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探杜甫诗作集大成的真实意涵序言历来对杜甫的研究汗牛充栋,以现今积累的研究成果观之,杜甫的研究领域几乎没有空白,而杜甫与文学传统的关系,前人的论述也已有了相当的成绩 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吴怀东着,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页20。然试略观之,近来有关杜甫与六朝诗人的传承脉络研究,多未脱吕正惠杜甫与六朝诗人一书的范畴 如程千帆、吴怀东、陶瑞芝等人的研究并未越出吕正惠的脉络,后来加入的陶渊明、文选等篇章,立论亦未如谢灵运、鲍照及庾信坚实。,吕正惠透过研读作品发现了杜甫创作受到谢灵运、鲍照及庾信的影响。谢灵运的影响是文字工夫,对大自然的各面相谢灵运都有极细腻体会,而透过绵密的文字工夫,他补捉了事物的本质,更表现出事物独特的生命;鲍照的影响是写实层面,他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写实诗人,其感受植根于生活广阔的基础,达到真正的社会写实高度;庾信的诗作则写出了历史的力量如何残忍地对待无能为力的个人,而个人的生命又如何的被不幸的动乱时代所漂白,所掏空,而变得一无所有。杜甫正是透过对这些六朝诗家的继承,进而开创了个人集众家之长的杰出诗作。其实自宋代起,便有相关的诗论肯定了杜甫这一集大成的工夫,并逐步肯定了杜甫诗歌上的成就与地位。秦观淮海集韩愈论中说: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极,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所作不及焉。然不集诸家所长,杜氏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仁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吴怀东着,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页9。秦观此论明确的论述了杜诗中风格与内容的丰富及多样,实乃来自于涵括各代诗人之长,并且在成就上超越前人,因此誉其为集诗作之大成者。在宋诗的发展上,我们可以明显的见到杜甫对宋诗江西诗派的影响,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六陈与义清明诗批语曰:呜呼!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余可配飨者有数焉。中国文学史下册,叶庆炳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6月初版6刷,页135-136。一祖三宗之说,确立了杜甫在宋代最重要诗派中的谱系位置,但是宋人对杜诗集大成意涵的诠释是正确的吗?似乎未必尽然。以宋诗的集大成者黄庭坚来看 此说见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吕正惠着,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页86。,这位宋代仕途亦非腾达的小公务员,就其诗学工力而言,正是个典型的杜甫型人物,他以杜甫的精神来咀嚼融会宋诗,并因而无意中提供了一套宋诗的诗法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吕正惠着,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页87。黄庭坚企图以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以成就宋诗雅而不俗的特点,他于答洪驹父书中云: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少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页816。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杜甫指的是在博览的工夫上,取各家之精华,以成就个人之风格与艺术境界,并不是以抄书为诗。然而黄庭坚的说法只着重在诗歌语言的技巧方面,欲取陈言而出新,明显的是轻思想而重形式的论述,他所重视的仅仅是杜诗对于前人词句的学习化用,是属于较为浅层的表面工夫。清代潘德舆等人对黄庭坚之说曾提出批评与补充,指出杜诗思想面的重要。然而纵观之,无论是宋人或明、清诗评家,反而忽略了在文学传统的脉络中解决何以杜甫可以集大成与杜甫集大成在诗论史上代表的意涵等较为巨观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自六朝已来,即不断的有人提出对绮丽诗风的反思,其流风所及,历经梁、隋而迄杜甫的年代均未见稍歇。或许我们可以从一种逆推的角度去思索,当我们综览了这些反对六朝绮靡诗风的诗论时,反而更能窥见杜甫集六朝诗人大成的真正价值与意涵,而杜甫本人的诗论亦将是最为重要的线索。梁迄唐初的反六朝绮靡诗论文学批评是后设的省思,是对于文学创作的一种反省。当创作上有某些问题产生时,理论上才会有相应的检讨。吕正惠认为除了重视理论体系的分析之外,我们也可以从文学发展的立场来看待文学批评的问题,此刻文学批评便成为文学史的一环,借着观照这些文学批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文学发展上的困难,反之,从文学批评中展露对这些困难的解决方案,我们亦可知悉文学另一种发展的方向是否可能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吕正惠着,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页83。六朝诗论主要可分为四种派别,二曹、刘、锺以尊奉风雅体制,本之雅什、兼重缘情绮丽和声色之美这一类型为主;阮籍、嵇康则在本体论上,即形而上的道体上深受玄学的影响,形而下的具体运用则仍是服务或服从于儒学;萧纲和徐陵则是轻艳诗论的代表,高标无忝于雅颂,亦靡滥于风人的大纛中国诗论史上册,霍松林主编,安徽:黄山书社,2007年1月第1版,页151-153。以今日的文学批评观点而言,刘勰、钟嵘无疑执六朝之牛耳,然就实际上的创作而言,萧纲的与湘东王书、诫当阳公大心书和徐陵的玉台新咏序更能切合梁陈宫体的创作,此派诗人的审美好尚也是六朝诗作最为后代诗家攻诘的缘由。