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测量技术 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 王忠训1曹大勇1张玉玲1高健2 1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山东 2 5 0 0 1 3 2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 山东2 5 0 1 0 0 E m a i l c d y l 9 7 7 7 1 6 3 t 3 0 m 摘要介绍了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观测仪器一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的构造原理 性能特点及操作中 的质量控制与保证规程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超细颗粒物 数浓度 粒径分布 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 中图分类号X 5 1 3 S u r v e yT e c h n o l o g yo fA t m o s p h e r i cP a r i c l eN u m b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D i a m e t e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i d e r a n g eP a r t i c l eS p e c t r o m e t e r W a n gZ h o n g x u n l C a oD a y o n 9 1 Z h a n gY u l i n 9 1 G a oJ i a n 2 1S h a n d o n gA c a d e m y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s h a n d o l l g 2 5 0 0 1 3C h i n a 2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i o no f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d o n g 2 5 0 1 0 0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A b s t r a c t 1 1 l ec o n f o r m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p e r f o r m a n c ec h a r a c t e ra n dq u a l i t yc o n t r o la n dg u a r a n t e e r u l e sd u r i n go p e r a t i o no fW i d e r a n g eP a r t i c l eS p e c t r o m e t e r aa p p a r a t u so fo b s e r v i n ga t m o s p h e r i cp a r i c l en u m b e r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d i a m e t e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 h a v eb e e n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t h ee x i s t e n tp r o b l e m sh a v eb e e nd i s c u s s e da t t h es a m et i m e K e yw o r d sh y p e r e x i g u o u sp a r t i c l e n u m b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d i a m e t e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i d e r a n g eP a r t i c l e S p e c t r o m e t e r 1 引 言 大气颗粒物 尤其是细颗粒物的粒径小 表面极 大 数量多 在大气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 其中 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 信息是了解气溶胶对气候 大气能见度及人体健康影 响的重要信息呤 J 近年来针对大气细颗粒物粒径分 布的研究无论是在公众健康还是在大气环境化学研究 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该领域科学家针对全球1 0 0 多个不同类型站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 究 对象站点覆盖了城市 郊区 偏远地区等哺 随着 微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进步 气溶胶仪器也得到了 极大的发展 逐渐出现了体积小 重量轻 方便实用的 气溶胶测量仪器 对颗粒物粒径的检出限可以达到1 0 纳米以下 这些先进仪器的出现为研究者了解大气中 新颗粒物的形成 增长过程等提供了有力的途径 2 颗粒物粒径分布仪器发展 通常意义上讲 