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处理废水故障问答.doc_第1页
活性污泥处理废水故障问答.doc_第2页
活性污泥处理废水故障问答.doc_第3页
活性污泥处理废水故障问答.doc_第4页
活性污泥处理废水故障问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活性污泥处理废水故障问答氧化沟泥少,微生物因为天气寒冷,难培养,怎么办?D1 Y) I4 f9 D$ C; m o; H# 1.如果是在系统刚刚启动时的培养,污泥量少是正常的,随着培养的进行,污泥量会增多。培养时,曝气过度是很不利于污泥培养的。$ 2 E2 6 o( W9 R, ; d8 l2.当然微生物的量是和你的源水中的碳氢含量有关,碳氢不足自然无法使微生物数量上升。还请检查。0 ?# C5 ?) g& T) E. c/ h3.如果你的系统早就启动了,想要提高微生物数量。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的。达到平衡就行了,重要的是处理出水的情况。3 t% g+ n+ N) F% V1 J ( g4.特意的提高微生物数量将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于出水水质的。1 u$ V3 n. n0 ! I5.温度的问题,我觉得出水水温不低于10度,微生物活性是没有太大问题的。4 L7 x* f) O+ S v+ L6.根据F/M值的大小,可以知道你的微生物数量是否太低,该值不大于0.25,就说明你的微生物数量不是太低, H8 r( z- J% N) C ; e W7 f$ h/ o% k我今天算了一下我们厂上个星期的污泥龄(它的计算公式不是(曝气池有效容积污泥浓度)/(排泥量回流污泥浓度24)吗?跟你提供的公式有差入吧!),在4d左右,而我们的设计污泥龄是9d,即使我们的设计进水跟实际的相差一半(BOD),但也不至于相差那么大吧!还有F/M是0.17左右,应该符合要求的,究竟问题出在哪呢?还想问问,沉淀池出水带点绿色是什么原因呢?& V1 r* q7 6 I 3 o1.真对不起,是我疏忽了,你的公式是对的./ f4 N n, G- d0 E. w& B2.你的食微比是正常的,污泥龄偏低。由此生物活性增强,不利于在二沉池的泥水分离。8 g/ N8 v8 X; Z+ $ R#3.我不知道你们厂是不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果是的话,出水带点绿色也很正常的。这应给与污水在管网内发生厌氧后的结果。+ L+ F& a) i1 h3 4 r4.请检查SV30值,该值应给对你有帮助,大于50%,可能是丝状菌的问题。小于25%,上清液混浊,夹有细小颗粒,显微镜观察有大量非活性污泥类鞭毛虫(如侧跳虫、滴虫)。则可能是污泥龄偏低的原因。5 R- m: p* B: U/ 4 N/ WA; z 8 Xb) M1 5 W V9 a2 G0 hD- o我们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厂好像没有这种出水带绿的现象吧。我们的进水BOD很低,在50左右,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去控制微生物处于什么阶段呢?在厌氧后进入氧化沟,这个溶解氧有规定吗?还有我们进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目的想改善微生物的活性,那应该要注意检测什么指标呢?如果微生物的活性大那会不会引起其它反效果呢?如它的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过大导致营养物不够而衰竭等等问题。6 T& |4 t! ; m$ w3 a+ o1.我不太了解你们水厂的具体情况。因为,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 e H6 p; 7 j22.既然是生活污水,N、P应该不会缺才对。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似乎没有必要。6 5 W k, O, D7 A# I3.如此低的进水浓度,不知道出水浓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8 i# s$ K* z4 7 j4.氧化沟的曝气方式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是比较合理的,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的。% A+ V8 F- K7 i: 0 U6 V5.处理低浓度污水,容易导致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的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导致出水COD上升,不太严重的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 p, |% U7 u/ - s; 6.我建议减少曝气量,保证出口溶解氧在1.5就够了。这样可以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过快。 8 e+ w$ ?1 # N9 / b7.我想相对于你的氧化沟容积,你的处理水量应该比较大的,即表面负荷较高。所以,BOD=50,你的mlss还能保持在1000ppm。负荷较高,过流速度也会提高。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分,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 T0 E+ # / G3 V0 Q W6 JZ) a4 p/ W% i如何降低污水厂的能耗?政府拨的经费可怜,希望您能介绍一下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U( H- A; V2 K污水厂运行费用最大的应该是电费,如果污泥委托处理其费用也很高的。. _: Z$ d* Z0 o/ R2 E! Pq针对以上问题:) O2 l- w+ o. a c! Y) q, L) x4 L1.