因之,第四种明文用,反对缘情绮靡的诗论于焉产生中国诗论史上册,霍松林主编,安徽:黄山书社,2007年1月第1版,页152。在六朝这是最微末的诗论之声,然而这种否定六朝本身绮靡困境的解决方案,却因乘上古文运动的列车,成为唐代文学一种新发展的大方向。(一)梁裴子野雕虫论裴子野出生史学世家,曾祖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祖父裴骃的史记集解均为史学名著,裴子野本人也长于史学。梁书本传说: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二版二刷,页134。本身崇尚质朴的裴子野,针对齐梁时代日趋藻绘轻艳的诗文风格,以雕虫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古者四始六艺,总而为诗,既形四方之风,且彰君子之志,劝美惩恶,王化本焉。后之作者,思存枝叶,繁华蕴藻,用以自通。若悱恻芬芳,楚骚为之祖,靡漫容与,相如扣其音。由是随声逐影之俦,弃指归而无执。赋诗歌颂,百帙五车,蔡邕等之俳优,扬雄悔为童子。圣人不作,雅郑谁分。其五言为家,则苏、李自出,曹、刘伟其风力,潘陆固其枝叶。爰及江左,称彼颜、谢,箴绣鞶帨,无取庙堂。宋初迄于元嘉,多为经史,大明之代,实好斯文。高才逸韵,颇谢前哲,波流相尚,滋有笃焉。自是闾阎少年,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淫文破典,斐尔为功,无被于管弦,非止乎礼义。深心主卉木,远致极风云,其兴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隐而不深,讨其宗途,亦有宋风也。若季子聆音,则非兴国,鲤也趋庭,必有不敢。荀卿有言:乱代之征,文章匿而采。斯岂近之乎。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郭少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页324-325。裴子野这段话,已颇为完整的表现了他对于诗的看法。在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意义之下,他指明了作品思想的重要性。他的诗歌思想立基于诗的教化之说,是儒家传统中偏于功利的诗歌观念,用于劝善惩恶的诗作,是王化之本。裴子野对于楚辞以来的诗赋发展,一概加以否定,尤其是对于颜、谢及其后诗的发展,更是全力的批判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页382。裴子野的论点未必完全可采,但自其之后的反六朝诗论,影响力的确日增。(二)隋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隋代统一中国以后,比较侧重在继承和发扬北方的文化思想,从儒家的政教观点出发,提倡质朴崇实,大力反对南方的淫丽与浮华。隋文帝十分强调要摒除轻浮,遏止华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册,张少康、刘三富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9次印刷,页293。,在此思想氛围之中,乃有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之提出。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他的这篇上皇帝书,实是论述文风改革问题的重要文献,兹摘录诗论部分如下: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徧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少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页5-6。六朝诗学在情感的抒发,物色的描绘,词采的追逐,声韵的讲究都有所进步,然而李谔却全面加以否定了此方面的成就,从此点看来,李谔的观点忽略了文学的艺术性,自有其落后处。但是李谔的看法却对唐代有很深的影响,魏征的群书治要序同李谔一般想从上而下改革浮艳的风气;薛登则上疏请断浮虚之饰词,收实用之良策;贾至亦认为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中国文学批评史,郭少虞着,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出版,页93。此类议论在唐人文集中颇多,从中可看唐代知识分子的文学思想,也能推论其对诗体内容的要求。(三)隋王通中说王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人,他是隋代著名的思想家,曾得文帝赏识却未被重用,于是退居河汾之间讲学着书,今存中说十卷。王通的文学理论是作为六朝以来审美中心的文学理论的对立物、批判者而出现的。王通的文学论点是文学观念的全面复古,即对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作用等问题重新加以解说,强调了文须以政教为中心的论点中国文学理论史:隋唐五代宋元时期,黄保真、成复旺、蔡锺翔着,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2月初版2刷,页28。其中说诗论要者如下:李伯药见子而论诗,子不答。伯药退,谓薛收曰:吾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绪,音若埙篪,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欤?薛收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今子营营驰骋乎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则有由矣。(天地篇)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少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页1。