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竹教育大学体育学系体育教学硕士班硕士学位文.pdf_第1页
国新竹教育大学体育学系体育教学硕士班硕士学位文.pdf_第2页
国新竹教育大学体育学系体育教学硕士班硕士学位文.pdf_第3页
国新竹教育大学体育学系体育教学硕士班硕士学位文.pdf_第4页
国新竹教育大学体育学系体育教学硕士班硕士学位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国新竹教育大学体育学系体育教学硕士班硕士学位文.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國 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國 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 文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 文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平衡控制能 之差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平衡控制能 之差 The Differences of Balance Control between Elite and General Collegiate Archers 研究生 黃國堂研究生 黃國堂 指導教授 俊彥指導教授 俊彥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九十七九十七 七七 月月 I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平衡控制能 之差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平衡控制能 之差 摘要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比較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於一般與射箭運動中平衡控制能 之差 本研究以 19 名國 台灣體育大學之射箭選手為受試對象 以 FITA 測 試分 分為優秀選手 FITA 分 1180 分 9 位 與一般選手 FITA 分 1180 分 10 位 用測 板 force platform 搭配專業分析軟體 擷取各項測試之腳壓 中心 center of pressure COP 半徑 速 與面積 本研究 般平衡測試是評估受試 者於雙腳開眼 雙腳閉眼 右腳開眼 右腳閉眼 左腳開眼 左腳閉眼等站 姿 勢與慣用側 非慣用側射箭站姿時之 COP 變化 而射箭運動平衡測試則是受試 者進 2 回 50 公尺的射箭運動 每回 6 箭 總共 12 箭 評估瞄射過程之 COP 變化 所有受試者皆需進 2 次一般平衡測試與 12 箭的射箭運動平衡測試 以 獨 樣本 t 考驗分析 同等級射箭選手在平衡測試的各項結果 並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射箭選手在高分箭與低分箭的各項平衡 結果 顯著水準定為 p 1180 and general archers GA 10 archers FITA score 1180 according to their FITA scores The balance control was measures by force platform during each balance measurements with professional analysis software as the radius velocity and surface area of the center of foot pressure COP Subjects were requested to undergo a series of standard balance measures and a simulated archery shooting In standard balance measurements subjects standing bilateral and unilateral with open eyes and closed eyes In archery shooting measurement subjects shooting 12 arrows in a 50 meters distance two times Data were expressed as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independent t tes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of balance control between EA and GA In addition paired sample t tes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balance control between the higher arrows and lower arrows during the simulated shooting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level for statistic was set at p 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P radius COP velocity and COP sway area between groups during the standard balance measurements 2 The EA