直径在3 到2 0 纳米之间的颗粒 收稿日期 2 0 0 7 0 3 3 0 作者简介 王忠训 高级工程师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1 1 2 物被称作 凝结态 气溶胶 某些研究中亦被称作超 细粒子模态 在此模态中的颗粒物主要是由气态前 体物的凝结和生长产生的 其他模态的颗粒物被归 类为A i t k e n 模态 2 0 一9 0 纳米 积聚模态 9 0 一1 0 0 0 纳米 和粗粒子模态 颗粒物直径大于1 0 0 0 纳米 传统上的单机激光散射仪可以得到的最小检测限是 0 1 斗m 最高检测限是3 到l o 斗m 对D M P S 或S M P S 来说 典型的检测范围是0 0 1 斗m 到0 5 斗m 在W P S 中 各项单机检测器的联合使用将测量范围扩大到 l O n m 到1 0 0 0 0 n m 0 0 1 m 到l O l 山m 开发宽范围气溶胶分析仪的最早的尝试应该推 溯到P r o LK e n n e t hT W h i t b y 和他在t l eP a r t i c l e T e c h n o l o g yL a b o r a t o r ya t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n e s o t a 的 研究团队 并在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研究中得到发 展 7 同时 为了了解洛杉矶光化学气溶胶的性质 这项研究中许多气溶胶分析仪器也应用在测量0 0 0 2 m 到5 0 1 x m 的颗粒物 研究中应用了一个W h i t b y A e r o s o lA n a l y z e r W A A 一个凝结核计数器 C N C 和三个光学颗粒物计数器 O P C s W h i t b yA e r o s o l A n a l y z e r W A A 是由一个单极漫射电极和一个积分 M o d e mS c i e n t i f i cI n s t m m e n t s2 0 0 8 l 万方数据 动态分析仪组成的 其利用动态分级和静电计电流检 测来测量0 0 1t r m 到0 5 w m 的颗粒物粒径分布 气溶 胶电分析仪哺1 是由D M P S 微分动态颗粒物分光计 和 s i p s 扫描动态颗粒物分光计 系统连接组成的宽范 围颗粒物监测器 属于W A A 的下一代技术 近3 0 年 中气溶胶观测仪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微电子学 和计算机科学也得到较大发展 这些先进的技术使气 溶胶观测仪器的尺寸和重量缩小了 也轻便了 W o o 等人设计了新一代的宽范围颗粒物观测仪器 9J 并在 A t l a n t a 和S t L o u i sE P A 超级站观测研究中应用 此仪 器重约1 1 5 公斤 6 英尺高 在宽范围颗粒物分析仪发 展历史上 这应该算是第二代观测仪器 与第一代产 品相比 二代技术使仪器的体积和重力缩小了3 5 仪 器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本文中介绍的宽范围颗粒物分光仪W P S T M 属于 第三代宽范围颗粒物监测系统 W P S T M 的设计使颗 粒物分析仪器成为最小最优化的整体仪器 第三代 技术利用了最新气溶胶仪器设计技术 计算机微处理 以及电子学技术 相对于第二代产品 体积上又缩小 了3 5 重量减少了2 5 保持了较高的灵敏度 准确 度和较高的分辨率 操作界面也更加人性化 3 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 3 1 仪器概述 W i d e r a n g eP a r t i c l eS p e c t r o m e t e r W P S T M 宽 范围粒子谱仪是近年来发展的气溶胶观测仪器 其独 特的功能足可以测量粒径范围从0 0 1 到1 0 1 山m 的气 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微分动态分析仪 D M A 和凝结 核计数器 C P C 用来测量0 0 1 到0 5 w m 的气溶胶 粒径分布特征 激光气溶胶分光计 L P S 用来测量 0 3 5 到1 0 W i n 的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设计中结合了多项气溶胶粒径分布分析技术来 测量宽范围的粒径分布特征 每项单独的粒径分布 分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单机使用中已经得到广 泛的应用 其中包括激光散射 微分动态分析技术及 凝结核计数技术 光散射仪器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 光学颗粒物计数器 激光颗粒物计数器或者是激光气 溶胶分光计 1 这些仪器可以利用光散射来认知 单个颗粒物粒子并通过测量散射光的振幅来确定颗 粒物的直径 微分动态分析器 D M A 和凝结核计数 器 C P C 用来对颗粒物进行按粒径分离和计算颗粒 物个数 前者的工作原理是利用D M A 的动态电场对 颗粒物进行不同粒径的分类 而后者则是利用工作液 的凝聚和凝结液滴的增长来测定颗粒物的个数浓度 根据D M A 电极的工作状态 逐级变化或者连续扫描 变化 二者结合的系统称之为微分动态颗粒物筛选 现代科学仪器2 0 0 8 1 器 1 2 1 或者扫描动态颗粒物筛选器 S M P S 图1w P s 结构部件示意图 图l 所示为w P S 系统的简图 样品空气由一个 普通进样口在1 0 L m i n 的流量下进入分析仪器 在 这1 O L m i n 中 0 7 0 L m i n 的样品空气进入激光颗 粒物分光计l a s e rp a r t i c l es p e