降低曝气量,以减少电费。我的经验是,理论上的曝气池溶解氧控制在3ppm,不利于节能降耗,通常,我认为,若生物系统是低负荷运行(F/M小于0.15),溶解氧控制在1.5ppm已经足够了。由此可产生节电效果。 U+ o8 ! o+ N8 K. 2.系统有调节池、中段提升泵站的,可发挥其储水能力,以进行间隙运行来降低运行费用。3 E- u) V?4 E9 u3.污泥费用如有产生,可根据情况用于厂内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点工费用即可。6 O. g R/ U$ |+ ve2 R- i8 k, W! F( L5 s. F- 不过溶解氧控制在1.5ppm,在北方的冬季会不会影响一些高效的微生物繁殖(氧化沟工艺),降低出水水质?/ B& _! o1 r9 U3 b& u0 : K- g1.微生物繁殖的速度与源水中碳氢含量的关系最为关联。) A0 ?. F u0 ; p2.我平时运行的曝气池(氧化沟)出水溶解氧浓度一直维持在1.0ppm,冬天也没有太大变化的.你可以尝试一下,自己调整和摸索出自己水厂的合适参数。 F* c( P& K8 v) j0 LZ3.控制低溶解氧的出水,可以使微生物在沉降阶段,加强内源呼吸,十分有利于微生物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挥更好的吸附氧化作用。& o o Z3 / _- X# f, Z$ 4 l# D5 B我想咨询一下化工污水处理过程中,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污泥培养问题,水解酸化池的填料上一直没有活性污泥挂上去,影响了处理效果。前段时间进水浓度COD在1200mg/l左右,已有一个月时间。1 n# J: z0 i7 L; |6 g X 这段时间我把进水浓度降到COD400mg/l左右,发现接触氧化池填料上的污泥有减少的迹象,请问怎么样才能使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中的污泥尽快培养好,其进出水指标怎样才最理想?5 z, 7 b: 9 X( Q( s6 q你好!我对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工艺的运行接触时间不是太长。) y- X# s% v 以下个人观点仅供你参考一下吧:3 P Q1 b; p N4 d/ q c j( v+ S8 Q1.水解酸化段可以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的物质,由此利于后段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也就是说,水解段的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 S# c1 t6 A, k- F2.有鉴于此,在水解酸化池加设填料,并长出生物膜来就需要源水有足够的有机物含量,和水力停留时间。3 K h3 7 Z& L3.1200ppm的源水COD,我想在停留时间不足时,自然不会有生物膜产生啦。更不用说400ppm了。所以,连接触氧化池生物量也会下降。8 |2 n+ p n. S8 P6 r( x4.生物量与进流水有机物量是平衡的,我想,你的进水浓度还不足以产生挂膜。但出水水质应给还可以吧!?3 q8 t) O% O7 G& x* ) D$ X4 G( Z5.现阶段,只要出水可以,挂不挂膜又有多大关系呢!% S; % 7 l- h$ S/ s z我曾做过一点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的经验,谈点自己的想法?! e Y( _; M) s% L1.首先你处理的是化工废水,就要考虑水中是否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物质,培养降解这些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了,如果接种处理相关废水的污水厂的污泥,可能启动会快些。3 x8 P. _# Z. S# X4 |* d2.虽然你进水COD=1200mg/L但其中可为微生物马上利用的可能很少(因为化工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高分子难降解物质),因而三丰兄说得对,在启动阶段先不必考虑出水浓度;而你把进水COD降到400mg/L,微生物量当然更低了,因为本来易降解的有机物占的比例就小,你有把1200改为400,那微生物没有吃的当然繁殖更慢。. l; : U. p4 B6 Y, Y3.如果你处理的水不是很容易生物降解的,那在启动前期可加一些生活污水或其他可降解碳源,把微生物数量提高,然后再驯化污泥。, h/ R2 s) q5 t4.不知可否听过共基质代谢的方法,在理论研究上已有一定水平,我也不知实践中有否应用。0 P$ 5 a/ O2 w因为目前出水没有达标,我才把进水浓度下降的,进水在400mg/l左右时,出水还有200mg/l左右!4 os* e1 D. B 我想先降低进水浓度以保证出水达标,然后才增加进水的浓度,不知这样是否可行?( v1 2 _3 A g* $ I; S6 5 A0 h1 n1.作为系统启动时的污泥培养,进水浓度先浓后淡是不对的。- I( M( b# X! P% b; U5 2.既然是试运行的启动阶段,你不必太在意出水是否超标,可加快逐渐提高浓度。* W( pl3 P% h, 7 i3.特别是生物池比较大,填料比较多的生物系统,降低进水浓度,会导致食微比大大低于正常值,自然水解池不易挂膜了。- sw6 w: Ys4 ?6 P+ 4 V8 i4 An6 J最近出水水质变差,SS明显变大,应该从什么方面考虑它的原因?- n0 1 Q* y& h1 q+ f4 8 g t( U6 l: y0 O1.SS明显变大,原因实在太多了,短时间的变化,可能与负荷过大有关。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则可能与丝状菌膨胀或者污泥老化有关。 X5 s% t+ v1 G) n6 w2.还请检查控制参数及进水成分变化情况。做出判断和处理方法。- f6 iT6 ?( Y+ Fj # su3.污泥龄、食微比、进水水质、前段物化处理效果、丝状菌检查等是重要的考察方法。n( ! E; H5 生活污水处理,如果突发性地出现很多油(油成分不明确,可能是柴油,也可能是汽油或其它),请问怎样去应付?