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区民政局十二五专题规划情况汇报.doc_第1页
莱山区民政局十二五专题规划情况汇报.doc_第2页
莱山区民政局十二五专题规划情况汇报.doc_第3页
莱山区民政局十二五专题规划情况汇报.doc_第4页
莱山区民政局十二五专题规划情况汇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莱山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烟台市莱山区民政局根据区政府要求,结合我区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以来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民政系统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一)城乡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制度不断健全,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2200元,所需资金全部列入财政预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面推行分类施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由每人每年4250元和2830元提高到5800元和3600元。集中供养率稳定在90%以上。积极组织爱心捐助活动,共接收捐款2200多万元,全部用于弱势群体救助,。不断拓宽专项救助范围,积极开展教育、住房、临时性困难救助、医疗和大病救助,充分发挥爱心药店和爱心超市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配套救助,采取为困难家庭发放供暖补助,免收城乡低保家庭数字电视安装费和收视费等方式进行救助。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做好抗灾救灾、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工作,组织开展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捐助活动。(二)社区建设和村(居)民自治全面推进。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社区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的目标基本实现,绿色家园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和谐创建示范社区”。全区7个街道(园区)全部建成了高标准的便民服务中心,将与民生相关的社会救助、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等工作全部纳入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群众办事“一个大厅集中受理、一条龙归口办理、一体化协调处理、一揽子统筹解决”的一站式办结。圆满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更加规范,“难点村”治理扎实推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圆满完成了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引导城乡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城乡居民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90%的村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标准,涌现出一批全省全国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解决社区综合用房,做好社区服务站和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深入开展。自2008年开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做好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工作,根据部队和国防建设需要,及时在资金、物资以及其他方面给予援助,全力做好拥军支前工作,同时也积极协调部队为地方建设做贡献。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抚政策,加快解决好优抚对象看病难、生活难、住房难等问题。加大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全面推行“一推双考三公开”安置办法,自谋职业比例不断提高。(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完善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社会化步伐不断加快。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救助功能,成立莱山区慈善总会,先后募集慈善救助资金55万元,登记注册义工达 417 人。(五)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更加规范。按照管理与监督并重的原则,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管理力度,狠抓了各类社会组织的档案管理、复查登记、信息化建设,加大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力度,同时加大对非法社会组织执法监察,查处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婚姻收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登记合格率保持在100%。做好地地名管理工作,加快地名整治规范和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不断提升地名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积极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六)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七)民政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民政行风建设,启动开展“民生民政、为民民政、阳光民政、廉洁民政”集中教育和“争先创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总结推广济南“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创建经验,探索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建立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制度。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民政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城乡民政基础服务设施尤其是农村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资源整合,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民政事业资金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与民政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不足,特别是镇级现有人员与日益繁重的民政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民政工作创新还须加强,民政部门的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到位,与新时期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三、“十一五”期间民政工作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这是民政工作的第一要务。二是必须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全面发展,这是做好民政工作的必然要求。三是必须坚持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这是推进民政工作的重要方法。四是必须坚持动员社会参与、聚合社会资源,这是做好民政工作的基本途径。五是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民政为民服务水平,这是做好民政工作的根本保证。四、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政部门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党委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民政事业费投入不断增加,为民政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在调结构、转方式中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民政部门切实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认真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有效保障民生、有序发展民主、更好服务社会,充分发挥铸造平衡机制、促进公平、维护稳定、增进和谐的功能作用,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总体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政事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与文明富庶新烟台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民政新格局初步建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更加切实有效,在增强基层民主自治功能方面更加有序有力,在服务社会方面有明显提高,民政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民政事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民救助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教育、住房和突发性困难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爱心捐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责任明确、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运转协调、全面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五保供养率稳定在90%以上。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减灾备灾和应急响应相配套,灾民救助和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援体系基本形成,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保证。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宗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养老服务为重点,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使更多群众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以提升双拥共建整体水平为引领,以解难题、办实事为主要内容,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拥军优抚安置体系,维护和保障好优抚对象和军队退役人员合法权益。圆满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城乡基层自治机制基本形成,基层群众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得到保证,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全覆盖,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以培育发展为基础,提升能力为核心,管理监督为手段,有效发挥出社会组织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建设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实现全覆盖,自身建设明显加强。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在推进婚姻、收养、殡葬等工作方式朝着“服务型”方向转变上取得更加显著成效,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更加健全。婚姻和殡葬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合格率保持在100%,遗体火化率保持在98%以上。以慈善文化、慈善组织、慈善募捐为基本架构,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完善慈善义工管理制度,义工服务项目不断优化,义工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的慈善理念进一步增强。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和职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初步建立,社工队伍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第三章 具体发展任务一、健全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按照属地管理、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每年足额预算本级财政应负担的城乡低保资金,建立救济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调整保障标准。按照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的要求,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同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力争到2015年,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城市低保标准达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逐步减少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差距,加快推进保障标准的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城乡低保分类施保制度,对有重病重残人员、高龄老人、儿童的低保家庭,以及缺乏劳动力、单亲家庭予以适当照顾。落实以财政供养为主的农村五保筹资机制,“十二五”期间,每年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所有敬老院达到省里规定的三级院标准,全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90%以上,五保供养对象实现愿进全进。