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子谓颜延之、王俭、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事君篇) 此为文论,但论述的都是当时有名的诗家,其评价亦有所不同,因观点值得注意而列入。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藩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事君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二版二刷,页219。王通代表的是正统儒家的思想,重道而轻艺,所以对于六朝的声律和词华是以末流视之。但王通和隋开皇四年来文帝下诏改革文风后的诗学思想是有所不同的,王通并不反对诗歌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页14。,除了四名五志的教化论述外,王通也说:诗者,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直接的肯定诗歌的价值。此外王通虽批判了六朝的文风,但却没有否定一切,六朝的著名诗文家中,陆机、颜延之、王俭、任昉等人是受到正面评价的。(四)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乐府杂诗序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初为邓王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终于自投颍水而死。一般说来,四杰的诗论是颂美上古三代之风,对于魏晋江左是采取批评的言论,卢照邻在乐府诗杂序中就给了蹈迷津而不归,来乱辙而弥远的评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在南阳公集序中他却给六朝诗人较为正面的肯定,兹摘录二诗论如下:二陆裁诗,含公干之奇伟。邺中新体,共许音韵天成;江左诸人,咸好瑰姿艳发。精博爽丽,颜延之急病于江鲍之间;疏散风流,谢宣城缓步于向刘之上。北方重浊,独卢黄门往往高飞;南国轻清,惟庾中丞时时不坠。(南阳公集序)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少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页14。言古兴者,多以西汉为宗;议今文者,或用东朝为美。落梅芳树,共体千篇;陇山巫水,殊名一意。亦犹负日于珍狐之下,沈萤于烛龙之前,辛勤逐影,更似狂悲,罕见凿空,曾未先觉。潘陆颜谢,蹈迷津而不归;任沈江流,来乱辙而弥远。其有发挥新题,孤飞百代之前,开凿古人,独步九流之上,自我作古,粤在兹乎!(乐府杂诗序)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少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页14。卢照邻对六朝的诗人不像李谔般全盘否定屈宋以后的文学,对陆机、颜延之、谢朓、庾信等人也有属于正向的看法。初唐四杰基本上对六朝诗风是批评的,但是卢照邻已能有较为平衡的论点,检视四杰的作品,在复古的主张中实是一种新变化,他们的作品律体颇多,且平仄和谐者亦不少,其试验推进,对律诗格律的完成功不可没。中国文学史上册,叶庆炳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6月初版6刷,页321。(五)唐魏征隋书经籍志、隋书文学传序 一般论著均将魏征之作归入文论,但魏征这两段话评论的是六朝著名诗人,故列于此以见思想之流变。魏征等初唐史学家对文学的看法,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折衷调和,是沿着刘勰,颜延之的观点而来,不过实际上他们展现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兹将其看法摘述如下:爰逮晋氏,见称潘陆,并黼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辞润乎金石,精义薄乎云天。永嘉以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隋书经籍志集部总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册,张少康、刘三富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9次印刷,页300。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于时作者,济阳江淹、吴郡沈约、乐安任昉、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巨鹿魏伯起等,并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英华秀发,波澜浩荡,笔有余力,词无竭源。方诸张、蔡、曹、王,亦各一时之选也。闻其风者,声驰景慕。(隋书文学传序)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少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页25。魏征等初唐史家虽然坚持正统的文学原则,却也能努力融会、改造文学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新经验,进而出现新的理论。至此反六朝的诗论已有相当明显的实质改变,由早期裴子野、李谔、王通等较为片面、绝对的文学复古思想,转而为一种全面观照,重创新的文学思想,魏征上述的文论,在时运推移,质文屡变的命题下,已能在文学不断发展的思维中,肯定了文学与政教并非冲突。(六)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武后时曾任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官,关心国事,直言敢谏,后被诬陷而冤死狱中,对六朝诗歌的主要评价见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少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页55。