这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地影响?2 y: C h2 B6 # Y& T# c f我不知道你厂的设施有无除油的设备。如果没有,排放水中石油类可能会超标。9 M8 i( q/ b* M% l4 z$ X5 c作为烃类物质,应该也可以被微生物所降解,只是时间会长一些,可以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在曝气池出口加设一出水挡板。由此,上部浮油可停留在曝气池中,在长时间生物氧化下也可被降解。$ I i6 B. i$ o# o) u+ $ R) O4 y但是,如果长期连续有大量含油废水进来,您可能要添加除油设备了。0 a, k* n f( d: M9 k6 F油类现象明显时大概又20多mg/l,不是所有的油都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吧?一点影响都没有吗?我们曝气池出口处有曝气,设挡板应该不可行。 l# W0 X* ?2 B% y; g* M8 d1.油类的降解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当然,作为我们处理来讲,油类被初步降解后,被微生物吸附,排泥时排除,同样是去除了油类物质。8 j% I; c: hc4 |& R- % W2.曝气池出口有在曝气,可以将出口处的曝气关小或关掉就行了,后段曝气太多也不利于微生物沉降的。如此可以设置挡板啦 K9 w: Q; s+ W J- U2 j5 r: h. R我想问问这个污泥龄是怎样确定的?又是怎样用来控制的?究竟用排泥量确定它还是它来确定排泥量?丝状菌应该不是问题的关键,是不是污泥浓度过大呢?大约在1000左右,或以下,进水BOD50左右,这个污泥浓度合适吗?望赐教!谢谢!# s) s. : P. H; g+ e1.污泥龄: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他是控制污泥是否老化的关键控制参数,是相当重要的控制参数,此参数不加以控制很难保证生物系统正常运转。; I5 q4 t/ j l% Z2.计算公式:(MLSS*曝气池有效容积)/(24小时*每小时排泥流量*MLSS回流): l! 3.此参数用来控制排泥量的。1 T( 9 # TL& p4.首先通过运行,摸索出自己水厂的合理污泥龄控制值,此时即可指导排泥了。我的经验是超过30天,污泥就有可能老化了,当然各厂具体运行情况是不一样的。需要自己总结和摸索。任何现成的参数,也只是参考而已。6 8 W; D$ R5 l* Q% k( n$ 2 H5.污泥浓度大不大,检查食微比吧,不要小于0.1!单看,MLSS=1000,BOD5=50,你的污泥浓度是高了。% P: 7 Zw1 m! k二沉池有时出现跑泥现象是什么原因。 z7 5 , x: _7 W# d6 s3 A5 我想出现二沉池跑泥的原因是很多的。V2 B5 _0 J* 5 t5 g4 y1.生物系统处理负荷(水量和浓度)变大,可以出现跑泥,多为水量增加后,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就缩短了,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就流出了二沉池,由此产生跑泥。同时,进水浓度增高,会导致活性污泥活性增强,不利沉降。出水混浊而带有跑泥现象。4 t5 y4 c; I6 M: n! q7 z; M; n2.过于低负荷运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自身氧化,解絮。同样会产生跑泥。! k+ u6 f, Q: # r$ b3.丝状菌膨胀,污泥来不及沉降也会产生跑泥现象。+ 6 q6 I. K# y1 r- J4.另外,气温低、曝气过度、PH变化过大、有毒及惰性物质进入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 C* o+ L, p, ( q0 X5.我想,掌握这些原因,还得自己在实践中反复体会,才能灵活准确的加以判断。& n I6.当然。相关检测方法也必不可少的。它是你判断的依据。# 4 r4 f1 G N& Z) J8 g$ u ; E, C0 G1 M( E0 Y, q/ h1、在北方活性污泥法与接触氧化法那种工艺对印染废水更有效? 2、脱色在生化前好还是在生化后好?2 E- e( O: x# A1.印染废水应该是比较难处理的废水。其污染物的分解需要较长的生物氧化和接触时间。5 G9 v* q3 K0 o$ E! 0 K2.显色分子对活性污泥来说处理是有难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对显色物质的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随排泥而排出的。9 r& U0 o0 J1 7 X, E* K; 0 t! g4 G3.脱色我觉得应在生化处理段前。剩下的不易去除的部分再通过生物吸附去除,应该比较好一点。5 g9 g1 n& ?5 ! T) T% B4.接触氧化法应该较传统活性污泥要好一点的,因为接触氧化法,生物停留时间较长,易于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同时,生物膜局部厌氧也有利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O. o! I: L& Q! 6 e请教:氧化沟工艺的污泥回流比怎么定?8 k+ J9 U2 g* J* Q1.根据定义: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生化系统进流水量的比值。教科书工具书上多有参考值的,但具体定在什么控制值,可以自己在运行过程中加以总结的。2.通过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生物活性、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 w+ Q, U: Z$ E4 m) 8 u氧化沟表面的泡沫较多,死泥也较多,影响了出水水质,排了几次泥,没有好转。请问如何解决此问题。+ EPi8 b, y* ?6 k5 I生化系统不论何种工艺,产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异的。