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doc_第1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doc_第2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doc_第3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doc_第4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医案1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七剂后心烦减。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228)评语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医案2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评语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案1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于此条之一证,争议颇多。其实,从此两案看来,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还包括其他诊断,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医案3女,神经性呕吐三月余,水、饭、药皆吐,输液超过两瓶即变为粘液吐出。西医诸检查已作,排除呕吐诸因,故诊为神经性呕吐。因发现丈夫外遇而吵架,故患此疾。前医多用和胃降逆之品,若丁香、柿蒂、旋覆、代赭、丁萸、理中之类,皆不效。现证失眠,心烦,舌光红无苔,脉弦细而数。有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予猪苓汤原方。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一周后进流食。再一周不用输液。后食西红柿复发,仍用此方。再一周而愈。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评语失眠、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再加上阴虚之舌脉,故用猪苓汤。虽然病人以呕吐为主证,但此证亦可用水邪犯胃来解释,猪苓汤用之故效。临床疾病复杂,但只要切合病机,便可用方,且用之效如桴鼓,此经方之妙。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因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此,心身同治,方能见效。医案4矿工妻,产后二十余天,发热,身疼痛已十天。考虑产后肌肤失养,先后服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各三剂,皆不效。后请教刘老(刘渡舟,下同)。谓内脏气血不虚,故予桂枝新加汤。三剂,仍无效。刘老细查方,改生姜用三小片为15克。两剂身痛减,三剂愈。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评语产后肌肤失养,八珍类养内脏气血,故无效。桂枝新加汤中,生姜三两意在引药达表,量少则无此功效。故知经方之量,亦不可轻易改变。医案5壮年,荨麻疹,体瘦,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嘱其睡前服药,后覆被发汗,三剂愈。医案6女,小儿肾炎,头面水肿,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医案7某,急性肝炎,黄疸不退,身黄如橘皮,身痒,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262)评语此三案,皆抓住脉浮一证,病在于表,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后两案因病情复杂,服后配合西医治疗。但症状的改善,得益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发汗。故知,发汗乃治疗邪气在表的不二法门。病在于表,应当治表,治里则无效。以上四案,治表之法,或直接发汗,或引药达表,但又不是麻桂之剂。故知经方治表,绝不仅限于麻桂之剂。医案8小儿,感冒,高热。其母为其炖服元鱼汤,乌鸡汤,热剧。现证舌红苔黄腻,恶冷。诊为着凉停食。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愈后,饭量贪多。数月余,又因感冒来就诊。诊为停食着凉。仍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而愈。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评语前诊为着凉停食,因正气抗邪,不足以助脾胃消化而致。后诊为停食着凉,因正气助脾胃消化饮食,不足以抗邪而致。故知正气兼顾表里。以上三条之呕逆,干呕,不大便之证,机理同前诊。皆正气不足以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而致,此为表证见腑气不通诸证之机。医案9青年,淋雨,半夜寒战,喷嚏,清涕,头身疼痛,体温39.5度。自服解热镇痛药两片,始汗出。晨起仍头身疼痛,自服热粥,汗出,体温38度。予桂枝汤。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评语桂枝汤可以不辨中风与伤寒。仅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而用药,此为方证辨证。医案10某工厂火灾,因有毒物质吸入导致六十余人中毒。中毒者发热,胸闷痛,出现肺水肿、呼吸道粘膜水肿、食道粘膜水肿、胃粘膜水肿,重者昏迷。西医对症治疗无效。刘老诊之,抓住呕而发热,心下按之痛,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病者服之呕止热退,最重者第四天清醒。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评语此案亦为方证辨证。