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资料选编.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教育资料选编.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教育资料选编.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教育资料选编.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教育资料选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的:儒家道义的传承一:孔子的教育1、“为政在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 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 。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礼,无以立。” “克已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春秋以“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二:封建国家教育体系汉代太学初建时,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当时为太学生修建了能容万人的校舍。东汉迁都洛阳,光武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于洛阳南门外重建太学,校内建有宽敞的讲堂,还建了博士舍。汉代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到汉武帝时,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曾“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颁布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三:宋代的书院教育白鹿洞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南宋先后三次由官府增置学田总共1870亩。岳麓书院在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官府一次就拨给学田50顷,书院学生日给米一升四合,钱六十文。浙东则常有巨商赞助书院。东阳(今浙江金华)郭氏累代出资创办书院,家拨良田数百亩用于养士,其子孙后代先后设立了石洞书院、西园书院和南湖书院。书院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例如朱熹的学生黄干在白鹿洞书院讲易经乾坤二卦,山南山北的人士都来听讲。教学人员也不限于书院自身,而是广泛邀请学界名流前来讲学,例如在张栻主持岳麓书院的时候,就曾经邀请朱熹到书院讲学月余。讲学甚至包括不同学派的学者。南宋鹅湖书院就曾同时邀请朱熹和陆九渊来讲学,二人观点对立,辩论相当激烈。朱熹在观点上坚持己见,但在治学态度上不排斥异己,他很欣赏陆九渊的论语研究,又将陆九渊请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论语,还将他的讲义刊刻在石碑上,供书院长久学习。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都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朱熹著作就大量涉及读书方法的指导;书院教学还强调学生要善于提出疑问。朱熹说:“读书需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全无所疑,方始是学”他在白鹿洞书院就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辩。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四:明清时期的私塾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唐代,明清时走向全盛,清末走向衰落。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晚晴教育的嬗变一、京师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隶属于清政府新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师同文馆以英文班开办最早,其份量也最重。后来又开设了法文、俄文文和日文班。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各国史略、万国公法等,强调“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 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除京师同文馆外,类似的还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建)和广州同文馆(1864年建)。1866年底左宗棠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机器学堂(1867年建),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建)、天津电报学堂(1881年建)和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建),张之洞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年建),曾国荃办的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建)。学堂大多聘用欧美国家师资和技术人员负责教学甚至管理;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月课季考,学规繁苛,厉行惩戒。二、1872年,第一批官派的留学生赴美国学习(按计划4批共 120人)。学生从十三四岁到二十岁止,多为南方子弟。在美国学习15年,主要是学习军政、船政、制造、测算等专业。留学生须受监督的严格管制,学习五经、清朝律例、圣谕广训等,早晚还要拜孔子牌位。1881年,思想顽固的继任监督吴子澄认为学生沾染“洋气”太重,即便将来学有所成,也无益于封建王朝,还可能成为社会危险分子,于是请示朝廷,将学生全部召回国,首次赴美留学就这样中途而废。但据统计,第一批留美学生中,后来担任总理、外长及各级军政官员占53,作教师、工程师、技师、医生、律师等专业工作的占44。三、张之洞劝学篇中强调 “三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源,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提倡学习“西政”( “西政”有“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历、劝工、通商”等,即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和“西艺”(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认为新学 “此教养富强之实政也”,但“有损于圣教者”,如民权自由、平等博爱之“泰西哲学”,则必须坚决抵制。张之洞主持修订的构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办学宗旨上明确指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使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然后以西学增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人成材,各适实用。”张之洞在晚年惊呼:“近数年来,各省学堂日多,风气嚣张日甚,大率以不守圣教礼法为通才,以不遵朝廷制度为志士。”近代教育的勃兴一、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逐渐大众化的前提下,出于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大量学生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思考,而逐渐确立起来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倡导“节约时间和精力”、“大量生产”的教学方式班级教学组织;提出了依据年龄分班,各学年分别设置不同学科的方案。不过,它的广泛普及经历了此后将近两个世纪的时日,直到1819世纪出现普及知识与技术的需要和要求教育摆脱少数特权阶级的垄断的需要。才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以普鲁士为先锋,几乎所有的欧美先进国家都确立了旨在为国民大众服务的国民教育制度。这种国民教育制度使班级授课组织得到了广泛普及。二、1995年在全国 科学 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中国 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试点工程,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创新型社会,全面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已得到政府、科学界、教育界的共同关注。三、2009年,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称,我国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80%,因“文革”造成的科技人才断层现象基本消除。目前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退休了,现在基本都是新一代人。从中科院、科研单位的情况看,大批优秀的年轻一代(45岁左右的人)已经成长起来,弥补了这个断层。 但同时指出,目前一些科研领域人才严重匮乏,如地矿、能源动力、机械等领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科的发展。“我国地质勘查技术研发人才流失严重,出现了极度匮乏的局面。这种情况导致该领域研发处于停滞状态,技术水平严重下滑。” 蒙养院章程规定“蒙养与家教合一”的宗旨,即“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可见尚未构成有专门功能的幼儿教育机制。蒙养院招收三至七岁儿童,每天不超过四小时,活动内容有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 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凡七岁以上儿童入学,“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八门,每周不超过三十课时。学制五年。清政府有将初小作为义务教育的意愿,并首先在京师八旗子弟中普及初小教育,再逐步推广。 高等小学堂招收初等小学堂毕业生,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质为宗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八门,每周三十六课时。学制四年。 中学堂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使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十二门,每周三十六课时。学制五年。 高等学堂招收普通中学堂毕业生,相当于大学预科(综合大学堂自设预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经学、法学、文学、商学大学的预科,第二类为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大学的预科,第三类为医科大学的预科,分别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外语在各类学堂均占重要地位,一般要修两门。学制三年,到三年级各自开设选修科及随意科。 分科大学堂即大学本科。招收高等学堂或大学堂预科毕业生,“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分设八科:经学科、政治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设在外省的大学堂至少须具备其中三科,京师大学堂八科全设。各科一般修业三年,政法科和医科中的医学门为四年。 通儒院大学本科后教育。设在京师大学堂内,由分科大学堂毕业生升入,无规定科目。以“造就通才”为目的,“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师范学堂分为两级:初级师范学堂每县设立一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培养初小、高小教员,学习普通学和教授、管理学。完全科学制五年,另有一种学习一年的简易师范科。优级师范学堂(又称师范馆)设于京师和省城,招收初级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