c t r o m e t e r L P S 而0 3 L m i n 的样品空气进入微分动态分析仪 也就是 D M A 而进入凝结核计数器 在D M A 的进样口处安 装了一个切割粒径为5 0 0 纳米的单级碰撞切割器并 配备有放射性钋2 1 0 的气溶胶电荷中和器 1 3J 切割 器限制了进入D M A 的气溶胶颗粒物的粒径 而气溶 胶电荷中和器式的进入到D M A 的颗粒物在两极之间 的电荷分布达到平衡 3 2 仪器构造 3 2 1 流量控制 因为无论是颗粒物的粒径还是浓度都与流量有 重要的关系 因此W P s 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设计是能 够保证和控制流量 使得系统内的各项流量保持精确 的稳定 在系统中维持各项流量稳定的关键控制元 件是相对独立的微型直流电泵 在此系统中共有四 个微型可变流量直流电泵 其中两个电泵维持L P S 的 采样流量 同时为D M A 和C P C 提供动力 另外两电 泵为L P S 和D M A 的清洁循环壳气流量提供动力 系 统中的三条气路分别通过微分压力传感器测量针对 流量进行测量 所有的气泵都配有高效率空气虑芯来 过滤气流中的颗粒物 使气流中的颗粒物对系统的影 响降到最低 并同时延长气泵的寿命 D M A 和C P C 循环气路利用微孔元件调节压力 在采样泵之后亦 安装有高效率空气滤芯 对排出的废气进行过滤 对 于流量控制 气泵的转速由脉冲宽度调制器 P W M 控制 因此气泵的供电在用于克服气路中的流动损失 后 可以保持与设置流量相同的恒定流量 气泵的真 实流量往往远小于其设计流量 这样可以减少用电量 并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1 3 万方数据 3 2 2 微分动态分析仪 D i f f e r e n t i a lM o b i l i t yA n a l y z e r W P s 系统中的微分动态分析仪为一圆柱形部件 其内部的环形空间用以通过气溶胶采样气流和壳气 气流 D M A 中的关键元件通过一个0 到1 0 0 0 0 伏特 的电场将空气动力学直径从5 纳米到5 0 0 纳米的颗 粒物分级 为了计算D M A 迁移性和颗粒物的粒径分 析 所需要的D M A 温度和压力参数由系统内的高灵 敏度总压力传感器及电热调节器提供 除颗粒物采 样口外的所有气路接口以及高压接口都安装在D M A 的底座上 3 2 3 凝结核计数器 C o n d e n s a t i o nP a r t i c l eC o u n t e r 图2C P C 双蓄池设计及光学部分 图2 所示为C p C 结构示意图 C P C 作用为测量 被D M A 按照粒径分级后的颗粒物个数浓度 C P C 设 计为一个保持在3 5 饱和装置的热扩散型检测器 气溶胶样品混合正丁醇蒸气进入饱和装置 在此正丁 醇浓缩在颗粒物表面 然后进入到温度在l O 的冷 凝器中 使颗粒物长大到容易被光学检测器测量到的 粒径 c p c 部分具有双蓄池设计 可以分别储存工作 液体 正丁醇 和冷凝液体 冷凝储液池用于储存冷 凝器工作壁上的正丁醇和水滴 冷凝器的出气口与 C P C 光学部分相连 温度保持4 0 颗粒物通过一个 激光二极管 其散射的光源强度由光检测器捕捉 C P C 流量由反馈流量控制系统维持在0 3 0L m i n 离开C P C 的气溶胶与流量为3L m i n 的洁净空气混 合 后通过仪器尾部排放口送出 寻 2 4 蔼良光颗粒物分光计 L a s e rP a r I i e l eS p e c t r o r r 哆t g r 激光颗粒物分光计 L P s 的设计如图3 所示 鹏是一种单颗粒 宽角度光学检测器 用于测量0 3 5 斗m 到1 0 p m 的颗粒物粒径分布 气溶胶颗粒物样 品通过流量为0 7 L m i n 的采样气流和流量为3L m i n 的壳气气流后 由激光二极管发生带形激光束 7 8 5 纳米 5 m W 冲击气溶胶样品 激光束接触到 每个颗粒物后的反射光被一个散射角度为2 0 0 至 1 0 0 0 球形镜面收集后投射到光电倍增管上 光电倍 增管上的电流脉冲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后传递至 L P S 的前置放大器电路板 L P S 信号放大器电路系统 1 1 4 会再将前置放大器的光散射脉冲信号整理后输入下 一级电路系统 并按照脉冲信号的振幅将信号归类 图3 激光颗粒物分光计结构示意图 一般来说L P S 的光学响应信号随颗粒物折射系 数的不同而改变 但由于配备有宽角度光学收集器 L P S 的光学响应信号对于折射系数在平均范围内的 颗粒物来说一般恒定不变 因此在实际测量中将光 散射脉冲信号转化为颗粒物几何直径时可以使用一 个假定的折射系数 在仪器的软件设置中 折射系数 n 的可设置范围为1 3 1 6 包括标定用人造橡胶颗 粒物n 1 5 8 5 使用者可以在此范围内设定与实 际的颗粒物折射系数相近的数值 以提高仪器对颗粒 物直径测定准确度 3 3 质量控制及保证一仪器标定 为了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以及所得数据的准确 性 需要定期为仪器各部分进行标定 其中包括温度 湿度 压力 D M A 电压等 其中压力标定为使用标准 压力表对D M A 柱压 C P C 出气口压力进行测量 温 度标定包括环境温度测量 D M A 柱温和L P S 壳气温 度测量 流量标定项目较多 包括D M A 壳气进出口 流量 D M A 采样气进出口流量 L P S 壳气及采样气进 口流量等 使用标准流量计进行标定 由于D M A 为 按照粒径大小利用电场力分离颗粒物的关键部件 因 此需要针对D M A 电压从1 2 伏特到9 7 0 0 伏特的2 1 个级别的电压值进行标定 标定中更重要的是针对D M A 和L P S 对颗粒物粒 径的分离准确率 仪器在出厂前使用N I S TS R M1 6 9 1 和S R M1 9 6 3P S