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doc_第1页
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doc_第2页
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史学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将阐述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唐代的史馆制度。史馆早在北齐时期就已经建立,却多隶属于门下省,中书省,未能成为独立的有组织的专门修史机构。唐高祖时,采纳令狐德棻的建议,修往朝正史,但当时国家草创,一切因袭隋制,修史工作并没有太大进展。太宗即位以后,对史馆进行大规模的整顿,从制度上保证修史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史馆的地理位置一步一步的靠近国家的最高全力中心,说明唐王朝对修史的重视。史馆设有修撰、典书、直馆、掌固等职,分工明确。正是这样的分工,决定了史馆工作的高效率,因此唐代一共修了八部前代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和北史。梁书、陈书是姚察、姚思廉父子,姚思廉在他父亲姚察未完成的梁、陈两代史序论及记传阙略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谢炅诸家有关梁、陈两代的撰述,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清代赵翼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北齐书作者为李百药,他的父亲李德林在隋文帝开皇初年的时候奉命撰齐史,但是书未成就病故了。李百药在贞观元年受唐太宗敕令撰写北齐史,于贞观10年完成。北齐史在北宋时已散佚一部分,经过北宋史学家校勘,才得以流传至今。南史、北史的作者为李延寿。他在贞观年间奉命撰修晋书、五代史志之余,讲齐、梁、陈五代旧事其他史书未记载的条目,抄录在一起,最终撰写成南史80卷,北史100卷。唐高宗亲自为之作序,但是这篇序在宋朝就已经失传。梁书、陈书、齐书、隋书、周书五部史书原是一本史书,即五代史。五代史的的总负责人是魏徵,他不仅全面负责组织工作,同时撰写了梁、陈、周、齐等史书的序、论。晋书名为唐太宗御撰,实际主持撰写的是房玄龄、褚遂良等人。在晋书编成之前,有关晋朝的史书一共有十八家,但“虽存记注,而才非良史,书亏实录”,故重修晋书,共130卷。因为晋书的广泛流传,十八家晋书大多已经失传。隋书由魏徵编撰而成。唐代修订的正史,占了我国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可见唐朝对修史的重视。除了这八部当代史,史馆还编修国史,并且让宰相监修国史,这在唐朝前期充分显示了他的优势,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编修国史需要大量的史料来源,而这些史料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起居注和时政记,政府各部门报送史馆的文书,史官自行收集的史料和非史馆人员提供的史料。起居注记载的是皇帝的言行,时政记是宰相撰录的事件。这是第一手的史料,但是时政记可能会泄露某些国家机密,因此,他所提供的史料有限。政府各部门报送史馆的文书反映社会各个侧面时事的基本素材,为唐代修国史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史官自行收集的史料主要是用口头采访和征之行状、文集获得的。一些非史馆人员记录了平时生活发生的一些事,有感而发写成文章送入史馆,此外、特诏征集也是一个来源。在四种史料来源中,前两个是有国家的制度保证,是史馆的基本史料来源。后两者虽然没有制度保证,但是补充了大量史料。史馆制度的确立,完成了许多私人史家不可能完成的宏大修史任务。史馆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荟萃修史人才,集体修史,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修史书的高潮。从贞观三年到显庆四年、一共三十年的时间修成了八部纪传体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无完备的史馆制度,想要取得这些成就是不可能的。并且因为大量编撰前朝史,让后朝编撰前朝史成为一种传统,保证了历代正史的延续性,起到了保存古文献,推动史学发展的作用。到了唐代后期,史馆制度的一些弊端暴露出来。宰相兼修国史,让史书的编写向政治靠拢,史官无法秉笔直书。史馆所修史书文笔、体例都有不足之处,很少有经典之作。所有到了唐朝后期,私人修史再次盛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刘知几,字子玄,江苏彭城人。从小就有很高的文史造诣,并通读左传、尚书、史记、汉书等古籍,后来涉猎汉代以后各种体例的史书,对各种史书的思想观点,体例,文字特点有了几本的了解。他20岁考中进士,然后继续钻研史书。42岁时,刘知几被认命为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不久升任左史。他在做史官的时候渐渐发现史馆制度的种种弊端。他尖锐批评了史馆的五大弊端:人多观望,资料不足,权贵干涉,兼修牵制,职责不明。因此,他在史馆遭受排挤,郁郁不得志,又担心后人不理解自己,故“退而私撰史通”。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分为内外篇,各十卷。其中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对唐代以前各种史书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和评论。刘知几依照流派和体例,将众多史书概括为“六家”、“二体”。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二体就是纪传体和编年体。刘知几评析史书体例的方法是,先追溯该体例的渊源,然后叙述其流变,再归纳一个简洁的定义,接着便用定义去检讨相关史书的违例之处。这种评论方法的优点是严整了史书体例,循名责实,促进了历史编纂技术的提高,缺点在于过分拘泥于体例,难免有一些迂腐。史通还相当细致的探讨了史书的编纂方法。如何编排史书结构,如何处置辞章、诰令、章表,收载史料的起讫时间问题,史书内容如何取舍等等在载言、断限、编次等篇中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叙事、浮词、言语、模拟等篇中,论述了编写史书的写作技巧和叙述方法。他主张叙事以“简要为主”,要做到“文约而事丰”。反对过分追求文采而掩没史实,反对在形式上机械的模仿古人。在书事、人物、品藻等篇中,详细论述了人物取舍和评价的标准。他认为“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的人物都应该写进史书,舍去“才非拔萃”,“行不逸群”之人。