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大纲 编写目的:为了规范“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明确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让学生能够方便地从网络获得指导,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特编写此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弱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思想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关系、各种社会思想与各社会阶级及社会阶层利益的内在关系等。 第一章 绪论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与其它思想专史的区别,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和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一、“社会思想”的定义 社会思想使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二、“社会思想史”定义中几个概念的涵义。 1“社会生活”的涵义 社会生活使人类的共同生活,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中,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包括以下社会学研究范畴:(1)人的修养与社会化问题;(2)人性与人的欲望问题;(3)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4)人们的处世、社交态度及社会价值取向问题;(5)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原理问题;(6)社会生活方式问题;(7)社会起源、发展、变迁问题;(8)社会控制问题;(9)社会整合与社会调试问题。 2“社会问题”的涵义 指人们在具体社会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对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它包括三项研究范围:(1)对社会问题之发生原因的考察;(2)对社会问题本身的考察与分析;(3)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设计。 3“社会模式”的涵义指具体社会的结构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对现实社会的“应然”状态的认知。它是人们解释社会生活,指出解决社会问题方案乃至进行实际社会改革、改造的依据和近期目的。(2)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它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信仰及进行现实社会改革、改造的根本依据和终极目标。(3)社会改革、改造思想。社会改革、改造所要达到的状态即是某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三、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之间的关系 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如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一样,都是从一个侧面考察人类社会之思想遗产的。社会思想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人类思想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四、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意义五、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指导性方法历史地看问题;阶级地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 2操作性方法社区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复习与思考题 1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是什么?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与其它思想专史的区别是什么? 3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4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思想史是如何产生的,原始宗教和社会思想的关系,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和上古神权思想中的社会思想。一、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1社会思想的产生人类自其诞生起,就有着群居生活的社会本能。在长期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孕育出社会思想的萌芽。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中体现的社会思想(2)社会习俗中体现的社会思想二、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1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产生 2对人民英雄的歌颂 3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1)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2)各不相关、没有系统(3)反映人与社会关系的为数甚少,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较多(4)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约地反映出一些社会思想,还没有抽象、概括、系统的社会思想复习与思考题 1社会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2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如何? 3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如何? 4上古神权思想中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评价夏商时期“德”德社会整合功能,西周礼治思想中德社会思想,和周公旦的保民思想。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1神权社会思想 夏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统治阶级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应被他们所统治,因而他们设计出来的神间世界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支配一切的主宰即天帝。夏商时期神权社会思想,是奴隶主阶级设计出来的一种本阶级的理想社会的模式。 2关于行为规范的思想(1)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2)人们要完成“德”德修养,必须用“礼”作为行为规范。(3)商代所谓“礼”德具体表现主要是“孝”。(4)评价: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社会秩序。二、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 1周代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思想 2周代宗法制反映的社会整合思想三、西周“礼治”思想 1周代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2西周礼治思想的社会功能 3西周礼治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四、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1敬天思想 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 2明德思想 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德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德,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 3保民思想 敬天、明德、保民是密切联系的。德行施于天命,就是“敬天”;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周代形成了成体系的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复习与思考题 1神权社会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什么?2如何评价夏商时期“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3西周礼治思想中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4如何理解周公旦的保民思想? 第四章 春秋时期德社会思想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春秋时期出现的轻天重民思想的社会基础,管仲、老子和孔子的社会思想,“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的特点,和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一、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想 1轻天重民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2轻天重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3轻天重民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二、管仲的社会思想 1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思想 管仲认为,要治理社会,必须要给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社会阶层士、农、工、商规定出各自的生活方式,并分别居住于不同社区。