showed significant smaller COP velocity and COP sway area than GA during the simulated archery shooting 3 The COP sway area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higher scores arrows than lower scores arrows during the simulated archery shooting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A had better balance control i e smaller COP velocity and sway area than GA during archery shooting In addition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archers higher scores arrows should usually accompanies with smaller sway area than lower scores arrows It is concluded that EA had better balance control that GA especially during the archery shooting Key Words Center of pressure Postural control Static balance Exercise training III 致謝詞致謝詞 回顧三 的研究所生涯 必須兼顧學業與小學教職的工作 相當的辛苦 當 然這一 在 文順 通過後 化成一股喜悅與成就感 枉此 文的完成 除 感謝這三 研究所的授業師長與同學外 最要感謝的是 指導教授 俊彥博士 在撰寫 文的階段 斷的細心指導 讓我得以順 完成 碩士 文 在此獻上最由衷的感謝之意 也感謝 文口試委員國 新竹教育大學 謝錦城教授 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寶城教授及國 台灣體育大學邱炳坤教授在專 業 域上的協助 提供寶貴的意 與指正 讓 文的完成 加完善 本研究的實驗承蒙國 台灣體育大學射箭隊張煥清教 與全體射箭隊成員 的鼎 協助 讓實驗得以順 完成 在此也一併感謝 對於新屋國小的全體同仁 也感謝你們的扶持與包容 讓我學業得以順 完成 最後要感謝我的太太品先及家人 這三 當中 斷地鼓 我 支持我 讓我 無後顧之憂 順 完成研究所學業 願與所有家人 親友與師長們 共享這一份成果 黃國堂 國 新竹教育大學 體育教學研究所 97 07 11 IV 目次目次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致謝詞致謝詞 目次目次 表次表次 圖次圖次 第一章 緒 第一章 緒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 第 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平衡與身體姿勢控制 5 第二節 人體平衡控制之生 機制 8 第三節 同運動訓 對平衡控制能 之影響 12 第四節 射箭運動的相關研究 17 第五節 總結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7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8 第四節 實驗方法與器材 29 V 第五節 資 處 與分析 32 第四章 結果第四章 結果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 分析 33 第二節 一般平衡測試平衡控制能 之結果分析 34 第三節 射箭運動中平衡控制能 之結果分析 38 第五章 討 第五章 討 第一節 一般平衡測試平衡控制能 之差 分析 40 第二節 射箭運動中平衡控制能 之差 分析 44 第 章 結 與建議第 章 結 與建議 第一節 結 47 第二節 建議 48 引用文獻引用文獻 49 附 附 附 一 受試者同意書 56 附 二 受試者基本資 57 附 三 優秀選手各項資 一覽表 58 附 四 一般選手各項資 一覽表 59 附 五 優秀選手平衡控制能 COP偏移半徑測驗 值 60 附 一般選手平衡控制能 COP偏移半徑測驗 值 61 附 七 優秀選手平衡控制能 COP偏移速 測驗 值 62 附 八 一般選手平衡控制能 COP偏移速 測驗 值 63 附 九 優秀選手平衡控制能 COP偏移面積測驗 值 64 附 十 一般選手平衡控制能 COP偏移面積測驗 值 65 附 十一 受試者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各項 資 表 66 VI 附 十二 受試者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各項 資 表 67 附 十三 受試者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各項 資 表 68 附 十四 受試者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各項 資 表 69 附 十五 受試者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各項 資 表 70 附 十 受試者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各項 資 表 71 附 十七 受試者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各項 資 表 72 附 十八 優秀選手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平均 