史通和一般史家还有一点不同就是,他对儒家经典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史学著作的批判。例如疑古、惑经二篇,就对被封建统治者封为科举经典的尚书、春秋大加非议,认为尧舜禅让是虚语,桀纣之恶是厚诬。此外,他还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等“义例”斥为“爱憎由己”,“厚诬来世”。刘知几才提出一个著名的“史才三长”理论,即才、学、识。史通的核才、鉴识、杂述等篇中分别有论述。史才,指的是编纂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学问渊博。史识,是指正确的观点、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史通是我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文献,也是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首先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史通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史学史研究,史学批评学的基础。史通的诞生,标志我国古代的史学批评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较全面的理论系统。它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对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影响重大,此书对史通的观点有明确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在纪传体史书中可以增加都邑志、氏族志、方物志,被宋代史学家郑樵采纳,郑樵写的通志二十略中就有都邑略,草木昆虫略。宋代黄庭坚给了史通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文心雕龙和史通视为文学、史学双璧,“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后学焉。”唐代另一部非常重要的私人撰写的史书就是杜佑的通典。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以父荫入仕。因为担任过很多官职,所以对唐朝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再加上他又“性嗜血,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之术为挤人。”这为他撰写通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杜佑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目睹了开元、天宝盛世的繁荣,又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因此,他写通典的主要动机是从历代治乱兴衰的演变中寻求富国安人之术。他在通典的序中写道:“所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说明他写通典是为当时政治现实服务的。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史学专著。杜佑撰写通典是受刘知几的儿子,刘秩政典的启示。刘秩仿周礼六官之法,采经史百家之言,分门别类,著成政典35卷。杜佑十分重视这部书,“寻味厥旨,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历时36年,最终成书。通典共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又分为若干子目。通典不但记录了前人的有关议论,并且在每篇的序引中,通过说、议、评、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典以食货典为首,食货典以田制为先,杜佑一反过去史学家轻视经济史的传统,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边个,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他强调必须首先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才谈得上“行教化”,促使国家“致治”。此外,面对当时唐王朝的许多政治问题,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横,皇权旁落等,杜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于“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因此在通典200卷中,记叙历代吉、凶、宾、嘉、君五礼的礼典部分多达100卷。 职官典记录了历代官制的沿革变化,从地方到中央,武官到文官,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兵典叙述的不是历代的兵制沿革,而是兵法和战争胜利的军事经验,还包括一些军用器械都进行了记载。刑典主要记载了历代的刑法制度。边防典叙述了历代的边防和周边各族政权的情况,交待了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发展变化。历代史学家对通典的评价都很高,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通典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立了史书编纂的新体制。自从史记创立八书记录典章制度,后来的断代史都用志来记录典章制度,然而各个朝代大部分都因袭前朝制,因此叙述本朝的典章制度必须要追溯前朝,如果不追叙前朝,就原委不明,追叙过多,则繁复取厌。通典将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起到了会通的作用,为史书的编纂开启了新的途径。后世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沿袭通典的体例。其次,杜佑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自从汉代班固撰写汉书创立自注以来,史家做注的风气日渐盛行,但是多数是他注多,自注少。杜佑在通典中特别注重自注。他的注释可以分为五类:解释音义,列举典故,补史事,明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