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需要娴熟的技巧及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否则,只对症状而用方,很容易把中医机械化。有时病证难以入手时,不免一试,可能有奇效。医案11男,56岁。下午三时烘热,汗出,四时止,汗出湿遍全身。如此三个月。前医尽服养阴敛汗、益气固表、清热之品,不效。最近处方(部分药物):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20克金樱子30克。服此方后汗不出,但心烦,故停服。予桂枝汤三剂(未服)。三日后找胡老(胡希恕,下同)诊治,予桂枝汤三剂。并嘱每日下午一点半左右服一次,服后多饮热水。三剂后热渐退,汗渐止。后又复发,仍服桂枝汤六剂愈。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评语此案用桂枝汤发汗以治自汗。但桂枝汤使用条件是“病人脏无他病”,只是营卫失和所致。还要注意的是桂枝汤的用法,先其时发汗,服后多饮热水,方能见效。还需说明的是,此案自汗为男性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于临床能见到。在诸法无效后用经方,且用之有效,足见经方之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仲景所写条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治疗有效的医案。这才是经方能经历近两千年而仍屡试不爽的原因。这也说明临床才是中医长盛不衰的根基。医案12女,40岁。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恶寒,发热,以脑血栓形成早期?收入院。输清开灵一小时后,变为双侧痉挛,仍高热。诊之舌淡不红,鼻流清涕。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停用清开灵。服后半小时汗止痉挛舒。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评语上为病毒性颈肌痉挛,予桂枝加葛根汤见效。现用桂枝加葛根汤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各药物剂量:葛根20-3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10克(以上四味为基本方)威灵仙10克秦艽10克(上两味以祛风湿)鸡血藤30克(养血疏筋)姜枣可酌情加入。清开灵为安宫牛黄丸加减而来。安宫牛黄原方去牛黄,代之以牛胆酸和猪胆酸;去犀角、珍珠,代之以水牛角、珍珠母;去黄连,加板蓝根,并去朱砂及金箔,配置成复方针剂而成。药物组成偏于寒性,故用之症状加剧。安宫牛黄还有另外两个中成药产品。清开灵滴鼻液在原方中以麝香皮代替麝香,去雄黄,加藿香,配置成复方醑剂而成。醒脑静以麝香、冰片、郁金、黄芩、黄连、山栀六味制成针剂。皆寒凉之剂。医案13小儿,反复感冒。发病即喘。儿童医院多次以肺炎收治入院。此次以清肺1号、清肺2号(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蛤散等)治疗。不效。求治于任老(任应秋,下同)。任老见之舌面皆淡白。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一周后病愈。从此再无复发。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评语感冒发热,中医治法要分清寒热。不要一见高热即清热解毒。否则只治其标,反复发作。最后还得温药而治愈。中药成药,本为方便应用而研发。然药物生产后,不分寒热,不辨虚实,不别阴阳,不论表里而用之者不在少数。此研发者所未料及。此现象于上两案可见一斑。是中医无效,还是应用不当?明者自知。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中医院在用中成药时,也出现此种情况。一旦有一天,中医毁在自己人手里,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医案14壮年,水泥工。感冒,发汗后,继续工作,再高热,继发汗,如此反复一周。来诊时,乏力,汗出不止,高热,舌淡。予桂枝加附子汤。部分药物剂量:炮附子15克桂枝15克赤白芍各10克生姜10克。两剂而热退汗止。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评语此案予桂枝加附子汤固阳以摄阴。但注意其舌淡,此为阳虚之舌象。如此用附子方能见效。医案15女,50余岁。入夜频发心绞痛。发作时,胸闷,憋气,口服硝酸甘油方缓解。求治于刘老,予桂枝去芍药汤。服后少发。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评语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心脏病,刘老十分推崇。但多用于心阳虚之证。经方应用时应和其他辨证方法结合起来,方能药到病除。医案16文革期间,江西某矿区,流感流行。主治之两医曾毕业江西中医学院。先用西药无效,继用银翘、桑菊之类亦不效,且症状加重。证见恶寒,发热,全身疼痛,鼻流清涕。思用麻黄汤。一医与其妻麻黄汤,但求一试: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9克甘草5克。一剂后,热退疼止,脉静身凉。后予矿工,流感控制。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评语此为麻黄汤之典型适应证,但医者用之,颇多疑惑。如今虽多用辛凉之药,但辛温之麻黄汤并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在黑龙江,小儿肺炎证见寒战,高热,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治疗:麻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5-6克。成人麻黄用至20-30克。麻黄汤非但用于伤寒,亦可用于杂病,见下文:2000年秋,一位37岁农妇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即是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李师见此妇禀赋素壮,症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病愈,3年后随访,血压一直稳定。