各阶层之间不发生社会流动现象,维持已有的阶级关系和阶层关系长久不变,以保持士大夫的统治地位。 2论社会需求的层次(1)管仲很重视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2)管仲认为人们的行为遵守道德伦理规范的前提是能够吃饱穿暖。“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注重小群体的社会功能的思想(1)管仲非常重视社会基层组织的小群体的社会功能。它分别指定了乡村、边疆和统治中心及附近地区的社会组织体系。(2)评价:虽然管仲是从社会小群体在军事上的功能着眼的,但他注重社会小群体功能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三、老子的社会思想 1理想社会的模式(1)老子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一个封闭型的社区;地域范围是很小的,但同样的理想小国又是很多的。(2)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3)评价: 2寡欲、无知、知足(1)论寡欲。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首先要使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论无知。要使人们寡欲,又必须使人们无知,无知才能无欲。(3)论知足。只有无知才容易知足。(4)评价: 3愚民与无为(1)“愚民”。老子认为,愚民使圣人治理社会的重要策略。只有先愚民,社会才能得以治理。老子的愚民与自愚思想,是和上文说论老子要人民寡欲、无知、知足思想相通的。(2)“为无为”。老子认为,圣人管理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为无为”。(3)评价: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主张在斗争中求生存,而主张在屈服和退避中求苟安,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但在当时情况下也还有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反对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残酷政治、经济统治方面,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四、孔子的社会思想 1“礼治”与“正名”思想(1)“礼治”思想。孔子所说的“礼”,不但四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2)正名思想。“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 2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3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关于“仁”的理论之下,孔子提出了低一层次的理论:(1)“忠恕”。(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孔子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对“仁”的解释,是指示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如“孝”、“慈”、“悌”、“信”、“忠”、“爱”等。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这种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标准去与对方交往。 4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1)均贫、安贫思想。基于其对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方案。他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孔子以为这种“安贫”的方案不够完满,于是又从伦理方面和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的依据。 5理想社会的模式(1)“大同”社会的模式(2)“小康”社会的模式(3)评价:“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它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家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五、春秋时期隐者的社会思想 1隐者产生的社会原因 2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3对隐者社会思想的评价复习与思考题 1春秋时期出现的轻天重民思想的社会基础是什么?2如何评价管仲的四民定业思想? 3老子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 4孔子的“正名”论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 5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孔子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思想? 6孔子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7“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 8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第五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墨子、孟子和庄子的社会思想。一、墨子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1)墨子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分析。认为人类生存所以不同于禽兽,其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生活资料要靠劳动来获取。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义”。(2)论“义”及社会组织。要保证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又需要有一套社会组织,这就是墨子所谓的“政长”制。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所解决的。 2论社会问题(1)论民间苦。认为劳动人民有三个巨大的忧患。“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2)论小盗为“盗”,大盗为“义”的社会怪现象。(3)论社会关系的失调问题。(4)论任人唯亲对社会的危害。 3整合社会的方案(1)论整合社会的方案和宗旨。“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论整合社会的几项原则:必须体察下情。要有一定的步骤要指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强者贤者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4理想的社会模式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1)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关系。(2)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3)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4)理想社会的各级社会管理人员,都由“贤者”担任。 5论社会控制墨子提出社会控制的两种形式:(1)政治的形式,这主要靠赏与罚来完成。(2)宗教的形式,借助“天”和“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3)评价:二、孟子的社会思想 1性善论(1)孟子在各派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中提出了“性善论”。(2)评价: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那么孟子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性。 2论社会交往准则(1)“怀仁义以相接”。(2)“与人为善”。(3)不与人结仇,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3论社会分工孟子认为,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必须有社会分工,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1)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社会分工(2)要治理社会,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 4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整合方案对社会问题的考察:(1)人们极力地争利、求富,而不顾礼义的问题(2)战争与灾荒问题(3)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4)社会冲突问题社会整合方案。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是“仁政”。