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建史论文__五位现代建筑大师的研究.doc_第1页
外建史论文__五位现代建筑大师的研究.doc_第2页
外建史论文__五位现代建筑大师的研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对现代建筑大师杨延宝的研究【摘要】在建筑学习和设计过程中,全面了解和把握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和他的作品、他的建筑特点和语言手法,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基本的建筑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比较大师的一个经典作品,希望能够从建筑基本问题感受和理解大师的代表性建筑。【关键词】 生平经历 创作思想 代表作品 一、人物生平:身教言教,一代宗师中央大学建筑系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建筑系之一,它成立于1927年。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央大学迁移至重庆沙坪坝。当时教学条件和境遇都比较差。为了办好建筑教育,杨廷宝毅然兼任建筑系的设计教授。沙坪坝位于郊区,他兼顾设计事务和教学,往来颠簸,风雨无阻,从不缺课。他对建筑学不仅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世界上各种建筑传统有很深的了解,对中国的建筑传统更做过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他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知识面广。在授建筑设计课时,他总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循循善诱,一面修改设计作业,一面耐心讲解,受到同学们的敬爱。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教学生具体技术知识和建筑设计的本领,而且还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每次讲设计课时总介绍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他以前每次做设计方案总向老师提交几个比较方案,借此听取老师对不同方案的评语,老师看到努力学习的学生,更是特别愿意对他作更多的评论和讲解。这样,他不仅通过自己的作业向老师学到东西,而且还通过很多同学的作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他的教学作风深受学生的爱戴,使学生在向他学习过程中领悟到勤奋两字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自那时起,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杨廷宝、童寯、刘敦桢等教授在这期间集中 于沙坪坝从事建筑教育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在祖国各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成为国家的建设骨干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如吴良镛、戴念慈等:有的成为国家的建筑设计专家和著名教授,这也正是杨廷宝等一代宗师对祖国作出的极大贡献。杨廷宝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是非常关心而且是多方面的。为了鼓励同学提高水彩画的水平,他亲自为学生做水彩写生示范并且拿他的水彩作品,供学生参照学习。他自己生活非常简朴、,但毫不吝惜地拿出一笔钱给建筑系作水彩画的奖金。 在建筑教学中,他十分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的练习要求很严,一丝不苟。在学习方法上,他十分强调调查、测绘、观察工作。他常说:“资料的积累是建筑创作的源泉”,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他善于观察、分析建筑作品。他常结合实际工程设计讲授工程经验,他到过许多国家和城市,总以自己的所见,经验的小结告诫学生学习要十分注重务实。每次出差,他都不停地测绘、素描、了解和研究城市的发展史,记载地方的生产和风土人情。几十年如一日,他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知识,养成深入分析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杨廷宝在他所从事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联系中国实际,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爱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国情和民族习惯,而联系实际的重要精神在于可行性。他治学严谨,不尚空谈,认为一切空话,好高骛远,都是学者的大忌,他身体力行,教育青年做实干家。在建筑设计改图时,他总是循循善诱,乐于教人,先听学生的设计思路,然后认真地、细致地顺着你的构思改图,以达到设计要求。他不强加于人,要学生照抄老师改的图,他认为那种硬抄的办法是难以做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中他特别强调多方案比较和快捷草图的练习,并认为要培养学生有广博的知识。他认为建筑师不同于一般艺术家,建筑师的创作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没有广泛的社会和科学技术知识,没有勤于学习、勤于观察和分析的工作态度是不行的。 二、主要的创作思想:结合国情,潜心从事建筑创作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中,建筑风格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某种审美倾向和一定的社会思潮。杨廷宝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其多方面的探索经历和实践中包含着他自己的建筑观和风格。通过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学生们的长期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建筑格调。他主张对中外古今的建筑特点兼收并蓄,在设计中要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结合自然;他主张洗练凝重,反对浮华铺张;他不喜欢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风格,他鄙薄脱离实际,不顾具体经济技术条件的空谈。