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世纪欧洲文学和古典主义(Rationalism)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巴洛克文学、英国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产生于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联合妥协之下的一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创设了一系列文学原则,虽然有利于文学的规范化,但也实际上束缚了文学的发展.一,17世纪欧洲社会文化背景17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政治经济落后,文学衰落不振.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革命,1649年宣布共和国成立.1660年,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立宪国家.法国17世纪在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在位期间逐渐消灭了封建割据,统一了国家.当时的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王为了消灭封建割据,对付上层贵族和下层人民的反抗而拉拢资产阶级,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这样,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出现了妥协,形成了利用和依附的关系.在文学政策和文学创作里也体现了这种政治历史特征.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高峰,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拥护王权,要求作家为巩固王权和君主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第二,模仿古代.古典主义作家大多从古希腊,罗马作品中寻找创作题材,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并形成三一律原则.第三,崇尚理性.古典主义是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影响下形成的,理性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国家意志,履行公民义务.第一节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Baroque,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随着航海业及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刺绣传人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于是,在西方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巴洛克风格盛行一时。巴洛克艺术从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又传到英、法,成为欧洲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 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是马里诺(15691625),西班牙的代表是贡哥拉(15611627)和卡尔德隆(16001681),德国的代表是格里美尔斯豪森(16221672),英国的代表是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15711631)。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卡尔德隆用小说人生如梦来图解基督教原罪说,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也是天上人间,人神鬼怪,无奇不有。第二节 英国清教文学 17世纪的英国已成为欧洲最先进的工业国家。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英国市民思想深入农村,但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一再阻挠,于是市民阶层与贵族阶层的矛盾日益激化,1640年终于爆发了代表市民阶层利益的清教革命。1649年革命成功,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对清教徒实行报复。1688年市民阶层再次发动政变,建立了市民与贵族的联合政权。 17世纪的英国文学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传统,又受巴洛克风格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从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和繁荣。以多恩为首的玄学派诗和骑士派的贵族青年所写的爱情诗,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表现出色情、好战等倾向,用语雕琢,辞藻浮夸。以约翰弗莱契为代表的具有贵族倾向的剧作家,美化贵族,宣扬君权神授,追求华丽辞藻、离奇情节。以本琼生为代表的具有民主倾向的剧作家,用现实主义方法揭露贵族的腐朽、市民的贪婪和教会的伪善,是人文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文学,在艺术技巧上颇有独创性。还有以德莱顿为代表的作家,他们赞颂复辟王朝和天主教会,在戏剧、诗歌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贡献。 