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的启示.doc_第1页
西南大旱的启示.doc_第2页
西南大旱的启示.doc_第3页
西南大旱的启示.doc_第4页
西南大旱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旱的启示 陕西省水利厅厅长 王锋编者按不久前,一场百年大旱肆虐西南大地,大旱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引发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极端气候现象增多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极度缺水的省份,陕西的决策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敏感而现实的问题“假如百年大旱在陕西”我们又当如何应对。所谓未雨绸缪,方可防患未然。西南大旱期间,省水利厅厅长王锋同志及时撰写了西南大旱的启示一文,较全面地剖析了西南大旱的特点,客观地分析了我省抗旱设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务实地提出了强化水利设施建设的六条具体措施。今天本报全文刊载这篇启示,一方面,是通过本文向读者解析我省水利系统应对大旱的能力和措施;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刊发能够向全社会再次敲响警钟,在陕西这个缺水地区要有防抗极端干旱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切不可“临渴掘井”。善治秦者先兴水。正如王锋同志在文中强调的,无论从陕西实际情况出发,还是从西南大旱的启示来说,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西部强省和小康社会的基础牢牢地扎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南五省刚刚遭受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看西南,想陕西,值得我们深思。 一、西南旱情的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自去秋以来,西南五省出现秋、冬、春连旱,持续受旱时间已长达半年以上,目前旱情仍呈发展态势。截至3月30日,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达9716万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250万亩,其中云、贵两省占全国一半以上。因旱受灾人口达613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二是饮水困难突出,威胁民生。西南大旱造成五省1939万人、1189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75,而云南、贵州两省占到全国的58。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马帮驮队和男女老少齐参战背水的景象,饮水困难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三是江河来水严重偏枯,工程蓄水严重不足。西南五省去秋以来降雨偏少5成以上,部分地区偏少7成以上,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主要江河来水偏少38成,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许多中小库坝有效蓄水锐减,部分无水可用。四是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西南大旱不仅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作物受灾严重,而且森林和荒山火点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出现大米短时间涨价,云南鲜花价格上涨造成了全国鲜花价格大范围的上涨,大旱致全国六成水电告急,多地火电机组吃力。特大干旱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三下西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国家有关部委专家组深入灾区指导抗旱,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32.3万人次,车辆机械2.2万台次,防抗干旱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西南大旱的启示这次西南大旱,虽然是极端气候原因造成的气候性缺水,但也严重地考问了当地水利工程建设。西南五省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水资源总量占全国44。云南省在全国排第三位,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到3月中旬,云南省库塘蓄水仅为4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亿立方米。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特别是缺少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再加上云南、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西南特大干旱仍在继续,抗御特大旱灾的斗争也在不屈不挠地进行着,但这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带来了深刻启示。启示一:客观辩证地认识陕西水情,牢固树立水的忧患意识,切实做到未雨绸缪。我省南北狭长,由南向北分为三个不同气候带,除陕南比较湿润以外,关中、陕北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带,基本上是年年有小旱,三年一中旱,十年一大旱,连续两三年的特大干旱大致是三十年一次。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决定了水资源紧缺的省情。全省水资源总量仅423亿立方米,列全国第19位,人均1138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不足云南省人均量的八分之一;耕地亩均772立方米,占全国平均水平42。而关中人均和耕地亩均分别只有285和215立方米,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和八分之一,陕北更为缺水。从时空分布上看,秦岭以南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35,水资源占到全省的71;秦岭以北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65,而水资源仅占29。年内分配也极为不均,汛期四个月的径流量占到全年的60以上。水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使一些地方干旱灾害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局部洪涝灾害。这种特殊的省情、水情,时刻警醒我们必须树立水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把解决水的瓶颈制约作为强省富民的长期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另外,要辩证地认识水多水少、旱与涝的关系问题,在极端气候现象增多的情况下,汲取“沧海变桑田、绿洲变沙漠”的沉痛教训,充分认识现在水多的地方可能就是将来水少的地方,“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启示二:水利是民生的主要内容,是关乎国泰民安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这次西南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事实上,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库和骨干水利工程很少,已有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加上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西南大旱再次警醒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抓好一批关系国计民生、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率高的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做好战略性水源储备,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遭受缺水之困。启示三:认真总结传统的节水、存水经验,把支持民间节水、存水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西南大旱告诉我们,不能只关心区域水资源总量,大旱来临之际,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我们的蓄水能力和蓄水量。