5 L+ O- E$ O* Q# R7 ?, ; Q6 v4 p1.对泡沫的观察,重点是产生周期、泡沫颜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观察总结。当然,进水水质的变化、其他操作指标的改变与否也是需要观察了解的。 T) Q, o* r: & u% g ?2.浮泥的产生,同样要观察颜色、粘度和是否夹有气泡等,必要时同时对正常污泥和浮泥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比,以了解污泥性质。9 P3 o) ; v3 ( P0 l3.通过以上主要观察手段和要点,找出产生泡沫或浮泥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解决,我想系统就可以回复正常运转了!0 S9 i8 k# L( C请教一个问题:出水氨氮前几天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突然从5mg/L上升到22mg/L,而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居高不下!请部这主要会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B/ . X+ a& k0 I1 + h. ?1 ?下面是我厂的一些水质指标:) O$ $ X1 E0 F* Z进水指标:COD:300mg/L,BOD:100mg/L,NH3-N:35mg/L,SS:350mg/L,TP:9mg/L,碱度:280mg/L,PH:7.5出水指标:COD:40mg/L,BOD:6mg/L,NH3-N:22mg/L,SS:20mg/L,TP:1.2mg/L,碱度:120mg/L,PH:7.8) u. z0 s4 G2 ?$ h, A8 Q我厂的运行方案没有什么改变,氧化沟三沟中溶解氧的分布为1-2-3,我们曾提高溶解氧,但对除氮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还需要提供什么情况?3 n3 v( N) w5 K9 T+ D1.我想首先检查您的进水氨氮是否升高。由此也可确认,实验数据是否有误。 ) I9 K* d7 Z) & I/ a2 H 2.进水底物浓度和进水量也请确认是否有变化。% P P# i D7 y8 F 3.曝气量的增加我想时没有必要的。# D0 K# f0 d. n3 l6 f# k我做了几年接触氧化法,个人意见COD1200不是很高,你可以停止进水,加菌种,一直瀑气到水达标后,才慢慢进水,看看行不行?0 u , i4 v4 R! y2 T l6 h5 _据我所知确实应该象楼上这位老兄所说,停止进水,加入活性污泥曝气,不过我想不应该是至水达标后开始进水,而应该是通过生物镜检,确定填料上所挂生物膜已形成并成熟后,再开始进水。! _; w. ) _0 ?& F) v9 r; S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C3 s0 F- V+ S* F填料上生物膜的培养原理是靠粘附在填料上的微生物自身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不是所投放的活性污泥大量粘附的结果。因而在取来接种的活性污泥投入到反应器中闷曝24h后,排出剩下的活性污泥(防止游离态微生物与填料上的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然后连续进水进行挂膜。在培养中,曝气量不能太大,这有利于生物膜形成。3 u. q7 a! . G 我不知你说的流动床到底是流化床还是移动床,不过生物膜的挂膜原理应该是相同的。至于监测SV,我想在膜法处理中并不是重要的控制指标。( * b1 b4 , x我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在此过程中DO、SV等指标如何控制? 如果进水COD浓度在50mg/L左右(低浓度生活污水),BOD为15mg/L左右,水温在12度,启动培养时,需要注意哪些呢?) L$ x$ Z6 g$ m我想,检测进出水加以对比(去除率),观察生物膜状况,是可以判断是否可以连续进水的。 那么低的进水有机物浓度(需要贫营养微生物)和12度的低温,我想挂膜是有些难度的,如果填料自身的性能又不是很理想,岂不是更难了。在挂膜培养时可否外加些碳源,形成膜基后挂膜应更容易。请教OOC工艺?该工艺运行如何?吨水投资和运行成本如何?国内污水处理厂使用情况如何?5 A/ x- R* . V4 j& ? OOC工艺和OCO工艺一样,是对曝气池的一种改良工艺,OOC工艺是将曝气池分内圈、外圈,内圈为曝气区,外圈则是曝气和非曝气的交替循环区,国内运用较少,其适于处理污水污染负荷较低的污水,具有节约能耗,降低运行费用,出水水质好,简化管理,保证稳定运行等优点。3 l9 d2 ; T( h9 s: v; E: g 16. 请教:氧化沟工艺的污泥回流比怎么定?7 f$ 5 O4 t5 T9 y4 K- M 1.根据定义: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生化系统进流水量的比值。教科书工具书上多有参考值的,但具体定在什么控制值,可以自己在运行过程中加以总结的。2.通过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生物活性、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 % h; d% R# |- e17. 氧化沟表面的泡沫较多,死泥也较多,影响了出水水质,排了几次泥,没有好转。请问如何解决此问题。+ Z7 _/ |, d3 J2 J7 Z- X) n生化系统不论何种工艺,产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异的。. K# B: L0 b* t+ z1.对泡沫的观察,重点是产生周期、泡沫颜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观察总结。当然,进水水质的变化、其他操作指标的改变与否也是需要观察了解的。7 1 l, e7 T0 U c! 2 u; w2.