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味道.doc_第1页
广州的味道.doc_第2页
广州的味道.doc_第3页
广州的味道.doc_第4页
广州的味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的味道区润发(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州,510006)摘要:广州是一个文化沙漠?绝对不是。广州有个词叫“为食猫”,意思是贪吃,比喻嘴馋的人。而广州人大多数都是“为食猫”。要了解广州文化,从一碗牛杂开始去了解广州的人和事;想了解广州城市的风貌,就不得不走进恩宁路;要想知道更多广州整个城市的变化,就要去看看新城与旧城的对比。关键词:文化沙漠 牛杂 恩宁路 城中村引言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北京有浓厚京味的京剧啊、茶馆啊、茶园呀,总感觉广州缺少那么点文化气息!也不知道可以通过什么可以感受到广州的文化!广州,是文化沙漠吗?绝对不是。广州处于岭南之地,具有别于其他地区而自成一派的岭南文化。由于岭南文化的自成一格,外人的理解一定有别于我们,所以文化沙漠一说也是事出有因的。长久以来,岭南一带就给人家称作南蛮,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之地,我先且不说这里有偏见的存在。的确,相对于中原文化,广东的发展史可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如果靠在村头发现的古墓数量来衡量文化低蕴的话,广州真的连沙漠还算不上。但只是要提醒那里一边摆弄先朝遗族的文化遗物的“高级文化人仕”看看美国,那块才给发现几百年的土地,那块土地上时刻影响着全世界的头号强国,敢笑人家没文化吗?广州,以他博大的胸怀,迎来全国、全世界的投资者、创业者,他们和广州人民一道,共同创造着广州的文化。每一个到广州的人都有贡献他们的劳动,广州包容的姿态,就是她最深层的文化。在此,希望我能以广州人的角度,然大家品尝属于我们广州的味道,发掘那段熟悉而被那匆匆生活所忽略的味儿。一、了解广州,从一碗牛杂说起怎么去开始认识一个城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广州往往是从吃开始,从我们的口开始,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本地人,开始觉得真正融入到这方水土之中。在我脑海中,对于广州的美食的总体概念其实并不清楚。由于家里环境不是特别的好,所以从小到大都很少说到外面的茶楼(饭店)吃饭什么的。但,这不意味我缺乏对本地美食的了解。因为,对于广州人,最地道,最喜欢的美食不在大饭馆,而是在大街上,小巷里,小吃店里,或者推着小车的小贩买的小吃。对于个人,最自豪的,最喜欢的广州小吃分别是牛杂、牛腩粉、布拉肠和云吞面。这四样小吃,很好地阐释了广州的一天。早上蒙蒙光的天,上学的孩子,赶着上班的人们,还有一群十年如一日的老人,都会聚集在飘满牛腩味的街边小店里,或者是赶时间的他冲冲的吃着那碗热腾腾的牛腩粉,或者是孩子只吃光云吞而不吃面而给妈妈说这说那,或者是老人们喝着茶,说今天的虾肠没昨天的滑,还是谁谁谁的女儿快嫁人等闲话。到了中午时分,到处的觅食的你我他,有的去烧腊店里啃这一只烧鹅腿,有的去拉肠店吃两碟肠粉,或者去吃个香喷喷的煲仔饭。到了放学下班时分,也许是每个孩子最开心的时刻。远远的就闻到街口那牛杂飘了的香味,小小的车子,围满了吃客,其他也许也不必我描述了。广州代表性的街头小吃,牛杂可说是人们的首选了,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牛杂,搭配甜甜的萝卜块,汤底各见功夫,味道全凭自家的酱料发挥重要作用,只要吃过,就会爱上这浓情广味的地道,即使牛杂档口再不起眼,也很难让人忽略。吃在广州,在我的字典里头,这些是最平凡的点滴,也是最珍贵的点滴。在每个广州人心里,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萝卜牛杂,一份属于自己的广州情。所以,要想了解广州,就从一碗牛杂开始吧,因为那碗平凡无奇的牛杂里头,藏在浓浓广州情。吃在广州这四个字很多人都听过,而且粤菜是中国八大名菜其中之一,驰名海外。而说起粤菜,广府地区能说的上好吃的应该是南、番、顺三地了(即使南海、番禺、顺德)。其中,顺德美食可畏“一哥”。上个世纪年代,上海、香港、广州的很多有钱人都因顺德是一个鱼米之乡,而把加工工厂设在那里,并为方便起居饮食在当地置一个家。于是,在顺德的上流社交圈里就极需要既可以掌管工厂伙食,又可以替有钱人家的舞会宴会、家庭晚餐掌勺的厨师。一般顺德的女人都通晓烹调之道,但精通的就凤毛麟角了。