因此,在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库、塘、坝、堰、窖等小型水利工程,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蓄水能力。同时,要总结传统的节水、存水经验,教育引导群众在节水的同时树立存水意识,支持民间已有节水、存水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涝池、水窖、池塘等工程建设,存水于民,存水于民间,存水于千家万户,充分发挥这些传统水利设施的作用。启示四:在陕西这个缺水地区要有防抗极端干旱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切不可“临渴掘井”。天象难改,人有能动。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交织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总结陕西抗旱的基本规律,探索抗旱应急管理办法,建立必要的抗旱应急预案。要转变传统的抗旱意识,变单一农业灌溉抗旱为优先解决饮水困难和城市抗旱与农业抗旱并重的全面抗旱,尽最大努力把干旱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特别是在遭遇特大干旱灾害时,要有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的预案,有保证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的预案,有抗旱的应急预备水源,有抗旱应急调度的制度和办法,争取抗旱工作主动权,使得大旱当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启示五:更加坚定地把兴水治旱作为基本省策,长期坚持不动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开工建设了以引红济石、引汉济渭为重点的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八大工程之首,积极实施板块推进战略,举全省之力全力推进。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的这些决策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符合陕西省情和水情的战略举措,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善治秦者必治水”的治省方略。面对西南大旱深刻反思,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做好水利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三、坚定不移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无论从陕西实际情况出发,还是从西南大旱的启示来说,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西部强省和小康社会的基础牢牢地扎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下大气力建设控制性水源工程。我省蓄水工程少,调蓄能力差,全省现有水库虽然有1050座,但小型水库有978座,中型水库有66座,而对河流来水进行丰枯调节、解决大旱之年缺水的大型水库仅6座,其供水能力仅占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的9。泾河、洛河、渭河、延河、无定河等较大河流尚无控制性蓄水工程,径流调节能力不足,若遇枯水年,将面临有心无力的尴尬局面。另外,我省水资源南多北少,解决水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唯一办法,就是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引汉济渭、引红济石调水和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西安李家河水库等“两引四库”建设,尽快启动泾河东庄水库、榆林引黄工程和黄河古贤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同时,要编制好“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按照应上、能上、必上的原则,对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水利项目排序论证,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小型工程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易于发动群众、见效快和量大面广的特点,在抗旱灌溉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续持之以恒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安康“小工程、大群体”的经验,大力发展小水库、小塘堰、小水窖、小抽水站等蓄水工程,在关中和渭北旱腰带地区,恢复兴建一批涝池,积蓄雨水,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要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中小灌区续建配套力度,加强末级渠系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力争使更多的小型水库列入国家治理规划,提高水库调蓄能力。推广“民建、民管、民用”机制,鼓励支持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三)加快县城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县城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因此,汲取西南大旱的教训,我们要把解决城乡群众吃水问题作为民生水利的第一位工作,以对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切实做好县城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县城供水要落实投资渠道,突出抓好水源建设、管网改造和延伸,提高供水保证率。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办法,积极实施板块推进战略,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高度重视水保生态环境建设。西南大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态环境被破坏带来的恶果。我省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汲取西南大旱的教训,必须高度重视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水保林在涵养水源、保墒保土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一要抓好渭河流域水土保持、“长治”、国家八大片重点水保等项目实施,切实加强重点水保工程建设。二要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并重,坚持不懈地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坡耕地综合整治和多沙粗沙区水保治理项目,加快清洁小流域示范区建设。三要重视做好黄土高原坝系工程建设,打坝淤地,植树造林,加快水保治理步伐。四要突出抓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五)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是缓解水资源总量不足的根本途径。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和水价改革力度,促进节约用水。二要加强地下水涵养。充分利用泾惠渠、宝鸡峡等渠井双灌区和纯井灌区,加强地下水涵养和保护,统筹利用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大旱时提供应急水源。三要加强水资源统一调配。以引汉济渭、引红济石调水工程为骨干,以现有水源工程为依托,在关中西部由冯家山、羊毛湾、石头河、黑河水库和宝鸡峡引渭工程联网调度,为城市和农业联合供水;在关中东部由东雷抽黄、洛惠渠、交口抽渭三大工程联网,实施城乡供水统一调配。四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加快工业节水改造,大力普及农业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城市生活节水器具,突出抓好西安、榆林、延安、宝鸡4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六)加强应急水源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一是利用专用监测井储水。汲取这次云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