浮泥的产生,同样要观察颜色、粘度和是否夹有气泡等,必要时同时对正常污泥和浮泥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比,以了解污泥性质。! R& y+ Z! M) U$ f3.通过以上主要观察手段和要点,找出产生泡沫或浮泥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解决,我想系统就可以恢复正常运转了! , K8 b T$ K S, k4 w! - j18. 我们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厂好像没有这种出水带绿的现象吧。我们的进水BOD很低,在50左右,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去控制微生物处于什么阶段呢?在厌氧后进入氧化沟,这个溶解氧有规定吗?还有我们进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目的想改善微生物的活性,那应该要注意检测什么指标呢?如果微生物的活性大那会不会引起其它反效果呢?如它的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过大导致营养物不够而衰竭等等问题。8 ?) I4 p4 |+ 1 a7 a+ 1.我不太了解你们水厂的具体情况。因为,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 g/ y: u& h, Z; e7  2.既然是生活污水,N、P应该不会缺才对。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似乎没有必要。/ F2 e3 A) d2 h0 P 3.如此低的进水浓度,不知道出水浓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 7 PN$ F h9 U7 o& Q4.氧化沟的曝气方式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是比较合理的,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的。 , J9 w: _! w& j5 a# F5.处理低浓度污水,容易导致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的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导致出水COD上升,不太严重的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 v A. Z0 G: Tk3 l5 T! D6.我建议减少曝气量,保证出口溶解氧在1.5就够了。这样可以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过快。 3 n# b- Y) N3 f( W1 / 0 l7.我想相对于你的氧化沟容积,你的处理水量应该比较大的,即表面负荷较高。所以,BOD=50,你的mlss还能保持在1000ppm。负荷较高,过流速度也会提高。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分,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 , D1 B8 3 B$ g. S+ s+ W& K8 r7 o# x19. 请教一个问题:出水氨氮前几天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突然从5mg/L上升到22mg/L,而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居高不下!请部这主要会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下面是我厂的一些水质指标:进水指标:COD:300mg/L,BOD:100mg/L,NH3-N:35mg/L,SS:350mg/L,TP:9mg/L,碱度:280mg/L,PH:7.5出水指标:COD:40mg/L,BOD:6mg/L,NH3-N:22mg/L,SS:20mg/L,TP:1.2mg/L,碱度:120mg/L,PH:7.8我厂的运行方案没有什么改变,氧化沟三沟中溶解氧的分布为1-2-3,我们曾提高溶解氧,但对除氮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还需要提供什么情况? ; q8 xs7 _1 + o, n) C1.我想首先检查您的进水氨氮是否升高。由此也可确认,实验数据是否有误。 ) L % , 4 b! s; e, X1 & a2.进水底物浓度和进水量也请确认是否有变化。 + l; t) X; r ?2 g r! I3.曝气量的增加我想时没有必要的。 0 L# X6 q; v0 B20. 我做了几年接触氧化法,个人意见COD1200不是很高,你可以停止进水,加菌种,一直瀑气到水达标后,才慢慢进水,看看行不行? & ) & v5 P0 e& K, T/ X5 w/ x据我所知确实应该象楼上这位老兄所说,停止进水,加入活性污泥曝气,不过我想不应该是至水达标后开始进水,而应该是通过生物镜检,确定填料上所挂生物膜已形成并成熟后,再开始进水。 # T3 - p3 n X9 g2 Z21. 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4 H% r( E3 O% G0 X* t- u填料上生物膜的培养原理是靠粘附在填料上的微生物自身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不是所投放的活性污泥大量粘附的结果。因而在取来接种的活性污泥投入到反应器中闷曝24h后,排出剩下的活性污泥(防止游离态微生物与填料上的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然后连续进水进行挂膜。在培养中,曝气量不能太大,这有利于生物膜形成。我不知你说的流动床到底是流化床还是移动床,不过生物膜的挂膜原理应该是相同的。至于监测SV,我想在膜法处理中并不是重要的控制指标。 q$ ( x( 5 w, D! Y1 V4 8 E4 d6 x22. 我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在此过程中DO、SV等指标如何控制? 