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pdf_第1页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pdf_第2页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pdf_第3页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24卷第6期 2009年12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Journal of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124 No16 Dec12009 收稿日期 收稿日期 2009 11 05 作者简介 陈能幸 1984 女 广西南宁人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陈炜 1977 男 广西桂林人 副 教授 博士后 研究方向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 陈能幸 陈 炜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南岭走廊有十几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留存着大量极具民族 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进行分类整理 分析并把握其所表现出的民族性 地域性 独特性 整体性 传承性 延续性 活态性 创新性 脆弱 性 濒危性特征 是对南岭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南岭走廊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特征 中图分类号 C91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7020 2009 06 0023 05 南岭是五岭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 从行政 区上看 包括广西的桂林 贺州 梧州 湖南的郴州 永 州 怀化 邵阳 广东的韶关 清远 河源 江西的赣州 等地 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 的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 它是指 一定的 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 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 并认为在这条走廊中必然 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1 南岭走廊 是与 西北走廊 藏彝走廊 相并列的 中国 三大民族走廊 之一 2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是 指在南岭走廊黔 桂 湘 粤 赣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 布依族 侗水语支的侗 水 仫佬 毛南等民族 苗瑶语族中的瑶族 苗族 畲族 等 南岭走廊作为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 也 是他们流动迁徙的通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在其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创 造了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 民间文学 民 间音乐 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杂技与竞技 民间 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等10个类别 本文拟从以上10个方面入手 择其要者 对南岭走廊 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 并概括其 特征 希望对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今 后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 整体性的抢救和保护能 够起到应有之意 一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分类 一 民间文学 南岭走廊的各少数民族有着许多艺术性很高的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 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它在 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 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 思想感情 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具有自 己的艺术特色 3 一些民族虽然没有文字 但采用 口头文学形式将民间许多优秀的创作保存了下来 南岭走廊的民间文学涉及到少数民族生活 生产的各 个方面 形式多样 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和价 值观 其包括民间歌谣 神话和传说 民间故事 史诗 和民间叙事诗等各大门类 瑶族有反映民族迁徙的 迁徙榜牒 盘王歌 讲述湘南 千家峒 是瑶族迁 徙过程中的重要集结地的 千家峒传说 说明瑶族 一支从广西迁往海南岛的 海南信歌 介绍广西恭 城瑶族迁往交趾北部的瑶族 交趾曲 畲族有反映 民族图腾信仰残余的盘瓠传说 开山公据 抚徭券 牒 高皇歌 4 壮族有 姆六甲 布洛陀 等创世 神话故事 二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是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集 体创作 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 富多彩的生活造就了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 丰富性和多样性 瑶族有花瑶呜哇山歌和蝴蝶歌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 高腔山歌 它是花瑶人民在 32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 自我抒情的歌曲 山歌题 材主要有瑶族来源和迁徙 农业劳作 深山狩猎 死亡 葬丧 婚姻嫁娶 傩巫鬼神 等等 侗族是一个崇尚歌 舞的民族 有 以歌养心 的传统 侗族有侗族大歌 其特点是多声部 无指挥 无伴奏 有声音大歌 柔声 大歌 伦理大歌和叙事大歌四大类 主要内容是歌唱 自然 劳动 爱情和友谊 体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和 谐 南岭苗族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 在生产生活和抵 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特的艺术和文化 多声 部合唱形式的苗族歌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苗族歌鼟按风格 旋律 内容 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可 分为茶歌调 酒歌调 饭歌调 山歌调 担水歌调和三 音歌调等 其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内容涉及历史传说 祭祀礼仪 生产劳动 婚姻恋爱 劝事说理 唱咏风物 等诸多方面 三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以语言和人体为媒介 在讲述 和动作中演示高度艺术化的形式 表述事件和事实 传达思想和观念 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命运 展示人类 的情感 5 南岭走廊各个民族的生活 历史 文化 风 俗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的舞蹈艺术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 民族 其中最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当属苗族花棍舞 瑶 族长鼓舞和侗族芦笙舞 苗族花棍舞 又叫打花棍 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 