值 73 附 十九 一般選手射箭運動平衡測試之平均 值 74 附 二十 全體受試者高分箭之各項平衡 表 75 附 二十一 全體受試者低分箭之各項平衡 表 76 VII 表次表次 表 2 1 身體姿勢的平衡控制系統 8 表 2 2 同族群在平衡控制能 上之差 的相關研究一覽表 12 表 2 3 前持弓手對於射箭表現的影響之相關文獻整 表 17 表 2 4 瞄射時間對於射箭表現的影響之相關文獻整 表 19 表 2 5 以肌電圖研究射箭相關肌群對射箭成績影響之相關文獻整 表 21 表 2 6 以測 板研究身體重心變化對射箭成績影響之相關文獻整 表 23 表 3 1 受試者基本資 表 26 表 4 1 受試者基本資 33 表4 2 雙腳開眼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4 表4 3 雙腳閉眼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4 表4 4 右腳開眼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5 表4 5 右腳閉眼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5 表4 6 左腳開眼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6 表4 7 左腳閉眼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6 表4 8 慣用側射箭站姿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7 表4 9 非慣用側射箭站姿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7 表4 10 射箭運動中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8 表4 11 高分箭與低分箭間平衡控制能 之t test分析摘要表 39 VIII 圖次圖次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27 圖 3 2 實驗場地配置圖 31 1 第壹章第壹章 緒 緒 第一節第一節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射箭運動是一項在一定距 一定的時間內 以相同箭 比賽 以得分的高 低 決定勝負的競技運動 比賽中必須發揮高 的專注 穩定性及準確 才 能有好的成績表現 國斌 2003 近代射箭運動起源於英國王室的推 後 才演變為今日之射箭運動 1931 時在瑞士日內瓦成 國際射箭總會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 台灣於 1969 加入成為會員國 台灣的射箭運 動起步較晚 起源於民國 56 天佑醫師成 之全國射箭協會 余瑞華 2000 並在民國 62 成 中華民國射箭協會 發展至今已有三十餘 發展初期由於 射箭器材需要進口 價格上較為昂貴 加上資訊封閉 技術學習困難 因此從事 射箭運動的人口並 普及 鑑於韓國在世界及奧運射箭運動項目上的傑出表現 國人深刻體會到射箭運 動是一項 受身高 體型等限制的運動 國斌 2003 適合台灣 發展 因 此為發展射箭運動 民國 71 特別聘請美國籍箭 之稱的哈帝華爾 Hardy Ward 台擔任教 引進先進的射箭技術及觀 為日後發展及向下紮根奠基 於 民國 78 聘請韓國籍教 亨鐸 指導台灣亞 奧運射箭培訓隊 於短期內大 幅提昇國內射箭水準 如袁叔琪在 2002 釜山亞運中勇奪 子射箭 牌 接著 在 2004 雅典奧運中袁叔琪 吳蕙如 陳 如分別榮獲 子組個人成績的第 4 名 第 6 名 第 50 名及團體成績的銅牌 而陳詩園 王正邦 明煌分別榮獲 男子組個人成績的第 7 名 第 17 名 第 26 名及團體成績的銀牌 緊接著郭振維 在 2005 世界大學運動會中獲得個人項目 牌 在在顯示台灣的射箭運動已達 世界級的水準 也證明射箭運動的確是適合台灣發展的運動項目 射箭運動著重於選手個人技術的發揮 除 肌肉的協調能 外 肢體動作的 暢性及姿勢的穩定平衡也相當的重要 吳萬 1999 因此必須注重平時的 基本動作訓 選手在訓 時重複著一套固定的射箭動作及射箭程序 強化相關 肌群 使相關肌群能夠適應這樣的使 方式 進而達成自動化射箭的目標 國 2 斌 2003 目前國內有關射箭運動方面的文獻 有優秀射箭選手瞄射時間與箭著位置之 探討 國斌 2005 弓伸展時相關肌群之肌電圖分析 石慶賀 1991 吳 聰義 1998 佳 貴 2004 持弓手的穩定性分析 曾震仁 1996 吳聰義 1998 國斌 2003 廖健男 2006 放箭速 陳廷國 1992 楊 榮俊 1996 合營 2006 放箭手指 碧瑜 2001 吳聰義 1998 等方 面 也有針對世界級男子射箭選手瞄準特性 做個案研究 國斌 陳詩園 黃 啟光 2005 亦有探討射箭的基本動作要 及射箭場地 器材等 魁 2003 吳榮文 從國 2004 國斌 黃啟光 2005 但是有關於身體姿勢之平衡 控制的研究較少 江勁政 2001 蘇柏文 2005 且上述有關射箭運動之文獻 大部份僅是針對優秀射箭選手 探討 分析其技術以提升射箭成績 達到身體的 穩定性 協調性與動作的一致性等 尚未有研究探討 同等級射箭選手的平衡控 制能 是否有差 存在 射箭運動的特質是要求射箭時對於動作的一致性 穩定性 準確性和協調性 誠志 1994 過程中也包含 肌 心肺耐 平衡 專注 等的訓 其中射箭的動作過程中必須牽涉到平衡能 的控制及表現 因此平衡能 直接影 響到選手成績的表現 楊鈞芪 賴 雲 黃成志 2003 而射箭過程中站 的 姿勢會影響身體重心的平衡 選手適用於何種站姿 因人而 原則上應注意身 體軀幹保持直 過分的扭曲與旋轉 腿必須平均分擔身體重 頭部自然 旋轉並平視前方靶心 身體擺正放鬆 肩膀自然放鬆 並調勻呼吸 吳榮文 從國 2004 由於射箭運動重視的是穩定性的表現 而射箭的站姿直接影響到 身體的穩定性 