认真贯彻新的五保供养条例,在以县为单位合理确定五保供养标准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基础,层层编制资金安排方案,并逐级上报,做到标准确定合理、底数核算清楚,资金数目准确。进一步完善敬老院改扩建工作,到2015年底,将全区所有敬老院建设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服务管理工作规范的五保老人安居场所。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更加重视和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切实帮助城乡困难居民解决医疗困难。按照烟政办发200896号文件印发的烟台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及时给予救助。同时,结合医疗保险一站式结算,依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结算平台,开发城乡医疗救助信息管理体系,实行网络实时审批,由医疗机构实时救助并定期向救助管理部门结算,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救助服务,提高医疗救助的效率。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低收入社会成员给予一次性物质帮助,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低保边缘群体特殊生活困难。研究制订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提高认定工作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二、提高救灾减灾工作能力加强县乡两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协调、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机制,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加快县级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和县级救灾仓库建设,搞好物资储备,完善和落实救灾应急预案,提高灾害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确保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各项救助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救灾应急预案,加强灾情预警、监测和评估。切实安排好灾民生活,全面推行灾民救助卡制度,有效实施灾害紧急救助,保证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实施以减灾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为重点的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切实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努力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三、提升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深入贯彻国务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继续完善和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抚政策,规范物质保障与精神抚慰相结合的优抚制度。全面实行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报销办法,分门别类地将优抚对象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真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进行“双考双选双公开一监督”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健全退役士兵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和促进退役士兵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灵活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不断提高自谋职业比例,推动安置方式从安置就业为主到自谋职业为主的转变。完善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安置办法,使安置工作更加透明、规范,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加强军供站正规化建设。完成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任务,切实做好伤病残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全面落实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政策和军休人员政治、生活“两个待遇”。以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为目标,按照双拥模范城考评标准,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大爱国拥军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推进社会化拥军工作发展,深入开展军地互动、军民共建活动。创新拥军工作思路,拓展拥军工作渠道,积极支持和服务部队建设,更加密切军地关系,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四、加快发展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问题基本解决。其中,社区居委会成员按每300户左右1名的标准进行配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稳步提高,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能基本满足社区开展工作、为居民服务的需要。“和谐社区建设”创建活动深入开展,80%以上的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标准。社区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社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社区服务机制更加完善、社区服务政策全面落实。区、街、社区社区服务中心(站)健全。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基本确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得到落实。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各类社团组织及中介组织健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党领导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健全完善。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认真研究村(居)委会选举中新情况新问题,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抓手,积极指导各街道做好选举前准备工作、规范选举程序、选举后续工作,确保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进行,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全面加强,村委会成员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切实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程序更加规范,群众的满意度全面提高,90%以上的村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标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五、加快推进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制订适度普惠型老年福利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努力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福利服务。明确各级政府在建设各类福利机构中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区社会福利中心各项功能配备齐全,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提高全社会整体的福利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制定推进“民办公助”养老服务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会福利机构。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无偿、低偿、有偿等方式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打造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服务网络,通过盘整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建设街道社区福利服务中心及其信息平台,链接其他福利机构,逐步形成功能相对完整的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到“十二五”末,每个街道有1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有养老服务站,形成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保障“三无”人员和孤残儿童合法权益,对生活不能自理、要求入住福利机构的“三无”老人、残疾人,妥善安置到区社会福利中心集中供养,实现愿进全进。探索建立散居“三无”人员新型福利保障制度,将分散供养的城镇“三无”人员实行专项福利补贴。对生活能够自理,本人愿意居家养老的“三无”老人,探索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障。落实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孤儿服务保障标准,做好惠及特殊群体的免费医疗项目。进一步规范福利机构和福利企业管理,实施福利机构等级管理办法,实行星级评定和管理,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维护广大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继续认真做好福利企业年度检查和认定工作。六、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政策,有序加快社会组织发展,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生活服务、文化体育、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着力扶持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基层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布局得到合理调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创新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和实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全面覆盖,实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与党建工作一起抓。巩固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使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自身建设得到有效加强,服务社会功能得到明显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继续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工作,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七、加强行政区划地名管理规范化建设贯彻国务院界线管理条例,实行依法治界。健全和落实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难点排查机制、界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妥善地处理界线纠纷,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以地名规范、地名规划、地名标志和数字地名为主要内容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着力建设数字地名,形成信息丰富、交流顺畅、上下联动、功能齐全的地名服务管理平台。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和文化品味,优化城市地名环境。八、提高婚姻收养殡葬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婚姻登记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推广实施在线登记,完善婚姻登记管理制度,规范婚姻登记程序,提高婚姻服务质量,依法保障公民婚姻自主权利,婚姻登记合格率保持100%。依法做好收养登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收养登记档案,加强有关收养法规宣传普及工作,促进收养登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改进丧葬方式,推进绿色殡葬和生态公墓建设。进一步规范殡葬管理,出台了惠民殡葬政策,不同程度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加大乱埋乱葬的专项整治力度,遗体火化率保持在98%以上。九、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积极培植“人人可慈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现代慈善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各类慈善组织,健全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形成覆盖县(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收网络。加强慈善组织管理和劝募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广泛开展慈善救助,创新救助项目,抓好救助项目落实。继续深入开展好“爱心捐助”活动,加强捐助管理管理使用,提高公信度,接受社会监督。强化慈善义工服务的品牌建设,指导各街道加强义工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义务服务事业,倡导弘扬义务服务精神。深入探索建立义务服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义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十、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做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和示范工作,加快与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