孟子“仁政”的内容主要有:(1)“不忍人之心”与“推恩”(2)“寡欲”、“养心”(3)“反求诸己”(4)“明人伦” 5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孟子的理想社会模式的主要内容:(1)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2)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3)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4)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三、庄子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庄子的社会思想是消极厌世的,主张无为而超脱,所以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很少正面论述。但他既然不能离群索居,就不能回避现实社会。庄子认为,造成天下大乱,社会的各种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 自然的社会秩序混乱了,“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出了一些所谓“圣人”,各自提出整合社会的方案。庄子认为,这些不但无济于事,而且越是整合社会,社会就越乱。 2社会整合的方案庄子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方案的核心,不过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1)以不治治天下。(2)任其自然(3)抛弃一切社会规范(4)寡欲而无撄人心(5)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 3论仁的社会价值观念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念。庄子认为这些都是有害于人的本性,而对社会极为不利的。没有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是是非非就不会在你身上有所反映了。庄子进而认为,不但人们不能有社会价值观念,即使是人的生死观念也不该有。没有任何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就会戛然而止了。 4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庄子的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无祸,在缝隙中计生活。“为善无近名,为恶不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得社会交往态度从保全自己得自私角度出发,这是应当批判得。但庄子得一些处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系得作用。 5理想社会模式 庄子得理想社会构想,沿着老子“小国寡民”得社会理想,并更推进一步。其理想社会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他得理想社会是一个与禽兽杂居得社会(2)人对自然界不进行任何改造(3)这个社会的人都没有私心和欲望(4)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 总之,这个社会是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是一个踏上了“大道”的社会。庄子认为这些权宜之计,在“群于人”而与世俗处中,而最理想的,是成为“真人”、“至人”,求得自身的超脱。庄子的“真人”理想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一致的,是他在看到理想社会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方案。复习与思考题 1墨子的“义”与儒家的“义”有何异同? 2墨子“兼爱”论和“尚同”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墨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4孟子“性善论”有什么社会学意义? 5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 6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的特点? 7庄子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第六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杨朱、荀子和韩非的社会思想。一、杨朱的社会思想 1杨朱其人及其史料 2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为我”与“贵己”。在杨朱学派的社会价值观中,认为第一个可宝贵的就是自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杨朱学派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主要观点:(1)一切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评价都是不应考虑的(2)一个人在处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物质财富等关系时,应毫不例外地以“我”自身为第一重要的(3)主张只图自身一时逸乐的个人享乐主义。杨朱学派的处世态度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享乐主义,其社会价值观念总是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一种社会变革过程中,没落贵族阶级的颓废的社会思想。 3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1)认为只有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2)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3)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得以根本地解决。 杨朱学派的社会思想,是从直观主义认识论出发的。他们所反映的是那些在社会变革中没有前途的一部分人的利益。由于这些人过去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他们就需要退于自身之隅,采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并企图以此宗旨,形成一个人人“为我”的天下大治的社会。二、荀子的社会思想 1欲望论 先秦思想家谈及人类的物质欲望者很多,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深刻地加以研究。惟有荀子对此问题研究最为深入。 荀子这里又提出“求”的概念,并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节“欲”,而在节“求”。所谓“求”,就是人们用来满足欲望的一系列行为。荀子认为,人们既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就必须节“求”以保证群体生活的良好秩序。 纵观其欲望论,有以下几个特点:(1)他把物质欲望本身与通过理性的思维决定的“求”区分开来,这是他对欲望论的一大贡献(2)他认为合理的欲不应“去”或“节”,而应予以满足(3)判断用以满足欲望的行为“求”是否合理,虽然有“道”和“理”作依据,但最后判断是在于人的思维。 2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和欲望论是紧密相联的,性恶论是以欲望论为基础的。和欲望论一样,荀子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 3社会群体论 荀子提出了“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人为什么能合群呢?荀子以为在于两点,而这两点是禽兽所不具备的:其一是“分”,其二是“辨”。荀子极为重视“分”的社会功能。 4论人的社会化 荀子欲望中的“节求”,性恶论中的“伪”,群体论中的“分”,都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经过社会的陶冶才能学得得行为。荀子找到得使人社会化得主要途径有以下数种:(1)教育;(2)社会环境影响;(3)“积摩”;(4)“注错习俗”;(5)规定社会角色得行为准则。荀子所指定得社会角色得行为标准,和孔子、孟子所制定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社会规范是同一性质的。 5论“礼”的社会功能 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贱轻重皆有称者也。”礼就是一种规范。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节之。” 6社会理想 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是一等级森严的社会。社会上各等级阶层的人,都自觉维护等级秩序,各种社会角色都与其行为相符合,社会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呈现出“无不爱”,“无不敬”,“无与人争”,“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和谐安乐的关系,这也正是荀子一再颂扬的“王者之法”的主要内容。苟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个社会是一个“群道当”的社会。苟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三、韩非的社会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社会思想,代表着战国末期即将出现的统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1性恶论其人性论基本延续了荀子的观点,没有显著的发展。 2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作为基础的。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 3社会变迁论及人口论 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那种“是古非今”的社会历史学家,认为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化的过程。