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臂式起重机吊钩变幅运动附加升降动作的消除措施和计算.pdf_第1页
动臂式起重机吊钩变幅运动附加升降动作的消除措施和计算.pdf_第2页
动臂式起重机吊钩变幅运动附加升降动作的消除措施和计算.pdf_第3页
动臂式起重机吊钩变幅运动附加升降动作的消除措施和计算.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4 卷 2 0 0 6 年第 5 期 4 6 Min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4 6 铲装运 动 臂式起重机 其吊钩在变幅运动中 当只改变 工作半径而无需升降时 如果对起升机构和变 幅机构不采取特别措施的话 则吊钩随着动臂仰角的 变化将产生附加升降运动 这不仅浪费能源 也浪费 作业时间 对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都是很 不利的 为了消除上述有害的附加升降运动 人们采取了 许多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 点 而共同的缺点几乎都是补偿机构庞大 占用机房 内较多宝贵空间 从而降低了机构的先进性 近年来 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比较先进的补偿 方案 它是将起升机构和变幅机构的两个减速器在中 间用一组补偿齿轮巧妙地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当起升 电动机停机状态下 变幅机构拉起动臂 则起升卷筒 自动放绳 若变幅机构放低动臂 则起升卷筒自动收 绳 使吊钩在变幅运动中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它 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避免了庞大的补偿机构 机房 内布置简单整齐 补偿效果更好 目前 在国内偶尔也见到具有上述机构的动臂式 起重机 但补偿机构的关键点 合理补偿速比的计 算却未见报道 为了促进国内起重行业能迅速推广这 种比较先进的结构 做到洋为中用 有必要对其运动 学即合理补偿速比的计算进行深入探讨 如能找到一 个理想的解析方法 无疑对进行新产品设计或对已有 的此类结构做剖析验算将是很有意义的 1 结构和工作原理 由图 1 所示 起升钢丝绳 4 由起升卷筒 3 引出 经过人字架 1 顶部的导向滑轮 6 到达动臂 1 2 顶部的 起升定滑轮组 8 再绕往起升机构动滑轮组 1 0 该绳 末端最后固定在动臂顶部 吊钩 1 1 就安装在起升动 滑轮组的轴上 起升动滑轮组的倍率为 g 当起升卷 筒做收绳旋转时 吊钩上升 反之下降 变幅钢丝绳 5 由变幅卷筒 2 引出 经过人字架顶部的变幅定滑轮 组 7 到达动臂顶部的变幅动滑轮组 9 该绳末端固 定在人字架顶部 变幅动滑轮组的倍率为 s 变幅动 滑轮组和起升定滑轮组可以同轴 也可以分开 当变 幅卷筒做收绳旋转时 动臂被拉起 其仰角 增大 当该卷筒做放绳旋转时 则动臂在重力矩作用下向下 倾斜 仰角 减小 由上述可知 在起升电动机停机状态 欲使变幅 论文编号 1 0 0 1 3 9 5 4 2 0 0 6 0 5 0 0 4 6 4 9 动臂式起重机吊钩变幅运动附加 升降动作的消除措施和计算 侯德川 太原重型机械公司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 3 0 0 2 4 上接第 4 5 页 发射机在接收机的接收范围内至少能 发射 4 5 次的信号 已经能很好的达到接收要求 对于一些接收距离较小的发射接收模块 或是要求 接收较多组信号的情况 则可以适当提高每秒发射 的频率 3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套应用 P T 2 2 6 2 2 2 7 2 编解码芯片 无线发射接收模块及 A T 8 9 C 2 0 5 1 实现的基于间歇发射 的矿用无线收发式车号传感器 作为与企业共同研发 的煤矿信集闭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经在井下进行 了测试 并应用于煤矿现场 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焦斌亮 王朝晖 张洪泰 用于煤矿信集闭系统车号传感器 的研究 光学技术 2 0 0 3 3 2 兰献宸 左明 华钢 矿井轨道运输监控系统 徐州 中国矿业出版社 1 9 9 2 3 余永权 A T ME L 8 9 