L 标准颗粒物 平均直径为0 2 6 9 1 山m 和0 1 0 0 7 i u L m 对D M A 和L P S 的本利准确率进行标 定 标准颗粒物为人造橡胶颗粒 以悬浮状态存放在 纯水中 在标定时使用雾化器将带有标准颗粒物的水 进行雾化 随一定压力的洁净空气进入D M A 和L P S 将D M A 和L P S 测量的粒径数值与人造颗粒物的真实 M o d e mS c i e n t i f i cI n s t r u m e n t s2 0 0 8l 万方数据 数值相对比 对D M A 和L P S 的参数进行修正 3 4 数据准确性对比 W P s 除L P S 的D M A 以及L P S 系统的标定外 为 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往往将颗粒物个数粒径分布数 据经过换算后转化为不同粒径范围内质量浓度 与其 他气溶胶分析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 在实验中 可以使用实时采样的P M 质量浓度分析仪测量的 P M 质量浓度与w P S 测量一换算质量浓度对比 粒 径分布方面可以利用分级膜采样器考察不同粒径颗 粒物质量浓度 图4T E O M 测镀P M 2 5 质最浓度与W P S 测量粒径分布数据转化体积浓度的对比 w P S 粒径分布数据换算时假设所有气溶胶颗粒 物是理想中的球形 可以计算观测期内不同粒径范围 内的气溶胶颗粒物的体积浓度 在观测中设定颗粒 物折射系数默认为1 4 5 气溶胶密度默认为1 9 e m 观测期间的颗粒物体积浓度就可以近似的代表质量 浓度 而T E O M 采集P M 质量浓度数据可以认为包 含了粒径小于2 5 微米颗粒物的真实密度信息 W o o 1 4 在A t l a n t a 测定到颗粒物密度为1 6 3g e m 质量浓度与体积浓度的相关系数R 0 9 0 S t a n i e r e ta lI A s 在美国P i t t s b u r g h 测定二者相关系数R 0 9 7 图4 给出的是实际观测中T E O M 采集P M 2 5 质 量浓度数据与w P s 分析计算所得P M 体积浓度数 据的比较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国外观测的同 类结果 本研究中观测到的颗粒物质量浓度与体积浓 度相关性并不太高 相关系数分别为0 7 7 而在考察 两观测点P M 质量浓度与颗粒物体积浓度时间序列 未给出 后发现 不同P M 质量浓度下的细颗粒物 与粗颗粒物体积浓度比例有较大差别 将两观测点粗 颗粒物体积浓度比例较大的时段数据进行分离 1 2 5 斗m 颗粒物体积浓度比例 5 0 0 k 图4 中所示三 角标记为分离数据 发现相关系数提高为0 9 1 这说 现代科学仪器2 0 0 8 1 明对于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物其化学成分组成可能 差异较大 而仅从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的比值来确定 颗粒物密度是不精确的 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分布数据可由微孔均匀撞 击式采样器 M O U D I 采集获得 研究中按照w I S 粒 径范围0 0 0 9 9 0 3 3 1 a m 0 3 3 一O 5 5 I x m 0 5 5 0 9 9 m 0 9 9 2 1 I x m 2 1 3 5 斗m 3 5 5 9 1 x m 5 9 1 0 1 x m 计算了颗粒物质量浓度 分别对应M O U D l 采样中0 0 3 2 1 山m 0 3 2 0 5 6 t x m 0 5 6 1 I x m 1 一1 8 1 x m 1 8 3 2 斗m 3 2 5 6 斗m 及5 6 1 0 t x m 分级 并将其与所对应粒径级的M O U D I 采样数据进 行对比 除了最低分级 0 0 3 2 1 x m 粒径范围内二 者无明显关系 R 0 3 3 外 其他6 个分级内M O U D I 数据与W P S 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分别为 0 8 2 0 8 5 0 9 2 0 9 1 0 9 1 0 7 6 S h e ne ta lL l 叫在 观测中也发现在最后分级的粒径范围内M O U D I 数据 和颗粒物体积浓度数据缺乏相关性 并发现分级膜采 样浓度往往高于颗粒物计数仪器计算浓度 P a ke t a l l 提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采样时颗粒物在大粒 径分级层采样膜上的回弹作用造成的 上层捕集板上 的颗粒物回弹到气流或被气流吹走 带到下一级切割 器 造成下一级切割器切割直径变大 从而在下层分 级层采样中造成偏差 3 5 仪器维护 为使仪器各个工作部分正常运转并使仪器整体 保持较好的运转状态 以下维护程序需要每周执行 a 检查C P C 工作液体用量水平 C P C 系统的工作液体用量为1 2 c m 3 2 4 h o u r 通过 观察仪器操作面板的工作液高度数据 当液面显示过 低 L o w 时需要加入工作液体 在液面显示工作液 正常时 O K 无需加入工作液 因为工作液过多会使 液体进入C P C 从而影响分析精度 b 清理冷凝蓄液池 当液面高度显示满池时 F u l l 需要及时清理冷 凝蓄液池中的工作冷凝液 但为了防止正丁醇进入 C P C 对仪器的影响 最好在液面高度在显示满池之前 就进行对蓄液池的清理 将废液收集瓶的入口插入 仪器后方的工作液排出口 点击控制面板的F i l l D r a i n 按钮 此时一起内部的冷凝蓄液池电磁阀打开 旋开废液收集瓶的瓶盖使内外压力平衡 排出废液 完成后点击控制面板按钮关闭电磁阀 c 清理碰撞式切割器 定期使用脱脂棉棒蘸无水酒清对切割器及离子 