陈子昂晋、宋、齐、梁诗歌是大加挞伐的,但陈子昂之所以能成为初唐以来反六朝绮靡诗风最重要的诗论者,是因为他看到六朝诗歌彩丽形式以外真正的问题,那就是六朝诗歌缺少了兴寄与风骨。兴寄是诗经以来的美刺比兴传统,实际上就是要求诗歌具有现实的内容,可以发挥其社会作用。风骨则是诗歌在思想感情方面表现明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陈子昂看来是对六朝诗歌强力的反对,实际上他的反对与唐以前的诗论并不相同,他已能越过政治教化为主的论点,而真正落实到诗歌本质上来论述,并且提出了兴寄与风骨等明确的要求,这无疑又比前人更跨进了一大步。从六朝到盛唐,诗歌的发展基本上有两条主要的脉络:一方面是反对六朝靡艳而发展出求风骨之路;另一方面则是诗歌形式美的继续探求。这一阶段前期,政治与诗论实际上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反对六朝的诗论反映了国家重归统一恢复儒学的正统要求,也因此前期的裴子野、李谔和王通对六朝诗人及诗风采取了一种绝对性的否定态度。然而随着唐帝国的建立,初唐卢照邻等诗人在建立风骨的努力之中,已能以一种较持平的态度正视六朝诗家,采取修正的诗评,也产生了名为复古实为新变化的作品。若从政治面来看,虽说唐太宗主张文学要有益于政教,却也没有把问题绝对化,在他亲自撰写的晋书陆机传论中称赞陆机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高词回映,如朗月之悬光;迭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千条析理,则电坼霜开;一绪连文,则珠流璧合。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故足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页28。唐太宗对于六朝文艺的态度,俨然大异于不悦诗书的隋文帝了。陈子昂看似全面反六朝,实则是针对六朝诗歌之弊,找出了新路途,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纵观这两条诗歌发展的脉络,上官仪、刘希夷、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原本就是六朝诗歌的追求者,他们对诗韵律美的自觉,发展了唐诗的格律。当我们检视另一派的风骨追求者,探析这些自梁迄唐初的反六朝绮靡诗论时,会发现文学的钟摆力量,多数人其实已从全盘的否认走向对六朝正确认知的道路。找出这条诗歌发展之路的微妙的变化,正是要找出唐人对六朝诗人批判与继承的正确道途。杜甫的诗论对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唐代前期的诗界各派都处理得不甚完美。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中国文学理论史:隋唐五代宋元时期,黄保真、成复旺、蔡锺翔着,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2月初版2刷,页100-101。,在这里,我们可见主要的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如何正确对待齐梁文学。历朝对杜甫的评价相当的一致,均以诗史、诗圣称之。诗圣之说除了表面上强调杜甫的人格意义之外,本文序言中其实已说得很明白,那就是秦观淮海集韩愈论中所谓的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杜甫之所以为圣,正因他是诗中的集大成者。何以杜甫可以集大成?除了个人的才性及家学渊源外,从诗论史的角度来看,杜甫正处在六朝到盛唐两条主要诗歌发展脉络的交会点上,他调和了两者的佳处,达到了诗歌创作上前所未有的顶峰。隋至唐初,诗坛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六朝的诗歌艺术遗产,隋及唐初人士,为了扫除梁陈余习,创成新风,往往上追风雅,对魏晋南北朝之诗给予严厉的批评,但这并不能在理论上解决诗歌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渐有修正。另一方面,自唐初以来,在创作实践上也已由承袭江左之风逐渐发展为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南北诗风之长中国诗论史上册,霍松林主编,安徽:黄山书社,2007年1月第1版,页491。,四杰是一变,陈子昂又是一变,他们已开展了盛唐诗歌的先兆。杜甫正是从对前代诗歌继承与学习的角度总结了各样成功的经验,在圆满解决如何对待齐、梁诗歌艺术问题后有了集大成的表现。杜甫集大成在诗论史上代表的意涵又为何呢?只是艺术上的成就还是另有更深层的内涵?真正的解答有待探讨杜甫的诗论后才能演绎。杜甫的诗论散见于作品中,一般多为单句或数句的片羽吉光。比较集中论述的是戏为六绝句、解闷十二首中的五首及偶题,今录其诗如下:(一)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减,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诗详注第二册,唐杜甫着;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第6次印刷,页898-902。(二)解闷五首(其四其八)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谩钓槎头缩项鳊。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杜诗详注第四册,唐杜甫着;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第6次印刷,页1513-1516。(三)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法自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车轮徒已斲,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妇幼碑。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音书恨鸟鹊,号怒怪雄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士宜。