德莱顿(16311700)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文坛上的领袖、桂冠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并任王室史官。起初,他是克伦威尔的歌颂者,共和国被颠覆之后,他便站到复辟王朝一边,不久改信天主教,但在1688年政变后,他因固守原来信仰不变,他的“桂冠诗人”和其它职务都被撤销。他的诗歌和戏剧多以爱情和荣誉为主题,颂扬君主制度,适应复辟王朝需要。他推崇古代希腊、罗马作家,强调理性和规律,主张形式完美,被认为是英国古典主义的创始人。英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在法国的影响下形成的,由于它依附复辟王朝,所以一开始就具有保守倾向。德莱顿的主要批评著作有论剧体诗(1668)、悲剧批评的基础(1679)等。后者论述了悲剧中的行为、人物性格和悲剧目的。他认为悲剧中的行为必须是伟大人物的伟大行为,人物的性格(即性别、年龄、人物品质和处境等因素)决定人物的品格;悲剧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对观众所唤起的激情,使观众从愉快中受益。德莱顿的这些论点受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努斯等人的影响,反映了古典主义的批评精神。 约翰班扬(16281688)是复辟时期的清教徒作家,当时清教文学的主要代表。班扬出身贫苦,十几岁就当兵参加革命,1649年退伍为补锅匠,后成为清教徒的布道者。王朝复辟时,在一次布道的秘密会议上被政府逮捕,过了10多年的监狱生活。他在狱中熟读圣经并写布道小册子,释放后仍公开宣传,三年后再度入狱一年半。这期间开始写的天路历程(1698)有浓厚的梦幻象征色彩,是近代小说的先驱。故事的王人公叫“基督徒”,他从“将之城”逃出,往郧山走去,路遇“失望”沼泽等险阻艰难,制服了恶魔阿波龙,路经死荫幽谷,到达“名利场”,在这里被飞人“失望”所俘虏,幽闭在“疑惑”的城堡里,最后到了“愉快山”上,遥望天都,进入安静国,登上高耸云霄的山岭,遇到了天军。其中的人物如“世智”、“胆小鬼”、“依赖”、“爱财”、“不学无术”、“刽子手”等都是象征的形象。整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天国的历程,阐释了当时的清教理想。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和论家。他生于清教徒家庭,父亲是富裕的钱业公证人。弥尔顿16岁人刨桥大学读书,24岁得硕士学位。他求学时就立志要成为一个诗人。1638年,他旅行意大利,接触那里的人文主义者,并拜见了被天主教囚禁的伽利略。清教革命爆发,他发表许多政论性文章,抨击国王和国教。政论为英国人声辩正续篇,热情地为共和制辩护,为清教徒处死查理一世辩护。他宣传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是启蒙运动的先驱。在革命斗争中他积劳成疾,双目失明。 弥尔顿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一、青年时期(1639年前),主要作品是中、短篇小说和诗歌,如抒情诗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反映他对生活的热爱;二、参加清教活动时期(1639一1660),主要著作是政论性散文;三、王朝复辟时期(1660一1674)。这时期他创作了他最成功的三部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复乐园(1671)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全诗叙述耶稣如何胜利地经受考验,抗拒了撒旦的引诱,从而开始布道,为人类恢复乐园的故事,反映了清教徒始终不渝的态度。 力士参孙(1671)取材旧约士师记。大力士参孙是以色列民族英雄,曾多次战胜众多的敌人。敌人买通他的妻子,得知战胜他的秘诀,剃光他那一撮宝贵的头发,结果参孙被俘,受敌人百般折磨。可参孙不甘失败,待头发长出后乘敌人举行节日庆祝时撼倒支撑演武场大厦的支柱,大厦倒塌,参孙与敌人同归于尽。 失乐园是弥尔顿的代表作,取材于们日约创世纪,写的是人类始祖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上帝用泥土造了亚当,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与之作伴,将他们安置在伊甸乐园中,并嘱咐他们:园中的果子可随意吃,只有智慧树上的果子禁止食用。魔鬼撤旦为实现对上帝的报复,变成蛇去诱劝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夏娃吃了又给亚当吃,二人立刻变得聪明起来,知道了害羞,并用树叶遮住裸露的身子。上帝闻知大怒,诅咒蛇要用肚子走路,终生吃士;让夏娃痛感怀胎和生儿的苦楚,并受丈夫管治;令亚当终身劳作,汗流狭背才能糊口。上帝又怕他们吃了生命树的果子永远活着,便把他们逐出乐园。 失乐园写于清教革命产生严重危机及革命失败后封建王朝复辟时期。弥尔顿亲身经历了这场革命,所以他的整部史诗洋溢着清教革命精神,表现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坚定信念,贯穿着他对革命经验与教训的反思和对人类发展历程的思考。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撒旦的形象。撒旦的形象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不屈不侥地反抗上帝,反对上帝钦走神子为首领,痛斥上帝是暴君;他率众天使反抗上帝失败后,被打人地狱,忍受火湖的煎熬和沉沦的苦难,但他意志坚强,毫不气馁,他在地狱建起金碧辉煌的万魔殿,伺机报仇雪耻;他身先士卒不畏艰难,冲出地狱去探测上帝造的新世界。另方面他又骄傲自满,作威作福,感情冲动,有着强烈的权势欲和妒忌心;他看到人类始祖仪容俊美,生活幸福,便处心积虑地引诱他们犯罪,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他向新世界传布“罪恶”和“死亡”,企图做新世界的主宰、人类的统治者。诗人将革命失败教训的思考凝结在艺术形象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撤旦是17世纪英国清教革命走上失败道路的写照。