表演时人数变化较大 有一 人 二人 三人 六人不等 多数为三人表演 该舞无 乐器伴奏 主要道具是中间细两头粗的棒 个别舞段 也使用簸箕和装有水的土碗 整个舞蹈充满了浓郁的 乡土气息 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 瑶族跳芦笙 伴奏的长鼓舞 祭奠盘王 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 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 四 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是文学 音乐 舞蹈 美术 杂技等多种 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 融唱 做 念 舞为一体 以歌舞 演故事是其基本的特征 传统的南岭少数民族戏剧 主要由宗教仪式中的歌舞发展演变而来 多流行于侗 族地区 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种有傩戏 侗戏等 傩戏 是历史 民俗 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 蕴藏着 丰富的文化基因 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 咚咚 推 傩戏 咚咚推 因演出时在 咚咚 鼓声 推 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 的锣鼓声中跳跃进 行 咚咚推 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 的音乐多由当 地山歌 民歌发展而成 侗戏属于侗族戏曲剧种 主 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 平板或称普通调 用于叙事 性唱词 前有引子 起板 哀腔 或称哭调 泪调 主奏 乐器为二胡 还有牛腿琴 琵琶 月琴等 五 曲艺 曲艺是一种说唱艺术 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 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 式 曲艺的特点是 一人多角 一个人可以模仿多 种人物 的方式 通过说 唱 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 式各样的故事进行表演表达 这些说唱艺术是南岭 走廊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 民俗活动 宗教节庆中交 流艺术和切磋技艺的过程中 产生发展形成的 南岭 走廊少数民族说唱艺术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背景 说唱艺术的音乐来源于民歌小调 丧歌 祭词 情歌 酒歌 巫歌等 苗族有说唱艺术 盘瓤王歌 侗族有 说唱艺术 祖先哪里来 这些说唱艺术都与原始文 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原生性的 原汁原味的本 土文化 可以影射出当地苗 侗群众的生产生活 家庭 婚姻 道德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 是重要的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 杂技主要是指民间特种的表演性技艺 民间竞 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 技巧 记忆为内容的娱乐活动 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征 千百年来 南岭走 廊的少数民族探索并积累了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技能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竞赛项目 包括斗马 斗牛 斗 鸟 斗鸡 抢花炮 拉鼓 赛铜鼓等竞赛活动 许多项 目已经纳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 一 些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自己的敌人斗争过程 中 造就了勇敢善战的民族性格 也形成了自己的民 族武术 例如花瑶人民流传有梅山拳 板凳拳 四门 棍等武术技艺 舞狮等表演活动也汲取了武术动作 七 传统美术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南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绚 烂的组成部分之一 美术工艺所积淀和所表现出来 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 使南岭民间美术品种成为珍贵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分 布于南岭山区各个地方 因地域 风俗 感情 气质的 差异又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类和风格 花瑶挑花是在 花瑶女子中流传的独特的工艺 还是一种具有极强装 饰性的刺绣工艺 花瑶挑花相传源于汉代 成熟于明 清时期 挑花图案取材广泛 多达千余种 大致有动 物 植物 历史 生活习俗等四大类 有浓厚的乡土气 息和民族特色 苗绣是苗族的名特产品 多用粗纱棉 布 绸缎和丝绒等材料 绣法有平绣 结绣 抽纱 编卷 等 苗绣色彩对比强烈 花纹结构严密 题材以几何 形纹为主 八 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民居建筑 器具制作等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 传统手工技艺 从其制作技能和过程中可以反映出该 群体的文化观念及价值认同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的 传统手工技艺主要体现于民族服饰制作 芦笙制作等 传统手工技艺 苗族有蜡染技艺 芦笙制作技艺和银 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银饰是苗族最喜爱 42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的传统饰物 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 工艺流程复杂 其 品种样式至今还在不断翻新 由此形成的饰品成为民 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侗族有侗锦技艺和侗族木构 建筑营造技艺 侗锦作为一种恒久性的文化载体 反 映了侗民族的观念形态 图腾崇拜 宗教信仰等文化心 理 侗锦工艺只有3种 八十八纱 春草泥布 针编工 艺 但仅用这3种织锦技却可以织出形神各异的侗锦 九 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包括苗医药 瑶医药 侗医药等 南岭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是南方民族在长期同 疾病做斗争中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 起来的 南岭无山不有瑶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 践中掌握了许多草木的属性 采集药物来治疗疾病 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医疗方法简单多样 常有内 服 外洗 火灸 针刺 骨刷 刮痧 推拿 敷药 骨灸 打 火罐等方法治病 特别是对虫毒蛇伤 跌打损伤 风湿 瘫痪 妇科 儿科疾病等有特效药方 瑶族草药医术 在现代医药十分发达的今天仍有一定的地位 十 民俗 民俗 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 社会 组织 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 风尚事 物 6 民俗一旦形成 就成为人们的行为 语言和心 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传承和积累文 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南岭少数民族支系众 多 分布广泛 其民俗也因而纷繁复杂 瑶族民俗有 瑶族服饰 盘王节 耍歌堂 瑶族自古以来就以五彩 斑斓的服饰而著称 瑶族服装的款式就多达100余 种 头饰也不下100余种 这与瑶族内部支系的不同 和经济基础 生活环境 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的不 同有着密切的关联 瑶族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 跳盘 王 是瑶族人民祭祀其始祖盘王 