系列单片机应用技术 北京 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出版社 2 0 0 2 收稿日期 2 0 0 5 1 1 1 0 1 人字架2 变幅卷筒3 起升卷筒4 起升钢丝绳5 变幅钢丝绳 6 起升绳导向滑轮7 变幅机构定滑轮组8 起升机构定滑轮组 9 变幅机构动滑轮组1 0 起升机构动滑轮组1 1 吊钩1 2 动臂 1 3 动臂根脚1 4 回转平台 图 1 起升和变幅机构 动臂式起重机吊钩变幅运动附加升降动作的消除措施和计算 第 3 4 卷 2 0 0 6 年第5 期 4 7 Min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4 7 铲装运 电动机旋转 则动臂仰角 必将发生变化 为避免因 变化引起吊钩发生有害的附加升降动作 如图 2 所 示 在与变幅电动机 3 同轴小齿轮 2 和起升减速器 前部的 2 K H 轮系之间 增设 1 组补偿齿轮 5 4 和 1 1 以此让变幅电动机与起升卷筒联系起来 但齿轮 1 1 和内齿轮 1 0 是一体的 该内齿轮可以转动 不和 箱体 2 2 固定 由于采用这种差动结构 所以系杆 7 可以同时接受来自起升电动机和变幅电动机两个不同 的独立运动 欲实现动臂仰角 增加时起升卷筒自动 放绳 或 减小时起升卷筒自动收绳 并且在起升电 动机停机 只有变幅运动状态时 吊钩所在高度 y 基 本不变的目的 补偿机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补偿齿轮组中的每个齿轮的旋转方向应该正 确 以保证变幅卷筒收绳 动臂仰角 增大 时 起 升卷筒放绳 2 从齿轮 2 到系杆 1 3 之间的补偿速比 ib 在变 幅卷筒工作直径 Dg 变幅动滑轮组倍率为 g 变幅 机构速比 ig 从齿轮 2 到系杆1 9 起升卷筒工作直径 Ds 起升动滑轮组倍率 s 动臂长度 L AC 连线长 l 及 AC 直线与水平面夹角 见图 1 均一定的前提 下 应有一个合理值 b i 2 补偿速比 ib 的求解 2 1 公式推导 如图 1 所示 在起升电动机停机状态 假设没有 补偿齿轮组 随着变幅卷筒的旋转 动臂仰角 将发 生变化 但不论 如何变化 在人字架 见图 1 顶 点以上的起升钢丝绳总长 a 是不变的 a g s f 1 即使补偿齿轮组介入 式 1 也是成立的 可以 这样想象 吊钩在其初始位置有一个 A 钩和一个 B 钩 相互重合 A 钩的运动由变幅机构决定 B 钩的运动 由补偿齿轮组运动决定 它们令吊钩升降速度大小几 乎相等 但方向相反 真实吊钩的运动就是这两个假 想钩分运动的合成 式 1 所表述的正是 A 钩的运 动 若以过 A 点的水平面为准 图 1 此时吊钩所在 高度为 y 因为 Ls i n f y 或 y Ls i n f 带入式 1 得 ss sin ga yL 因为 a s 均为常数 故 s sin g yLC 1 2 式中C1 s 再将动臂 AB 连线 AC 和 BC 连线组成一个简化 三角形 见图 3 这里忽略了 动臂顶部变幅动滑轮半径 起升定滑轮半径以及人字架 顶部变幅定滑轮半径 由图 3 在 ABC 中 AB L AC l BC g 按余弦定理 g2 L2 l2 2Ll c o s 而 1 8 0 所以 g2 L2 l2 2Ll c o s 3 将 g 代入式 2 得 s cos sinyLlLlLC 22 1 1 2 4 令式 4 两边分别对时间 t 微分 dd dd y tt s cos sinLlLlLC 22 1 1 2 令 s cos NLlLl 1 22 2 1 2 P L2 l2 2Ll c o s Q 由 ddddd ddddd NNPQ tpQt 得 s d cos d N LlLl p 1 22 2 1 2 2 d sin d p Ll Q 2 d d Q 1 d dt 式中 动臂的瞬时角速度 而 s sin d d cos LlN t LlLl 22 2 d dt Ls i n C1 L c o s 所以 s dsin cos d cos yl L t LlLl 22 2 5 再将式 3 两边分别对时间微分 因为 dg 0 时 有 d 0 故有 ddd sin sin ddd g gLlLl ttt 222 所以 dd sin dd g gLl tt 而 d d g g v t 1 vg 1 即变 幅机构定 动滑轮组两轴间的相对速度 于是 g1 d sin sin d gvLlLl t 6 或 gg1 cos sin sin gvvLlLl L ll 22 1 2 变幅卷筒的收 放 绳速度 gg g g pD n v i ggg g gg g pvD n v i 1 1 齿轮 2 齿轮 3 变幅电动机4 齿轮 5 齿轮 6 行星轮 7 系杆 8 起升电动机9 太阳轮 1 0 内齿轮 1 1 