韩非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有相当地改变。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类的生活资料多少与社会人口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认为现实的问题不是人口稀少,而是人口过多,这是他对中国人口理论的重大发展。 4社会控制论 韩非认为,最奏效的社会控制办法就是法和威,而仁、爱只能带来祸乱。韩非认为,要控制社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不但认为社会控制在于使人们“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而且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5论社会治理(1)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时而备”。( 2)要以法用人。( 3)要以法制定社会契约。(4)要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 5)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 6理想社会模式 其理想社会的特点:(1)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2)这个理想社会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唯一纽带;(3)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4)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个“计算社会”;(5)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 韩非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法制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与人关系是以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依据的。复习与思考题 1杨朱“为我”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2苟子的社会群体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 3如何看待荀子的社会理想的时代性 ? 4如何评价韩非的“自利自为”论 ? 5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 ? 6韩非社会理想的特点 ? 第七章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陆贾、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王允和王符的社会思想,了解并掌握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一、陆贾的社会思想 1无为论 2社会变迁论 3理想社会模式二、贾谊的社会思想 1论胎教与社会环境的功能 2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3社会整合及社会理想三、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它不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仁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圣人之性”,一类是“斗筲之性”,一类是“中民之性”。 2论欲望 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人欲之谓情”。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依然是不能成为社会的。 3论社会伦理规范(1)仁与义之辨。(2)“三纲五纪”。 4论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 5理想社会的构想董仲舒理想社会构想的特点主要包括:1)这个社会有国君;2)这个社会是统一的;3)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 4)这个社会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5)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问关系是非常和谐的;6)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无越轨行为;7)这个社会是顺应天的意志而形成的。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四、司马迁的社会思想 1功利主义的欲望论 2论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3论贫富问题 人们的欲望就在于求得个人利益的满足,因而就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并由贫富不均又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1)社会规范对富人的控制力缩小; 2)富者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模范”;3)尊卑等级关系的出现。认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的差异是造成贫富不均的真正原因。他不懂得是由于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造成知识、智能和不平等。司马迁对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天真的,他代表着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农民的小私有幻想。五、王充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杨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关键在于社会教育和熏陶。他认为人们学得社会规范主要靠三个途径:( 1)自己主动地学习;( 2)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3)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交换与社会互动 3论饥寒致乱 4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六、王符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社会化。 2社会平等思想。 3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 4社会整合思想。七、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1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太平经认为,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所谓两大急就是饮食和男女。所谓“一小急”就是指“衣”。总之,衣、食、男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些,才能有人类社会的一切。这种思想在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而不问人民死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要求。 2社会平等思想 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首先是男女要平等,其次是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太平经实际上是在主张一种社会的平等,但这种社会平等还没有冲破封建等级制度。 3财产公有思想 太平经认为,社会财富是属于社会各个成员所共有的。“物者,中和之有”,认为那些“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的豪强地主都是社会的罪人。太平经对于豪强地主的剥削掠夺和财产私有制度是深恶痛绝的。 4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思想 5论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复习与思考题 1董仲舒对中国人性论的新发展是什么 ? 2董仲舒社会理想的时代性与特点是什么 ? 3司马迁欲望论的特点是什么 ? 4如何评价王充的饥寒致乱论 ? 5王符社会平等论有什么进步意义 ? 6太平经中社会平等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什么 ? 7太平经中财产公有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阮籍和嵇康的社会思想,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了解并掌握葛洪、鲍敬言、陶渊明和颜之推的社会思想。一、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1清议清谈玄学的产生 2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何晏、王弼认为,要使人们得到基本生理欲望的满足,只能是“因物自然,不设不施”。认为,要使社会秩序安定,君主就应拱默无为,而用严刑峻法控制社会是没有好处的。二、阮籍、嵇康的社会思想 1阮籍与嵇康的生平 2阮籍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评 阮籍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严重失调的,人与人关系及社会价值取向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纷乱的局面。阮籍进而批判儒家思想的“名教”、“礼法”,“诚天下残贱,乱危、死亡之术耳”。在他看来,当时社会统治者所操持的“名教”等规范本身就是要不得的,他理想中的社会正常秩序也不是当时社会统治者所要求和倡导的社会秩序。这里既包含着清谈派对“名教”的评判,也包含着中下层地主对门阀士族的压制的不满。 