第三节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到了十七世纪,欧洲出现了古典主义的文学思潮。所谓“古典主义”,就是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 古希腊罗马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中,最重要的便是史诗和戏剧。史诗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文学样式,大凡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世作家无法模仿;因此,古希腊罗马文学可供模仿的实际上唯有戏剧这一样式。这也就决定了古典主义必然以戏剧作为创作的最重要的样式。换言之,古典主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古典主义戏剧。 古典主义戏剧在各国的情况固然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一般说来,古典主义剧作家,尤其是悲剧作家,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求戏剧题材,就象当初古希腊悲剧作家都从神话中寻求题材一样。不过,古典主义剧作家使用的虽是古代现存的题材,他们用以表达的却是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借用历史,但并不重复历史,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还是自己时代的生活。说得通俗一点,古典主义戏剧是有点“借古讽今”意味的。 其次,古典主义剧作家大凡都崇尚理性。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认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是崇尚理性的;二是当时盛行于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一度为众多的文人作家所信奉。崇尚理性,实际上也就是崇尚理想化的悟性,因此古典主义戏剧常常通过描写理性与个人情感的冲突,颂扬理性的最后胜利。也就是说,古典主义的文学理想是克制个人情感、为恪守理性原则而作出自我牺牲的“英雄行为”。 此外,古典主义剧作家都以追求形式的完美为已任。他们的剧作大多结构严谨,情节单一。凡与主题情节不相干的插曲之类的东西,在他们的剧作中是从不出现的。在戏剧谣言方面,他们力求准确、明晰而且典雅,夸张,也不花俏。 从以上关于古典主义戏剧的一般特点中可以看出,古典主义戏剧与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戏剧是截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戏剧固然也受到古希腊罗马戏剧的影响,但仍然明显地带有中世纪市民剧和神秘剧的痕迹。譬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超自然现象如鬼魂之类,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是由几条情节线索组合而成的,戏剧语言也常常是夸张的,甚至是花俏的。而所有这些,在古典主义戏剧里都被有意识地避免了。 为了把剧本写得精练、集中,或者说写得更合乎“理性”,更具有“古典”特色,古典主义剧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守着所谓的“三一律”,也就是“三个整一规律”,即:戏剧时间的整一,剧情发生在一昼夜之内;戏剧地点的整一,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以及,剧情本身的整一,即单一线索。当然,关于“三一律”,即便在当时也有争议。到了十八世纪中期,随着莎士比亚戏剧的名声日隆,“三一律”基本上已被抛弃。但不管怎么说,遵守“三一律”却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一大特色。 古典主义戏剧最先出现在法国,而代表其最高成就的也是法国。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有三位大师,他们是: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其中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被称为是高乃依的“四大悲剧”。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也是高乃依最优秀的作品。剧情取材于西班牙传说。主人公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但罗狄克的父亲杰葛将军却与施曼娜的父亲高迈斯伯爵有仇。为了替父泄恨,罗狄克杀了高迈斯;施曼娜则要求国王严惩罗狄克,为父报仇。一对情人因家族仇恨而势不两立。这时,摩尔人入侵西班牙,罗狄克受命抗敌,立下大功,被授予“熙德”称号。施曼娜却执意要求国王惩处他。但是,贤明的国王开导了施曼娜,使她“理智地”谄谀了为父报仇的意愿,并与罗狄克言归于好,最后又喜结良缘。这个剧本充分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理性胜利”原则,即:个人感情让位于理性,而代表理性的是“国家利益”,贤明的国王又是“国家利益”的最高代表。不过,熙德虽然因其鲜明的理性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而在上演时轰动了巴黎,它却因为没有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没有完全恪守“三一律”而遭到正统的法兰西学士院的公开批评,致使高乃依搁笔三年之久。 拉辛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全盛期的代表。他一生写有十一部悲剧,代表作安德洛玛克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剧情取材于希腊悲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尔的妻子,赫克托尔被阿基琉斯杀死后特洛亚城陷落,安德洛玛克被俘成了希腊爱庇尔王皮洛斯的女奴。