渐渐地,就吹笙出自成一格的顺德粤菜。所以,今天想吃到地道的粤菜,应该到顺德逛逛,在街上看看哪家小店里面的老板讲到一口地道的粤语,进去里面,十有八都能吃到所谓地道的粤菜。二、走进那条恩宁路说到广州,岂能不提西关,提起西关,又怎能缺恩宁。很久以前,恩宁路的一头有一条村,叫恩洲村,另一头则叫宁溪村,当时修建这条路就必须经过这两条村。经过两村协议,最终就命名为恩宁路,现在,人们就以和睦安宁来寓意这条路了。这很好的反映出广州人心底那种平、和、善的情。这条一千来米的路,承载着不仅仅是那十来处的文化景点,更是广州那种最为纯朴的生活。一个城市的文化,不是靠有多少处历史文化景点、或者出了多少个名人而变得多么丰满,而是靠住在那里的人,每日那平淡无奇的生活景象,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街坊情等来描绘的。恩宁路,从特色建筑、文化环境到人居关系,老广州文脉在这里纤毫尽显,却要被推倒重来。以往每日,当晨光初展,恩宁路枕着荔枝湾涌醒来。街巷深处趟栊门内,人声渐响沸腾。最早营业的粉面店万事俱备,等候街坊落座。延绵骑楼庇护下,孩童结伴上学,老街一时喧闹无边。早上,读书声琅琅, 石板路悠悠 。十一点,各家锅碗瓢盆开始密密作响,肉菜下锅声此起彼伏。转入午睡时分,青石板花草叶下有猫咪偷睡,八和会馆的电视里播不完粤语残片,试问值班的叔伯重温了多少旧梦?不知何处间或抛出一句粤剧唱腔,骤然而起,戛然便止。几个街坊携着茶壶踱来,自顾在铜器铺门前的长木凳坐下,静看阿苏打铜。待到华灯初起,各家各户归巢满员。谁家清炒芥蓝,谁家云耳蒸鸡 ,隔着通透趟栊一清二楚。晚饭后,大地旧街的苹姨落楼寻猫,遇上对屋的苏小姐,一轮闲话家常,踏着石板路怀抱猫儿返家。西关人家多建阁楼,睡前从天窗看月光,见尽阴晴圆缺。老去几代西关小姐、旗袍换了短裙,惟恩宁路此情此景未曾变更 。凉茶铺、粥粉面店、旧书店、粤剧会馆等等属于老广州的记忆,在此,毫无保留地为你解释何为广州的文化。有时候,我并不喜欢说文化这两个字,因为什么才叫文化?我真的不能说个清楚。因为我知道,文化是渗透于心中那股不能磨灭的情感。三、新城与旧城城市传承文化,历史不能隔绝,立新不必破旧,小巷里拆迁中的残垣断壁,令人心里一阵阵抽紧,有生命的老城正在消失之中,渐行渐远,旧城的历史人文价值正在化成烟雾,渐渐消散。现实当真嘲讽,这些建筑历经沧桑已有百年却要拆迁,而新的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说起新城,广州的新城不得不说的就是天河与它的珠江新城。天河区,一个多么繁华的CBD,但曾几何时,它只是片片农田。通过六运会在广州的举行,天河区的建设正式开始,到今天不过30来年,整个天河以成为广州东部最重要的商务区。话说回来,天河区原来是农村,里头大大小小的自然村二十多条,最为出名的要数猎德、石牌、棠下等村子。听前辈说,每逢五月十五,猎德村就成了一个聚会的地方,广府地区的名村的龙船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猎德“探亲”。那场景,可谓盛大,可惜,那一切都只是回忆了。今天的猎德不再是从前的猎德。城中村改造后的猎德,由一栋栋高楼所组成,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整洁,城市化。但却没了从前那总浓浓的街坊情。也许我也是生活在城中村里头的缘故,自己对住在高楼的感觉总是觉得怪怪的。每天回到家,大门一关,就是对着四面墙,或许隔壁住着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城市化,我想没有谁会希望。但我们又能怎样呢?过去的日子,属于记忆,今天的日子,才是我们的。对于旧城,很多人记忆中广州的旧城就是西关一带。但,我知道对于更多的广州人,更多生活在广州郊区(天河、黄埔、白云、番禺、花都和南沙等区)的广州人来说,旧城的记忆也许就是自己住着的那条村子。旧石板路,红砖绿瓦大祠堂,红木棉和大榕树下的那些下棋的老人等,是我对旧城最好的理解。西关,只是广州的一个代表,更多的是分散在广州每个角落的自然村子,也许里头你还能找回旧时那种乡情,找回那段不舍的岁月,和那碗不变的牛腩粉。总结对很多想了解广州的人来说,他们了解的可能只是一条北京路,和上下九,还有就是几家什么百货商城。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说广州是文化沙漠,那一点都不为过。但当你了解到广州的吃,广州的人等之后,也许你会自觉爱上了广州。广州的文化,我觉得最让人舒服的就是包容。包容一切外来的人与物,而且能让他们在这生根发芽,成为广州每个时期特别的记忆。作为广州人,最好的文化,也许就是在街上吃在牛杂,喝着一支沙示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