化器清洗 防止灰尘的积累影响切割器的切割效率和 离子化器的工作效率 以下维护程序需要每年进行 a 更换部件 1 1 5 万方数据 i D M A 和L P S 的壳气循环滤芯 4 个B a l s t o n 9 9 3 3 1 1 一B Q 滤芯 i i C P C 尾气滤芯 一个B a l s t o n 9 9 2 2 0 5 一 C Q i i i C P C 尾气稀释滤芯 一个B a l s t o n P a r t 4 4 3 3 0 5 一C Q i v S t a t i e M a s t e r 电中和器N R D P a r t 群 1 U 一4 0 0 一S M b 更换C P C 配件中的微孔 用超声波洗涤后按 照原维持安装 e 取下D M A 部分 进行拆解并用超声波清洗 按照原程序重新组装D M A d 检查电子部件以及D M A 高压电源 e 升级控制软件 f 利用N I S TS R M 一1 9 6 3 2 6 9n mP S L 颗粒物对 D M A 的分离效率进行标定 g 利用N I S TP S L 颗粒物对L P S 进行标定 4 结论 随着微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进步 气溶胶仪器 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逐渐出现了体积小 重量轻 方 便实用的气溶胶测量仪器 T h eW i d e R a n g eP a r t i c l e S p e c t r o m e t e r W e S 首次提供了宽范围的颗粒物粒径 分布监测手段 1 0 1 0 0 0 0 纳米 在仪器运行 例 如压力和温度补偿 及数据处理 例如颗粒物折射系 数校准 中运用的运算方法使使用者方便快捷的解释 和展示试验数据 试验证明在温度1 1 C 到3 5 c 相 对湿度1 0 到7 0 的范围内该仪器均可正常工作 仪器的高分辨率使得使用者可以得到气溶胶颗粒物 粒径分布的时间序列 从而考察颗粒物粒径分布的日 夜变化并捕捉颗粒物的成核过程 但在使用过程中 W P S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D M A 切割头易堵 在高 湿环境下易产生偏差 无法按照粒径大小规定颗粒物 密度等 参考文献 1 B a m a r d J C a n dL C H a r r i s o n 1 9 8 8 M o n o t o m cR e s p o n s e s f r o mM o n o c h r o m a t i cO p t i aP a r t i c l eC o u n t e r s A p p l O p t 2 7 5 8 4 5 9 2 2 H a r r i s o n R M S h i J P J o n e s M R 1 9 9 9 C o n t i n u o u sm e u r e m e n t so fa e r o s o lp h y s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i nt h eu r b a na t m o s p h e r e A t m o s p h e r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3 3 1 0 3 7 1 0 4 7 1 1 6 3 K u l m a l a M H V e h k a m a k i T P e t a j a M d a lM a s o A L a m i V 一M K e r m i n e n W B i n n i l i a n dP H M c M u r r y 2 0 0 4 F o r m a r i o na n dg r o w t hr a t e so fu l u a f i n ea t m o s p h e r i cp a r t i c l e s Ar e v i e w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J A e r o s o lS C i 3 5 1 4 3 1 7 5 4 L i p p m a n n M I t o K N a d a s A B u m e t t R T 2 0 0 0 A s s o d a t i o no fp a r t i c u l a t em n e fc o m p o n e n t sw i t hd a f f y m o r t a l i t ya n dm o r b i d i t y i nu r b a np o p u l a t i o n s R e s e a r c hR e p o r t9 5 H e a l t hE f f e c t sI n s t i t u t e C a m b r i d g e M A 5 u B Y H D Y HP u i K T W h i t b y D B K i t t e h o n Y K o u s a k aa n dR L M c K e n z i e 1 9 7 8 1 1 l eA e r o s o lM o b i l i t y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AN e wD e t e c t o rf o rS u l f u r i cA c i dA e r o s o l s A n n o s E n v i r o n 1 2 9 9 1 0 4 6 u B Y H D Y H P u ia n dB Y L i n 1 9 8 6 A e r o s o lC h a r g e N e u t r a l i z a t i o nb yaR a d i o a c t i v eA l p h aS o u r c e P a r t i c l