皮洛斯爱上了安德洛玛克,迟迟拖延与未婚妻爱尔米奥娜的婚期。悲剧开始时,希腊使节要求皮洛斯处死安德洛玛克和她的儿子,以绝后患。皮洛斯一面违抗命令不杀字德洛玛克,一面又用此命令胁迫安德洛玛克与其成婚。为了保全儿子为国为父报仇,安德洛玛克假意答应皮洛斯的要求,但决定一旦儿子得到安全处置,自己便自杀。可是,皮洛斯的未婚妻爱尔米奥娜因妒恨交加,唆使爱慕她的俄瑞斯特杀死了皮洛斯,随后又悔恨自杀。俄瑞斯特为此发了疯,而安德洛玛克和她的儿子终得以保全。这个剧本之所以成为古典主义悲剧典范,是因为它首先歌颂了安德洛玛克为国为丈夫复仇时的理性态度及自我牺牲精神,其次是严格遵守了“三一律”,结构简练集中,而且语言又非常明晰和典雅。 除了安德洛玛克,拉辛的重要悲剧还有费得尔、爱丝苔尔和阿达莉。从总体上看,拉辛的悲剧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他常常将“理性”置于残酷的戏剧冲突之中,先激起观众的恐惧和愤怒情绪,然后便产生了期待“理性”胜利的心情;其二是,他虽严格遵守“三一律”,但“三一律”在他手里不仅不是一种束缚,相反成了他得心应手的工具;其三是,他善于刻划人物心理,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而这是一般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难以做到的。由于有这些明显的优点,拉辛无疑是古典主义悲剧最杰出的代表,而他的名字对后代人来说简直就是古典主义的同义词。古典主义喜剧大师是莫里哀。生平与创作莫里哀(1622-1673),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出生于巴黎富商家庭,年幼酷爱戏剧.1643年,他参加了光耀剧团,当了一名演员.因经营不善,而锒铛入狱,出狱后,加入流浪剧团,离开巴黎,在外省流浪了13年.流浪生活的阅历,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58年他率团在巴黎王宫演出成功,为此奉命在京城从事戏剧演出活动.1673年,他累倒在舞台上,不到三小时就与世长辞.他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哀一生写了近三十个剧本,其中著名的有妇人学堂、吝啬鬼、恨世者、伪君子和无病呻吟等。 伪君子代表了莫里哀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五幕诗体讽刺喜剧的剧情大体是这样的:流落巴黎的没落贵族答尔丢夫伪装成虔诚的天主教徒,骗取了富商奥尔贡和他母亲的信任,母子俩把他当作“良心导师”留在家里,待若上宾。奥尔贡还要把女儿嫁给他,甚至把性命攸关的秘密都告诉他。不料答尔丢夫得寸进尺,还想占有奥尔贡年轻美貌的后妻艾尔密尔。这事被奥尔贡的儿子大密斯发现。大密斯向父亲告发,答尔丢夫巧言诡辩,致使奥尔贡不仅不相信儿子,反而将儿子赶出家门,并且立下字据,将家产继承权送给答尔丢夫。后来,伪君子的面目暴露,他居然利用字据霸占奥尔贡的家产,还向国王告发奥尔贡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奥尔贡陷入绝境。幸亏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当年勤王有功的奥尔贡,并拘捕了答尔丢夫。这个剧本由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当时盛行于法国的宗教伪善,因而首次在宫中上演后便遭到大主教和皇太后的反对,第二天就被禁演。为此,莫里哀一直努力了五年,先后三次给国王路易十四上陈情表,为此剧辩护。后来,由于皇太后去世,莫里哀又多次令剧稿,路易十四才同意解禁。,伪君子评析1,喜剧的思想内容伪君子是莫里哀讽刺喜剧的代表作.剧本围绕宗教骗子答尔丢夫与奥尔恭一家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喜剧的主题是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17世纪法国出现的圣体会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它以宗教为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突出表现了教会的伪善的特点.伪君子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2,人物形象1答尔丢失答尔丢夫是喜剧的中心人物,剧情就是围绕他披着宗教外衣进行诈骗活动而展开的.他是一个没落贵族,宗教骗子.这个形象的最大特点是表里不一,伪装虔诚.作者在剧本中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他的本质与假象之间的严重失调和冲突,在同体对经中,使丑的东西原形毕露.他表面不喜爱吃,但实际是贪吃之徒;表面不好色,可骨子里全是男盗女娼,甚至连恩人的妻子都要调戏.除了伪善之外,他还有阴险狡猾,歹毒凶狠的一面.为霸占奥尔恭的财产,他不惜向宫廷告密,并串通法院,欲置友人于死地.2奥尔恭奥尔恭是一个有产者,他笃信宗教,思想保守,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富商形象.他的愚昧轻信,形式主义的宗教狂热和宗法制的家长作风,都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莫里哀把他放在受害者的地位,立意在于对资产阶级进行曲劝导,然而地他的保守性和妥协性的提示,讽刺和嘲笑也是十分尖锐的.3桃丽娜桃丽娜是一个机智,勇敢,直率而又善良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有健全的思考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最先识破答丢夫的伪善于面孔.她敢于斗争,机智,沉着,冷静地办理和应付各种情况.她富有正义感,为人善良,忠于友谊,是莫里哀笔下描写得最动人的仆人形象.3,艺术特征.首先,戏剧结构精巧,紧凑而集中.其次,游刃有余地运用古典主义法则,遵守三一律而又不为其所束缚.再次,将各种戏剧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剧本内涵更加生动丰富. 在艺术上,伪君子完全遵守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剧情发生的地点罱在奥尔贡家里;剧情的时间限制在一昼夜之内;剧情本身集中描写答尔丢夫的伪善。