3阮籍的社会整合思想及理想社会模式 阮籍对现实社会中所崇尚的儒家“名教”进行了揭露和评判。因此,在他论及社会控制问题,在强调刑罚和教化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同时,依然强调礼乐的功能。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社会生活秩序失调,人与人关系紊乱,人们各为其私欲而不择手段的问题,阮籍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整合方案就是自我精神上的超脱和任其自然。阮籍的理想社会是以庄子的社会设计为蓝本的。 4嵇康的欲望论与养生论 5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嵇康认为“名教”和自然是相矛盾的,认为“名教”是造成社会生活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嵇康的“名教”致乱论,明确地告诉人们:封建的名教纲常等规范绝非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名教和自然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大胆的、深刻的揭露,在封建时代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 6嵇康论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 嵇康认为,“名教”既然破坏了社会自然的生活秩序,要整合社会,就必须“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任自然的过程,就是社会整合的过程。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一个人们都无私无欲,但能吃饱穿暖,没有社会规范约束,没有人与人的争夺,以人的自然属性而各得其所的“至德”社会。这样的社会是最理想的,但又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嵇康又构想了一个更现实一些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有君、臣、民等社会等级关系和简易的教化,但由于实行无为而治,人民的社会生活都很安逸,人们也自觉地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三、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 1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四谛说”,“八苦”说,“因果报应”说。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3道安的社会思想 这个时期佛教社会思想与玄学社会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只是佛教从现实社会中超脱得更彻底些,其最理想的归宿距现实社会更远些。因此更具有用麻醉人民的手段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4慧远的社会思想 其社会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儒、玄、佛结合的趋向。他的“三世报应”中的“现报”、“生报”、“后报”之说,将人们社会行为善恶的报应时空扩大到“前生”乃至数生之前与“来生”,乃至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之后,这对于承受着生活苦难的民众更具有安慰作用。四、葛洪的社会思想 1葛洪其人及其道教 2葛洪的游仙避世思想及其实质 葛洪认为,整合社会的最灵验的方案是用道教,因为道教包括了儒、墨、法各家的长处,而避免了各家的不足。儒学和道教相比,道是“本”而儒是“末”,但并不是说儒学就一无是处,他认为儒学也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要想治理社会,“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这就形成了葛洪的儒道双修,出处两得的思想模式。 葛洪所谓道本儒末之“道”,是专指金丹道教的。葛洪金丹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和成仙。他认为,长生和成仙不仅是人们所向往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但要达到目的,必须按他所设计的方案去做。葛洪的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1)内修。(2)外养。(3)行善。葛洪把那种修仙得道,长生不死的宗教追求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把遵守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也作为长生和求仙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人们都终生自觉而谨慎地按当时的社会规范办事,就不会有越轨行为发生,社会的结构秩序就不会出现失调和混乱,地主阶段的既得利益就不会丧失。这正是葛洪创立游仙避世理论的现实意义和最终目的之所在。也是金丹道教所以成为被社会统治者认可的官方道教的最根本原因。 3论社会控制 葛洪思想的特点是内道外儒,最终目的是在于按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设想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1)发挥儒家的“礼”的社会控制功能;(2)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3)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 4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葛洪对神仙社会的美好幻想,只不过是对人间社会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的写照,但人间社会的这种贵族生活是时常在恐惧之中维持的。因而,他向往着一个能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无忧无虑中过奢侈生活的社会。这就是葛洪所构想的神仙世界模式的阶级本质。 5社会进化论 葛洪的社会思想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他的社会进化思想。葛洪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迁的,古不如今,今胜于古。葛洪的社会进化思想本身是可取的。但他最终所要论证的是:现实社会是最好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是最寸明的。五、鲍敬言、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构想 1鲍敬言论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 鲍敬言认为,君主的产生并不是光彩的,而是社会失调的产物。君主产生之后,给社会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秩序失调。所以,君主的存在是人类自然社会生活的一大祸害。只要有君主存在,罪恶和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社会正常秩序就无法得以恢复,这也就是鲍敬言的无君论。 鲍敬言敢于大胆地指陈社会问题和罪恶,抨击君主制度,是值得称道的,但他的无君论是一种社会空想。2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 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构想之特点:(1)这个社会没有统治者,即所谓“无君无臣”。(2)这个社会没有封建的徭役和赋税,即所谓“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安得聚敛,以夺民之财”。(3)这个社会是一个社会交往很少的封闭型社会,没有交通工具,川谷不通,士众不聚,因此也就没有兼并和攻伐等激烈的社会冲突。(4)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和谐的,社会是十分宁静的。(5)这个社会的人们都没有社会价值观念。(6)这个社会没有社会控制的工具。(7)这个社会人人都从事劳动,有地可种,过着逍遥自得,幸福安乐的生活。 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与老、庄的理想社会不尽相同,而是综合了老子和庄子的理想社会,并补人了一些时代的特色。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一方面它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一种空想,另一方面又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的苦难社会的抗议。 3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从现实社会中逃脱出来的人类小社会,而不同于葛洪所构想的“仙境”。这个社会的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现实社会中的朝代更替、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对他们都毫无影响,且一无所知,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家给人足、各得其宜、关系和谐,人们都怡然自得的康乐社会。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社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社会秩序安定和通过劳动得到温饱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中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然而,陶渊明倡导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陶渊明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不像鲍敬言那样大胆、彻底;也不像葛洪的神仙社会那样庸俗、荒诞。