院引金莲。”草制:草拟制书。(6)秋堂:秋日的厅堂。常以指书生攻读课业之所。唐聂夷中秋夕诗:“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仍学。”【简析】这首诗是咏物诗。四库全书总目收其咏物诗一卷,凡一百六首,皆七言律诗。相比其他诗人偶尔写那么一两首来说,谢宗可可称为写咏物诗的专业户了。这首诗咏的是书灯,也就是读书灯。对读书人来说,书和灯关系密切,有多少著名的读书故事都是围绕“照明”这个读书要素来说的。匡衡凿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苏颋吹火、陆佃映月、王冕僧寺夜读等,这些刻苦攻读的特点在于获得照明的条件,由此可见,灯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了。这首诗就围绕灯与读书来写。“唔咿声里漏初长”,幕布一拉开,就是一个读书人读书到深夜的镜头,紧接着,书灯就出场了。它说我“愿借丹心吐寸光”。“丹心”实指灯芯,因为它忠心为主人服务,所谓“丹心可鉴”。“心”“芯”同音,因此历来就有“心”“芯”谐音双关的用法,著名的就有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例子。“寸光”即灯发出的光,说“寸光”指灯光微弱,从诗所运用的第一人称来说,也含有谦逊的意思。“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这是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句子。徐雁雁斋主人的读书灯极为欣赏这两句诗,认为“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的名句早已熔化成为中国读书人清贫自持、宠辱不惊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学术篇章历劫不废且能日臻其皇。” 徐雁先生看得深刻,从读书灯的功效看到了读书人的品质。我以为这两句诗写的是读书灯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格,它自诞生以来就帮助读书人清清楚楚看书,它的一生都为读书人写文章而照耀。它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想到红烛精神。“芸编清逼兰膏暖,花尽时粘竹汗香”两句写读书灯伴读书人读书的感受。“芸编”指书籍。芸,香草,置书页内可以辟蠹,故称。“清逼”是说清气逼人。“兰膏”指灯油。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可以点灯。“兰膏”有幸伴读书人读书,因而感到温暖。当然,油灯在燃烧时就会产生热量,“暖”是自然的。但是把“暖”理解为书灯的内心感受更为贴切,诗本来就用了拟人的手法。“花”指“灯花”。“竹”指“竹简”。古代书用竹简写成,竹子加工时用火烧烤,会有水分渗出,称为“汗”。文天祥零汀洋:“留取丹心照汗青”即此例。元时已用纸张,“竹”代书籍。“竹汗香”也即书香,这个“香”自然也是书灯闻到的。这句是说,灯火烧尽了还带着书香。“明日金莲供草制,几人风露在秋堂”。这两句诗是对读书人前途的猜想。“金莲”是“金莲华炬”的简称。新唐书令狐綯传:“(綯)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读书成功的到朝廷做大官,为皇上草拟制书,有皇上的金莲华炬照耀。还有几个人在秋日的厅堂继续攻读课业,受着风露的侵袭。秋堂,指秋日的厅堂,常用来指书生攻读课业之所。韩愈短灯檠歌也说:“风露气入秋堂凉。”可能是受韩愈诗的影响,“秋堂风露”成了常用来描写读书轻寒的诗歌意象,如宋莫蒙江城子:“秋堂风露月初弦。”宋邓有功贺刘掞赴召史馆校勘:“秋堂风露声唔咿,青灯一点昏两眵。”宋史弥宁怀白石:“秋堂风露夜沉沉。”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是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咏物诗中常用的手法。诗人在这里抓住读书人和读书灯的密切关系,写出书灯对读书人的贡献,表现出对书灯的礼赞。(朱福生)【作者简介】谢宗可,四库全书提要说:“宗可自称金陵人,其始末无考。相传为元人,故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录是编於戊集之末,亦不知其当何代也。”其中多是不确定的话语,籍贯“金陵人”系“宗可自称”,生活年代“元人”则是“相传”。网上有关于永和本萨天锡逸诗一文谈到:“元人以咏物诗名於世者为金陵人谢宗可,其生卒不详。有集行世曰咏物诗。清人顾嗣立於元诗选中称:宗可金陵人,有咏物诗百篇传於世。汪泽民题其卷。汪泽民谢宗可咏物诗叙云:本朝金陵谢宗可为咏物诗数百篇。”谢宗可咏物诗叙,汪泽民作于元至正癸巳,即公元1353年。元诗选二集卷21载舒逊和谢宗可霜华花雾尘诗三韵,两人或者同时。舒逊字士谦,号可庵,绩溪人,舒頔弟。舒頔(13041377),其弟舒逊的出生时间当略后于其兄。因此说成“元末明初”,应该没有问题。网上能查到谢宗可生平简历:“谢宗可(约133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金陵人。生卒年及生平全不可考,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按,“元文宗至顺初”即“1330年”,两句重复。此说尚未查到出处,姑存疑。(朱福生)【资料】四库全书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咏物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谢宗可撰。宗可自称金陵人,其始末无考。相传为元人,故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录是编於戊集之末,亦不知其当何代也。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於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於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於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沿及六朝,此风渐盛。王融、谢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於隶事。唐宋两朝,则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计矣。其特出者,杜甫之比兴深微,苏轼、黄庭坚之譬喻奇巧,皆挺出众流。其馀则唐尚形容,宋参议论,而寄情寓讽,旁见侧出於其中,其大较也。中间如雍鹭鸶、崔鸳鸯、郑鹧鸪,各以摹写之工,得名当世。而宋代谢蝴蝶等,遂一题衍至百首,但以得句相夸,不必缘情而作。於是别岐为诗家小品,而咏物之变极矣。宗可此编,凡一百六首,皆七言律诗。如不咏燕蝶而咏睡燕睡蝶,不咏雁莺而咏雁字莺梭。其标题亦皆纤仄,盖沿雍陶诸人之波,而弥趋新巧。瞿宗吉归田诗话曰:“谢宗可百咏诗,世多传诵。除走马灯、莲叶舟、混堂、睡燕数篇,难得全首佳者。”其说信然。然四诗亦非高作。顾嗣立录其四十首,又摘其警句二十联。其中如笔阵之“怒卷龙蛇雾泣,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