故山迷白阁,秋水忆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杜诗详注第四册,唐杜甫着;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第6次印刷,页1541-1545。分析上引的杜甫诗论,可看出杜甫在创作理念上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也是集大成的真正意涵,我们可以细分三点来看:首先是尊重多种艺术风格。杜甫对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有全面的认识,所以无论是清词丽句或者是鲸鱼碧海的壮大气魄都为他所欣赏。一方面肯定了孟浩然的清诗与王右丞的秀句,另方面又赞叹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因为尊重多种艺术风格,所以杜甫转益多诗是汝诗,因此我们可以在杜甫的诗中看到前人对他的影响。吕正惠的研究指出,太康、元嘉、齐梁这一系列的诗人对杜甫的影响远超过一般的意料,六朝诗人在文字和声律上的许多尝试是杜甫往前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杜甫的身上我们可以见到传统的凭借对一个大诗人的产生是多么的重要,杜甫将汉魏以下的所有诗人特长都加以吸收,更重要的是吸收之外再加以创造。杜甫与六朝诗人,吕正惠着,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页183-185。于是我们见到杜甫转化了谢灵运的文字;应用了齐梁诗人的声律实验;吸纳了庾信的精神而创造秋兴八首,这正是艺术技巧集大成的真实意涵。就南朝诗歌的演变来看:刘宋初期的谢灵运、鲍照,一反玄风而写景状物;永明时代谢朓、沈约提唱四声八病;梁陈的何逊、阴铿,造语细腻,这些人在杜甫的诗论中都得到了肯定。其次是继承风雅的精神。虽然我们先论述了杜甫尊重多种艺术风格的特点,但继承风雅的精神更显得重要,这就是杜甫虽然学习六朝人的艺术风格却为什么仍然是杜甫最重要的原因。在戏为六绝句中他说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杜甫认为应该在鉴别诗歌的精神后革除背离风雅传统的伪体,而把诗歌创作纳入风雅的正轨。因此对于初唐四杰的评价,他在承认其不废江河万古流之后,还是感叹了在继承风骚的优良传统上,他们不及汉魏的诗人。在精神内涵上他甚至表明心志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的确杜甫是一个纯粹的儒者,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早就说过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了,所以我们会看到他吸纳、转化、应用了六朝人的艺术技巧,但是他的诗作精神是杜甫儒家式的,抒写生命是离乱美刺的诗史人生,沉郁顿挫的文字展现了一个永不放弃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襟怀,那就是圣,是人格上、思想上的集大成。最后是文学史观上的集大成。在偶题中杜甫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史观,历代各有清规,前辈飞腾,后人或者不及,但余波成绮,也不必完全否定。戏为六绝句中不薄今人爱古人也点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学有不同的历史特点,不必厚古而薄今,重要的是要发现各个时代文学所特有的价值,学习每时每代的长处。那么身为一个立足在巨人肩上的后贤又该如何呢?偶题中后贤兼旧制已给了最好的答案,杜甫本人即为明例,这个兼字,正显明了杜甫在文学史观上集大成的贡献。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解闷等诗,以一种短小精悍的七绝体裁来评述作家作品,在中国诗论史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如金代的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清代王士祯的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环保低碳建材产业园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 腰痛考试题多选题及答案
- 堤防地质勘察与风险评估
- 水库扩建工程施工方案
- 企业离职补偿及员工培训协议范本
- 双方财产清算及分期偿还债务协议书
- 商业设施租赁合同范本:购物中心租赁合同
- 离婚协议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详细范本指南
- 研究型大学全职教师聘任与科研成果转化合同
- 采购文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湖北宜昌市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中心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疼痛介入治疗的护理
- DB44-T 2542-2024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规范
- 《拒绝努力羞耻症》学习动力主题班会课件
- 2025AICon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上海站:昇腾推理技术的优化实践
- 第2课 信息技术伴成长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第八册(2019)电子工业版(安徽)
- 2025年中国酒店行业白皮书-
- 2025年数字解密:药食同源生意下最香的成分与赛道研究报告
- GB/T 12643-2025机器人词汇
- Q∕GDW 12174-2021 智能量测开关技术规范
- T∕CBJ 2111-2022 调香白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