最終也影響到射箭成績 因此 本研究目的將探討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在一般平衡測試的雙腳開 眼 雙腳閉眼 右腳開眼 右腳閉眼 左腳開眼 左腳閉眼等站 姿勢及慣用側 非慣用側射箭站姿與射箭運動中平衡測試的平衡控制能 是否有差 存在 希望 可以作為射箭教 與選手以後訓 時的 考 進而提升射箭成績 3 第二節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平衡控制能 上的差 研究目 的敘述如下 一 比較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在一般平衡控制能 之差 二 比較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在射箭運動中平衡控制能 之差 三 比較大專射箭選手在高分箭與低分箭的平衡控制能 之差 第三節第三節 研究假設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一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在一般平衡控制能 沒有差 二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在射箭運動中平衡控制能 有差 三 大專射箭選手在高分箭與低分箭的平衡控制能 有差 第四節 研究範圍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受試對象為 19 位國 台灣體育大學射箭選手 以 FITA 測試分 分為 優秀選手 FITA 分 1180 9 位與一般選手 FITA 分 1180 10 位 測試 地點於國 台灣體育大學射箭場舉 測試距 為 50 公尺 透過 AMTI 測 板 測 腳壓中心偏移 COP displacement 的半徑 速 與面積 評估受試者一般 平衡測試的平衡控制能 包括雙腳開眼 雙腳閉眼 右腳開眼 右腳閉眼 左 腳開眼 左腳閉眼等站 姿勢與慣用側 非慣用側射箭站姿的平衡控制能 射箭運動中的平衡控制能 以及高分箭與低分箭間的平衡控制能 4 第五節第五節 研究限制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以 50 公尺的測試距 進 續 2 回 每回 6 箭 總共 12 箭之測 試 但仍有下 研究上的限制 一 本測試於室外場地舉 箭的飛 可能會受到一些風 氣壓 等因素的 影響 二 本實驗測試並非於正式比賽情境中進 關於受試者 場比賽的心 影 響因素等變項 在本研究範圍內 三 由於本研究受試對象為大專選手 所以相關研究結果 宜過 推 至其 他 齡層的選手 四 本研究之 AMTI 測 板主要是測 靜態平衡 動態平衡 在本研究範圍 內 第 節第 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 同等級射箭選手 本研究將受試對象以 FITA 測試分 分為優秀選手 FITA 分 1180 與一般選手 FITA 分 1180 種 同的等級 二 一般平衡測試 受試者須進 雙腳開眼 雙腳閉眼 右腳開眼 右腳閉 眼 左腳開眼 左腳閉眼等站 姿勢與慣用側 非慣用側射箭站姿等 8 種姿勢 於 AMTI 測 板上進 收集身體腳壓中心之位移情形 三 射箭運動中平衡測試 受試者以射箭姿勢站 於 AMTI 測 板上 以 50 公尺的測試距 進 續 2 回 每回 6 箭 總共 12 箭之測試 收集身體腳壓 中心之位移情形 5 第貳章第貳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成五節加以敘述討 依序為 第一節平衡與身體姿勢控制 第二 節人體平衡控制之生 機制 第三節 同運動訓 對平衡控制能 之影響 第四 節射箭運動的相關研究 第五節總結 第一節第一節 平衡與身體姿勢控制平衡與身體姿勢控制 一般 平衡 balance 是指身體在每個姿勢或動作當中 能夠保持穩定 態的能 在日常生活中 從簡單的如走 到從事各項活動如 雪 直排 等 平衡是各種基本動作能 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平衡在過去被視為藉由 激感覺和 經的平衡中心 而引出像反射性的平衡 反應 Horak 江勁政等 2000 Riemann 等 2003 Jonsson 等 2004 育群 2005 蘇柏文 2005 盈智 2006 平衡的最大特性是穩定 steadiness 是指身體在維持靜態的站 姿勢時所 呈現的輕微搖晃現象 當測 板的測驗結果呈現出越大的搖晃幅 則表示身體 的姿勢平衡控制能 越差 相反地 越小的搖晃幅 則表示身體的姿勢平衡控 制能 越佳 而 床與研究中對於平衡控制能 的評估 大多是以身體搖晃的幅 加以評定 而搖晃的幅 則以腳壓中心 COP 或是身體重心 COG 的變動速 與頻 記 與 化 Shumway Riemann 等 2003 Verhagen 等 2005 COP 偏移速 是指身體肌 收縮與伸展的變化情形 速 越 小代表身體的姿勢平衡控制能 越好 COP 偏移面積與身體重心息息相關 面積 越小代表身體的姿勢平衡控制能 越好 Asseman 等 2004 Paillard 等 2006 江 勁政與相子元 2000 建議在靜態平衡能 評估時以腳壓中心偏移半徑當作指標 觀察選手身體搖擺的程 另外江勁政 2001 也以將受試者在每一測試情境 中的腳壓中心偏移半徑 求其平均 當其值越大即代表受試者的平衡穩定性較 差 值越小即代表受試者的平衡穩定性較佳 王順正 1992 也歸納出在特定時 間內 可以用身體重心或身體某部位的偏移面積與標準差 評估受試者的平衡 能 也提到測 平衡的方法包括特定姿勢的維持時間 重心或特定部位的移動 面積與標準差 重心與壓 中心位置的頻譜分析 壓 中心移動速 或加速 的 42 頻譜分析以及特定運動肌肉的活動電位變化等 Palmieri 等 2002 的研究討 到一些文獻建議COP總 徑的增加代表身體維持姿勢控制系統能 低 而COP 速 代表壓 