齿轮 1 2 行星轮 1 3 系杆 1 4 起升卷筒1 5 太 阳轮 1 6 内齿轮 1 7 太阳轮 1 8 变幅卷筒1 9 系杆 2 0 行星轮 2 1 内齿轮 2 2 箱体2 3 箱体隔板 图 2 起升和变幅机构传动示意图 图 3 简化三角形 动臂式起重机吊钩变幅运动附加升降动作的消除措施和计算 第 3 4 卷 2 0 0 6 年第 5 期 4 8 Min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4 8 铲装运 式中ng 变幅电动机转速 故 gg g g pcos sin LlLln D L i l 22 2 7 将式 7 代入式 5 得 gg gsgg pcoscos d dsin D nLlLl y tli 22 21 令 d d y v t 1 v1 为起升卷筒停机时 由于变幅运动 引起吊钩瞬时附加上升速度 故 gg gsgg pcoscos sin D nLlLl v li 22 1 21 8 式 8 说明 在起升卷筒停机状态 当 Dg ng ig s g L l 均为常量时 吊钩的附加上升速 度 v1 是随动臂仰角 变化而变化的 现在设想 在起升电动机停机条件下 令变幅电 动机通过补偿齿轮组驱动起升卷筒运动 当吊钩 A 上升时它就放绳 让吊钩 B 的下降速度 v2 刚好等于 吊钩 A 的升速 v1 这样真实吊钩在两个分运动合成 下 其所在高度 y 便可保持基本不变了 现令 v1 v2 而 v2 vs 2 s 起升卷筒的补偿放 绳速度 vs 2 ngDs ib 则 gs bs pn D v i 2 9 式中ib 补偿速比 指齿轮 2 到系杆 1 3 由 v1 v2 代入式 8 和 9 得 sg bg gs sin coscos sin D l ii DLlLll 222 1 0 从式 1 0 可知 补偿速比 ib 是随动臂仰角 变 化而变化的函数 它不可能是一个恒定值 在 m i n m a x 的范围内 ib 应该是一个连续数列 但实 际上补偿齿轮组中各齿轮的齿数一旦制造出来就不能 改变 所以补偿速比的具体值只能在这个数列中选取 一个合理值 b i 2 2 举例 某公司出产的 MQ 6 动臂式起重机 其有关参数 为 Ds 0 7 1 9 m l 1 0 5 m g 4 9 0 Dg 0 8 7 1 m L 2 6 7 8 m s 2 3 0 8 0 ig 4 1 0 9 2 将上述数值代入式 1 0 中 当 m i n 3 0 时ib 3 0 3 9 3 0 8 当 m a x 8 0 时ib 8 0 6 3 0 9 4 即 ib 3 9 3 0 8 6 3 0 9 4 初步可取平均值 ib 5 1 2 0 1 实际该产品的补偿速比 ib m 4 6 1 究竟在速比数列中如何选取合理值 这是下面要 讨论的问题 3 吊钩的升高曲线及补偿速比的 合理值 由前面推导补偿速比 ib 的解析式可知 理想的补 偿速比 ib 应该是随动臂仰角 变化而变化的连续数 列 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只能从中选取一个合理值 可见吊钩在变幅运动中 尽管有补偿机构存在 它的 真实运动轨迹并非为一条直线 而是一条曲率较小的 曲线 为了认识曲线的弯曲程度 必须找出吊钩对应 的所有工作位置的升高 现在设想 吊钩的升高是由 两个不同的位移合成的 一个是假定补偿齿轮组不介 入 起升电动机停机 只有变幅机构运动 由于 增 大引起吊钩 A 升高 y 另一个是假定变幅卷筒和起升 电动机静止 只有变幅电动机通过补偿齿轮组驱动起 升卷筒放绳引起吊钩 B 下降 y1 实际上这两个运动 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真实吊钩的升高 yH y y1 1 1 1 对 y 和 y1 的分析 由式 4 知 y 是 的函数 常数项可以由边界 条件确定 比如当 m i n 时 取 y 0 便可解出 C1 吊钩 B 的下降位移应为 y1 v2t 1 2 为确定时间 t 必须将 t 与动臂仰角 联系起来 由式 6 及式 3 可得 g sin dd cos Ll t v Lll 22 12 整理得 gg gg cos p iLl Ll tC n DLl 22 2 22 2 1 1 3 将式 9 式 1 3 代入式 1 2 经整理 ggs bsg cos iD yCLlLl iD 22 12 2 1 4 可知 y y1 yH 可由式 4 式 1 4 和式 1 1 求 得 为求得对应 的 y y1 yH 值 必须确定常数项 C1 及 C2 对于式 4 当 m i n 时 令 y 0 即 minmin s cos sinLlLlLC 22 1 1 20 所以 minmin s cos sinCLlLlL 22 1 1 2 1 5 对于式 1 4 当 m i n 时 令 y1 