如果进水COD浓度在50mg/L左右(低浓度生活污水),BOD为15mg/L左右,水温在12度,启动培养时,需要注意哪些呢? . G+ R, c; y( s我想,检测进出水加以对比(去除率),观察生物膜状况,是可以判断是否可以连续进水的。 那么低的进水有机物浓度(需要贫营养微生物)和12度的低温,我想挂膜是有些难度的,如果填料自身的性能又不是很理想,岂不是更难了。在挂膜培养时可否外加些碳源,形成膜基后挂膜应更容易。 4 K9 a- Q- Y7 S23. 活性污泥生长较快,出水中TP忽高忽低,请问,这该如何控制污泥量?6 . C* W5 f2 F. E. E7 E# G8 c 1.排泥是总磷去除重要的途径。. 4 E* L+ A5 Y& L2.污泥生长过快,我想排泥也会加大吧。这有利于总磷的去除。2 t% e5 W2 c8 fT9 d# P 3.厌氧的控制,有利于嗜磷菌对磷的有效去除。1 I7 m# o3 N J! E ?4.进水有机物的浓度对磷的有效去除也有影响,低负荷运行较高负荷运行,总磷去除率偏低的。0 t$ j3 O _: R4 k) T- j: S/ f5.对于出水中TP忽高忽低,我想跟进水含磷浓度的变化,营养剂投加量的变化,溶解氧的控制,以及上面讲的排泥等情况有关,你可以检查一下吧。只要不是设计中的重大问题,我想总磷控制都是可控的。/ V% d) g( C+ 3 m# m6 y4 !  24. 因为故障原因,原来运行正常的AAO工艺实验装置(容积4m3,进水COD260 出水25 MLSS2000 HRT12h,比值1:3:6 DO 2 水温30 NP是正常的生活污水水平),漏水漏掉了30%左右,请问保持平常的运行条件下,多久能恢复到原来的运行水平?6 # q4 D. 7 l. e! ! F3 b. z 可能要12周! $ K+ V6 G6 I+ P, y8 t* Y0 Z1 25. 如果没有污泥回流,排放的污泥全部进行脱水,如何确定污泥龄。再有,你对运行中的高负荷和低负荷运行是如何看待的。2 b0 I3 3 K$ Y) z 1.不回流,还可以按本站前面交流中提到的算式进行计算的。( W+ z; f2 ) # ; % P2.高负荷运行,出水指标自然会升高,抗冲击能力相对下降。+ r! t- q0 T4 F# y3.底负荷运行反之,但污泥老化也可导致出水指标上升。4 T1 & K! B% v& R! j nm4.合理控制自然最好,如果长期负荷太高、太低多不利于出水指标的稳定,微生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如浮渣产生、泡沫产生、丝状菌膨胀、污泥解体等等。: r, qH0 g0 B( a; J: W+ N: W 26. 在CASS工艺设计时应注意些什麽,同时出水堰如何设计(负荷取多大比较合适)?同时,在该工艺中,所用到的设备,都有那些,我初次接触该工艺,对所涉及到的设备不太了解,请你多多指教!同时活性污泥如何进行培养驯化,整个工程在调试运行适应注意些什麽?如何能实现很高的自控技术。在曝气过程中,那种曝气装置比较好? r; i3 t7 P( ?. I) Y: l9 W  1.CASS工艺,我曾参观和了解过,但是具体的操作我没有涉及,所以对你的帮助可能有限的,请见谅!. h4 9 _2 ) I, | 2.CASS工艺有点像我们比较了解的SBR工艺,属批次处理范畴。为了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并抑制丝状菌的增生。曝气池前又加设了厌氧和缺氧段。- G# r1 q0 e/ m1 L3.设计中应该根据水量和负荷来确定各池的大小及比例。 c( l: v, w8 - P9 ?3 Q i4.出水堰大多由泌水器代替的,保证排水时液面均匀下降。排水量可根据设定的排水时间来确定选择。 3 ( r7 # g0 B. Q5.所用到的设备与SBR工艺接近,泌水器和厌缺氧段的潜水式搅拌机要设置的。当然还要一套自动控制装置。) g1 S8 x) P! M2 N6.污泥培养也没有太大的特殊之处,首先接种污泥,24小时闷曝,而后正常曝气(不要过度)先少量排水少量进水,然后逐渐提高进水即可。. U- ?; C* d( _7.调试和运行过程中要自己总结合理的操控参数,如进水、反应、沉淀、泌水的时间;回流污泥量等。 3 O5 % H. E& M X1 8.曝气装置选择,对曝气头选择应保证沉淀时不堵塞,也可选射流曝气器,搅拌和充氧都比较好,也很少发生堵塞。3 + x t) f( ( t- q0  27. 低温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物培养启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OD在500mg/L左右,当地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请您指导一下启动的方式及注意事项,谢谢! # W J5 k/ O X: J1.选择处理水水质接近的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要的。! v6 J4 A. W+ t1 2.水温在10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 A- r# 6 t; N o3.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艺如何,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的。0 Q8 B& A% q! m& 2 k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书上都有的,我不多讲了。, h2 w. H, e& J. 6 g: 5.应该注意,启动时连续曝气是必要的,但长期过量曝气是不利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别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d1 t5 6 W# m4 vA) L0 o6.根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0 O$ R/ h, L3 X7.进水量的控制需逐渐提高。 $ i3 R: % t( m0 C# e* J( C: e+ Q* g28. IC反应器在运行时并没有颗粒的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中含有一些悬浮物质或者比较难降解的物质!如果颗粒污泥多了是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 那么它是否有后续的工艺呢?7 g9 j$ m+ Fh/ a在厌氧处理工艺方面我应该算是个外行吧。所以,对你的帮助可能有限。: r+ O# e0 i & k* 1.IC反应器,包括其他类型的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有适用性和使用要求的。6 n6 3 d+ p$ i: P D 2.对COD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的废水,我想是不太适用此类反应器的。0 s# . ) E5 W, A- Y2 a3.厌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极强。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的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较好的去除率的。4 O j1 B% 2 a6 N2 J. W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过内源呼吸和其他生物的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明显了。 / Y, i; q: a6 w9 x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种形式,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只是大量产生污泥的流出。应给与系统产生了故障有关。 ; R; G& L& v O& Q& w6 J6.后续工艺的话,如针对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的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要设沉淀池或过滤池的吧!, c+ q: e& u3 f) q8 z& a, H6 29.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有脱氮除磷功能。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难满足,不知有何良策? 还需要我提供哪些数据?请指教。8 b: X- c/ e6 y1 v; : s 1.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这个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高而已。2.反消化段厌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则很难做到厌氧状态,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3.当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因素,都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彻底。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2 x% I7 p- O# v8 30. 我厂缺氧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1h,但实际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回流比100%左右。缺氧区溶解氧在0.7以下。进水COD目前200300mg/l,COD/TN:6.58.5,mlss: 4.5g/l左右。若降低回流,会否降低脱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区DO,实现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脱氮类型转变为亚硝酸型脱氮,提高脱氮效果,不知你有何建议?* s- g0 I! l; 我想碳源没有问题,请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尽量降低厌氧区的溶解氧,溶解氧0.07ppm还是大了。同步消化反消化的效率是低的,你要学习尝试一下当然也没关系。 ( ; c- T, U V: q2 f1 X& x: A; T4 f31. 一、我厂目前遇到困难.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对我厂目前培菌有影响吗?进水外观为较透明的淡红色水。cod=290,bod=20.ph=5.6. 我们采取的是氧化沟工艺。目前菌种还没有培起来。还处在摸索阶段。进水的ph值太不稳定!有时3,有时9。而且进水的bod/cod严重偏低! 我们的菌种还没有培起来.原水比较复杂,泥沙多,营养成分较低,PH变化大。活性污泥浓度上不来,我们采取的间歇式配菌已经近两个月,收效甚少。- B , J2 M* w- V3 x! C1 G# p1 Y 1.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帮你的。2.我想目前的任务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标已不太重要了。3.提高原水碳氢含量是必须的。印染废水本身不易降解,作为氧化沟工艺,虽较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负荷为低,但是,在低bod/cod值,且存在难降解的印染废水。培菌确实困难。4.减少曝气量,以满足最低溶解氧要求即可。否则,低负荷状态下,活性污泥将,自身氧化或随出水流出。5.增加各池进出水切换频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营养缺少的情况下沉淀时间过长,过长的停留时间也将使微生物自身氧化。而不易培菌。6.