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pdf_第1页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pdf_第2页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pdf_第3页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pdf_第4页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9 1467 147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 3724 SP J 1042 2014 01467 1467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佐 斌 代涛涛 温芳芳 滕婷婷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 摘 要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热情与能力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 它既可能是晕轮效应所认为的正向 关系 也可能是补偿效应和影射效应所认为的负向关系 还有可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正交关系 热情与能力 的关系受到知觉者自身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者与知觉对象的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 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内部机制不明确是学者们对其关系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热情与能力 的内部机制 进行跨文化的检验和比较研究 进一步探索其关系的影响因素 建构热情与能力的关系模型 关键词 热情 能力 晕轮效应 补偿效应 影射效应 分类号 B849 C91 1 引言 常言道 一俊遮百丑 也有俗语说 一次不忠 百次不用 这表明在人际认知过程中 当人们对 个体形成一种好的或者差的整体印象后 会不自 觉地根据这种印象去评价其各个特质 这就是 Thorndike 1920 提出的晕轮效应 halo effect 在 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晕轮效应的影响 例如 在面试招聘的过程中 招聘者往往给予相貌端正 的求职者以更高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 热情的老师也给予更高的评价等等 那么 Fiske Cuddy 和 Glick 2007 认为的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 维度热情 warmth 与能力 competence 之间是否 也存在这种关系呢 如果热情和能力之间存在晕 轮效应 那么当知觉者对知觉对象在热情和能力 其中一个维度上做出较高的评价后 对另一维度 也会做出较高评价 而事实上 一个常常被邀请参加各种舞会 热情友好又外向的人 人们却不愿意与他一起完 成一项学术任务 那些常常考试得高分 勤奋努 收稿日期 2013 12 20 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11JZD006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13YJC190023 资助 通讯作者 佐斌 E mail zuobin 力又能干的人 人们却不愿意邀请他一起参加旅 游活动 Kervyn Bergsieker Kervyn Judd Kervyn Yzerbyt Yzerbyt Kervyn Fiske et al 2002 管健和程婕婷 2011 让中国大学生被试对 32 个典型的大陆群体进行 评价 结果发现这些群体也可以被划分为四种不 同的类型 与此类似的 Wojciszke 1994 以道德和 能力两维度的目标导向理论也认为这两维度之间 是正交关系 即一个 成功者 既可能是善良的 也可能是罪恶的 而一个 失败者 也既可能是善 良的 也可能是罪恶的 表 1 热情与能力组合的四种类型 能力 热情 低 高 高 怜悯偏见型 如老年人 残疾 人 家庭主妇 钦佩型 如内群体 亲密同盟 低 贬损偏见型 如穷人 社会救济 对象 嫉妒偏见型 亚洲人 犹太人 富 人 男女平等主义者 资料来源 Fiske Cuddy Glick 管健 程婕婷 2011 佐斌 张阳阳 赵菊 王娟 2006 这说明热情与能力的 正交关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 偏向性 综合来看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也许并非简单 的正向关系或负向关系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 这 两种关系都是存在的 因此 热情与能力的正交 关系也许更具有说服力 但这种正交关系却表现 出一定的偏向性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负向关系 其原因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所以 与其追问热情 与能力到底是何种关系 不如探讨出现各类关系 的条件 例如在比较两个目标时会出现补偿效应 在评价单一目标既可能会出现晕轮效应 也可能 会出现影射效应等等 只有通过探讨各类关系的 存在条件 明确其适用范围 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3 4 其他关系 热情与能力之间除了正向关系 负向关系和 正交关系等可能的线性关系外 还存在热情优先 效应 the primacy of warmth 和消极忽略效应 negativity omission 虽然热情优先效应和消极忽 略效应并没有直接表明热情和能力存在某种线性 关系 却也是考察热情与能力关系时必须考虑的 因素之一 热情优先效应就是说 在知觉过程中 知觉 者会优先对热情做出评价 并且对热情评价比对 能力评价在情感和行为反应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 位 Fiske et al 2007 人们会优先对热情维度做出 判断 Mascaro Todorov 2011 更 倾向于利用热情信息对他人进行分类和评价 Ybarra et al 2008 能更加稳定和精确地知觉到 热情维度的信息 Kenworthy 另一种双重收益解释 即认为 人们更容易知觉到那些能带来利益的热情特质 张庆 王美芳 2011 虽然研究者一再强调热情 在两维度中的重要性 但目前并没研究发现热情 优先效应对补偿效应 影射效应和晕轮效应等产 生何种影响 消极忽略效应是指信息传递者在描述个体印 象 群体刻板印象以及那些具有热情和能力混合 评价的对象时 出于策略化的自我陈述的动机 会选择忽略那些消极的内容 Bergsieker Leslie Constantine 当知觉对象为群体水平 时 热情与能力更多地出现负向的关系 Yzerbyt et al 2005 在比较情境下 无论知觉对象是个体 水平还是群体水平 热情与能力之间都会出现明 显的补偿效应 Judd et al 2005 即两者存在一种 负向关系 然而 新近的研究发现 即便是在非比 较情境下 知觉者也会对在一个维度上表现高的 知觉对象的另一维度进行消极推断 Kervyn et al 2012 无论是在社交情境还是工作情境 当知觉 者只接收到知觉对象在能力或热情一个维度上的 积极信息时 会形成对另一维度的消极推断 并 且当知觉对象为女性时 这种效应可能更明显 4 3 知觉者与知觉对象的关系 知觉者是否为知觉对象的内群体 以及他们 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会影响热情和能力的关 系 知觉者对内群体更容易做出高热情 高能力的 正向评价 而对外群体更容易做出低热情 高能力 或高热情 低能力的混合评价 Judd et al 2005 例 如 学生认为学生内群体是高能力 高热情的 而 某些外群体 如老年人和残疾人 被认为是高热情 低能力的 而另外的外群体 如亚洲人和犹太人 被认为是低热情 高能力的 Fiske et al 2002 Fiske 等 2007 认为相互依赖关系可以很好地预测 热情评价 社会地位能很好地预测能力评价 相 互依赖关系和社会地位共同决定了热情和能力的 关系走向 知觉者对处于非竞争关系的高地位群 体给予高能力 高热情的评价 对处于竞争关系的 低地位群体给予低能力 