中心在單位時間內所走的 徑 COP 速 在雙腳站 的情況下是有 信 的 許多研究者和 床醫生已經使用 COP 速 評估 COP 的變化 COP 速 的增加代表姿勢控制的能 低 而 COP 速 的減少代表維持站 姿勢的能 增加 另外 也建議 COP 速 和面積對計算姿勢平衡能 是一種可信的方法 而速 和面積也已被證實對改變本體感覺和減少視覺損失是 敏的 由表 4 2 至表 4 9 的結果發現 組射箭選手在八項一般平衡測試中的平衡控 制能 沒有達到顯著差 Bernier 等 1997 為 確定單側足踝功能性 穩定 的受試者是 是與足踝內翻和外翻者一樣會減少維持姿勢晃動的能 以 18 位 受試者 分成 組以測 板 測試其靜態和動態平衡能 結果在單腳測試或踝 外翻肌 測試上 沒有達到顯著差 而 Hoffman 等 1998 以 10 位健康的 輕受試者為對象 測試慣用腳和非慣用腳的姿勢控制是否有差 也發現在 COP 偏移 徑和面積上並沒有達到顯著差 俊彥 威秀與黃啟煌 2004 為 探討平衡評估儀器之信 作為後續研究設計與相關探討之依據 以 16 位男性 大學生為受試對象 分成扭傷組與正常組 測 其靜態平衡能 結果顯示正常 人的站 平衡測試表現 是在開眼或是閉眼 腳間皆無顯著差 Paillard 等 2006 以 15 位區域性比賽程 的足球選手以及 15 位全國性比賽程 的足球 選手為受試對象 以測 板 化其身體晃動程 比較 組選手之開眼與閉眼靜 態站 平衡的能 結果發現 組選手在 COP 偏移速 和面積上並沒有達到顯 著差 以上的研究結果 與本研究在一般平衡測試的結果相 似 探討其原因可能是因為 組選手皆為國內體育專業校隊之射箭專長選手 訓 資皆達 6 以上 組選手之平衡控制能 皆已達一定之水準 因此在此種 測試情境下所顯現的平衡控制 是 會有顯著的差 此外也有可能是本研究 的一般平衡測試之要求困難 較低 而未能引起本研究受試對象足夠的挑戰 似的研究結果在曾震仁 1996 的研究報告中也有提及 基於此 本研究建議對 於中高級以上的優秀射箭選手 單純的評估其一般平衡測試的項目可能是 足以 43 瞭解個別選手間平衡控制之優 差 44 第二節第二節 射箭運動中平衡控制能 之差 分析 射箭運動中平衡控制能 之差 分析 射箭運動的專項素質是穩定性 如同本研究第二章文獻探討第四節所述 影 響射箭成績因素中的 前持弓手 與 後手 弓伸展 等 是穩定性的表現 曾 震仁 1996 以國 體育學院射箭隊 10 名男選手為對象 以攝影機拍攝選手射 箭時的 射光點遊走軌跡 並配合測 板瞭解選手的重心變化 結果發現選手本 身 12 箭的光點遊走之面積與成績表現關係密 顯示光點遊走面積之大小 可 作為分析選手穩定情形的依據 吳聰義 1998 以國內前 8 名優秀射箭選手為受 試對象 測 受試者放箭前後體表肌電圖及箭桿 端三 空間座標 探討射箭選 手放箭前後 同期間體表肌電圖及箭桿穩定性對成績表現的影響 結果顯示射箭 選手放箭瞬間夾角與振幅標準差大是影響成績的因素之一 而肌肉用 大小會影 響箭在箭靶上的偏移方向 上述相關文獻上的研究結果 顯示越穩定成績越好 因此為 要求射箭動作的表現與控制有較佳的穩定性 相關的運動訓 可少 如相關肌群的肌 訓 肌耐 訓 等 對於射箭成績的提升將有所助 然而在影響射箭成績因素中的 身體重心變化 方面 曾震仁 1996 以 10 名國 體育學院男性射箭選手為受試對象 以攝影機拍攝選手射箭時的 射光點 遊走軌跡並配合測 板 探討射箭瞄準時抖動大小以及重心的變化與射箭成績之 相關性 結果發現選手本身 12 箭的測 板重心遊走之面積與成績表現之相關未 達顯著水準 碧瑜 2001 以 8 名男 射箭選手為研究對象 分成優秀組與一 般組 用運動生物 學分析技術 進 30 公尺距 之測試 以測 板及 Kodak 高速攝影機加以分析 結果發現 組選手在地面反作用 三軸方向分 並無差 優秀組三向分 趨於穩定與成績無直接的影響 最後結 表示三軸向地面反 作用 是影響成績的主要因素 上述相關研究的結果顯示身體重心的偏移 是 影響射箭成績的重要因素 但是經由本研究的實驗測試 卻得到 一樣的結果 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曾震仁 1996 的研究僅以 10 名男性優秀選手為受試對象 因此選手的重心偏移幅 有可能 已達到相當程 的穩定性 所以無法從實驗中 驗證重心偏移幅 與成績表現的相關 另外在 測的方式與評估的變項上 曾震 仁 1996 僅以測 板評估重心遊走面積與成績之相關 而 碧瑜 2001 也僅 45 以測 板 測選手在地面反作用 三軸方向上的分 與成績之相關 而本研究以 優秀和一般 組 同等級的射箭選手以測 板 測受試者的平衡控制 包 括 COP 的偏移半徑 速 與面積 以 為 確的方式 評估受試者的平衡控制 比較 同受試者的平衡控制能 是否有差 因此 會有 一樣的結果 可能是因為受試對象 測的方式及評估的變項的 同所造成 本研究顯示在射箭運動中的平衡控制能 上 優秀選手的 COP 偏移速 與 面積顯著較一般選手為小 這個結果 明優秀選手在射箭時的 COP 偏移速 控 制較佳 讓身體在射箭時的晃動情形減少 而 COP 偏移面積較小 亦即腳壓中 心遊走的面積範圍較小 顯示優秀選手在射箭時腳壓中心的移動能夠保持在範圍 較小的區域 使身體有較佳的平衡控制能 有 於射箭成績的提升 在一般平衡測試中 組選手的平衡控制能 皆無顯著差 優秀選手會在射 箭運動中平衡測試的 COP 偏移速 與面積上較一般選手為小 而且有顯著的差 探討其機轉 可以回歸到射箭動作的本質 明 射箭運動從搭箭 推弓 勾弦 引弓 瞄準到鬆弦的過程中 需要維持站 姿勢的穩定及身體各部位的平 衡 才能有好的成績 而優秀選手對射箭動作的一致性 穩定性 準確性和協調 性要求較一般選手高 造成優秀選手的平衡能 較佳 或是 同的運動專項有 同的訓 特殊性 Asseman 等 2004 以 15 位優秀體操選手為受試對象 以測 板 測 雙腳 單腳與倒 三種姿勢的平衡控制表現 評估 COP 偏移速 與面積 結果只有在特定的單腳站 和倒 情境中才有較佳的身體姿勢平衡控制能 所 以對特定的運動項目而言 在特定的情況下 身體姿勢平衡控制能 所增進的效 果是 加顯著的 