麻黄、桂枝升压,现代药理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已列为脑血管类病用药禁区,这几乎成了每个中医的常识。而李师却用麻黄汤治愈不可逆转的高血压,岂非怪事?其实不怪,李师之所以成功治愈此病,就是因为他未受西医药理的束缚,而是用中医理论去分析本案病机。即由于寒袭太阳之表,玄府闭塞,寒邪郁勃于内,气机逆乱上冲。邪无出路,遂致攻脑、攻目。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故用麻黄汤发汗,随着汗出,表闭一开,邪从外散,肺气得宣,水道得通,小便得利,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水肿亦随之而去,脑压迅速复常。此案若不按中医的思路去治,岂能奏效?此医案见于贵在传承,重在疗效,为郭博信的一篇跟师心得,于网上易搜到。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总2385期。文中李师乃李可老前辈。经方虽偏于辛温,但用之有效者,于今时屡见不鲜。是仲景之方过时,或是医者见经方之证而不敢用之?抑或无用经方之念?只有医者自明。医案17某,肿瘤晚期,极度消瘦,诊之脉大而有力,次日亡。医案18某,女,教师,自觉乏力,脉大数而有力,无基础性疾病。数月后因肝癌晚期而亡。医案19某,脑力工作者,自觉心悸动,乏力,体重两月锐减10公斤,脉大数而有力。后住院诊为肝癌。原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评语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大则病进。”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此内经两语提示诊脉应注意动态变化。以上三案为脉大示病进;37条脉浮细示邪已退而正未复。医案20太阳伤寒,以竹筷削尖,刺上迎香,放血而解。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以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评语此为郝老师父亲之治案,治于农村,就地取材。上迎香为经外奇穴。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臂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刺之放血,为以衄代汗,与麻黄汤之法异曲而同工。医案21两孩童打架,一孩以三棱刀刺另一孩左胁。急入医院外科抢救。左肾、脾切除,胃肠修补,气胸引流。但腹腔渗血原因未定,未缝合,加以输血。次日有呼吸心跳,血压未升至正常水平。求治于董老(董建华,下同)。护士言其曾排黑便,便中有死蛔虫。董老曰不治。再次日患童亡。原文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评语蛔虫喜温而避寒,腹中阳气不曾令蛔虫活,何能令自己身体活。此为不治之理。医案22某首长,高血压,动脉硬化伴有后颈部拘急不柔和,后项部尤甚。求治于名老中医,予葛根汤。其保健医曰葛根升阳,高血压者不宜用。两日后更剧。首长再次求治于此中医,医曰方用之当有效。首长信之而用。七剂后颈部渐柔和,证减大半,血压降至正常。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评语葛根汤发汗散寒,疏通经脉。方中葛根有生津舒经之用,对缓解后颈部拘急尤效。葛根虽为升阳之品,但中医升阳不等于西医升压,不可混淆。愈风宁心片为葛根汤提取物,但仅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耳鸣,耳聋伴有后项部拘急者降压作用最佳。若无后颈部拘急者,疗效降压作用不显。单位药应用亦离不开中医辨证。医案23某医,远房亲戚发热,身疼痛,烦躁,胸闷。予大青龙汤,并嘱之若一剂汗后,不可再复。患者一剂汗后,诸证大为缓解。夜间,又烦躁。其妻取一剂,服之后,大汗淋漓不止,目闭,沉默不语。其妻夜寻此医。此医知事不妙,协一西医同行。诊之,无脉。血管已瘪,输液针扎不进。患者液脱而亡。医案24某青年,为打捞失水儿童多次潜水。夜间,全身战栗,口振牙战,烦躁,高热,数人摁之不住,胸部被抓破。于急诊室内输液针被其拔掉。诊之,予大青龙汤。服后饮热水一杯,覆杯而汗出烦止。紧随之输液。后于医院治疗五六日出院。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评语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原方麻黄六两为伤寒论诸方之中最大者。如此峻剂,使用当防其汗多脱液。方后注云:“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汗,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此语极其重要,当谨遵之。以上两案为正反两方面各一例。当知医之治疗,须虑事周到,于药之利弊皆考虑,方能救人于水火。当然,案23之责任并不在医,乃患者自行服药而致。但此等教训,应当铭记。医案24为大叶性肺炎早期,使用大青龙汤截断病程。医案25女,22岁。14岁月经初潮起即伴有心烦意乱。后加重,变为经期燥扰不宁,情绪不能自控:大吵大闹,乱跑乱跳,赤足行走于马路。经期过则诸证缓解。被诊为周期性精神分裂症。曾求治于京城各治疗精神病医院,除电休克外诸治法皆用。现证:经期不定,经行不畅,伴有大量血块,经前腹痛、腰痛、心烦、便干、口苦。予桃核承气汤三剂,并嘱之仅经期前服用,经行通畅则止,不行则加服。服两剂后经畅便通烦减,三剂服尽。服用三个月经周期后,精神症状控制,但觉经后乏力。经后以养血益气化痰药调理。服用六个月经周期后,西药不再服。后结婚生子,诸证不再复发。医案26学生,吃饭时,因开玩笑自觉腹痛,后脸色苍白,冷汗出。送至于急诊室。数小时候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外科诊之,右下腹尤甚,考虑阑尾炎。从阑尾处开腹,阑尾完好,腹腔有血性渗出物。扩大切口探查,为胃溃疡穿孔板小血管破裂,做胃修补术。腰麻因手术时间长,又加强。导致胃肠蠕动慢。术后一周已排气,但无大便。层灌肠,下少许球状便。手术刀口愈合后拆线。夜间狂躁,骂人。次日予桃核承气汤。服后泻大量污浊物。当晚鼾睡如雷。原文太阳病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