但是,这部喜剧也有独到的创新之处:首先,它打破了古典主义把喜剧和悲剧绝然分开的框框,在喜剧中穿插了一些悲剧因素,如奥尔贡女儿婚姻遭到破坏、奥尔贡面临家破人亡的绝境等等,给人以悲喜交加的艺术效果;其次,在主人公答尔丢夫形象的塑造方面,莫里哀运用了大胆创新的艺术手法,把答尔丢夫安排在第三幕才第一次出场,而在第一、第二幕里,他通过奥尔贡一家人围绕着答尔丢夫为人如何的问题而引起的争论,为他的正式出场作了大量的铺垫,从而使观众有“未见其人,已闻其声”的感觉。这种让主人公在全剧演至一半时才出场的做法,真是令人震惊,但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手法之高超:它一举数得,既提出了喜剧的基本冲突,又表现了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基本性格,还为剧情的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因此,这部喜剧的开场可说世界闻名,连后来的德国大诗人歌德也赞叹地说:“那样的开场,世界上只有一次,象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 莫里哀的喜剧创作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喜剧高峰。莫里哀虽然基本上遵循古典主义法则,但在运用这些法则时他并不受限于它们。他时常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以概括和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些人物性格中有不少已成为文学史上中不朽形象,如答尔丢夫是“伪善”的象征,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则是“吝啬”的代名词。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不仅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大师,同时也是十七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戏剧标志着欧洲戏剧在莎士比亚之后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影响达两百年之久。因为十七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程度上出现过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如英国在十七世纪末形成了古典主义流派,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等国家在十七、十八世纪最初形成民族文学时也深受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总之,古典主义在欧洲的影响一直要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趣后才逐渐消失。思考题:1,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2,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的戏剧艺术。上次课讨论题:n 1、哈姆莱特性格为什么会成为问题?(1)戏剧原型及其变化(2)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否定型评论n 2、如何理解哈姆莱特性格?(1)西方文学史上的几种观点(2)我们的理解1.思想意义莎士比亚在悲剧中借哈姆莱特之口表明了悲剧的创作意图,即为了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哈姆莱特正是借丹麦古代的历史反映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剧中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之间的斗争.悲剧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与凶残歹毒.(克劳狄斯,波洛涅斯)悲剧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价值哈姆莱特崇尚人的智慧和理性,他对封建等级观念表示出了不满.他学识渊博,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尽管处于险恶的环境之中,他始终充满了改革社会的伟大理想.正如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所说: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字笔算课件
- 汉字的形体课件
- 汉字添彩显个性课件
- 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与创新区域分析
- 旅游协议书汇编15篇
- 软件开发行业技术应用方案
- 美容美发行业美容美发新技术应用
-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楷书崖
- 军事理论-国家安全环境强化版知到智慧树答案
- 枣庄学院《图学基础与计算机绘图》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政策支持与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产品线库存管理与补货预测系统
- 2025年高考(山东卷)历史真题及答案
- 医学减重管理体系
- 2025年新营运损失费赔偿协议书
- 手术部运用PDCA循环提高手术室术后设备器材定位归还率品管圈
- 传统丧事流程安排方案
- 第三课第三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课件
- JJF 2256-2025体重秤校准规范
- 压焊方法及设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