他的设计风格稳健、严谨、精致大方。建筑风格是和一个人内在涵养相联系,而这种涵养,又来自多年的经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广博的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 在创作的道路上,杨廷宝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他的求实精神。建筑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动向又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建筑的性质、内容和标准。杨廷宝设计过有代表性的重要公共建筑,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但也设计过用竹笆抹灰的简易建筑,以较低标准的材料求得较高的建筑效果。抗日战争时期前后,由于经济困难,他在重庆、南京等地就做过这种设计。他总是能因时因地制宜,使求实精神与建筑设计创作相辅相成,融合而一。 1933年,中央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和清华大学图书馆(1930)的扩建工程中,他着意于与原有建筑协调和统一。他说:“在完整的建筑群中修建和扩建有时并不一定需要表现你设计的那个个体,而要着眼于群体协调。”在南京中山陵咅乐台的设计中,他巧妙地将自然地形与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半圆形的花架、回廊、花坛、坐凳,重点艺术装饰的照壁显得朴质而浑厚,环抱着衬托的树丛,具有强烈的建筑艺术魅力。杨廷宝20年代至今几十年中的建筑创作道路中,可以发现他的创作道路俨然是一部我国60年来建筑创作历史的注解。他的作品有古有今,或古今结合;有中有西,或中西合璧,杨廷宝和我国其他几位杰出的第一代建筑师一样,其贡献不在于倡导了现成的学派,而在于坚持了严谨的现实主义探索精神,努力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探索自己的道路。在艰巨的历程中,他们尽可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工作任务对他们的要求,尽心创作,并不断充实自己,力图在不同要求和有限的条件下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这就是他最大的贡献和学术观点之所在。 3、 代表作品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逐步成长了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他们出色地设计了一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开创了我国近代建筑设计事业和建筑活动,从而打破了外国人对这一领域的垄断,他们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开路人。他们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至今可视作划时代的杰作,可惜他不幸早逝。接下来是一批20年代留学归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不但在建筑实践上继续开拓的探索,而且大都还是中国 建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杨廷宝就是这批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一位,成绩卓著,驰誉当世。50多年来,他的建筑创作逾百件,遍及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各地。杨廷宝学习时,正值美国建筑教育从古典建筑过渡到现代建筑的时期。在当时社会建筑思潮影响下,他受到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训练与技术知识的教育。他归国后,早期的作品如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等,不论单体或群体,都有较多的模仿性,表明那个时代的特征。此后,他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30年代初,北平地区一些重要古建筑维修工程委托基泰工程司主持,如北平天坛、祈年殿、国子监等,杨廷宝和建筑工匠们实地修缮了北平这些著名古建筑1929年,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他参加了该社的工作,为此他对中国占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特别对明清式建筑悉心研究,从中吸取营养。他对民间传统建筑也十分注意,同时他还密切地注视着国外现代建筑的发展。学术上深厚的造诣,从而使他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坚实的创作素质。 30年代初期,他所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等就已作出了合理功能布局,协调的建筑体型,统一的比例和尺度,并具有我国的建筑风格。他所探索的建筑风格,不论在建筑造型上抑或在功能上,其成就高于同时代的外国建筑师。杨廷宝的设计不论是从总体规划上,或是在单体建筑、内部设计以及细部大样都十分注重环境和现实条件,在建设细部的比例尺度和用材上也都做到精益求精。 50年代初期,北京和平宾馆的设计,是他将环境、功能、施工、经济和建筑空间艺术高度综合的一个作品。这一简洁、大方、朴素、明朗的新建筑,得到周总理的肯定和赞扬,赢得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好评。解放后的30年来,在他主持、倡导、参与下,同有关建筑设计院协作,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京民航候机楼等。对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工程,他都参与了方案和建议,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在这期间,他还多次参加国际建筑活动,代表我国建筑界积极工作,为祖国获得荣誉。 回顾历史,幢幢建筑象是刻在大地上的印记。岁月的消逝,时代的变迁,有的印记消失了,有的留下来。历史就是这么一幅不停地变动着的图景。杨廷宝的建筑作品,是刻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印记,时光在消逝,建筑却闪烁着它自己的光彩。三、结语 从杨廷宝20年代至今几十年中的建筑创作道路中,可以发现他的创作道路俨然是一部我国60年来建筑创作历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