其它一些如ph调整,检测方法,提高泥沙去除等还请自己斟酌处理。 * q2 d2 q6 Y) x* x3 W 32. 二、目前经过耐心调试两个氧化沟的污泥已经渐渐起来了(共有四个氧化沟)。SVI(30)只有左右。二沉池的出水还存在漂泥现象(本来污泥就不多)。 我们的操作为:有符合要求的原水(PH值色度等)进,两个氧化沟各开两台嚗气(DO为89),嚗气机为表面,功率为30KW。四个二沉池回流到这两个氧化沟,两台回流。 进水COD=350,BOD=80,SS=60,进水水质不是很稳定!请高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的工作!- f$ m) a3 5 M! k% _* & p* S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2.看了你的描述,我觉得你的工艺好像有点不象氧化沟工艺了。3.不管如何的工艺,我觉得你的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测一下,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吧!大于1.5的话,曝气机关掉几台,如果关掉后充氧会不均匀,就频繁切换一下吧。4.注意营养剂的合理投入。5.你们已经对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会顺利的。6.活性污泥的流出,和你的负荷相对高,活性污泥量少等有关,培养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失的。而且,流出去的恐怕大部分也是性质比较差的那一部分污泥。 % r& * M g# K33. 我所处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节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出水。 在培养过程中,我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的污泥进行接种。氧化池中BOD为400多。(可能因稀释倍数太大,误差较大。)前期进水1200时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进水浓度。 现因出水没达标,环保局有异议!我不知有无更好的方法既使出水达标(100mg/l)或接近达标,(因这是目前最明确的目标),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另外我想再问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用的絮凝剂用何种较好,(当然现在脱泥房的絮凝剂不是很急)。一般浓度及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的是聚铝PAC)。 一、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对此类废水的去除,各过程控制段都应控制得当。否则处理水时有压力的。 2.投加絮凝剂PAC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的去除率。我建议同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会提高的。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的冲击。 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通过以上方法,提高污水在生物系统内的停留时间,此对去除率的提高有益。 4.如果可以的话请告知现阶段处理水量,接触氧化池容积,溶解氧控制值,接触氧化池生物浓度等参数。 5.PAC+阴离子PAM是比较好的絮凝剂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剂的。脱水机房通常使用阳性的PAM即可。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的PAM。 6.投加浓度各个水厂水质不同,还请自己通过杯瓶小试予以确定。二、1. 从你提供的数据:进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的BOD=400mg/L来看,进水中的苯胺类难降解有机物几乎没什么降解。这说明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类物质能力的微生物)还没有形成,所以你的生物处理出水就无法达标。 2. 其实缺氧-好氧系统的启动很费时间,如果你接种了相关废水处理的污泥(废水中也含苯胺类),启动时要掌握好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3.如果能接种到相关废水处理的颗粒污泥可能启动得更快些。 4. 现在关键把生物系统正常启动,没有这个前提出水怎能达标。 5.可参照一下贺延龄写的一本有关厌氧的书看看,有些理论依据再结合实际做起来,你就不会着急了。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1.我非常赞同用以上方法检测一下。同时作为水解池效价评定的依据。但现在看来pH值和挥发酸(VFA)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作为系统调试和试运行阶段,环保局应该不会过分强调出水达标才是啊。 % b9 _/ w5 3 xI 34. 我们现在的污泥龄很短,顶多有四天,这个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不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我观察到曝气池的生物沉降性很差,二沉池表面有很多可能是漂泥吧,总之是悬浮状的,所以我们的出水比较浑浊!我刚开始是怀疑是曝气太大破坏了絮凝性,但我们的溶解氧不是很搞啊,设定在1.5,究竟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 1.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