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夹杂着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六、颜之推的家政理论 颜之推有关家庭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问题;一是家庭与社会关系问题。 1论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1)论代际关系;(2)论娣姒(妯娌)关系;(3)论兄弟关系;(4)论再婚家庭的继母与前子关系。 2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1)论处世态度;(2)论自身修养;(3)论对自己生命的态度;(4)论社会交往。 颜之推的家政理论的基本特点:(1)其思想理论是以保全自身和自己的家庭为宗旨的,但最终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安定是十分有益的。(2)其关于处理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思想理论,是对儒家所提倡的家庭伦理原则的具体化。(3)在其家政理论中渗透着道家的社会思想。(4)其家政理论的思想体系,是和当时的地主经济相适应的,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普适性效果。(5)其家政理论是深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的。 颜之推的家政理论对于隋以后中国社会的家政和家庭关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对于协调家庭关系,稳定封建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功能。复习与思考题 1阮籍社会理想的阶级局限性是什么 ? 2如何评价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 3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 4葛洪游仙避世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5葛洪的社会进化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6鲍敬言的社会理想有什么新贡献 ? 7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理想的实质 ? 8颜之推家政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第九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思想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了解并掌握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社会思想。一、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二、佛教的社会思想 1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一念三千”、“轮回报应”。(2)要人们放弃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冲突和是非,去追求虚幻的精神的解脱。归根到底是为了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的一种宗教化了的社会思想。( 3)其“一念三千”和“轮回报应”思想,有助于让信众忍受现实社会中的苦难而不思反抗,从而有助于社会运行。佛教所以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植,原因就在于此。 2禅宗的社会思想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唐中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有辨力的宗派,安史之乱后至唐末、五代,是它的极盛时期,宋元以后仍然继续流传#曾对宋代理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禅宗认为不必与现实社会进行任何斗争,只要改变一下对于现实社会的态度,就可以自我解脱了。它和其他宗派一样,教人们忍受苦难,甚至把现实的苦难当作快乐去迎接它,从而培养人们的逆来顺受的性格,这显然是有利于维护现行社会生活秩序的。宗教神学的思想,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思想。三、韩愈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性情(1)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他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行为质量所决定的。鉴别人性的品级的具体道德指数是韩愈设计出来的,这种设计也是对董仲舒性三品之说的深化。(2)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是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的。把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思想体系。(3)韩愈的性情之论比以前任何人的论述都更加细致,这是他对人性论的一大贡献。 2论社会问题(1)佛教道教盛行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3论社会整合 韩愈认为,整合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纪纲”问题。基于这种思想,韩愈不遗余力地为立纲陈纪而呐喊。在他看来,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的工具,只有儒教才能担当整合社会的重任。 4理想社会模式 要点:(1)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仁义道德;(2)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3)用于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礼、乐、刑、政;(4)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5)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等;(6)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7)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都自觉恪守社会规范,人人都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理想得到满足;(8)由于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尽其常,所以天神、祖先也都感到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的祭祀。对韩愈理想社会模式的评价:1)它是对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理想乐园的又一次白描,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2)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仿制;3)具有进一步批判佛教、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的作用;4)它仍是一种社会空想。四、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社会变迁论(1)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由乱(无秩序)到治(有秩序),由愚昧到文明的过程。(2)人类社会的变迁是由人们自身的社会需求即“生人之意”所决定的。(3)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德绍者嗣,道怠者夺”,社会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4)评价: 2论社会组织(1)他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什么样子,最根本的也是由“生人之意”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柳宗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要求来论证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阶级的观点,但他从“生人之意”出发解释社会的进化及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已经把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着眼点落在了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3)柳宗元的社会组织思想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抗议,是具有人民性的。 3论社会问题(1)论贫富不均、社会不安问题;( 2)论社会不良习气问题。 4论社会规范 柳宗元曾对管子的“四维说”提出批评和修正。他对过去制定的社会规范的评价:(1)过去所设计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越轨行为不一定准确。(2)即使其设计的社会规范和越轨行为在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应适时地加以调整,乃至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重新进行修订和评价:(3)对过去设计的社会规范及所列举的越轨行为一味地“师古训”而不加变通,必然造成现实社会秩序的混乱。 5论处世态度 柳宗元处世态度的宗旨是:既要保持自己的情操,又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他以车子的形态比喻自己的处世态度:必须要像车子那样“方其中,圆其外”,因为“中不方,则不能载;外不圆,则室扼而滞。方之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