0 则 ggs min bsg cos iD CLlLl iD 22 2 2 1 6 现以 MQ 6 起重机为例 求 y y1 的常数项 取 3 0 于是 C1 2 5 0 7 6 m C2 3 4 4 0 4 m 将 C1 C2 的值分别代入式 1 5 和式 1 6 得 H sin sin sin y y yyy 1 1 0 5 827 418562 3826 7825 076 34 404 1 472 827 418562 38 2 吊钩的升高曲线 yH f 以 MQ 6 起重机为例 3 0 时 y 0 y1 0 yH 0 4 0 时 y 2 9 3 m y1 2 6 3 m yH 0 3 0 1 m 5 0 时 y 5 4 0 m y1 5 0 9 m yH 0 3 0 7 m 6 0 时 y 7 3 4 m y1 7 2 5 m yH 0 1 0 m 7 0 时 y 8 7 3 m y1 8 9 5 m yH 0 2 1 9 m 8 0 时 y 9 5 7 m y1 1 0 0 6 m yH 0 4 9 0 m 根据上述数据 绘制 yH f 升高曲线如图 4 从图 4 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一是高度差 H yH m a x 1 7 1 8 1 1 动臂式起重机吊钩变幅运动附加升降动作的消除措施和计算 第 3 4 卷 2 0 0 6 年第5 期 4 9 Min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4 9 铲装运 yH m i n 0 8 m 比较大 应该再设法减小一些 二 是当 m a x 8 0 时 yH 0 理想情况 在 m i n 及 m a x 时 yH 均应为 0 这对起重作业有利 能 源消耗也小 这说明 ib 4 6 1 不是真正的合理值 3 补偿速比的合理值 b i 前面分析过 在 m i n 时 令 y y1 0 才解 出了式 4 中的常数项 C1 和式 1 4 中的常数项 C2 现在令 m a x 时让 y y1 于是 yH 0 将式 1 6 代入式 1 4 中 又 maxmax s cos sinyLlLlLC 22 1 1 2 1 9 y y1 则可以得到补偿速比的合理值 ggsminmax b gmaxsmax cos cos cos sin iDLlLlLlLl i DLlLlLC 2222 22 1 22 2 2 0 式中 C1 常数项仍由式 1 5 确定 以 MQ 6 起重机为例 m i n 3 0 m a x 8 0 于 是通过式 2 0 解得补偿速比的合理值 b i 4 8 4 4 8 实 际为 ib m 4 6 1 4 对 b i 4 8 4 4 8 的验证 以 MQ 6 起重机为例 因为 ib b i 4 8 4 4 8 故 在式 1 4 中 C2 也应通过式 1 6 加以修正 ggs min bsg cos iD CLlLl iD 22 2 2 2 1 式 m i n 3 0 b i 4 8 4 4 8 所以 C 2 3 2 7 2 1 m 将 C 2 3 2 7 2 1 m 以及各数值代入式 1 4 得 ggs bsg cos iD yCLlLl iD 22 12 2 2 2 将各数值代入后得 siny 1 32 721 1 4 827 418562 38 2 3 将式 1 7 2 2 和 1 1 联立 求 yH f1 新升 高曲线 H sin sin sin y y yyy 1 1 0 5 827 418562 3826 7825 076 32 721 1 4 827 418562 38 3 0 y 0 y1 0 yH 0 4 0 y 2 9 3 1 m y1 2 5 0 2 m yH 0 4 2 9 m 5 0 y 5 3 9 6 m y1 4 8 4 0 m yH 0 5 5 6 m 6 0 y 7 3 4 1 m y1 6 8 9 2 m yH 0 4 4 9 m 7 0 y 8 7 3 4 m y1 8 5 1 5 m yH 0 2 1 9 m 8 0 y 9 5 6 7 m y1 9 5 6 5 m yH 0 m 根据上述数据 绘制 yH f 升高曲线如图 5 所示 从图 5 可以看出 MQ 6 起重机的合理升高曲 线比实际升高曲线改善了许多 首先 前者在 m i n及 m a x 时 升高均为 0 这是十分可取的 另外前者的高度差 H 0 5 6 m 比实际升高曲线的高 度差 H 0 8 m 有明显减少 可见 寻求补偿速比的 合理值是很有意义的 4 吊钩的运动轨迹 吊钩的升高曲线虽然重要 但不形象 如果能够 把它的运动轨迹绘制出来 便可以使人一目了然 吊 钩的运动轨迹 实际上就是吊钩升高 yH 与动臂水平 投影 S 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