低热情的评价 此时热情 与能力为正向关系 反之 则为负向关系 4 4 外部情境 情境因素一直是社会认知研究必须考虑的因 素之一 它也是影响热情与能力关系的重要变 量 Judd 等 2005 在比较模糊的情况下让被试评 价表现高能力或低能力的群体 结果发现热情与 能力之间是一种正向关系 Yzerbyt 等 2008 在欧 洲重复了这个实验 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但是 Kervyn 等 2012 在设定 社交 或 工作 情境的条 件下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该研究设定了旅游和 课堂报告两种具体情景 然后由第三者向被试转 述一定的描述知觉对象的信息 结果发现 热情 与能力之间出现明显的负向关系 即影射效应 虽然影射效应的内部心理机制仍不明确 但情境 因素毋庸置疑在热情与能力的关系中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5 1 小结和讨论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 者们关注 研究者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对其关系 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晕轮效 应 补偿效应和影射效应等多种认知偏向 这些 研究都为人际认知中的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研究 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也为群际认知中的认知偏差 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但是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问 题仍未达成统一意见 并且分别得到了不同研究 证据的支持 出现这种局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影响因素较多 各个研究者的 实验条件设定存在差异 如知觉者条件 知觉对 象的特点 知觉者和知觉对象的关系以及外部情 境因素等不同 从而出现正向关系 负向关系和 正交关系等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 因此 今后需 要从整体上考察和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差异 寻找改变热情和能力关系的关键点 更好地解决 这一分歧 事实上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的内部机制不明 确是导致其关系出现争议的根本原因 Cooper 1981 认为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是知觉者没有区 分各个评价维度之间的真正相关 而倾向于夸大 维度间的相关 根据这种解释 当知觉者不能区 分热情和能力维度的相关时 会出现热情与能力 的正向关系评价 那么对表现热情和能力的特质 词和行为进行评定时 是否是由于知觉者未能区 分热情与能力的相关呢 目前并没有实验证实这 一点 另外 补偿效应的心理机制也仍需进一步 探讨 Kervyn 等 2010 认为系统公正理论并不能 很好地解释补偿效应两维度上的差异 而可能作 为解释的刻板印象预期理论也未得到完全证实 Kervyn 等 2012 提出的影射效应也没有给出明确 的解释 总之 出现热情与能力不同关系的原因 仍不清楚 其关系的内部机制仍然是一个难题 也是学者们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虽然研究者一直声称热情与能力存在某种特 殊关系 但新近的热情与能力的具身研究却没有 为两者的关系提供证据 热情和能力的具身研究 表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身体线索 但并未发现两 1472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22 卷 者存在正向或负向的关系 例如 Freddi 等 2013 发现能力评价与身体的垂直 上下 运动有关 热 情评价与身体距离 趋近和回避 有关 但是在垂 直运动状态下 热情评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 趋近和回避状态下 能力评价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热情与能力之间并未发现特殊关系 Todorov 2011 关于面孔的研究表明 对热情的评价来源 于对面部表情的判断 对能力的评价来源于对面 部特征所表现出的身体强壮 阳刚性和成熟程度 等的判断 这也只能表明热情和能力来源于不 同的身体线索 没有为热情与能力的关系提供 证据 可见 虽然有很多研究者声称热情与能力 存在正向或负向的关系 然而新兴的具身认知 研究却没有提供证据支持 并且几乎没有生理 或神经方面的证据表明这两者存在正向或负向 的关系 这也是热情与能力的关系研究需要进 一步拓展的 5 2 研究展望 5 2 1 探讨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内部机制 鉴于热情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仍不明晰 首先 需要进一步探讨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内部机制 明 确其关系类型 一是要继续挖掘晕轮效应 补偿 效应和影射效应等不同关系类型的心理机制 寻 找更加合理的解释 例如 对可能解释补偿效应 的刻板印象预期理论进行进一步完善 对于影射 效应与晕轮效应的冲突 需要进一步验证是由情 境因素导致的差异 还是热情与能力本身的关系 导致的 二是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寻找热情与能力 的关系证据 具身认知虽然暂时没有为热情与能 力的关系提供证据 但它也有可能表明热情与能 力的身体线索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如权力词与能 力是紧密相关的 启动权力词会促进趋近行为 Maner Kaschak Yzerbyt et al 2008 这说明热情 和能力与其他维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两者间的关 系 因此 可以通过研究热情和能力与其他维度 的关系来检验其关系是否具有特殊性 5 2 2 进行跨文化检验和比较 热情和能力的各种认知偏向需要在不同的文 化样本中进行检验 研究认为具有集体主义文化 价值认同的人们更容易出现晕轮效应 Ng et al 201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 而关 于影射效应和补偿效应等表明热情与能力之间存 在负向关系的认知偏差还没有在中国文化样本中 得到证实 有研究认为 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模式 而非分析性思维模式 Shiraev Bennett Toma Yzerbyt DAI Taotao WEN Fangfang TENG Tingting 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CCNU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e two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re warmth and competence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mth and competence may b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suggested by halo effect or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suggested by compensation effect and innuendo effect or an orthogonal relationship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perceiver factors the charact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