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doc_第1页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doc_第2页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doc_第3页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doc_第4页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的影响郑静君1,李国君2,钟文东1,李桂英1(1.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广东 广州 510500;2.雷州市植物保护和植检站,524200)摘要:基于当前生产实际,为探讨直播、人工移栽及机插三种栽培方法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及其传播介体白背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提炼出适宜的栽培防病技术。结果表明,机插栽培白背飞虱发生量最低,分蘖期成虫为4头/百丛,若虫为12头/百丛;抽穗期病株率最轻,轻病株率为3%,重病株率仅1.8%;三种栽培方式机插栽培对病害发生影响最小,人工移栽次之,直播影响最大;同时,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直接影响抽穗期病株率的大小。关键词:栽培方式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发生程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Fijivirus)1,该病毒可侵染水稻、玉米、薏米、白草和稗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和杂草,引起水稻和玉米南方黑条矮缩病1,2。白背飞虱是该病的主要传毒介体,病毒可在白背飞虱体内繁殖,一旦获毒,即终身带毒,若虫及成虫均能传毒1,该病毒不经水稻种子传毒3。2001年广东省阳西县首次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随后在粤西稻区逐年扩散,呈现暴发态势,近几年,该病在我国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多省发生为害,广东、湖南、江西、广西、海南、福建等省相继发生并局部造成稻谷损失,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目前,国内对该病害的基础研究不足,缺少早期诊断技术和关键防控技术,同时,不同的栽培方式对该病的发生程度影响尚未明确,对稻田后期造成的产量损失也成了水稻生产上的一个盲区,大大增加了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水稻的难度。为了探讨栽培方式对白背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的影响,明确不同播种方式下其发生程度的差异,本文对进行了大量的稻田调查和研究,提炼出适宜的栽培防病技术并初步了解了其对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1.2 试验方法在雷州市选点调查(着重往年重病区)。直播田及人工移栽田各选择20块,每块面积2-4亩;机插田选择10块,每块面积2-3亩。分蘖期调查白背飞虱虫量,每田随机取5点,每点20株(丛),记录百株(丛)成虫/若虫数。抽穗期调查病株率,每田随机取5点,每点100株(丛),区分重病株和轻病株,不能拔节抽穗的为重病株,抽穗困难或抽穗少的为轻病株。计算重病株率、轻病株率、总病株率和白背飞虱总虫量。病株率=发病株数/100株100%总病株率=重病株率+轻病株率总虫量=成虫虫量+若虫虫量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田白背飞虱虫量的影响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存在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直播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成虫量为11头/百丛,若虫量为20.5头/百丛;人工移栽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成虫量为7头/百丛,若虫量为21头/百丛;机插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成虫量为4头/百丛,若虫量为12头/百丛;三种栽培方式机插田白背飞虱虫量最少,直播田虫量最多,直播田成虫量为机插田的2.75倍,若虫量为1.71倍。结果如图1。2.2 不同栽培方式对病株率的影响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发生程度存在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直播田抽穗期重病株的病株率为11.6%,轻病株的病株率为6.7%;人工移栽田抽穗期重病株的病株率为4.2%,轻病株的病株率为6.4%;机插田抽穗期重病株的病株率为1.8%,轻病株的病株率为3%;三种栽培方式机插田对病害发生影响最小,人工移栽次之,直播影响最大。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栽培方式对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的影响调查地点直播田人工移栽机插田田块数轻病率%重病率%田块数轻病率%重病率%田块数轻病率%重病率%龙门镇九斗洋207.816.6206.14.91030.6松竹镇东井洋205.56.6206.73.51033平均206.711.6206.44.21031.82.3 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对抽穗期病株率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直播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总虫量为30.5头/百丛,其抽穗期总病株率为18.3%;人工移栽分蘖期白背总虫量为28头/百丛,其抽穗期总病株率为10.6%;机插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总虫量为16头/百丛,其抽穗期总病株率为4.8%。由数据表明,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的多少与抽穗期病株率的大小成正相关,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越多,则抽穗期病株率越大,三种栽培方式均表现出同一趋势。结果如图2所示。3 结论与讨论3.1 调查结果显示,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和抽穗期病株率的大小都存在一定的影响,直播田、人工移栽田、机插田三种方式依次递减,机插田对病害发生影响最小,人工移栽次之,直播影响最大。可见,机插田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影响最小,其原因可能是机插田播种量高,单位面积的秧苗数多,即使迁入的白背飞虱虫量与常规栽培田相近,而单株所承受的虫量较低,使其发病程度明显轻于直播或人工移栽的水稻田,对该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3.2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的多少与抽穗期病株率的大小成正相关,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越多,则抽穗期病株率越大,三种栽培方式均表现出同一趋势。由此可见,水稻前期白背飞虱的虫量直接影响到后期病株率,进一步影响水稻的产量,所以,应该坚持“抓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措施,在水稻分蘖期压低稻田白背飞虱虫量,减少稻株感染的几率,从而降低抽穗期病株率,达到治虫防病的效果。3.3水稻直播、人工栽培和机插田是水稻轻型栽培的重要内容,也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具有省工、节本、稳产等特点。本研究发现,与直播、人工移栽相比,机插田还具有抑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作用。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择机插栽培方式,以减轻病害防治的压力。由于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的调整,以及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几年水稻主要病虫害时有暴发,严重影响水稻的安全生产。机插栽培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展,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害,因此,在利用这些技术的同时,仍需加强稻田白背飞虱的监测,合理利用各种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参考文献:1周国辉,温锦君,蔡德江等.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科学通报,2008,53(20):2500-25082周国辉,张曙光,邹寿发等.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为害趋势分析J.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