盘瓠 的盛大节日 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 瑶民便汇聚一起 载歌载 舞 纪念盘王 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 现在已经逐步发 展成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 苗族和侗族则有芦笙节 苗侗芦笙节是苗侗人民在长期农耕 稻作生活习俗中 形成的以娱神 娱人为内容 以歌舞活动为载体的传 统民间文化活动 二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特征 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具有古老的历史 由于战争 或者政治造成南方民族的流动迁徙 也由此形成现今 南方民族分布广泛 方言众多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等特点 因而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看出南方 民族迁徙流动的历史印记 以及本民族对祖先的深切 怀念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 的特征 认识这些特征是我们对其深入研究和保护的 基本前提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 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族性 地域性 南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各民族的创造物 是 民族走廊特定时域中的文化形态 其基本特征就是鲜 明的民族性 南岭走廊有瑶 壮 苗 侗 回 毛南 彝 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尤以瑶族人口最多 分布最广 不同民族和地域孕育了异彩纷呈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南岭走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个少数 民族所特有 深深地打上了这个民族的烙印 沉积着 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 此外 南岭的自然环 境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 很大的影响 南岭作为少数民族迁徙往来的通道 延 续了数千年之久 南岭走廊成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产生地 由于南岭山区地域宽广 南岭走廊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南岭少数民族的迁徙而流 传到了其他地方 其文化的传承反映出一方水土一方 人文的独特个性 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 也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差异 例如湖南省 江华瑶族自治县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广西壮族 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族长鼓舞就各具特色 深 刻体现了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的文化内涵 地域性既体现又进一步强化了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 二 独特性 整体性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南方民 族无形文化的表达形式 体现了南方民族的独特创造 力 具有独特性的特点 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所具有的思想与情感等文化内涵是非常具独特的 是不可再生和难以被模仿的 同时亦是民族文化记忆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命脉和源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展纲领 认为 文化记忆对创造力来说 是极端重 要的 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 各民族在他们的 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 有形和无形的遗 产 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 同时 南 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方民族在一定 的时代背景 人文环境 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的内涵 层次 形成的一个文化结构的整体和时代精神的产 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时的南岭少数民族流动迁 徙 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代 环境 人文 等文化内涵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共同统一形成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形态 整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 续的根本 例如南岭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 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 表达了瑶族的生活意趣和特 定的文化意念 鸡仔花是主要纹饰体现出瑶族对鸡的 崇敬 大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 向农耕经济的过渡 大量的人形纹体现了原始宗教崇 52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拜对瑶族的深刻影响 三 传承性 延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南岭走 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正在传承的文化 传承 是非物质文化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 传承性主要指 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集体 群体或个体一 代接一代享用 继承或发展的性质 南岭走廊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南方民族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一代一代传 承下来的 少数民族对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 包括史 诗 技艺 民俗等 不会轻易放弃 而要千方百计地将 原有传统保持和发扬 正是这种传承才使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存和延续有了可能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 成为民族历史的 活的见证 正因为这种口传心授的 传承方式 技能和技艺从前辈那里流传到下一代 非 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对的稳定 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 常常与南岭走廊 的历史 社会 文化和民族的特色相互融合 又积累了 历代传承者的智慧 技艺和创造力 从而呈现出延续 和发展并存的状态 以瑶族还盘王愿为例 瑶族没有 自己的文字 是一个迁徙不定的游耕民族 很多历史 和文化就隐藏在还盘王愿的祭祀经典和歌谣故事中 他们通过还盘王愿这一特殊礼俗记录下本民族流动 迁徙 而瑶族还盘王愿祭典礼仪由历代师公以口传心 授的表演形式延续至今 是古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瑶 族信仰活动 极具民族历史文化价值 四 活态性 创新性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 变 化性 发展性 说明它是一种 活态 文化 另一方 面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 传承 表现需要表演展示 技艺创造 