顯示經由特定運動訓 所增進的身體姿勢平衡控制能 無法轉 移至平常的直 姿勢 Tsang 等 2004 以 20 位有學習過太極拳的 人 20 位沒 有學習過太極拳的 人和 20 位 輕人為受試對象 以測 板測 在 種情境 下的站 平衡控制能 結果在視覺和前庭覺方面 有學習過太極拳的 人顯 著較沒有學習過太極拳的 人要好 在本體感覺方面則沒有差 顯示經過太 極拳的 習後有較佳的視覺和前庭覺的平衡控制能 而有學習過太極拳的 人和 輕人間 沒有顯著差 另外 柔道的訓 有較多的翻滾與重心的高低變 46 化 主要是依靠本體感覺 達到平衡 而游泳 習則主要是依靠前庭覺 達到平 衡 胡明霞 何浩君 王傑賢 2004 舞蹈選手在 習時需要依賴視覺 修正 動作達到平衡 Hugel 等 1999 因此 同專項的運動訓 的確會對身體姿勢的 平衡控制能 與調節策 造成影響 原因是選手在專項運動的長期訓 過程 其視覺 內耳前庭及本體感覺系統會因為受到頻繁的 激 發展出優於一般人的 平衡控制能 俊彥 威秀 黃啟煌 2004 而射箭運動的特殊站姿 經 過平時訓 時反覆 斷的實射 習下 增加 身體對於此種特殊站姿的適應性 亦即本體感覺在長期的訓 下 配合視覺的接收情形 增加 射箭時的平衡控制 能 也同時驗證 特定運動訓 所增進的身體姿勢平衡控制能 無法轉移至平 常的直 姿勢 因此優秀選手在一般平衡測試中與一般選手的平衡控制能 並無 顯著無 本研究為 瞭解個體平衡控制優 對實際射箭時的成績表現之關係 本研究 進一步分析個別受試者於 50 公尺射箭測試時高分箭與低分箭的平衡控制 特 徵 結果發現在高分箭的 COP 偏移半徑 速 與面積上 比低分箭小 尤其 在 COP 偏移面積上 是達到顯著的差 這個結果 明 管優秀或一般選手 在射出高分箭時比射出低分箭時的 COP 偏移面積明顯較小 亦即如果選手能有 效地控制身體重心的移動範圍 將比較有可能射出高分箭 對提升整體射箭成績 將有所助 間接驗證 射箭運動中 好的姿勢控制與射箭成績表現的優 有 關 也支持本研究在射箭運動中的平衡測試結果 亦即優秀選手的 COP 偏移速 與面積與一般選手有顯著差 優秀選手的射箭成績與其平衡控制能 的關係 密 47 第 章第 章 結 與建議結 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比較 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於一般平衡測試與射箭運動中 平衡控制能 之差 根據研究結果的分析 歸納出以下的結 並提出具體的 建議 以作為射箭選手於平時訓 及射箭比賽時提升成績之 考 第一節 結 第一節 結 本研究之結果經由討 後 得到以下之結 一 在一般平衡測試的控制能 上 優秀選手與一般選手之間的 COP 偏移半徑 速 與面積上 沒有明顯的差 顯示單純的評估一般平衡測試並 能比較 出 組選手的差 二 在射箭運動平衡測試的控制能 上 優秀選手與一般選手之間的 COP 偏移 半徑上沒有明顯的差 然而優秀選手之 COP 偏移速 與面積卻明顯小於 一般選手 顯示優秀選手在實際射箭運動中表現出較佳的平衡控制能 三 個別射箭選手在高分箭與低分箭的平衡控制能 比較上 在 COP 偏移半徑 與速 上沒有明顯的差 然而在高分箭的 COP 偏移面積上卻顯著小於低 分箭 顯示個別選手獲得高分箭時較低分箭 能控制身體重心於較小的晃動 範圍內 48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本研究受試者皆以大專射箭選手經 FITA 分 測試後分組進 平衡控制能 差 之分析 建議以後的研究可以用 同階段或 齡層的選手為受試對象 以探討 同階段或 齡層選手之間平衡控制能 的差 性 二 本研究中發現選手在獲得高分箭時的 COP 偏移面積顯著較低分箭時為小 建議選手在射箭時可以加強訓 身體的穩定性 以減少身體重心晃動的面積 範圍 將對於成績的提升有所幫助 三 建議未 的研究可將實驗分成實驗組以及控制組 以有無接受平衡訓 為控 制變項 以 可以 清楚地 解是否平衡控制能 會影響射箭成績 49 引用文獻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中文部分 方鴻明編譯 1991 生物學 台 市 大學圖書出版社 石慶賀 1991 優秀選手射箭技術與穩定性之肌電圖分析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王順正 1992 人體平衡能 的測 中華體育 6 2 83 91 江勁政 相子元 2000 大專柔道選手與一般生平衡能 之比較 大專體育 47 39 44 江勁政 2001 同項目運動選手平衡能 之定 評估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江勁政 江勁彥 相子元 2004 體操選手與非運動員平衡能 之定 評估 大專體育學刊 6 1 203 212 吳聰義 1998 射箭選手放箭前後肌電圖與穩定性分析 未出版碩士 文 中 國文化大學 台 市 吳萬 1999 射箭運動之心 建設 http www archery org tw html arc al html 余瑞華 2000 埔 高中射箭教學簡則 學校體育 11 1 61 66 魁 2003 射箭基本動作的學習及指導要 中華體育 17 1 72 79 吳榮文 從國 2004 射箭動作要 介紹 中華體育 18 3 64 71 誠志 1994 運動訓 指南 台 市 文史哲出版社 佳 貴 2004 優秀射箭選手 弓伸展動作相關肌群肌電生 研究 大專體育學刊 6 2 227 235 50 佳穎 2005 大學棒球選手重心移動控制能 之發展趨勢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亨鐸 1990 中華民國射箭基本教材 一 台 市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正常 1990 運動生 學 訓 的科學基礎 台 市 師大書苑 正常 貴 徐台閣 吳慧君譯 2002 運動生 學 體適能與運動表現 的 與應用 台 市 麥格 希爾 