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三、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 级围岩每 400m、级围岩每 300m、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4) 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5) 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6)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7)长度大于 20m 的明洞,每 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8)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9)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五、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六、沉降观测频度(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3)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见下表: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3个月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 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七、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1)观测资料整理 用统一的的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 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 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2)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3)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与评估方法采用路基沉降预测采用的曲线回归法,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 根据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 0.92。 沉降预测的可靠性需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大于8mm。 隧道完成填土或回填土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满足下列条件:s(t)/s (t=)75% 式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度解析教育科技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教育机构如何利用游戏化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 企业培训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以智慧教室为例
- 新版培训课件模板图片
- 碧桂园张家港拓客内部培训89
- 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在城市老旧小区健身设施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 全球铀矿资源市场前景与2025年核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报告
- 公交优先战略在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 Carpetimycin-B-生命科学试剂-MCE
- 成都文理学院《游戏美术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仓储部标签管理制度
- 数字化情报资源管理-洞察阐释
- 电气自动化 霓虹灯广告屏的PLC控制设计
- 穿透式管理模式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与探索
- 车库门维修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E类)公共卫生管理》试卷真题及解析
- 三市耐多药肺结核病患者管理状况剖析与优化策略探究
- 公司贸易合规管理制度
- CJ/T 461-2014水处理用高密度聚乙烯悬浮载体填料
- 社区工作者综合能力考试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T/CBMCA 046-2023洁净室用装配式隔墙及吊顶系统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