e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3 l l l 一儿6 7 u u B Y H w W S z y n m m k i a n dK H A l a n 1 9 8 5 O nA e r o s o lS i z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M e a s u r e m e n tb yL a s e ra n dW h i t eL i g h tO p t i c a l P a r t i c l eC o u n t e r s J E n v i r o n S e i 2 8 2 9 2 4 8 P a kSS L i u BYH R u b u wKL 1 9 9 2 E f f e c to fc o a t i n gt h i c k n e s s o np a r t i c l eb o u n c ei ni n e r t i a li m p a c t o r J A e r o s o lS C iT e e h n o l1 6 1 4 1 1 5 0 9 P u i D Y H a n dB Y H L i u 1 9 7 5 O n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0 ft h e E l e c t r i c a lA e r o s o lA n a l y s t J A e r o s o lS c i 6 2 4 9 2 6 4 1 0 S a m e t J M z e g 阿 S L D o m i n i c i F C u r r i e r o F C o u r s a e I D o c k e r y D W S c h w a r t z J Z a n o b e t t i A 2 0 0 0 T h eN a t i o n a lM o r b i d i t y M o r t a l i t y a n dA i rP o l l u t i o nS t u d y p a r tI I m o r b i d i t y a n dm o r t a l i t yf r o ma i rp o l l u t i o ni n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R e s e a r c hR e p o r t 9 4 H e a l t hE f f e c t sI n s t i t u t e C a m b r i d g e M A 儿 S h e nS J a q u a s P A Z h u Y e l a 1 2 0 0 2 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S M P S A P Ss y s t e ma 8ac o n t i n u o u sm o n i t o rf o rm e a s u r i n gP M 2 5 P M l 0 a n dc mP M 2 5 1 0 J A t m o sE n v i r o n 3 6 2 4 3 9 3 9 3 9 5 0 1 2 S t a n i e r C O K h l y s t o v A Y P a n d i sS N 2 0 0 4 A m b i e n t a e r o s o l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a n dn u m b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m e a s u r e dd u r i n g t h eP i t t s b u r g hA i rQ u a l i t yS t u d y P A Q S A t m o s p h e r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3 8 3 2 7 5 3 2 8 4 1 3 W h i t h yKT C l a r kWE M a r p l eVA e ta 1 1 9 7 5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C a l i f o r n i aA e r o s o l sL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o fF r e e w a yA e r o s o l s J A t 啪E n v i r o n 9 4 6 3 4 8 2 1 4 W i c h m a n nHE P e t e r sA 2 0 0 0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e v i d e n c eo ft h e e f f e c t so fu l t r a l l n ep a r t i c l ee x p o s u r e J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 t h eR o y a lS o c i e t y A3 5 8 2 7 5 1 2 7 6 9 1 5 W i c h m a n n H 一E P e t e r s A 2 0 0 0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e v i d e n c eo f t h ee f f e c t so fu h r a f i n ep a r t i c l ee x p o s u r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 t h eR o y a lS o c i e t