威秀 鄭秀琴 彭清義 2003 平衡測穩儀之信 分析 KAT2000 與 Kistler 測 版 大專體育學刊 5 1 149 159 國斌 2003 持弓手瞄射的晃動對箭著點與成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國斌 2004 放箭箭速與箭著位置之研究 大專體育學刊 6 3 145 155 育群 2005 大專舞者與一般生平衡感覺和本體感覺的比較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國斌 2005 優秀射箭選手瞄射時間與箭著位置之探討 大專體育學刊 7 1 235 245 國斌 陳詩園 黃啟光 2005 世界級男子射箭選手瞄準特性之個案研究 大專體育學刊 7 2 201 213 國斌 黃啟光 2005 射箭教學場地及器材設計與應用 大專體育 79 8 16 合營 2006 國中小射箭選手瞄射間距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新竹 教育大學 新竹市 范姜 敏 2001 靜態平衡能 測 法效 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台灣師範大學 台 市 胡名霞 2001 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 台 市 名圖書有限公司 51 胡名霞 何浩君 王傑賢 2004 大專優秀運動選手平衡能 之比較研究 物 治 30 1 33 40 許樹淵 1976 人體運動 學 台 市 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張至滿 1986 體育測 與評價 台 市 水牛出版社 陳廷國 1992 左訓中心射箭培訓隊運動科學研究 從定弓到放箭 體育學報 14 423 445 許 奇 2001 前庭 經生 及前庭功能簡介 床醫學 48 120 126 張燕明 2002 人 同休閒運動型態之平衡控制效果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台灣體育學院 台中市 志航 2005 柔道選手與一般人平衡控制能 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彭英毅主編 1989 解剖生 學 台 市 南山堂出版社 曾震仁 1996 優秀射箭選手瞄準穩定性與重心偏移之分析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楊基榮 1975 體育測驗與統計 台 縣 正中書局 楊榮俊 1996 反曲弓射箭競技 高雄市 高雄市射箭委員會 楊鈞芪 賴 雲 黃成志 2003 2003 世界盃射箭比賽 週期 計畫模型 之探討與建構 文化體育學刊 1 147 154 廖健男 2006 射箭選手手臂震颤特性與成績表現 疲 的相關分析探討 未 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迎統 陳君侃 黃榮棋 王錫五 1994 實用生 學 台 匯華 52 碧瑜 2001 射箭放箭動作之穩定性 未出版碩士 文 台 市 體育學院 台 市 俊彥 威秀 黃啟煌 2004 踝關節扭傷對本體感覺與靜態平衡能 的影 響研究 大專體育學刊 6 2 249 259 盈智 2006 鄉村與 市國小學童體型特徵 平衡能 與身體活動 之差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新竹教育大學 新竹市 蘇柏文 2005 同專項運動對重心移動控制能 的影響 以棒球與射箭專項為 未出版碩士 文 國 體育學院 台 縣 53 英文部分英文部分 Asseman F Caron O Cremieux J 2004 Is there a transfer of postural ability from specific to unspecific postures in elite gymnasts Neuroscience Letters 358 83 86 Bernier J N Perrin D H Rijke A 1997 Effect of unilateral func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ankle on postural sway and inversion and eversion strength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ning 32 226 232 Balasubramaniam R Riley M A Turvey M T 1999 Specificity of postural sway to the demands of a precision task Gait and Posture 11 12 24 Cech D J Martin S T 2002 Functional movement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 Company Ertan H Kentel B Tuemer S T Korkusue F 2003 Activation patterns in forearm muscles during archery shooting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2 1 34 45 Gauchard G C Jeandel C Tessier A Perrin P P 1999 Beneficial effect of proprioceptive physical activities on balance control in elderly human subjects Neuroscience Letters 273 81 84 Guskiewicz K M 1999 Regaining