语言行为等人的 活动才能展现出来 其过程是活态的 南岭走廊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南方民族的情感及表达 方式 民族的文化根源和思维方式 特有的民族精神 和民族心理 民族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 一切现存 的非物质文化事项 都是在与自然 现实 历史的互动 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的 特定的价值观 生存形态以及 变化品格 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征 7 此 外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 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一个产生 不断发展和创 新的过程 具有创新的特性 以距今有600多年历史 的耍歌堂为例 耍歌堂包括有祭祖 出歌堂 过州舞 长鼓舞 瑶歌演唱和对唱 法真表演 追打黑面人等活 动 耍歌堂在明洪武年间就已具规模 经过几百年的 承传和发展 现在的耍歌堂活动与古代的做法略有不 同 增加了一些新时代的内容 五 脆弱性 濒危性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 社会条件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在浓郁 的传统文化 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滞后的经济 状况 封闭的地理环境 落后的交通信息中生存发展 的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条件受 到极大威胁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很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袭而发生改变 而且一旦被破 坏了 很可能面临消亡的危险 因而具有脆弱性 甚至 濒危性 以苗侗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1 苗族歌 鼟 随着地区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当地苗族与外界长 期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苗族歌鼟赖以生存 发展 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变革 传承的主要途径正在消失 活动场地逐渐缩小 师承断层等原因 苗族歌鼟及其 所代表的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2 苗侗芦笙节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 苗侗人民的生 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 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 使得 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苗侗村落文化不能处于主 导地位 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态度日益淡 漠 导致苗侗芦笙节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将面临 逐渐消逝的危机 3 花瑶挑花 随着社会变革的 深入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民族服饰不断被外界所同 化 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 挑花技艺传承出现断代 同 时挑花材料匮乏 制作面临困境 花瑶挑花工艺日渐 式微 已到了濒危状态 亟待保护和挽救 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思 维方式 想象力 文化意识 是一个国家文化身份的文 化主权的依据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 记忆 8 南岭是我国华中和华南的自然地理与农业 生产的分界线 也是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向中原内地 过渡的纽带 南岭走廊处于南北两侧经济发展差异 很大的人文断层 拥有人文内涵丰富 独具民族特色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岭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 方少数民族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对南岭走廊少数民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厘清类别 进行整理综合 有利于 理解南方民族的文化内涵 有利于了解南方民族的文 化变迁和流动迁徙 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和保护 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也是 我国长江以南少有的物华天宝的锦绣之地 其独具特 色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南岭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 自身独特的特性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民族性 地域性 独特性 整体性 传承性 延续 性 活态性 创新性 脆弱性 濒危性等特征 了解和把 握这些特征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 参 考 文 献 1 李绍明 李绍明民族学文选 M 成都 成都出版社 1995 10 62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M 费孝通文集 第 11卷 北京 群言出版社 1999 382 3 钟敬文 民间文学概论 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2 4 吴永章 畲族与瑶族比较研究 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 社 2002 35 5 向云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M 银川 宁夏人民教育 出版社 2004 310 6 钟敬文 民俗文化学发展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 5 3 7 贺学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J 江西社 会科学 2005 2 103 8 马驰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 J 广西师范大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13 责任编辑 雷文彪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 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Nanling National PassagewayM inorities CHEN Neng xi ng CHEN Y i College of Touris 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dozen ethnic minorities in Nanling national passageway who have created a rich and varied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ret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study is to classify them according to the state level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n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alyzing and grasping their character2 istics ethnicity regionalness uniqueness w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