yA3 5 8 2 7 5 1 2 7 6 9 1 6 w K S C h e n D R P u i D Y H M c M u r r y P H 2 0 0 1 M e a s u r e m e n t so fA t l a n t aa e r o s o l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O b z e r v a t i 0 1 1 8 o fu l t r s f i n ep a r t i c l ee v e n t s A e r o s o l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3 4 7 5 8 7 1 7 w K S 2 0 0 3 M e a s u r e m e n to fa t m o s p h e r i c a e r o s o l s s i z ed i s t i l b u t i o n so fn t m o p a r t i c l o s e s t i m a t i o no f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m o m e n t sa n d c o n t r o lo fr e l a t i v eh u m i d i t y P h Dt h e s i s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n e s o t a M o d e mS c i e n t i f i cI n s t r u m e n t s2 0 0 81 万方数据 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测量技术 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测量技术 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 作者 王忠训 曹大勇 张玉玲 高健 Wang Zhongxun Cao Dayong Zhang Yuling Gao Jian 作者单位 王忠训 曹大勇 张玉玲 Wang Zhongxun Cao Dayong Zhang Yuling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 究设计院 山东 250013 高健 Gao Jian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 山东 250100 刊名 现代科学仪器 英文刊名 MODER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年 卷 期 2008 1 参考文献 17条 参考文献 17条 1 Barnard J C L C Harrison Monotonic Responses from Monochromatic Optical Particle Counters 1988 2 Pui D Y H B Y H Liu On the Pedonnance of the Electrical Aerosol Analyzer 1975 3 Pak S S Liu B Y H Rubuw K L Effect of coating thickness on particle bounce in inertial impaotor 1992 4 Liu B Y H W W Szymanski K H Ahn On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 by Laser and White Light Optical Particle Counters 1985 5 Liu B Y H D Y H Pui B Y Lin Aerosol Charge Neutralization by a Radioactive Alpha Source 1986 6 Liu B Y H D Y H Pui K T Whithy D B Kittelson Y Kousaka R L McKenzie The Aerosol Mobili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昆明运输协管员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空乘岗位面试题库及答案
- 科研人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教育培训评价制度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总结课件
- 家电数码市场发展方向
- 希望以上标题符合您的要求
- 社交媒体推广协议的条款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带动效应研究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能力不足课件
- 《鸿蒙应用开发项目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注册计量师考试计量器具管理与维护试卷
- 国内公司外汇管理办法
- 高中数学教师学情分析现状的调查研究
- 起重作业安全知识考核试题(含答案)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肿瘤化疗静脉护理
- 就业创业政策解读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竞争格局预测报告
- 物流公司行业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