balance and postural equilibrium In W E Prentice Eds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in sports medicine pp 107 133 Boston McGraw Hill Horak F B 1987 Clinical measures of postural control in adults Physical Therapy 67 1881 1885 Hoffman M Payne V G 1995 The effect of proprioceptive ankle disk training on healthy subject 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1 2 90 93 54 Horak F B Macpherson J M 1997 Postural orientation and equilibrium In L B Rowell and J T Shepherd Eds Handbook of physiology Section 12 Exercise Regu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systems pp 255 292 New York 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 Hoffman M Schrader J Applegate T Koceja D 1998 Unilateral postural control of the functionally dominant and nondominant extremities of healthy subject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ning 33 319 322 Hugel F Cadopi M Kohler F Perrin P 1999 Postrual control of ballet dancers a specific use of visual input for artistic purpo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 2 86 92 Jonsson E Seiger A Hirschfeld H 2004 One leg stance in healthy young and elderly adults a measure of postural steadiness Clinical Biomechanics 19 688 694 Lord S R Clark R D Webster I W 1991 Postural stability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a population of aged pers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6 69 76 Leroyer P Van H J Helal J N 1993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e final push pull in archery Journal Sports Science 11 63 69 Massion J Woollacott M H 1996 Posture and equilibrium In A M Bronstein T Brandt and M H Woollacott Eds Clinical disorders of balance posture and gait pp 1 1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Nashner L M 1993 Practical Biomechanics and Physiology of Balance In G P Jacobson C W Newman J M Kartush Handbook of balance function testing pp 265 Perrin P Deviterne D Hugel F Perrot C 2002 Judo better than dance develops sensorimotor adaptabilities involved in balance control Gait and Posture 15 187 194 55 Palmieri R M Ingersoll C D Stone M B Krause B A 2002 Center of pressure used in the assessment of postural control 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 11 51 66 Paillard T Noe F Riviere T Marion V Montoyat R Dupuit P 2006 Postural performance and strategy in the unipedal stance of soccer player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etition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41 2 172 176 Riemann B L Tray N C Lephart S M 2003 Unilateral multiaxial coordination training 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